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科技的情況下如果發動戰爭,還有可能以幾十人戰勝幾千人嗎?或者千把人戰勝數千人?

在現代科技的情況下如果發動戰爭,還有可能以幾十人站勝幾千人嗎?或者千把人戰勝數萬人?近代有哪些國內外類似如此的戰役?(在同等裝備水平下)


戰略導彈基地的人一根手指頭可以滅幾億人,不知道能不能滿足樓主的要求

海灣戰爭美國幾萬人摧枯拉朽打敗薩達姆140萬軍隊,死不到400傷差不多一千。

前兩天ISIS幾百人拿著槍打伊拉克政府軍3萬人坦克大炮正規軍,砍頭砍得虛脫了

以色列爺爺國,每次都是1V10,打得風生水起

題主的問題太有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


馬克沁真正開始成名的時間為1893年–1894年,馬克沁機槍在羅得西亞的第一次馬塔貝勒戰爭中英軍以50人的軍隊操作四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祖魯人的進攻,馬克沁的強大威力讓馬克沁爵士成名,英國詩人兼愛國主義者海萊爾·貝洛克曾說:

不管發生了什麼, 我們已經有了馬克沁機槍, 而他們沒有。(Whatever happens, we have got

The Maxim Gun, and they have not.)

馬克沁機槍


幾十人打敗幾千不難,發現幾千人之後躲起來呼叫空中打擊,然後對面就被炸崩潰了。


題主對現代戰爭毫無概念。

我這裡轉載springfield1903談海灣戰爭的帖子,題主看看參考一下。

  所謂第一次海灣戰爭,或者港台所稱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也即是1991年初的那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場高技術戰爭。這場戰爭在當時給予某些自詡為軍事大國的國家給予了極其深刻的震撼,這種震撼的效應直徑猶存,這種震撼,不僅僅體現在某一兩樣先進裝備和戰法上,更體現在作戰思維和形態的革命上,可以說,再過一千年,海灣戰爭將和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一樣,成為一個開創全新戰爭形態的里程碑。

  但是,海灣戰爭本身在國內存在很多爭議,這些爭議也大多與預設立場有關,畢竟在中國,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高科技無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類的領袖口號是深入人心的,不僅僅在你我這種老百姓腦中根深蒂固。而且在很多軍隊內部將領腦中,也是同樣堅信不疑的,這種頑固的認知結合軍種保守勢力和某些軍種自身的利益,就變成了一股強烈的保守主義思潮,這種思潮在戰爭結束後依然洶湧,國內和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美國的高技術戰爭嗤之以鼻,認為伊拉克戰敗完全是戰鬥意志薄弱,沒有發動人民戰爭,宣稱假如換上我們的士兵,結果就會完全不同。但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結果再一次無情地告訴他們,科學規律,不會因為軍種利益,個人立場或是領袖格言而有任何不同。你或許瞧不上人家的新軍事變革模式,說人家高科技就是怕死,但你不走這條路,那薩達姆和米洛舍維奇就是你的榜樣。如今,我們也終於看到了這一點,昂首闊步地邁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之路。

  海灣戰爭作為一個里程碑,是很值得仔細研究揣摩的,我也只能膚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個題目很廣,所以先挖個坑,想到一點寫一點。這個帖子中,我單純討論軍事和軍事思想,諸如戰爭爭議性,政治性之類的話題我不想談論,伊拉克戰爭是否正義我一點也不關心,因為美國人的炸彈不會因為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就扔不準。同樣,我會一如既往的「夾私貨」,可能有人會接受不了,所以不喜勿入。

一,起因

  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就是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武裝吞併科威特。原因其實也很簡單,8年的兩伊戰爭把伊拉克的經濟拖得很慘,日子過不下去了,自然打旁邊富鄰居的主意。至於吞併科威特之後的好處,那是很多的,什麼抵消外債啦,獲得油田啦,壟斷世界石油供應啦,獲得原油出口港口啦什麼的,總之薩達姆不會做賠本買賣。但是後來事實卻證明,這個買賣成了薩達姆這輩子最賠本的一個。

  應該說,當時的薩達姆,還不是傻大木,人家是有資本的,人家號稱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相比世界第三的越南猴子,人家還是比較謙虛的),姑且不論這個第四靠不靠譜,但是當時就常規武裝力量而言,傻大木的伊拉克軍隊,並不弱,這個以後再講。何況人家還佔主場優勢?當時冷戰尚未接受,蘇聯還沒完蛋,多少還是可以指望的,所以傻大木戰前的樂觀,並不是他犯二的表現。

  但是之後的戰爭進程卻讓人大跌眼鏡,其實這場戰爭令人驚訝的地方並不在於美國獲勝或是打出了一邊倒,事實上以傻大木之後的戰略指揮和整個伊軍的表現看來,被打成一邊倒是正常的。這場戰爭正在的意義在於,它根本沒有按照所有人預想的模式去進行,沒有坦克大會戰,沒有地面廝殺,沒有萬炮齊放血流成河,從頭到尾,一場徹頭徹尾的高技術戰爭,一場純粹的空中戰爭,一次典型的非接觸戰爭。這種體現出來的全新戰爭模式,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起因交代這麼多已經差不多了,政治我不感興趣,開不開片那是政客的事情,我只關心怎麼開片

  PS:關於戰爭起因,這裡不多討論,可能會有人列出美帝開片傻大木的XX個理由,我對這個不關心,這個帖子也不著重討論這個問題,所以大概交代一下,流於形式就行了,大家理解萬歲~

二,雙方戰略

  本著從宏觀到圍觀,從塔尖到底座的原則,必須先談一談雙方的基本戰略,搞不清基本戰略,之後的戰術都是抓瞎。得弄明白雙方想要什麼,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那麼干,否則就難免陷入為古人惋惜的境地了,一個勁捶胸頓足仰天長嘯:傻大木啊~~你真傻啊,為什麼當初不這麼做呢?不然就BALABALA。。。卻不想想,當初傻大木壓根就沒想這麼干,戰略目的使然。犯二的,只有你自己罷了。

  先看傻大木:很簡單,傻大木的目標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也就是讓國際社會承認他對科威特的吞併,他只想做婊子,不想立牌坊,手段呢?也很簡單,往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邊境地區增兵,構築牢固的防線,守住這片「國土」。讓科威特成為第二個斯大林格勒或者庫爾斯克,美國人久攻不下,血流成河,自然妥協。什麼叫既成事實?這就叫既成事實。

  他打算如何做到呢?

  傻大木在吞併科威特之後,立即將之前兩伊戰爭結束後裁撤掉的24個師恢復,是伊軍全國總兵力達到77個師,95萬人,當然這個數字只是套用編製乘出來的,事實上伊拉克除了幾個共和國衛隊師,大部分並不滿員,大致只有60幾萬的規模),另外,還有號稱48萬的預備役和更誇張的800萬「人民軍」,誰說傻大木不玩人民戰爭?人家也看毛選的。。。

  而在科威特前線,從90年8月開始,伊軍陸續向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與科接壤的邊境地區增兵,在90年9月已經達到了14個師,到1991年1月正式開打時,伊軍已經向前線集結了43個師(含9個機械化師和裝甲師,和3個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師),號稱55萬人,裝備坦克4200餘輛、火炮3000餘門、各種裝甲輸送車2800餘輛,但是後來美國人發現這些數字水分很大,其實前線很多部隊在戰前並不滿員,由於前線士兵頻繁休假,在戰爭突然爆發後,來往前線的公路被切斷,這些官兵無法回歸編製,事實上戰爭爆發時,這43個師只擁有大概不到35萬人,裝備也沒有滿額。

  但是毫無疑問,在科威特前線不寬的戰略正面上集中了30餘萬人的部隊,這個骨頭無論如何是很難啃下來的,依據以往的經驗,一場血腥的地面坦克大戰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正是傻大木的如意算盤。

  此時傻大木是如何想的?很簡單,「拖」字訣。

  「嚴正以待,讓入侵的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讓敵人付出無法承受的損失,美帝國主義害怕傷亡,害怕長期消耗戰會暴露帝國主義虛弱的本質,害怕廣大無產階級的覺醒,害怕世界人民和國內人民的反戰和革命浪潮。到時候,他們必定遭到可恥的失敗!而我們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怎麼樣?這段話看著眼熟吧?我們以前是這麼想的,傻大木也是這麼想的,美國人害怕傷亡,害怕消耗戰,害怕國內的反戰浪潮,所以傻大木在科威特囤積重兵,建立梯次縱深防禦體系,引誘美國地面部隊前來攻堅,再依靠國內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800萬人民軍不是蓋的)將美國人拖入一場地面消耗戰,同時爭取國際援助(尤其是蘇聯),讓美國無法承受這種消耗戰帶來的傷亡,隨著國內反戰浪潮的高漲,以及蘇聯可能隨之而來的援助,美國將最終退出戰爭,默認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佔領事實,從而達到戰略上的勝利。雖然在戰術上,自己的伊軍可能被打的鼻青臉腫,但是戰略上卻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這仍然是值得的。這就是傻大木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想法並不是犯二,而是有事實依據的。

