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作品的道德底線是什麼?

眾所周知,戀童、亂倫、人畜等等在現實中都是被禁止的,虛構時卻相對自由,那麼虛構作品是否也有道德底線這一說?為什麼?如果有的話,應該是怎樣的?


其實你自己回答了自己。

戀童、亂倫、人畜等等在現實中都是被禁止的

說明你已經默認了這麼一個前提,就是這些「不道德」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存在的。

所以不需要為虛構作品去設置什麼道德底線。對於虛構作品來說,它描寫的是一種存在,而不是做出判斷。(補充下:這個存在並非只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應,是可能性。所以我個人會傾向於去把它描述為一個空間)

以小說為例。

小說是作為現代世界的一種映像與表現模式存在的。現代世界充滿著曖昧不明,它不是唯一的,它是一大堆矛盾中的相對真理。援用昆德拉,他認為人所擁有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智慧。而這也是小說的智慧,充滿著不確定性與曖昧。這點我非常同意他,小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它的相對性。

引段昆德拉的話

人總是希望世界中善與惡是明確區分開的,因為人有一種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慾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評判。宗教與意識形態就建立在這種慾望上。只有在把小說相對性、曖昧性的語言轉化為它們獨斷的、教條的言論之後,它們才能接受小說,與之和解。它們要求必須有一個人是對的;或者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暴君的犧牲品,或者卡列寧是一個不道德的女人的犧牲品;或者無辜的K是被不公正的法庭壓垮的,或者在法庭的背後隱藏著神聖的正義,而K是有罪的。

這一「或者/或者」,實際意味著無法接受人類事情具有本質上的相對性,意味著無法面對最高審判官的缺席。真是由於做不到這一點,小說的智慧(不確定性的智慧)變得難以接受,難以理解。

所以,倘若為虛構作品去設定一條道德界限,就相當於在沒有探詢的基礎上確定了一種唯一性的標準,做出了判斷。而虛構作品不應如是。世界如何,虛構作品也應該如何。至於判斷,是閱讀完之後的讀者判斷(如果無可避免的話),並不應該是作品做出的判斷。

故我理解的虛構作品/小說,乃是一個容納空間,是描述存在與探究可能。它的相對性如此可貴,別去用所謂底線去劃拉它。

其他的,作者水平高低的問題,就不拿來討論了。


我認為沒有底線

戀童癖有《洛麗塔》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亂倫有神話,最著名有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

人畜的電影這裡會和諧,但也有能播出來的,例如《人獸雜交》

科學家可以說是女野獸的父母,但他們也XXOO了,也算亂倫吧?

網路小說方面更加多了,我不太熟悉,向一位精通這方面的朋友請教了一下,他給我的書名幾乎都這樣了,如果沒有凈網行動,應該能搜到。

高中看過的《極品公子》里好像也有葉無道跟小姨子亂倫?

再說中國出版了的:

慕容雪村的書,《大多數人死於貪婪》裡面有寫權貴的奢靡生活,賣淫吸毒,吃瀕危滅絕野生動物甚至人,還有吃少女處女血還是大姨媽延年益壽的。

安利一下關於那個傳銷洗腦的問題,慕容雪村就曾經卧底傳銷組織,寫了一本小說《中國,少了一味葯》,關注那個問題的知友可以看看小說。

還有其他地攤文學雜誌我就不例舉了,小時候家窮沒書看,翻過不少地攤雜誌。

就題主提出的亂倫、戀童、人畜基本都有。

再說一下 @孔鯉 提到歷史客觀旁白視覺,我認為歷史很難客觀,因為有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政見立場,同一件歷史事件不同國家所書寫的歷史一般不同。

美國拍了《拆彈部隊》,坦白說高中學校組織觀看時,我也覺得挺感動的(戰友之間的兄弟情),但是伊拉克人民真的需要他們來解放嗎?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什麼?

不說外國,看看具有天朝特色的辯證的歷史唯物觀

再說小說方面,中國歷史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向來就有戲說演義的傳統,《關公戰秦瓊》兩個不同時代的人都能一起打,其他同時代的能客觀到那裡呢?

