為什麼西藏人唱歌能唱那麼高,是藏族人的血統優勢,還是高原空氣稀薄有助於高音的發聲,還是當地的飲食決定?
這是基因自然選擇的結果,和飲食之類的後天因素沒多少關係。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約5000~8000年前,古羌人中的一支從黃河中上游的河西走廊向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挺進,進入更加廣闊但氣候更加嚴酷的環境,征服並融合了橫斷山脈以及麥克馬洪線以南的D系人種,形成了藏族的前身——吐蕃。
由於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含氧量低,藏族人在自然選擇下,普遍進化出了更強壯的肺部、氣管、支氣管,因為呼吸系統不夠強壯的個體難以在呼吸中獲取足夠的氧氣,早就被高原氣候淘汰了。強壯的肺部、氣管、支氣管是持續發出高振幅、高音頻聲音信號的必要條件之一。
下圖為人體的呼吸系統,控制氣流的進出和氣流的流體形態,影響聲帶的振動,直接決定人的歌唱天賦:
藏族的祖先——古羌部落 原本就是以畜牧為主業,在青藏高原的浩瀚起伏的草原上,一個人每天趕著羊走很遠,一個家庭日常的生產勞作中,人與人之間通話的距離擴大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倘若一支羊、或者一頭牛走失了,人們的搜尋範圍理論上可擴大到幾十平方公里。
在那個交通靠走,通信靠喉,危機四伏的蠻荒時代,誰能更有效地利用體能,誰才有更高的幾率存活下來,語音信號的傳播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弱的聲波振幅下,音頻較高的聲波更容易讓牛羊或者人的聽覺神經感受到,也就是說高音頻在草原上能夠實現更遠的語音信息交流。聲音傳播距離足夠遠、嗓門足夠好、肺活量足夠大的人才能通過更遠的距離傳輸語音信息,通過更遠的距離把走丟的牛羊喚回來,避免把體能浪費在過多且無意義的走動上。反之,聲音傳播效果不好的人,也就是嗓門沒有優勢的人,更容易被嚴酷的環境所淘汰。
而且青藏高原山峰之間距離大,屏障少,迴音效果、聲波干涉效果、衍射效果 都很低,需要更高的音頻、更大的聲波振幅以確保對方聽見,這點蒙古草原也是類似。
青藏高原比蒙古草原更惡劣的一點是——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導致空氣稀薄,空氣密度較低,聲音在密度更低的空氣中傳播衰減更快。也就是說,一個在青藏高原的牧民在等距離上喚回丟失的牛羊比在蒙古草原上牧民喚回丟失的牛羊難度更大,他必須擁有更高的音調、更好的嗓門、更強壯的肺部、能夠發出更高的音調,以確保聲音傳播距離更遠。
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生產,還有一件同樣重要的事,就是戰爭,戰爭環境如果是浩瀚的高原,那麼人的嗓門又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戰爭中,緊急的信息的傳播很多時候還是靠嗓門,高音信號也更容易引起人的警覺,尤其是在混亂的情況下,如果能更在更遠的距離讓己方部隊就能輕鬆聽清語音信息,那麼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獲勝的把握就更多一點。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上的戰爭形勢基本都是騎兵運動戰,交戰區域廣闊,聲音信號的傳播要求更加苛刻。