  我朝太祖的《論持久戰》是一部難得的戰略著作,其諸多軍事和哲學觀點在當時的中國都是非常正確的,估計傻大木也看過,沒看過至少也聽過,就算沒聽過,也應該見過美國人在越南的慘痛教訓。在越南,美國人贏得了每一次戰役,每一次戰鬥美國人都能殺傷數倍甚至十數倍於己的越軍,但是美國人最後依然輸掉了戰爭,典型的戰術勝利,戰略失敗。美國人可以說是被自己打敗了,面對意志頑強打不盡殺不絕的越共,美國人被迫陷入了一場持久戰,在日復一日的消耗戰中,傷亡數字不斷攀升,最終國內反戰浪潮迭起,前線士氣低落,讓美國輸掉了整場戰爭。越南戰爭成為了美國軍隊一次深刻的教訓,也使得蘇聯和中國這些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更加堅信了美國人怕死,打不起持久戰的想法,尤其是中國,對越南戰爭的一些片面的經驗總結,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軍隊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比如「制空權不解決最終問題」,「高科技無用」,「人民戰爭」,「空空導彈無用」等等。。。 。。。這些觀念至今還有人深信不疑,並時不常的拿出越南戰爭作為實例,卻殊不知此一時彼一時,用以往經驗生搬硬套,只能落得刻舟求劍的下場。

  傻大木「認真總結了」美軍以往的表現,想當然的認為,既然弱小的越共游擊隊都能夠將美國人拖入持久戰的泥潭,那麼裝備更加先進,擁有大量現代化裝備和龐大兵員的伊軍,自然能夠讓美國人流更多的血。到時候看著一批一批的陣亡將士名單的美國民眾,就會成為他最得力的友軍。

  更要命的是,傻大木知道1990年還在指望戈爾巴喬夫這個社會主義的叛徒,雖然蘇聯在當時還名義上的存在,但其實冷戰已經結束了,傻大木那時候還指望蘇聯拉兄弟一把,就實在太過自信了。傻大木武力吞併科威特之前,還打算之後蘇聯會幫忙斡旋,結果一傢伙幹下去之後,蘇聯毫不猶豫地支持了老布希:削丫的!狠狠地削!!而萬年老好人,有棄權票專業戶之稱的中國,也毫不猶疑的投了贊成票。混得如此之慘,可以說傻大木在戰略預判上已經輸光了本錢。

  而此時的美國人,有什麼打算呢?

  美國人贏得這一場戰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老布希總統堅強和明智的領導,在8月2日事發當天,老布希就立即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連續兩天的會議,就立即定下了美國的戰略基調:立即進行大規模軍事部署,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同時進行外交努力,外交努力一旦宣告無效,則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最終目的是,擊垮伊軍在科威特的駐軍,將傻大木趕出科威特。

  應該說,美國人的戰略決策及時而果斷,沒有瞻前顧後,一開始就目的明確,就是要將伊軍趕出科威特,一切軍事部署以此目標為準,老布希既沒有打算推翻傻大木政權,也沒有打算佔領伊拉克全境,想想12年後他兒子在伊拉克的焦頭爛額,就知道老布希此時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

  美國人定下戰略方針之後,就立即開始作戰部隊的部署和作戰計劃的制定,一切井然有序。相對應的伊方,也在加緊部署,但卻一直在主動進攻和被動防禦間左右搖擺,客觀來講,美國人此時害怕伊軍通過科威特進一步攻擊沙特,沙特軍隊此時根本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也根本無力對抗精銳的伊拉克軍團,假如在失去沙特,那麼美軍將失去最起碼的部署陣地,這仗是沒法往下打的。但事實上,傻大木並沒有這個打算,他只想守住科威特,攻擊沙特這種蠢事,他是不會幹的。但無論如何,從純軍事角度,傻大木坐以待斃是個巨大的錯誤,但事實上,換做任何人,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無論如何,傻大木犯下了第一個錯誤。

三,雙方戰術部署

  戰略方針敲定,那麼下面的事情就交給各自軍隊的那些老丘八們了

  在傻大木「以便秘精神蹲坑到底」的號召下,伊軍開始構築龐大的地面防線,前後有43個師被調到了科威特前線,伊軍的部署基本為:

  伊拉克的防禦陣地從科威特沿海開始,直到伊沙邊境東段的沙漠為止,分為三個梯次做密集縱深防禦配置,第一線,由20個步兵師組成,挖掘延綿不斷的地雷場、鐵絲網、防坦克壕、沙堤,以及著名的注有石油的壕溝「火壕」,並在防線前沿構築了大量排、連支撐點,各個連排的火力點、支撐點、掩體、壕溝,以及個旅團的防禦陣地延綿不絕,相互支援。第二線,由9個裝甲與機械化師組成,一共近1500輛坦克和大量裝甲車輛,二線裝甲部隊同樣挖掘有完善的坦克掩體和隱蔽部,各部壕溝和陣地連成一片,這些裝甲部隊將作為反擊力量使用;第三線,則部署在伊拉克南部,由3個最精銳的共和衛隊師組成,作為戰略總預備隊使用,隨時填補陣線缺口,或作為最後的反擊力量。

  當美軍地面部隊開始進攻時,第一線的步兵師單位將依託堅固陣地,遲滯、消耗對方的地面進攻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而著名的「火壕」被點燃之後,將形成一面巨大的火牆,阻止任何地面部隊的靠近。假如美軍突破第一道防線,那麼第二線的裝甲部隊將繼續依託陣地進行防禦作戰,同時第三線的共和國衛隊將伺機發動反衝擊;假如美軍沒能突破第一道防線,而是陷於膠著,那麼第二線的裝甲部隊將離開陣地對已成疲憊之態的美軍進行兇猛的反衝擊。

  應該說,傻大木的部署不能說高明,也不能說完全是垃圾,這種部署總體依然是一戰時期的固守陣地式的防禦,20個步兵師近20萬部隊蹲坑死守,等著對方來打,可謂不得現代戰爭的要領。但是傻大木又將二線和三線的機械化部隊用作反突擊力量,將其機動作戰,又體現了一些現代陸戰的特徵,可是,這些機械化部隊依然被動防禦,固守陣地,沒有像真正的機械化部隊那樣機動作戰。可以說,傻大木這個半桶水,搞出這麼一個四不像的部署,結果是被炸成殘廢的一線的步兵師根本無力抵禦美軍裝甲部隊的衝擊,而二線機械化部隊則被聯軍空軍死死釘在陣地上,第三線的共和國衛隊則直接被「左勾拳」包了餃子,所以說,伊軍最終的慘敗,傻大木要為他的剛愎自用和錯誤部署承擔主要的責任。

  與此相反,以色列軍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戈蘭高地之戰中的裝甲兵機動防禦作戰,就打的可圈可點。在此戰中,面對占絕對數量優勢的敘軍,以色列軍隊採用了機動防禦的打法,將少數步兵連隊布置於堅固的支撐點當中,當釘子戶,吸引敘軍前來進攻拔點,這些支撐點火力配系完善,通訊良好,而且戳在敘軍進攻的必經之路上,敘軍不得不打。而以軍裝甲部隊則不斷在敘軍側後方襲擾,後方炮兵也不斷準確轟擊行進間的敘軍。最終,兩個旅的兵力擋住了敘軍5個師兵力的進攻,掙到了援軍的到來。可以說,這一次防禦作戰,是戰史上的經典之作,以色列軍隊沒有修築連綿不絕的工事體系,而只是在關鍵點上釘釘子,吸引敘軍前來攻擊,而裝甲部隊和炮兵則分散機動作戰,專門打擊敘軍側後,由於以軍的觀察哨往往能準確通報敵軍方位,所以以軍的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每次都能佔到便宜。敘軍雖然數量優勢巨大,但卻有勁使不上,打的無比鬱悶。

  反觀伊軍,一味蹲坑固守,坐等別人來打,指望堅固的工事就能夠扛住敵軍的火力,本應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卻也在二線三線蹲坑,經過長時間的戰場偵察,美軍對伊軍地面部署一清二楚,即使雙方打一場堂堂正正的地面戰,伊軍也都是必敗的。消極防禦永遠不可能成功,防禦作戰,並不是要你挖坑死守,而要採用機動靈活的方式,攻敵所必救,守敵所必攻,要敢於機動,要敢於主動出擊,打擊敵軍,擾亂敵軍部署,這樣也能達到防禦的目的。戰略的防禦並不排斥戰術的進攻,徐向前元帥提出的「我國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就是總結了我軍數十年戰鬥經驗的產物,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像傻大木和蔣校長那樣挖坑死守,坐等人家來打,有多少兵,都要填進去多少兵。