網路小說方面更是各種YY歷史,枚不勝舉。

說到底,文藝作品本是就是作者的主觀想像,能客觀到那裡去呢?要客觀的話,應該搞學術。

再說一條,可能會有知友補充道德底線是真善美或者邪不能勝正。其實也並不一定,例如一些黑暗小說和黑暗電影,最後都是豬腳被虐死或這豬腳就是壞蛋人渣。例如恐怖片《咒怨》和九把刀的《樓下的房客》。

——答題到這裡才發現題主還加了「動畫」標籤,這個就更多更開放更無下限了,我也就不繼續補充了。

——題主的問題,在我還是一名煮過的花朵時就想過,記得某天無聊逛地攤看某地攤雜誌,裡面有一篇人物作家採訪,某打工作家(就是那種在工廠打工的作家,他們不是體驗生活,那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為了追求銷量與刺激跟風寫了一篇母子亂倫的「紀實小說」,被他的高中恩師發現了。在恩師猛批一頓後,打工作家文學良心再現,決定不再跟風寫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結尾他表示,文學是應該有節操的!

那時候我看了很認同,因為前些日子我偷看了姐姐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心裡想日本人真變態,這樣的書居然都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沒有《三重門》好看。那時候我認為文藝作品的主題應該就只有真善美才對。

後來我上了初中,也是很閑,繼續偷偷看姐姐的外國文學,看了《鐵皮鼓》、《個人的體驗》、《噁心》、《局外人》等等,我的文學觀甚至世界觀就改變了。也許是那時候特別中二吧,看了那些書之後,我覺得文學應該是批判為主,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深刻描寫人性,鞭撻人心的醜陋。某些逾越現實生活道德底線的小說只是為了描寫極端情況下的人性,以達到作者批判人性與教化民眾的工具而已,例如《金瓶梅》。

當然現在也有用來獵奇的文藝作品。例如駕籠真太郎,放一張尺度比較小的吧

最後,我認為虛構作品沒有道德底線。沒有底線也是無限可能的基礎之一。如果有人堅持虛構作品有道德底線,那是他的道德底線。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moral or an immoral book. Books are well written, or badly written. That is all.


沒有。

任何作品都是「虛構作品」,作品具有的某些現實性也並不是對現實的映照,而是建構出的,對現實的仿照,在自身內自洽,因此作品與現實世界是平行關係。現代文學認為文學是結構而且只有結構本身。如果說要對作品中的價值觀做道德判斷,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可以從多個角度任意闡釋,得出各樣的結論並且互不衝突——因此道德判斷的意義被消解掉了。倒不如說作品是不需要道德的。

而現實意義上,作品內容也不應該有道德。道德審查的危險在於,允許了一個論調的審查,其餘審查都可以找到落腳點。最後的結果會像歷史上所有文學審查造成的結果一樣。保持創作的完整和平等,其實是保護創作自由。

事實上作品創作的原則是一個應然性問題。若要使作品不傷害到其受眾之外的人,應該採取的是末端隔離而不是源頭的徹底封殺。


我先把話放在這,虛構作品沒有底線。

人之所以想給虛構作品套上這個底線,是因為他們希望這個虛擬的世界的世界線道德觀價值觀和我們現有的世界重合,然而忽略了虛構作品本身不是憑依現在世界寫就的這一事實。

題主寫到的問題有人畜,戀童,和亂倫。然而這一切都不會妨礙一部作品的經典與否。一部作品的好壞可能取決於很多因素,選材好壞,人物塑造,歷史背景,作者文筆這些諸多元素,而非單單一個情節所能駕馭的。亂倫比如《雷雨》戀童比如《洛麗塔》,經典依舊經典。

我寫一些文章,雖然讀者不多,但是我自認為還是會寫一點文章的。如果讓我去虛構一個小說的世界,我興許也會認為這些扭曲的情節更利於塑造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而採用。抑或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情節,我也能夠掌控這樣的寫作所以採用。

所以私認為虛構作品的底線,在於作者駕馭元素的能力。


任何糟糕的人和事情都可以寫,但只是描寫一個人物,描述一個故事,不要去認同去讚美歌頌。比如你可以寫一個殺人狂作案的故事,但不要極力吹噓殺人的快感和意義,號召大家都去殺人;可以寫一個亂倫的主角,但不要在文章中讚頌亂倫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嘗試。瓊瑤就是個反面例子,恨不能書中所有配角甚至受害主角還有讀者都為背叛的人豎起大拇指叫好,理解宣揚他們違背道德的行為,這種作者和他的作品我認為對社會是危害性的。


