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製造業是根本 為什麼賺的卻不多?
感覺工科什麼的很重要啊 但是為什麼感覺機械製造業不賺什麼錢啊 相反一些商科文科IT什麼的相關的賺的卻很多
首先我想談談為何現在世界偏愛IT和金融。1) 金融業擅用槓桿,導致金融企業利潤(扣除人力成本前)高;2) IT業很多服務邊際成本幾乎為0,導致IT企業利潤(扣除人力成本前)高;
3) 金融、IT業的核心生產資料是人,導致高端人才薪水分配佔比高。
4) 全球化、技術進步導致實業與金融、IT業的收入差距進一步被拉大。5) 金融、IT業具有配置資源的屬性,獲得「超額」回報是合理的。而製造業可想而知,設備的成本過大,要在此基礎上分攤人力資源成本。IT業的邊際成本遠比一般實體要低,一些情況下幾乎為0。
工廠多生產一顆螺絲釘,房地產企業多蓋一棟房,這些都需要付出實在的物料和人力。就算規模生產和高科技設備效率再高,也免不了實際的投入。
可IT不一樣:在一定的規模上,一個app服務500萬人和服務600萬人可能成本沒差別,但收益卻變高了(不考慮所有行業都有的推廣成本)。
Call center和洗腳城之類的傳統服務業,單個人員能服務的客戶始終是有限的,技術能帶來的效益提升不大。但IT業的技術發展則可以讓單個程序師為千千萬萬的用戶服務,這樣生產效率就能得到極大的提高,從而提升企業利潤。在固定技術水平下,IT企業已具備很大的成本優勢,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他們增長的動力只會把實體企業拉得越來越遠。
和一些傳統實業相比,金融、IT企業的高端人才能直接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因此利益分配的佔比也更大。
題主的舉例裡面,那些實體企業的僱員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直接創造的價值有限,需要和別的生產要素分享收入。
以樓主提到的工程師為例:一個精通技術的工程師,固然為成為專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實際的工作中,他往往只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比如建造一個水電廠,首先就不是一個工程師能搞定的,而是需要數個工程師團隊,涉及不同領域。其次,光有技術指導也遠遠不夠,還需要購買設備,施工建造等步驟。一座水電廠的完工,涉及了許多複雜的環節,每個環節都不能說不重要。所以對每個環節中的高端人才來說,能力再強也無法分到大部分蛋糕。
而對金融業來說,比如做一單IPO:一兩個厲害的拉皮條人員拿下單子,再來一個業務小組搞定需要的文書工作,接著配合下銷售團隊把股票賣出去,扣除第三方機構的費用後千萬級別的收入就到手了。這其中涉及的人員總數往往只有數十人甚至十數人,還沒有什麼機械設備的投入;在這種前提下,高端人才的收入自然可以很高的。
IT也是同樣的概念:一兩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開發出一個軟體/網站/硬體的原型,通過吸引市場注意力得到最初的收入和投資人注資,接著就能完善產品然後大規模推廣,最終實現指數級的增長(在產品成功的前提下)。在整個價值創造的鏈條中,技術和創意是最重要的,製造產品/部署服務的工序往往被外包。蘋果產品賺了那麼多錢,又有多少落在了富士康工人的口袋裡?
在許多IT業的財富傳奇中,雖然也利用了類似傳統實業的大規模生產/部署服務的手段,但核心的產品/服務還是來自於高端人才的技術和創意,這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必然能分配到核心的利益。
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增加了企業的僱傭選擇,從而削弱了許多實體經濟中員工的議價能力,拉低了工資;與金融、IT業的高薪相比顯得不和諧。
很久以前,美國一個普通工人可以有很體面的收入。美國有公會等為中低層人民爭取福利的機制,加上社會基本也較為富裕,有能力支付相對昂貴的人工費,所以即使在實體經濟中當一顆螺絲釘也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後,很多可以在國外做或給機器做,成本還更低的工作就被外包出去了。這類的工作往往會在美國消失,人們不得不去從事門檻更高的職業,也就是說勞動力的議價能力降低了。罷工在過去可以漲工資,現在則可能直接被中國、東南亞的工人甚至機器人取代。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加上過往對職工權益的保護也不強,所以還不太能體會到這點,但未來會越來越明顯(比如總體收入增速放緩)。
相反地,因為金融、IT業的高收入人群本就難以被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威脅;而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又為金融和IT業帶來了更大的市場,更高的效率,所以總的來說,這兩個行業高端人才的工資水平是在增長的(其實不光是這兩個行業,在大趨勢下,傳統行業也在經歷著兩極分化)。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選擇正確行業。中國的機械,材料還需要時間沉澱,不過已經很快了。
因為低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下面以2014年日本最富有公司為例說明:
圖中排行榜的第一名FANUC,全球最知名的CNC製造廠商,全世界的高檔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基本被FANUC和西門子壟斷,高檔數控機床是工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設備,我母校的DMU 80 monoBlock五軸數控機床安裝一次就要上百萬,其高利潤,其高附加值可想而知。也正是因此,國內該行業基本被外國壟斷,高級數控機床大量進口。我們的製造業、軍工使用的高級機床大量來自德、日、瑞等國。高級機床對一個大國有多重要,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冷戰時期蘇聯從日本得到了五軸加工機床,被美國發現後,日本在紐約時報半版面致歉,因為在當時這樣的機床用於加工潛艇的螺旋槳,可以將蘇聯的潛艇靜音提升一個水平,對美國產生巨大威脅(感謝@小計指正)。榜單上的基恩士、鈴木、富士重工、SMC、Mitsubishi等等都是擁有大體量或者高新技術的製造業企業,日本在製造業上的傳統優勢地位不是那麼容易撼動的。
而我國的現狀是,購買別人的機床,按照輕車熟路的工藝流程,為別人代工或者仿製或者做一些低端產品,當然利潤不會太高。究其根源因,是機械製造的利潤早已固化,撼動行業的大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國內也有很多人在做,對於這樣的傳統行業,行進只能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的追趕。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331172/answer/36189372?utm_campaign=official_account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zhihuutm_content=answerhttp://wapbaike.baidu.com/view/630089.htm?adapt=1fr=aladdinbd_source_light=1701851德國機床 德國機床 DMG 五軸加工中心 頭盔銑削(流暢)視頻德國DMG當年第一次看哭了 。什麼叫不賺錢?沒有技術含量,你能幹的隨便是個人就能幹,賺錢才怪。
題主所說的不賺錢應該說的是薪資水平吧,如果說的是在這些領域創業不賺錢,那就要分開來講了。
首先講為什麼像IT,商科薪資高,理工科重要薪資卻低?本人是從事精密製造業,也算是製造業的一環了,進過工廠做過一線製造技術員,做過銷售,目前也是技術員一名。先來談談中國製造業。我在從事製造業過程中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過於偏重一些概念性的東西,也可以說過於偏重一些虛的東西,如銷售策略,廣告等,而對於一些過硬的東西缺乏關注,如核心技術,創新機制,質量標準體系等。這就導致了國內企業家大部分時間想的都是怎麼拉客戶,怎麼搞訂單,怎麼賣廣告增加知名度從而增加銷量,這也導致了在企業內部,產業技術工人的地位比較低,因為作為生產部門,在企業內部相比起營銷部門等,是不被怎麼關注以及重視的,管理層對生產部的關注頂多是要的東西什麼時候能生產出來以及不會出現大的差錯與質量事故。
另外,在製造企業內部你也會發現,生產部的地位其實是在眾多部門中最低的,甚至被人頤指氣使,就連一個其他部門外行的小職員都敢對堂堂高級技術員指手畫腳,頤指氣使。造成這種結果是有它的原因的。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物質需求不斷上升,促進了製造業的爆炸式發展,大家都知道,在供不應求的階段,什麼都有人要,一車貨拉過來,一堆人哄搶,你不要或者你慢了,你就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客戶不在乎質量和售價,企業家不在乎質量只在乎生產速度與數量。不得不說,過去中國就是處於這樣一種環境,我隨便生產的大概能用的產品都供不應求,我為什麼還要精耕細作?趕緊拉客戶,然後生產賺錢唄!
以上是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就是生產製造的工廠越來越多,有點競爭壓力了,業績下滑。於是老闆想到是「我的客戶被搶走了,一定是別人比我價格要低,不能這麼暴利了,得搶回來」,於是老闆的注重點在營銷,於是高薪招兵買馬,什麼營銷經營啊,什麼MBA畢業的商業人才呀,統統招來。然後導致營銷人員很嘚瑟,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在養活著企業,而不是你————技術人員。
不幸的是,競爭者越來越多,價格不斷下滑,利潤不斷下滑,更不幸的是發現幾乎所有競爭者都擁有所謂的營銷人才,商業人才以及市場部,但彼此都似乎沒有大贏家。於是企業家猛然醒悟,利潤下滑,業績下滑以及客戶丟失的根本原因是同質化太嚴重,質量不過關,你有我也有,彼此相差無幾,彼此比價,以此拉低了整體售價與利潤。這時就進入了第三階段,這時企業家開始意識到要差異化,要質量過硬,才能搶回客戶以及培養出忠實客戶,這些都要有過硬的技術,要創新得有技術,要在競爭中突破,就得有核心技術,質量體系也是一種技術,此時整個企業重心偏移到生產部,技術工人得到應有的尊重,以及薪酬的提高。
要知道,任何營銷都是在有核心技術生產的質量過硬的產品的前提下才起作用的,營銷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只要有好技術好產品,發展就是必然的,只是營銷作為一個輔助手段可以加快這個過程罷了。
現在的中國正處於上述第二階段過渡到第三階段的過渡期。所以,理工科很重要,也就是技術很重要,但過去不被重視,所以薪酬低,不賺錢。但是不久的將來,技術就成為企業的根本,只有過硬的技術以及技術創新才能養活企業。所以以後會越來越賺錢。
那麼為什麼IT,商科和文科等這麼賺錢,其實和上面說的第一階段一個道理,這些是新領域,正爆炸式增長,只要你敢拿刀切就能分到蛋糕。其實是屬於上述的第一階段,往後也會有興衰的。
再來說說在這些領域創業不賺錢。其實就我看到的,理工科沒有不賺錢的,對,沒有不賺錢的。理工科其實意味著技術,不管是製造業,機械設備還是其它依靠技術吃飯的,沒有不賺錢的,只是賺錢的多少問題而已。因為以理工科吃飯的一般少有爆炸式發展的,都是硬打硬實打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慢慢積累,慢慢發展壯大的。你別聽人家說不賺錢,人家說不賺錢只是沒以前暴利時期賺錢罷了。
最後說一下,理工科的技術人員以後會是被神一樣供著!普遍的製造工藝流程業已成熟,成本多少利潤幾何大家都會有數。賺錢的還是靠高精尖,要擁有自己獨有的工藝。
農業也是根本,為什麼農民的收入很低?