  更要命的是,由於傻大木判定美軍機械化部隊進攻一定需要公路,所以判斷美軍的進攻一定會指向科威特的海岸公路和科威特正面擁有等級公路的地區。而在更西面的伊沙邊境地區,由於全是沒有公路的無人沙漠區,伊軍無法在此地方構築堅固防禦,於是也想當然的認為美軍無法在這個方向發動進攻,因為這個地區根本沒有公路,機械化部隊的行進和後勤補給問題無法解決。他們僅僅在後方布置了兩個步兵師進行側翼掩護,並指望共和國衛隊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去填補空缺,而在廣闊的伊沙邊境,伊拉克軍隊沒有一兵一卒防禦。而恰恰在之後,美軍利用一次漂亮的左勾拳行動,利用這個防禦的真空地帶,包了伊軍的餃子。

  客觀來說,伊軍指揮官不可能看不到這一個巨大的防線空白,而是基於傳統經驗做出了判斷,沙漠地區渺無人煙,沒有公路可供通行,美軍裝甲部隊如何進行?水,油料,彈藥又如何補給?伊軍自己防守都有困難,何況美軍?再說了,後方不是布置了兩個師么?再說還有共和國衛隊做預備隊,應該不會有問題的。而恰恰就是這個「應該」,暴露出伊軍指揮官對現代戰爭和現代技術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沒有公路就不能通過了么?101空中突擊師之後就利用一次漂亮的空中蛙跳,靠直升機機動從這個方向切入了伊軍防線,友軍法第6輕裝甲師則佔領了該地區最重要的薩勒曼機場,此機場隨後成為了重要空中轉運和補給基地,美國第24機械化師隨即超越101師向伊軍縱深發起衝擊。一記漂亮的左勾拳,切斷了伊軍的退路。傳統經驗,往往不好使。。。 。。。不注意學習先進軍事科技,怎麼能不出錯?一味沉浸在地面部隊突擊就一定要依賴公路的老思維當中,卻不知直升機已經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戰鬥模式,固守陳規想當然,不打敗仗有鬼了。

  這個教訓,我們也有過,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美國陸戰一師在長錦湖地區被志願軍9兵團重創,無奈之下只得撤退,20軍60師為了切斷敵逃跑路線,將下碣隅里至古土裡乃至真興里道路上的橋樑全部炸毀,特別是下碣隅里向南到古土裡之間的水門橋,水門橋是鋼結構大橋,志願軍將其炸毀後,也「想當然」的認為南逃的美軍不可能將其立即修復,所以只派出兩個連阻擊。結果,美軍居然連夜在日本趕製了橋樑組件並空投到陣地上,美國工兵當天就將橋樑修復,最終,拼盡全力的9兵團也沒有能夠將陸戰一師全殲,留下了說不盡的遺憾。。。 。。。假如志願軍能夠想到美軍居然還有空投橋樑組件這一手,也許陸戰一師就要永遠在美軍序列中消失了,但歷史沒有假設,我們或許不該苛求那些沒有念過幾天書的志願軍官兵,但是太祖說過,「軍隊要善於學習」,只有一支不斷學習先進科學,學習先進敵人的軍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像傻大木那樣剛愎自用想當然,也只能落得身死為天下先的下場。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在90年10月份美軍重裝部隊到達之前,伊拉克軍隊不主動攻擊美軍,而是坐以待斃等著美軍完成部署?要知道,第一批美軍重裝部隊24機步師是90年9月底才達到沙特的,整整一個月時間,是美軍在前線只有少量陸戰隊和空降部隊,沒有重武器,非常脆弱。但對面的伊軍除了不斷增兵,不斷挖戰壕之外,什麼也沒做。這一點讓美軍感到非常慶幸,也讓不少人為傻大木表示惋惜甚至捶胸頓足。其實,為什麼不主動進攻呢?這就要話分兩邊說了,

  首先,從主觀上來說,這和傻大木的整體戰略相符合,傻大木只想保住科威特這個勝利的果實,並不想主動招惹沙特或者美國,甚至在之後數月時間內,傻大木還指望通過和談和其他國家的斡旋讓美國人讓步,傻大木對美國的戰爭決心嚴重低估,事實上美國人此時已經下決心要打了,而傻大木依然一廂情願的認為那只是美國人在虛張聲勢,他們不會真動手。於是傻大木的數十萬大軍就日復一日的撅著屁股挖戰壕,最後等著部署完畢的美軍來打。

  其次,從客觀上來說,傻大木此時的軍隊也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這並不是因為伊軍在此前吞併科威特的戰鬥中受了多大的損失,而是因為後勤補給狀況無法支持一場大規模進攻作戰。打仗就是打後勤,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什麼都是扯淡,沒有油料沒有彈藥還打個鬼的仗?按前蘇聯紅軍1983年的標準,一個摩步師一日進攻作戰所需的各類物資共計為2581噸,而一個坦克師則為2550噸,事實上實際作戰中由於作戰損耗,這個需求還會更高,海灣戰爭中美軍一個裝甲師一日進攻所需物資達到了嚇人的1.2萬噸,一個機械化步兵師也需要5300噸各類物資。可以說,後勤補給就是現代作戰的命脈,一切作戰計劃,都要圍繞後勤補給線來制定。而在10月份之前,伊軍在科威特前線擁有超過14師,假如以10個師為主力進行進攻,按蘇軍83年標準,10個師一天進攻需要2萬噸物資是跑不掉的,換做10噸卡車,就是每天都需要2000輛卡車源源不斷地進行補給,以車距50米計,這個車隊要排出去整整10公里。。。 。。。

  那麼當時伊軍的後勤情況又是如何呢?事實上,很糟糕。別看伊軍人多,其實上後方補給線非常脆弱,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接壤地區,有大片荒漠和無人區,南部重鎮巴士拉附近還是沼澤地帶,公路通行條件並不好,由於常年缺乏戰場建設,公路建設滯後,而且南部重鎮巴士拉和科威特間沒有鐵路,物資用鐵路運到巴士拉之後必須卸車,改用卡車通過公路運輸到前線,而前線主要補給公路,僅有6號和8號公路兩條等級公路。也就是說,前方30餘萬大軍的後勤補給,全靠兩條公路補給,這樣的補給線,戰時一定會被切斷,但伊軍指揮官對此沒有任何意識。在長達4個多月的戰爭準備階段,伊軍沒有花任何力氣開闢、整修道路,改善補給線狀況。僅靠兩條公路,平時只能維持數十萬大軍的靜態防禦所需,根本不可能負擔大規模進攻作戰所需,換句話說,吃不飽飯的人,就只能躺在床上不動了。而為什麼不去改善自己的後勤補給狀況呢?一方面,是伊軍將領對現代戰爭中後勤補給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則要怪傻大木消極防禦的戰略了。

  事實上,戰爭打響後,美軍就花了大力氣轟炸伊軍那兩條脆弱的補給線,到空襲後期,前線伊軍的後勤補給線完全被切斷,基本喪失了機動能力,而伊軍依賴有限的公路行進,更是造成了無以復加的杯具,伊軍第三軍曾經在91年1月29日發動了一次主動反擊,結果整個軍行進在一條公路之上,車輛擁擠成一團,3架B52轟炸機一次臨空轟炸,就報銷了整整一個旅的兵力,這種慘劇,聞所未聞。而戰爭最後階段,潰敗的伊軍擁擠在6號公路和8號公路之上,美軍戰機蜂擁而至,空襲了整整一天,伊軍在這條公路上的損失無以計數。。。 。。。

  可以說,伊軍的作戰部署,就是一個無以復加的杯具,這個杯具從傻大木決定侵佔科威特那一天就已經決定了,伊軍的命運,無非是死的好看一些還是死得難看一些的區別而已。

  回到8月2日戰爭爆發當天,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再次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科威特局勢。而此次會議,總統叫來了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格普夫上將和中央戰區空軍司令霍納中將,這兩名將軍,將在之後成為戰場的實際指揮官,所以總統把他們叫到華盛頓,需要聽取他們對戰爭計劃的看法。而此行,兩位將來的戰場指揮官就帶上了進一步修訂後的90-1002號作戰計劃。

  應該說,伊拉克的行動是出乎美國人意料的,此時國防部也憂心忡忡,自己正在打一場無準備之仗,但是施瓦茨格普夫和霍納帶來的作戰計劃讓所有人眼前一亮,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他們能夠在短短三天之內就拿出了一份可行的作戰方案,這也再一次證明,平時各種作戰預案的制定和檢驗,是多麼的重要,只有時刻準備著,才能夠有條不紊地應對隨時出現的局面。