(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夠征服並消滅尼安德特人,推測的原因之一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口腔、喉部結構不利於發出頻譜較寬的語言,聲音較低沉,在遠古人類的部落戰爭中的信息傳遞環節處於劣勢)
在青藏高原,經過數百代的殘酷自然選擇,特定的喉部特徵的人才可能存活下來,而且相關基因朝著單方向改變,尤其是聲帶、咽喉、舌根調節更靈活、更強壯。
此外,藏族等藏緬語支少數民族進入父系社會時間比漢族、滿族、朝鮮族等民族都要晚,男女賽歌、對歌這些習俗能夠保留且發展興盛直至近代,唱歌的技能本身就是婚配的重要硬條件,那麼歌喉好的人自然有更高的概率留下更多的後代。其實用對歌來作為擇偶的篩選過程在古代也是有一點道理的,因為喉嚨更強壯的人帶領家庭存活繁衍下去的概率更高。
就如同《鋼鐵,細菌,槍炮》中所說,環境往往是改變一個民族的最重要因素。
這也就是游牧民族、漁獵民族 相比農耕民族,更容易發出高頻音調的原因。世代居於平原地區的農耕民族相比丘陵水鄉的農耕民族,聲調可能又會更高些。像日本這種丘陵密布的島國上成型的農耕民族---大和民族,是沒有經歷過這種自然選擇的,日本人的嗓門,要麼音頻高強度低,要麼強度夠而音頻低,唱《青藏高原》就更難了,所以日本音樂創作在這些環節都是避己之短的,或者到其他國家發掘歌手,比如日本愛貝克思唱片公司2006年把藏族歌手阿蘭·達瓦卓瑪 給挖過去(日本人好像並不喜歡這類音調的歌聲),福島核污染事故後,阿蘭·達瓦卓瑪 回國發展,現在跨足影視。
而在藏族同胞當中,能夠唱《青藏高原》的太多了,別說西藏,我在不丹都見過能夠唱出類似音調的女孩子。如果對不丹感興趣,可以看看筆者下面這篇知乎文章:
不丹值得去旅遊嗎? - 知乎
-------
很多藏族民間歌手要麼是不願意步入世俗紅塵,所以沒進入娛樂界,要麼是沒有人脈關係、或者漢語不好,沒能進入娛樂界,不然中國歌壇的實力派可就遠遠不止韓紅這些人了。
不過,在現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時代,好嗓子已經不再是衡量民族優秀與否的因素。甚至在現代西方詮釋的素質文明框架下,公共場合大嗓門、高音調講話是不招人喜歡的。一些中國遊客在海外被人詬病的行為之一就是在公共場合講話嗓門大、嗓門尖。一些日本人甚至專門拍攝赴日本中國遊客大喊尖叫的視頻上傳到日本2ch等論壇上以供嘲諷。
無意中翻到這個問題,就來表達一下個人的見解:讓我真正關注到蒙古族以及藏族唱法的是第四季我是歌手中的HAYA樂團,更進一步來說是主唱戴青塔娜。流行音樂中唱高音撕心裂肺,用力很大,可是當《蒼狼大地》第一句響起時,便可以直觀的察覺到兩者基於的歌唱生理結構是不同的。我搜集了很多的蒙藏歌曲:沙日娜《牧歌》、才旦卓瑪的《酒歌》、HAYA的《英格瑪》等等。唱歌無外乎氣息、聲帶振動以及共鳴。共鳴運用得好,聲音會脆、音高更高、似乎漂浮在天際之上。為什麼藏族人共鳴會那麼好。我猜想原因是這樣的:空氣稀薄且寒冷,所以在呼吸的時候,吸氣量多但緩慢,增加了呼吸氣息的生理能力,高原屏障少,不利於迴音,聲音響度大有時並不解決問題,還得調高且亮,於是那些氣息灌入頭腔,靠自己的腦袋來共鳴,一代傳一代,就這樣了。
因為空氣稀薄
空氣稀薄--地廣人稀--交流靠喊--求救靠高聲喊--喊不好的都死絕了--活下來的都能喊
唱個《青藏高原》算個屁,拉屎忘帶紙,喊「嘎列日喀,古傑切拉泥砸」到有人來救才厲害。每天丟個牛 問個事情 找個人 你在山上隔著幾百米喊喊看看。 幾年下來 保證見效
基因其實沒有那麼多的貢獻。我在藏區(川藏,牧區)待過一陣子,和牧民住在一起(主要有一個學校,都是小孩)。他們那邊不是人人都能唱那麼高的,有的人就只能唱低音,有的人根本唱不上去,五音不全的也有很多。唱歌好的人在藏地跟在漢地的比例其實差不多(個人感覺),畢竟嗓子這個是天生的。只不過那邊人閑來娛樂活動就是唱歌跳舞,所以大家多多少少都會唱一點,不過是唱得好和唱得不好的差別了。