看到這個問題我好傷心好傷心!機械男,大四。高考報志願的時候覺得機械有趣,自動化叼,於是不顧反對,來了!幾年下來,深深地體驗到了男怕入錯行這句話。找工作看到程序員工資8k起,再看看自己的,我心慌了。唉~機械就是不賺錢,為啥?因為技術工藝相當成熟,因為國產的總體來說太低端,高端的你又造不出來,遂無解!
其實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應該加上一個限定「在中國」吧?題主說的沒錯,製造業是國之根本,從美國回歸製造業就可以看出來,但是,製造業真的不掙錢嗎?不是,低端製造業當然不掙錢,低端產品當然不掙錢!同樣是軸承,為什麼skf、nsk掙錢颼颼的,我國的各軸承廠拚死掙扎?為什麼一個鑄造的軸承座進口的就是比國產的好?為什麼sew的減速機比國產貴那麼多還供不應求?因為我國只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強國。西方國家從工業革命開始進行技術的積累和沉澱,而我國從近代開始才有工業,起點不一樣;我國發展中先經歷了技術封鎖,後受到了「向錢看」浪潮的吹打,過程不一樣。當下製造業行業非常浮躁,踏實肯乾的機械工程師越來越少,大學裡認真研究、產學結合的老師屈指可數(我本科是985高校機械專業的),加上這個學科真的很難,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出成果卻不容易,需要經驗積累,所以願意搞這個的人也少了(應該很多大學生認為這個是屌絲學科吧)。額,貌似跑偏了。。。那就這樣了,不是不賺錢,是不會賺而已。
我覺得是因為機械行業的黃金時期離我們太遠了,可能是幾百年前的事情。這個行業太成熟了,機械工程師就是個小螺絲釘,能做的事情其實不多。不像一個好的軟體工程師能頂100個
機械產業最近的一次紅利已經釋放了近200年了。
軍隊完全不能提高生產力,但是為什麼最賺錢?
說明分配有時更重要(逃……)行業屬性,不太重要的行業,特別是電子信息化後。
誰說機械是根本,農業才是根本。
提出一個新觀點,是因為全球化,所以導致工資低。很多器件都從國外進口,假如中國人賺的錢只能買自己國家生產的產品,那麼做的第一第二的製造業企業肯定大賺,然而全球化讓很多行業第一第二的企業在與其他國家相比下毫無競爭力-類似於瀋陽機床等。然而it行業,金融行業則基本上是在國內自己玩。
談點別的,本科機械,畢業猶豫…讓人猶豫的是勞動、收入的差異,更讓人迷茫的是宏觀大方向都不帶
低價格高品質,自己體會!
農業更是根本
首先一定要明確,並不是根本就代表工資高,比如自古以來農業為本,但是農民過得好像自古都不怎麼滋潤,然後鋼鐵也是工業根本,但是據說新日鐵的利潤業之後5%-6%。
工科這一塊需要很多年的積累,不是像商科文科IT那樣容易追上先進國家的。西方工業革命到現在有好幾百年的時間,而我們卻耽誤了好久。技術的落後導致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的微薄。
做項目採購時,符合我們設計人員標準的零部件都是日本美國德國的公司,而我們自己的產品除了價格和貨期優勢外,其他真沒看出來。
機械做的好的不在中國,你看德國人的機械設備。
農業是一切的基礎
沒有農民伯伯,所有人都得餓死
但是,農民是最窮的
同理,機械也是工業的基礎
機械就是用來給別人踩的
任勞任怨,永世不要翻身對社會穩定最有利
不服氣也得老老實實受著
誰讓你腦殘選擇做機械工程師
推薦閱讀:
※對於女生,國際經濟與貿易還是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好?
※工業製造業領域,「試驗」和「實驗」有什麼區別?
※對機械自動化很著迷的碼農,如何從最基礎開始學習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並製作一輛小車?
※如何做好一個機械設備銷售人員?
TAG:製造業 | 機械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