  經過會議討論,以90-1002號計劃為藍本的作戰設想得到了肯定,美軍今後的行動,將以此計劃為核心。之後,施瓦茨格普夫上將將具體的作戰計劃的制定工作交給了霍納中將,自己則忙於整體戰略和聯軍間的協調工作。施瓦茨格普夫,霍納,加上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鮑威爾上將,這三人,將成為日后海灣戰爭的三個實際指揮者。

  與此同時,老布希總統迅速發布命令,動用大批運輸力量,開始向海灣地區迅速增兵。8月8日,隸屬第18空降軍的美82空降師開始登機,隨後第18空降軍另一隻快速反應部隊101空中突擊師也開始開赴海灣地區,82空降師和101空中突擊師,成為了最早到達沙特構築防線的部隊。但是,重裝的第24機械化步兵師和第3裝甲騎兵團,第1騎兵師,海軍陸戰隊的第1、4、7陸戰遠征旅,這些計劃第一批進入海灣地區,而且擁有重裝備的部隊,卻無法迅速趕到戰區。同時,空軍部隊開始迅速轉場集結,首批F15C戰機在8月8日開始轉場部署至沙特。

  向海灣增兵,說得簡單,做起來卻困難重重。

  為了集結部隊和作戰物資,美軍動用了全部的空運和海運力量,空軍動用了全部可以調用的運輸機,同時子1952年以來第一次徵召了民用客機貨機運輸人員和物資,甚至徵召了一些預備役飛行員,人歇機不歇。而海運方面也開足馬力,通過各種渠道徵集了1342艘乾貨船、27艘油船和2艘醫院船,同時還租用了國內外的60艘船隻。整個戰爭期間,聯軍通過海運與空運送往海灣的裝備超過300萬噸,補給品60萬噸,還有50多萬名軍人,這個運輸規模是空前的。要知道在1948~1949年的著名「柏林空運」期間,總共才運輸了232萬噸物資。

  如此龐大的緊急運輸計劃,手忙腳亂是可想而知的,就算是擁有全球最先進物流運輸體系的美國,依然問題很多。首先,重裝部隊根本無法快速到達,重達57噸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23噸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根本無法用飛機空運,只能慢吞吞地用貨輪運輸,挪騰到海灣港口之後再卸船,用拖車拉到戰區,實際上,首批重裝部隊第24機步師和陸戰隊遠征軍知道9月下旬才到達戰區,此前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戳在前線的只有82和101兩個輕裝空降師,假如伊軍機械化部隊此時主動攻擊,美軍根本無力抵抗。慶幸的是,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對面的伊軍始終坐以待斃,無所作為。

  由於事出突然,美軍根本沒有詳盡的運輸方案和計劃,很多部隊臨時接到命令,立即打包物資開拔,這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制定運輸計划了,後勤部門只能要求各個作戰部隊自己把物資歸類,劃分「優先順序別」,優先順序別高的的裝備先空運,不高的後面用海運,結果這個辦法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災難。由於各個部隊都希望自己的裝備能夠先被空運走,所以紛紛把自己的裝備標註成「高優先順序別」,結果所有打包裝備物資中竟然有一半貼上了「高優先順序別」需要空運。。。 。。。由於作戰部隊各自打包裝備和物資,各自製定運輸計劃,所以早期物資和裝備的運輸簡直一片混亂,因為在90年代還缺乏計算機,本土和戰區間後勤運輸的電腦管理系統也不互聯,所以很多集裝箱從本土運到了港口,戰區後勤部門居然不知道集裝箱里裝的是什麼,只能挨個開箱,一個一個清點,這樣的效率可想而知,一時間海灣各個港口物資堆積如山,美軍的後勤人員全靠高素質和超強的適應能力,才慢慢理清頭緒,使得物資運輸恢復正常。

  現代戰爭,後勤運輸是極端重要的,一直現代化軍隊作戰所需的物資種類空前複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後勤補給的順暢和高效,是比前線部隊能夠扔出去多少炮彈更加關鍵的問題。美軍在吸取海灣戰爭教訓之後,著力進行後勤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造,如今美軍運輸的每一個軍用集裝箱,外面都裝有一個信息磁卡,裡面輸入有集裝箱內物資清單、優先順序別、日期、出發/目的地等等信息,由裝運港後勤部門寫入。集裝箱到港後,卸貨港後勤部門只需要用專用手持掃描器一掃,就知道集裝箱內貨物的基本信息,大大提高了物資處理和轉運效率。可以說,美軍強大的全球投送和作戰能力,和這種先進的後勤物流管理體制,是密不可分的!現代戰爭,假如沒有先現代化的後勤,一切免談!

  截止到1991年1月17日開戰時,經過6個月時間的大規模運輸,聯軍已經在海灣前線集結了65萬軍隊,所謂「聯軍」或者「反伊聯盟」一共由34國組成,但實際大規模參戰的,只有美國,英國,法國,沙特四個國家,其中美國最多,達到46萬,佔四分之三強,其中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而空軍方面,聯軍一共有2430架飛機和1900架直升機,分別部署在土耳其、沙特、和航空母艦上。

  總體而言,在地面部隊方面,聯軍已經形成了對伊軍近2:1的數量優勢(伊軍號稱55萬,其實實際僅有35萬左右),而在空軍方面,伊軍僅有各類戰機700餘架,聯軍擁有超過3:1的數量和更大的質量優勢,而海軍。。。。。。伊拉克海軍可以直接忽略了

  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一點是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的,所謂「人海戰術」,只不過是不懂軍事的人自以為是的說法罷了,沒有人會一對一的和對手公平對決,所謂優勢兵力「勝之不武」的說法,只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罷了。戰爭只有勝負,沒有對錯。

  截止到1991年1月17日開戰時,經過6個月時間的大規模運輸,聯軍已經在海灣前線集結了65萬軍隊,所謂「聯軍」或者「反伊聯盟」一共由34國組成,但實際大規模參戰的,只有美國,英國,法國,沙特四個國家,其中美國最多,達到46萬,佔四分之三強,其中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而空軍方面,聯軍一共有2430架飛機和1900架直升機,分別部署在土耳其、沙特、和航空母艦上。

  總體而言,在地面部隊方面,聯軍已經形成了對伊軍近2:1的數量優勢(伊軍號稱55萬,其實實際僅有35萬左右),而在空軍方面,伊軍僅有各類戰機700餘架,聯軍擁有超過3:1的數量和更大的質量優勢,而海軍。。。。。。伊拉克海軍可以直接忽略了

  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一點是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的,所謂「人海戰術」,只不過是不懂軍事的人自以為是的說法罷了,沒有人會一對一的和對手公平對決,所謂優勢兵力「勝之不武」的說法,只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罷了。戰爭只有勝負,沒有對錯。

  在增兵的同時,受命負責具體作戰計劃制定的霍納中將,找來了空軍司令部中負責作戰計劃的副參謀長助理沃爾登上校,由其牽頭,組建一個由參謀軍官組成的作戰計劃制定小組,負責制定出一個「空中作戰計劃」。這個小組代號「逼將」。

  沃爾登上校,在軍內是聞名遐邇的空軍戰術專家,當然也是有名的刺頭和極端空權論者,其主張空中力量壓倒一切的理論,認為完全不依賴陸軍,甚至不依賴海軍,單純依靠空中力量就足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美國都是離經叛道的,由於其理論直接觸及其他軍種的利益,也由於其本人個性乖張桀驁不馴,所以他在軍中人緣混得極差,甚至在空軍內部也不受待見,全仗時任空軍總參謀長的鼎力支持,才得以混到這個職位。

  在1988年,沃爾登上校寫了一本書《空中戰役》,在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環打擊理論」,這個五環不是奧運會五環,而是沃爾登將一個國家需要打擊的各種目標,分成了從內到外的五個同心環,最內環是最重要的,最外環則是最次要的,這五個環,從內到外依次為第一環是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第二環是生產設施,包括石油、電力、 軍工設施及其相關企業;第三環是基礎設施,包括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部隊使用的各種軍用基礎設施以及部分相關企業;第四環是民心,包括與作戰有關的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第五環才是敵軍作戰部隊,包括裝備、工事、人員等等。。。

  這個五環理論當時提出後,遭受了很大非議,沃爾登曾經在80年代末訪問過中國國防大學,還向國防大學贈送過這本《空中戰役》,不知道當時國防大學是怎麼看待這本書的,但是從海灣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的震驚程度來看,這本《空中戰役》應該被拿去墊桌角了。