創作文學作品本身沒有底線,底線在創作者的心裡。

比如我很喜歡偵探小說,以前在貼吧混跡良久,什麼殺人放火的在小說里淋漓盡致。有時候也在想總是看這樣的東西會不會變態什麼的(笑)然而已經變態咯咯咯~

其實想一下,創作這種事,是可以沒有讀者的。你可以寫,寫了不一定有雜誌給你發,給你發了不一定有人看。。

底線在你心裡咯。


在作者/製作人/組的心中


_(:зゝ∠)_一般來說作品本身是沒有什麼道德底線的,因為受眾不一樣嘛。

就像你提到的戀童(其實我本身就是個熱愛幼女的人,但是並不是戀童癖所以吾輩本身是有著一個底線是絕對不傷害幼女),感覺這個詞不太準確,不過你的意思應該就是指對小孩子發情而且有侵犯欲甚至可能實行的變態吧,雖然我並不是這樣的人,但是總有這種變態,對他們來說就並沒有這種道德底線,所以他們看這種作品的話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很符合情理的現象,也談不上是什麼違反道德,這些變態是有著不同道德觀的人的,他們可能接受不了戀母、戀妹這種情況,看到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可能還會氣得撕書(才不會吧!)什麼的。

所謂侵犯了一些人的道德底線的作品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_(:зゝ∠)_如果覺得上一句是廢話的話,接下來這一句估計也是廢話。↓

這樣想的話就是說作品是不會存在一個絕對道德底線的,要看的應該是作者的道德底線了。

(我說了半天只是揪著所謂相對絕對和幼女這幾點不放,本人水平有限也就這種程度了。

土下座m((_ _))m望滿意——)


我覺得這個底線不是作者的道德底線,而是讀者的可接受底線。

那麼讀者的可接受底線是什麼呢,當然是要平均來算,應該就是社會的道德底線。

你舉的亂倫等等那都確實已經超越了人們的可接受範圍,但是仍然存在,就說明它仍然在小範圍內是可接受的。

但是這個時候才是顯示作者的道德底線的時候,或者說當作者虛構出超越或者與大部分人的價值觀產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站在何種角度持有何種觀點的。

比如某作者描寫亂倫,並且宣揚亂倫大法好種種,這肯定是沒有道德底線的。而如果作者描寫了倫亂的情節,其中心思想確實和諧社會不容亂倫種種,這就是有底線的虛構行為。

一家淺見


小說是道德判斷被懸置的領域。——米蘭·昆德拉


某局審查的底線


眾所周知,央視並不支持非國產動漫。


當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虛擬作品與現實世界是什麼樣的關係?

如果你贊成模仿論,虛擬作品是現實世界的低劣構模仿物的話。那麼,現實世界僅僅是遏制這一系列背德行為的存在,並不等同於這些行為並不存在,這也就意味著虛構作品本身就會如實地反映存在的東西。你不能掩耳盜鈴。如果不客觀真實的話,那麼文學作品本身也就變成了謊言的集合。請問您接受嗎?

如果您贊成虛構作品本身說建構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並行不悖的話,那麼您無法用現實世界中的道德法則來規約虛擬作品。

當然如果您是擔心這些題材對於缺乏道德意識的未成年是否適用的話,我覺得這應當是建立分級制度,而不是扼殺他們。他們的存在和性用品的存在一樣正常。


我是此類作品愛好者!

我覺得沒有底線,

我喜歡看這類作品!

無論他是什麼類型我都可以接受,或許有些分類不合我胃口,我不太愛看。

但我覺得也沒什麼。

尺度我是喜歡越大越好,描寫越真實,越掙扎或者越爽越好。

但是我根本就無法接收這類現象在現實中發生,至少無法接受這些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

虛幻與現實要分清楚,道德有底線,但道德從來都不是文字,就算沒道德,也是作者沒道德,不管什麼作品,君子見仁,小人見惡。

我覺得作品的道德底線是不存在的,尺度是沒有下限的,之所以限制只是因為有道德底線底下的人,怕他們學壞。還有就是怕塑造期的小朋友們學壞。


人性上可以不設底線,涉及歷史問題時若以客觀旁白視角看待,則應當至少持中立態度。


推薦閱讀:

【電影預告】實景真人動畫電影《名偵探皮卡丘》定檔2019年5月10日
「映畫」| 風月片大賞Vol.1 慾望之海與美色同杯??
《敦刻爾克》的IMAX5分鐘獨家片段到底講了什麼?

TAG:電影 | 漫畫 | 動畫 | 文學 | 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