但那邊的藏民會從小吊嗓子。要知道在牧區,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到山上去放氂牛,青藏高原地廣人稀,跑好遠都不一定看得到人,一眼望去全是山和草原,特別空曠特別想大聲喊叫。所以他們一邊放牧會一邊放聲大唱,我經常聽到不知道多遠以外的某片草地上傳來悠揚的歌聲。包括小夥伴們在草地上耍壩子(玩耍)的時候也會互相比賽嗓門,誰喊得響,誰唱得高,慢慢的也就練出來了。而且藏民唱歌有一種特殊的發聲方式,這個一方面大人會傳授經驗,一方面小孩子會儘力去模仿,學會了這種發聲方式,就會唱起來很藏族了。
我聽見很多青春期變聲期的藏民男孩也是成天在草地上吊嗓子,有人成功熬過了變聲期,於是歌聲非常好聽。有人熬不過去聲音也就那樣了……但是按照那邊的唱法來,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我只能說藏族的唱法對於高音真的很靈。
所以其實這還是一個氛圍+練習+唱法的問題。一個(嗓音條件不錯的)亞洲人去歐美學習聲樂,最後也能變成瑪麗亞凱莉那種歐美嗓。當然你說肺活量什麼的,或者基因什麼的,當然不同人種可能也有差別(跟生活環境也有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生活方式。藏地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牧民比較喜歡唱歌)決定了歌舞在他們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漢地你也不可能隨時隨地拉嗓子唱歌,面對鋼筋水泥你也沒那個心情。嗓子好的人會受到大家的鼓勵,於是越唱越高,越唱越好;嗓子不好的人或者自認為唱得不好的人也不怎麼唱歌,所以也不一定能唱很高。
在嗓子先天條件OK的情況下,極高的高音都是練出來的。唱過女高的都會懂。
以及個人認為在藏地,尤其東部牧區,藏民內部最流行的都不是唱得特別特別高的那種歌。女生音高會高一點,男歌手的話,最流行的男歌手都不會刻意拉高音,比如謝旦什麼的。藏民喜歡的是有藏式風情的曲調,就像漢地的茉莉花一樣,音不是特別高,但是有地方特色。這種歌男女老少都可以唱,嗓子好不好都可以唱。
你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西藏人唱歌都能飆高音。你只是聽了很少的一部分西藏人唱歌,而那部分人剛好都是唱高音的。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有唱高音的人,你所說的這種「錯覺」並不單單指西藏這一個地方。
因為看了新歌聲發出的感慨??
估計和習慣有關。我剛畢業那會兒 工作說話輕聲細語現在在車間 說話只能靠吼 因為你不吼別人就聽不到
因為地廣人稀,聊天時候經常需要離得很遠就開始說話,慢慢的從小聲音就越練越高,就這樣
個人覺得更多的是性格的原因,性格又很大程度與環境有關係。歌唱技術唱到最後就是唱自己的性格,就是個性,不同性格都有適合自己的歌唱和表達方式。
你要是看了中國新歌聲的藏族女孩你就不會這麼問了
當地飲食,從小生活方式
血統優勢,都什麼年代了,還講究這個,習慣好不好?西藏都是山,隔個幾百米喊人喊牛很正常,劉三姐山歌也是不是血統優勢啊?
推薦閱讀:
※開車時能練習什麼有意思的技能?
※我最近在練習腹式呼吸。可是吸的時候很難受怎麼辦!?
※【美妙的歌唱離不開科學的練聲!】
※【給聲樂愛好者的8條提示,想唱好歌的一定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