  這個五環理論顛覆了傳統的空中打擊理論,在傳統的空中打擊理論中,分為戰術轟炸和戰略轟炸兩種,前者主要針對敵軍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也就是直接轟炸敵軍部隊,主要目的是殲滅敵有生力量和裝備,為地面部隊掃清障礙,這個很好理解;而後者,則主要針對敵國主要城市,工業設施,基礎設施等等,大規模轟炸敵軍國本土,直接削弱其工業生產能力和再武裝能力,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和德國本土的戰略大轟炸,就是典型。而沃爾登的五環理論則提出,根本不需要直接打擊敵軍有生力量,也不需要像二戰那樣把敵國用炸彈犁一個遍,那樣純屬浪費時間和炸彈。只需要根據五環理論,將各種目標歸類加以優先打擊即可。

  最內一環,是敵國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也就是所謂的「斬首」,任何戰爭的指揮,都離不開首腦機關的指揮和通訊,那麼與其斷其手腳,還不如直接一槍打在腦門上有效。首腦機關都被端了,下面的部隊自然陷入混亂。

  第二環,則是敵國生產設施,要毀滅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要怎麼做呢?像二戰那樣把敵國所有工業設施統統炸掉?不,那是浪費時間,只需要掐斷兩個命脈即可,電和能源!任何現代工業,都離不開電和能源,根本不用費心思炸掉每一個工廠,只需要打擊敵國有限的電廠、輸變電站、原油運輸管道和石油加工廠,就足以切斷敵國的工業養料,沒有了電力和能源,徒有再多的工廠也無濟於事,敵國的工業和整個社會都將陷入癱瘓狀態,而且這種相對「小規模」的準確打擊,能夠將敵國遭受的破壞降到最低,有利於美國在戰後主導其戰後社會和基礎設施重建。

  第三環,是敵國的基礎設施,比如鐵路,公路,橋樑,機場等等,進一步削弱敵國的生產生活能力,癱瘓其社會經濟,同時切斷前方部隊的補給線。

  第四環,是敵國民心,這一點是一個創新,是根據美國在越南戰爭時的教訓總結而來的,越南戰爭中,美國政府不注重對媒體的控制,連篇累牘的負面報道讓美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前線官兵士氣低落。在沃爾登的理論中,美軍將毫不客氣的打擊敵國廣播站、電視台、通訊站等等目標,讓對方政府「閉嘴「,無法動員和鼓動其民眾,而同時大力進行輿論戰,心理戰,動搖敵國軍心民心,使其後方人心浮動,前方士氣低落,不戰而潰。

  最後第五環,才是傳統理論中最受重視的敵軍軍事力量,在沃爾登看來,敵軍的軍事力量並不用費太大功夫去轟炸,只要把前四個環幹掉,敵軍軍事力量自然會不戰而潰,喪失行動能力。當一個國家政權和軍事首腦機關都受到嚴重打擊,無法控制下面的軍隊;工業和生活設施全面癱瘓,民眾生活在恐懼的陰影當中,人心浮動;前線軍事力量也因為補給線被切斷,陷於坐以待斃,士氣低落,這樣的軍隊還用去炸么?還用的著派坦克去平推么?只要敵國政權認輸,屈服於美國的政治意圖,戰爭目的就已經達到了,並不需要在直接打擊敵國軍事力量上費多大腦筋。

  這就是沃爾登的著名「五環理論「,在當時看來,離經叛道,備受爭議。其激進的空權論和空軍包打天下的思想受到了來自其他軍種的強烈批判。但是在十年後的1999的科索沃戰爭中,南斯拉夫成了」五環理論「的第一個試驗田,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純粹的空中戰爭,沒有地面部隊參與作戰。聯軍單靠空軍力量,以打擊前南政權和軍事首腦機關、關鍵工業設施、社會基礎設施、民心士氣等為主要目標,反而對前南軍隊關照不多,最終使得前南經濟社會全面崩潰,前南政權和民眾無奈只得屈服,放棄科索沃地區主權,並接受北約的」民主改造「,米洛舍維奇最終也被民眾所拋棄,成為悲情英雄。沃爾登的理論,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曾經,國內認為,科索沃空襲結束後,前南軍隊基本完好無損,所以質疑北約空中戰爭的效果,這隻能說是國內望文生義,不得要領。在沃爾登的空戰理論中,本來就不在敵軍軍事力量上花太大力氣,重點不在於此,只看到沒有遭受太多攻擊的前南軍隊,卻看不到南聯盟輸掉了正常戰爭,可謂謬之大矣。

  由沃爾登上校領導的「逼將「小組,很快制定出了一套空中戰役計劃,代號」迅雷「。當然,這個作戰計劃原封不動地遵照了沃爾登的」五環理論「,」迅雷「作戰計劃核心就是:通過高強度空中進攻戰役,利用空中打擊伊拉克境內的政權和軍隊首腦機關、指揮通訊中心、核生化設施和國家防空體系,此外還包括二環和三環內的電力、石油、鐵路、公路、橋樑、軍工廠等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然而,這一套帶著鮮明激進色彩的計劃交上去之後,卻被施瓦茨格普夫將軍狠狠批了一頓,原因並不是因為施將軍陸軍出生,對空軍制勝論存有偏見,事實上戰區空軍司令霍納將軍也對該計劃持否認態度。真正的原因在於該計划過於激進,過於理想化。

  迅雷作戰計劃是一個帶有非常激進的空軍制勝論的作戰計劃,其計劃中完全由空軍唱主角,沒有陸軍的份。甚至連海軍航母艦載機和陸戰隊航空隊也不考慮,全程就是空軍炸炸炸。這種極端的軍種狹隘思想是不可能用在一份聯合作戰計划上的。這一點,連自己是空軍出身的霍納將軍也覺得難以接受。

  此外,迅雷計劃、或者說沃爾登自己的「五環理論「就過於理想化,其中有諸多假設事實上很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從一環打擊來看,空中打擊就一定能確保摧毀敵國的通訊指揮中心和首腦機關么?假如敵國準備充分,擁有多處備份指揮系統並將其很好的隱蔽和保護(比如深埋地下)呢?即使成功癱瘓了其指揮通訊能力,下級部隊就一定會陷入混亂?假如對方是一支訓練有素,作風優良的軍隊呢?

  再比如,通過空中打擊,就能夠癱瘓敵國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假如敵國是一個擁有強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極大戰略縱深的大國呢?你如何確保在短時間內摧毀其工業能力?

  再比如,針對敵國民心士氣的心理戰,就一定能收到預期效果?空襲和宣傳也許不能讓敵國民眾感到恐懼和屈服,反而會使得敵國民眾更加同仇敵愾?反而放敵國政權更加穩固?

  最後,不通過主動打擊敵國軍事力量,僅僅期望通過打擊前四個環就可以指望敵國軍隊不戰自潰?假如敵軍戰鬥意志和承受能力超過預期呢?

  總之,沃爾登的「五環理論「並不是完美的,他過於理想化和絕對化,指望扔一扔炸彈就可以癱瘓一個政權,崩潰一支軍隊,有時候往往會事與願違。但毫無疑問,其理論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通過對敵國諸多戰略目標的打擊,的確能夠極大地削弱敵國的戰爭能力,和前線軍隊的戰鬥力,前線軍隊失去了後勤補給和通訊指揮,其作戰能力勢必大幅下降,這不是意志和精神所能左右的。屆時,面對已經被空中打擊極度削弱的敵軍,美國地面部隊的進攻,就會變得極為有利了。

  在看到沃爾登的迅雷計劃之後,兩位戰區長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我們的戰略目的是殲滅在科威特的伊軍,而不是將其擊潰,光轟炸伊拉克境內目標,不依靠地面部隊,如何做到這一點?二,極端的空權論是否恰當?作戰計劃竟然不考慮其他軍種的存在,聯合作戰如何開展? 三,空中打擊伊拉克境內就一定能夠使科威特的敵軍崩潰么?假如伊軍在科威特還是賴著不走呢?你打算怎麼辦?四,作戰計劃中,只轟炸伊境內戰略目標,對科威特前線的50多萬伊軍不聞不問,萬一其發動地面攻勢,你打算怎麼辦?屆時沒有空中掩護的陸軍豈不是要找你沃爾登上校拚命?五,絲毫不考慮反攻階段的空中支援問題,你難道認為這場戰爭不會存在地面戰么?

  應該說,戰區長官的想法要現實和周全的多,施瓦茨格普夫也希望單靠空軍就能解決問題,地面部隊派不上用場,這樣就能夠極大的減少可能的傷亡,也相信美國空軍的力量和戰略作用。但是戰爭容不得僥倖,萬一,哪怕只有0.001%的概率,事情沒有按期望的方向發展,那麼該怎麼辦?這是一個成熟的戰場指揮官所必須考慮周全的。數十萬將士的生命,不是兒戲,來不得任何像沃爾登上校那樣的理想化和偏激。

  於是,施瓦茨格普夫和霍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求沃爾登回去繼續修改作戰計劃,但是沃爾登再一次發揮了他一向的刺頭本色,對戰區長官的要求充耳不聞,一個勁只是重複自己的理論,認為其完全行得通,根本用不著什麼後招,這樣就夠了,炸彈一扔,伊軍肯定就會撤出科威特了。這種態度自然讓兩位長官大為光火,於是把沃爾登打發走人,將逼將小組解散,將作戰計劃的制定任務交給了另一個規模更大的小組——「黑洞小組「

  黑洞小組的負責人是格羅森准將,黑洞小組規模比逼將小組大得多,有上百號人,而且吸收了一些作戰部隊的一線人員、地勤還有聯軍參謀人員,使得整個計劃制定出來顯得更加實際周全。雖然逼將小組被遣散,沃爾登也被打發回家,但是其基本作戰思想——空權制勝,還是被得以保留,而其「五環打擊理論「也被很大程度了融入了新的作戰計劃。

  經過加班加點,新的作戰計划出爐,這份作戰計劃繼承了「迅雷計劃「的衣缽,被命名為」沙漠風暴「。

  沙漠風暴計劃,是黑洞小組繼承「迅雷計劃」精髓,和海軍、陸戰隊一同制定的一個空中戰役計劃,與地面作戰的「沙漠盾牌」計劃相得益彰。經過近4個月的完善和修訂,最終沙漠風暴作戰計劃在90年12月成熟。

  「沙漠風暴「基本繼承了「五環打擊」理論,將空中戰役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略空襲,這一階段的作戰基本參照「迅雷計劃」,將目標鎖定為伊拉克軍事首腦機關、指揮控制中心、重要工業設施、以及連接科威特前線和伊拉克本土的道路樞紐;計劃持續3~9天,這一階段由於行動風險極高,所以將主要使用F117隱身轟炸機和戰斧式巡航導彈。

  第二階段,爭奪制空權階段,這一階段中,聯軍將出動大批戰鬥機,殲滅伊軍升空戰機,爭奪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絕對制空權;同時進行SEAD(敵方防空壓製作戰),摧毀伊軍戰區地面防空系統;而攻擊機群也將重點攻擊伊軍前線機場、雷達站、防空通訊指揮中心、防空導彈/高炮陣地,徹底摧毀伊軍的空軍和地面防空作戰能力。考慮到伊軍空軍實力較弱,所以這一階段僅僅計劃使用2天時間,就完全奪取戰區制空權。

  第三階段,戰場準備階段,這個階段,聯軍將出動所有可以出動的攻擊機、轟炸機和直升機,對科威爾和伊南部的伊軍陣地進行高強度空襲,重點是摧毀其工事、裝備,殺傷有生力量,切斷後方補給線,破壞戰場通訊,為之後的地面反攻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則是地面反攻階段,這個階段,聯軍地面部隊將發起大規模反擊,而空軍此時將伴隨地面部隊金提供高強度空中掩護和支援。

  以上四個階段的空中打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並不相互分割,也就是四個階段的行動可能會同時進行,在攻擊前線部隊的同時,空軍依然會保持對巴格達戰略目標的空襲,持續削弱伊軍的作戰指揮能力。

  此外,根據沃爾登的「五環理論」,沙漠風暴將伊拉克全境目標劃分成了12類,從前到後體現出打擊的優先順序別,分類如下:

  1,戰略防空體系

  2,核生化武器設施

  3,伊拉克政權和軍隊首腦機構

  4,指揮和通訊設施

  5,伊拉克電力設施

  6,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儲運設施

  7,鐵路、公路與橋樑

  8,機場

  9,港口及港口設施

  10,軍工廠

  11,伊拉克地面部隊

  12,飛毛腿發射陣地和發射車

  可以看出,這12類目標基本是按照五環理論來劃分的,最優先打擊的目標是戰略防空體系、通訊指揮中心和首腦機關;其次是電力和能源設施;再次是基礎設施;最後才是敵軍地面部隊。這完全體現了沃爾登上校的作戰思想。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名單排名先後體現的只是打擊的優先順序別,而不體現打擊所需的實際架次,比如第一項戰略防空體系,這無疑將是第一個被拔掉的釘子,但拔掉這個釘子所需要的架次數和炸彈數量,卻不會比第11個目標用的更多。

  沙漠風暴計劃的制定人員曾經樂觀地認為,不出半個月,前線伊軍就將被削弱一半的戰鬥力,用不了一個月的空襲,甚至不用出動地面部隊,傻大木就會狼狽地逃回伊拉克。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美軍的估計過於樂觀,高強度空襲整整進行了42天,雖然達到了極大削弱伊軍戰鬥力的目的,但是聯軍依然需要出動地面部隊對伊軍予以最後一擊,而且戰後估計,42天的高強度空襲大致只削弱了伊軍40%左右的戰鬥力,並沒有如之前那樣樂觀。由此可以看出,空中打擊的確可以在戰略上取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面對一支規模龐大,準備充分,訓練有素,鬥志堅強的軍隊,單純可靠空中打擊,是很難「徹底解決問題的」。

  這一份沙漠風暴作戰計劃,應該來說是成熟和可行的,美國總統老布希和參聯會主席鮑威爾也都表示滿意,但是這份作戰計劃,依然遭到了非常大的非議。原因就在於,空軍動了其他軍種的乳酪。

  今天跑下題,說說制空權,也不能說完全和主題無關。。。。

  聯合作戰的大道理,誰都明白,但是一旦涉及到軍種利益,尤其是誰指揮誰,誰說了算的問題時,大家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對美軍而言,空軍的前身就是陸軍航空隊,其基本使命就是支援陸軍,陸軍指揮空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隊作戰能是天經地義的,現在空軍居然反過頭要指揮自己,陸軍自然反彈強烈。對海軍而言,其海軍航空兵歷來和陸軍航空兵並列,在軍種歷史和戰績方面,海軍航空兵甚至比空軍更強,海軍航空兵在二戰時面對強大的日本海軍航空兵都沒有退縮過,你空軍算什麼?這次戰爭海軍帶來了8個航母戰鬥群,憑什麼聽你的指揮?

  統一指揮空中力量的確重要,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為什麼是你空軍指揮?而不是陸軍或者海軍?

  表面上,大家都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實際上,確實各自軍種利益、個人利益在作祟。對世界上聯合作戰能力最強的美軍,聯合作戰的軍種矛盾都能如此激烈。何況像中國這樣的傳統陸軍大國?

  在整個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始終貫徹著「空權制勝」的理念,制空權,毫無疑問,將決定一場現代戰爭的勝負。

  自從一戰時飛機開始用在戰爭中之後,空中力量開始逐漸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力量,但是人類對制空權的認識,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說,一隻雛鷹要成長成雄鷹,並不容易。

  對各個空軍大國而言,其先驅者的命運往往和沃爾登上校那般不堪,先驅者的理論對於傳統理論的統治者而言,無異於異端邪說,或嗤之以鼻,或極力打壓,甚至不惜對其人本身進行攻擊。

  義大利人杜黑,美國人威廉-米切爾,英國人特倫查德就是典型代表,這三個人被稱為早期空權論的先驅者。

  美國人威廉-米切爾,早期制空權論的主要實踐者,美國陸軍航空兵准將(死後追授),其在1919年任陸軍航空勤務隊副司令之後,就開始極力宣揚成立獨立的空軍軍種,並為空軍能夠在未來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奔走呼號。但是他的理論並沒有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就陸軍和海軍而言,飛機這種小玩意能夠左右戰爭勝負的說法是荒謬可笑的,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陸軍的步兵大炮,以及海軍的大炮巨艦。然後威廉-米切爾利用事實證明了這種觀點的可笑,在1921年7月21日。米切爾說服陸海軍將領觀摩了一次轟炸試驗,在試驗中,擔任靶船的是一戰中被繳獲的德海軍「奧斯特弗里蘭」號戰列艦,以及其他兩艘繳獲的驅逐艦,而米切爾則指揮12架轟炸機從陸地起飛對靶艦進行轟炸,結果,僅僅用了半個小時,「奧斯特弗里蘭」號戰列艦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戰列艦是當時海軍力量的象徵,空軍只用12架轟炸機在半小時內就將其力量的象徵擊沉,對於海軍而言這種震撼是無與倫比的,甚至有海軍將領當場落淚,米切爾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空中力量,在未來戰爭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此後,米切爾為空軍多次大聲疾呼,要求上級為空軍改善裝備,增加投入,但是在保守力量強大的陸軍部和海軍部,他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滿足,隨後米切爾暴露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米切爾開始公開指責甚至謾罵上級,抨擊陸軍部和海軍部的自私和短視,上級一怒之下將其從准將降銜至上校,指望他閉嘴。但是米切爾並不屈服,反而變本加厲,最終矛盾在1925年的「謝南多厄」號事故中總爆發,由於一系列瀆職和人為失誤,導致「謝南多厄」號飛艇在暴風雨天氣依然出航,結果艇毀人亡。米切爾在事故發生後再次撰文猛烈抨擊陸軍部和海軍部瀆職無能。結果忍無可忍的上級將米切爾以不服從上級的罪名送上了軍事法庭,審判結論是,米切爾被停職5年。在此後,米切爾再無大的建樹,但是其並沒有停止對制空權理論的探索,在隨後的十年時間中,米切爾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成為了美國航空兵理論的先驅。米切爾在1936年逝世,直到其離世,他的理論依然沒有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也沒有看到獨立的空軍成立。但是之後的二戰,米切爾的理論得到了毫無疑問的驗證,人們終於在其死後十年,接受了他的空權制勝理論,在1946年,米切爾被追授准將軍銜,並被追授予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以表彰這位美國空軍的先驅者和理論奠基人。

  此外,制空權論的先驅,《制空權》一書的作者,義大利人杜黑,也是典型代表。杜黑,是第一個敏銳意識到空軍在未來戰爭中作用的人之一,和米切爾一樣,杜黑因為在一戰期間抨擊陸軍部指揮無能,而被判監禁1年,出獄後,杜黑提出了系統的空中作戰理論,並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21年出版的《制空權》,此書首次提出「戰略轟炸」的理論,被稱為世界空軍軍事理論的奠基之作。在書中,杜黑提出了三個主要觀點:第一,制空權將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空軍將決定戰爭勝負,失去制空權的一方,將無法贏得戰爭;第二,空軍將成為一支戰略性進攻力量,而不是成為陸軍或者海軍的附屬支援力量,它將擔負起戰略性作用,通過直接對敵國進行戰略轟炸,打擊對方的戰爭能力和民心士氣,最終贏得戰爭;第三,空軍將成為獨立的力量,而且會成為一個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一國未來的軍事力量,將以空軍為核心和基礎。應該說,杜黑論的核心要點,就是空軍,將成為一支獨立的,戰略性的進攻力量,空軍的核心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空軍將成為一國軍事力量的主體,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戰略空軍」。但是和米切爾一樣,杜黑的理論直到1930年其逝世,也沒有得到肯定。

  而另一位英國人特倫查特,命運則要順利得多,這位英國空軍元帥被稱為「皇家空軍之父」,其一手締造了皇家空軍,他在一戰中首次將「戰略轟炸」理論付諸實踐,並最終在二戰開花結果,在二戰中後期,以皇家空軍和美國第八航空隊為主體的空中力量對德國本土進行了持續2年多的戰略轟炸,徹底摧毀了德國的戰爭能力。特倫查特並不是一個理論家,但是他作為一名空軍元帥,卻能夠將理論付諸實踐,而英國,也是較早認識到獨立空軍價值的國家,可以說,特倫查特是幸運的。

  但是,長期以來,以杜黑為代表的空權理論卻在前蘇聯和中國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被駁斥為「資產階級的空戰理論」,加以大力鞭撻,並提出所謂的「無產階級空戰理論」,而這些國家的空軍建設,也因此受到了極大地干擾。

  在中國,直到80年代,杜黑論還被駁斥為「資產階級妄圖逃避人員傷亡,為了避免其本國人民反戰情緒高漲和對其制度不滿,而幻想出來的非接觸戰爭模式。沒有任何一場戰爭可以不通過地面接觸戰而定出勝負。」這種政治和意識形態意味頗為濃厚的觀點,整整佔據了中國軍隊長達近40年,在這段時間,獨立的戰略空軍是不存在,主動進攻的空軍也是不存在的,空軍的唯一用途,就是國土防空,給陸軍打傘,只要不讓對方往自己頭上扔炸彈就可以了,陸軍,依然是決定性的主導力量。

  其實早在79年對越反擊戰之後,鄧小平就提出「不管如何,今後作戰,陸海空軍,首先要有強大的空軍,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麼仗也打不下來。」,而在90年代,江澤民也有相關論述,提出「未來戰爭,空軍第一!」,應該說,在中國領導層腦中,制空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並不證明軍種傳統大陸軍思想就會自覺退出歷史舞台。

  在1989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就指出:「杜黑認為,空軍奪得制空權後,隨之對敵國行政、經濟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等重要目標進行集中轟炸,摧毀敵國物質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贏得戰爭勝利。……他誇大空軍的作用。

  直到海灣戰爭結束之後,鐵一般的事實依然沒有讓中國軍隊中的傳統勢力低頭,他們在繼「誇大論」之後,又創造性的發明了「相對制空權」論。在1994年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制空權」詞條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證實了制空權的重要性。……但是戰爭實踐糾正了制空權理論絕對化傾向,證明了為保障軍隊作戰,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取得全面的絕對制空權,從而確定了一定時間 一定地域的相對制空權概念。」, 「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全面絕對制空權,只能取得一定時間內、一定地區(方向)和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相對制空權。」

  事實上,在面對海灣戰爭前所未有的衝擊面前,大陸軍主義者依然沒有放棄傳統理論,相對制空權的實質依然是「陸軍至上」,空軍沒有必要爭奪「全面的絕對制空權」,而只需要給陸軍打好傘,在陸軍需要的時間和地域保持制空權即可,說到底,空軍還是依附於陸軍作戰,作為一支支援型力量,而非獨立的戰略性力量。但是,大陸軍主義者顯然不會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假如不以「全面爭奪制空權」為目的,一味消極防禦,又如何能夠保證想像中的「相對制空權」?一支以打傘為目的的支援型空軍,是無法在對方戰略空軍面前倖免的,其被殲滅的命運是無法避免的,最終結果將是「絕對的沒有制空權」。

  應該說,在中國這個傳統的大陸軍主義盛行的國家,要認識到空軍的獨立戰略性作用並不容易,長期以來,陸軍在中國軍隊中起主導性作用,不僅僅因為陸軍歷史最為悠久,戰績最為彪炳,更因為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陸權主義國家,以國土防禦為主的國防戰略必定倚重龐大的陸軍。在中國,陸軍勢力之強大超乎想像,最簡單的,就是中國沒有陸軍司令部。而海軍,空軍,二炮,則都有自己的軍種司令部,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總參謀部,就是陸軍司令部,換而言之,理論上,在中國軍隊是陸軍以總參謀部的名義在領導其他軍種,陸軍不僅僅是最大的軍種,更是領導者,其他軍種,只是它的下級。。。 。。。總參謀部不僅要制定全軍的作戰和訓練計劃,還要履行陸軍司令部的職責,負責全陸軍的日常管理,這種畸形的體制就是我國大陸軍主義的集中體現,沒有獨立的陸軍司令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軍種平等」,陸軍依然是領導者,中國依然是大陸軍主義。所以,我們應該呼籲,建立陸軍司令部,將總參真正變成統領全軍的首腦機構!

  在中國軍隊中,陸軍的本位思想非常嚴重,以致於在其制定的作戰計劃中,竟然通常不考慮空軍的存在,我們經常在八股文中看到如下片段「某部在演習中,機械化分隊在開進途中突遇敵空中打擊,此時防空分隊得到上級空情通報後,立即前出佔領發射陣地,擊落敵機」,這種再平常不過的情景其實反映了一個基本問題,就是陸軍絲毫不考慮空軍的存在,完全依賴自己的力量進行防空,防空分隊擊落敵機?空軍在哪裡?難道沒有頭頂上沒有自己的空軍么?不是,而是陸軍不考慮,空軍陸軍各管各的,空軍自己只管空戰,陸軍自己管好自己的防空,你空軍能夠保持天上乾淨自然更好,假如不能也沒關係,我陸軍反正沒有指望過你空軍。這種各行其是,可以說是因為中國陸軍對空中轟炸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因為空軍長期以來的積貧積弱。在朝鮮戰場,雖然我們有了志願軍空軍、有了蘇聯空軍,但是這支年輕的聯合空軍依然無法和美國空軍相提並論,實際作戰中,志願軍空軍不出外海,不過清川江,只在米格走廊活動,就算這樣,中蘇空軍依然被美國空軍壓著打,甚至美機四機、八機編隊就敢跑到鴨綠江上空活動,專打剛剛起飛的米格15。雖然我們有了空軍,但依然沒有解決前線陸軍的防空問題,陸軍依然要靠自己解決防空。建國後,由於航空工業水平落後,和政治運動干擾,空軍建設一直僅僅局限於國土防空,就算這個,也干不好,陸軍對空軍水平落後已經不抱希望,陸軍已經習慣了沒有空軍的日子,空軍這把小傘,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空軍在建設上,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投資。

  進入改革開放後,歷次戰爭都體現了空軍的重要性,但是空軍改善裝備的努力都受到陸軍的阻撓,空軍在80年代多次想從美國和法國引進先進戰機,但是陸軍都強烈反對,認為與其把有限經費用在給空軍買高科技玩具上,還不如投給陸軍更加有效。就那麼20億美金,只夠買40架幻影2000的空機,還不帶配件和武器,能幹什麼啊?空軍有了幻影2000就能爭奪制空權了?既然不能,那還不如給陸軍算了!在海灣戰爭後,某些將領依然自以為是地提出「高科技無用」,「任你如何高技術,我自有人民戰爭的法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類荒謬的觀點,一門心思做鴕鳥。就算鄧小平和江澤民接連提出「空軍第一」的思想,傳統思潮依舊洶湧。為了對抗這種思潮,數任空軍將領進行了堅決了鬥爭,前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將軍甚至為了引進蘇27在總參謀部和陸軍將領擺桌子!

  在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陸軍終於意識到在強大的空中力量面前,地面力量是多麼的脆弱,空軍開始受到了應有的重視,此時江澤民提出「空軍要攻防兼備」,不僅僅要國土防禦,更要主動進攻,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被動國土防空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永遠在被動挨打。空軍只有具備進攻精神,才能和強敵對搏。與其日復一日的被動防空,不如主動進攻,將敵機炸爛在地面上,將敵人的指揮體系癱瘓,戰略防禦並不排斥戰術進攻,只有一支具備進攻和進取精神的空軍,才能為國土打好防空傘!

  越戰的教訓

  任何一支優秀的軍隊,都應當是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的,不僅向自己學習,更要向敵人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注重學習別人的經驗教訓,反而找一大堆理由去否認別人的先進經驗,因循守舊,自以為自己那一套就是天下第一、永不過時,這樣的軍隊就算有著再輝煌的過去,也總有一天要遭到失敗。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軍隊就是一支善於學習,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軍隊,美國軍隊之所以強大並不是因為他裝備有多先進,也不是因為他就不打敗仗,而是美國軍隊從不因循守舊,實用至上,從不在思想上自我束縛,任何好的思想和技術都可以為我所用,從不拘泥於什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其善於學習和實踐新的戰爭理論,也善於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就極為注意避免重蹈越南戰爭的覆轍

  應該說,越南戰爭是美國軍隊一個深刻教訓,在越南,美國人贏得了每一場戰役,卻最終輸掉了整場戰爭。在越南,美國軍隊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目的不明,政治上束手束腳。

  為什麼到越南去?這個問題恐怕當時大多數參戰官兵都想不明白,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不,這個理由太泛泛了,就如果維護世界和平一樣虛無縹緲。軍人執行任務,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消滅北越?還是武力統一越南?這些戰略目標模糊不清,軍隊不知道自己在越南要幹什麼,只能維持南越這個政權有一天算一天。在政治上,由於忌憚蘇聯和中國的態度,約翰遜總統在戰爭決策上總是投鼠忌器,一開始有限介入,然後再正式參戰,再逐步增兵,最後用了整整5年時間才慢慢增兵到50萬,仗打成了添油戰術。兵不夠了,再添,不夠再添。結果增兵速度永遠跟不上越共擴張的速度,最後尷尬的發現,在中蘇援助下,越共軍隊反而越打越多,越大越強。在政治上束手束腳,目的不明確,沒能在第一時間集中壓倒性的優勢給予越共致命一擊,反而讓自己陷入對自身不利的消耗戰,以己之短擊敵之長,這就是越南戰爭的基本教訓。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限制如此之多,以至於下級官兵根本無法放開作戰。因為害怕戰爭升級,所以美軍常規部隊不得進入寮國柬埔寨邊境作戰,這樣就無法切斷越共補給線,越共的補給和人員依然通過胡志明小道源源不斷的運到南越;空軍不得轟炸河內目標,結果越共的作戰指揮從未受到真正的威脅;由於害怕中國的反應,美國地面部隊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結果越共可以從容在後方休整,一個個被打癱的北越軍團回到後方馬上又可以齊裝滿員;由於害怕造成中國顧問和參戰防空及工程部隊的傷亡,美國空軍不得轟炸北越機場、防空指揮中心等等重要目標,結果弱小不堪的北越空軍和防空部隊,卻居然一直打不盡殺不絕。。。。。。

  在「滾雷」行動中,美國對北越境內目標進行了持續3年多的戰略轟炸,目的是迫使北越屈服,但是在實際作戰中,再次考慮到政治影響,作戰計劃的靈活性受到極大的限制,諸多目標不能攻擊,甚至連港口、交通樞紐這些關鍵目標都不能打擊,更不用說北越首腦機關和指揮中心了,每一天的空襲目標必須由約翰遜總統親自簽署生效才能夠被攻擊,臨時不能改變目標,這樣限制下的空襲效果可想而知。由於北越並不屈服,空襲強度才逐步增強,但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並沒有奏效,在中國和蘇聯的大力援助下,北越防空部隊就像章魚一樣,被切掉四肢,馬上又會長回來,美國這種不傷筋動骨,旨在給北越一點教訓的空襲根本不起作用。北越軍隊像割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又長一茬,美軍損失越來越大,最終只能慘淡收工。

  由於存在如此之多的限制,外加上戰略目標不明確,而各個軍種又在華盛頓因為軍種利益爭吵不休,所以下級官兵普遍對戰爭勝利不抱希望,對戰爭前景無限迷茫,只能在越南混上一天是一天,軍隊中官僚主義盛行,軍隊作風越來越差,前線士氣日漸低落。而此時美國政府又不注重媒體控制,結果戰爭的負面報道鋪天蓋地,國內民眾反戰情緒高漲,前線為國而戰的將士反而變成了「Baby killer」,回國後備受歧視。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裝備比北越強上百倍,又能如何呢?

  美國在越南的慘敗,絕不是偶然,更不是什麼無產階級打敗資產階級的必然,而是由一系列主客觀原因造成的。美國人由此痛定思痛,在思想上,制度上,技術上都進行了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最終在91年海灣戰爭中一雪前恥。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人的戰略目標極為明確,就是要全殲科威特伊軍,把傻大木趕出科威特,一切行動都圍繞這個明確的,摸得著做得到的目標進行。

  在軍事打擊上,集中優勢兵力,一次性解決戰鬥,絕不再次陷入對自己不利的消耗戰,第一輪即予以決定性打擊。不再自束手腳,對敵軍首腦機關,指揮中心,機場,防空陣地等等敏感目標進行毫不猶豫地打擊,力圖切斷敵人的中樞神經,而不只是斷其手腳。

  同時注意進行媒體控制和引導,將CNN等媒體記者融入作戰部隊,由專門的軍官陪同,意在「正確引導」媒體報道,多報道正面消息,同時大力妖魔化對手,這些伎倆,在海灣戰爭中已經表露無遺,而在此後的科索沃和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更趨成熟。美國國內媒體甚至已經和軍隊配合十分默契,妖魔化對手的同時大力渲染美軍的先進和強大,封鎖對自己不利的消息,大打媒體戰,瓦解對方民心士氣,這一招已經非常熟練了。姑且不論這麼做是否有違媒體道德,但是在戰爭面前,是從來沒有對錯,只有勝負的。

  開戰第一天

  從1990年8月6日開始,到1991年1月17日開戰前,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內,包括美國在內的聯軍向海灣前線集結了多達65人萬的部隊,同時,聯軍利用各種方式對伊軍目標進行了晝夜不停的戰前偵察,而對面的伊軍,雖然也向前線集結了43個師,近40萬人的龐大兵力並構築了三道「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縱深防禦體系,但是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內,陷於消極防禦的境地,由於雙方長期對峙而無大的行動,伊軍在防備上逐漸鬆懈,伊軍官兵上下普遍瀰漫著一種盲目的樂觀情緒,認為美軍半年都沒有進攻,看來是怕了,對面的美軍多半只是虛張聲勢。直到戰爭突然爆發之前,伊軍依然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好準備,戰前偵察更是一片空白。由於在科威特前線給養不足,而且環境極為惡劣,所以伊軍官兵在前線度日如年,為了保持士氣,傻大木看美軍遲遲沒有動作,便同意前線官兵頻繁回家休假,有時候甚至一支部隊有一半軍官在後方休假,結果直到戰爭爆發,還有大量軍官留在後方沒有被提前召回,前線部隊失去軍官指揮更加一片混亂。可以說,伊軍徒有數十萬之眾,卻根本沒有認真做好戰前準備。

  反觀聯軍,6個月的準備時間內,調集了占數量優勢的地面部隊,集結了大批作戰和後勤物資,同時針對性的戰術計劃和演練一直沒有停止,而一線部隊也一直在進行針對性的高強度訓練。為開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同時,聯軍極為注重作戰計劃的保密工作,使得伊軍直到挨到第一枚炸彈,還處於懵懂不知的境地。

  到了1991年1月中旬,聯軍指揮部覺得一切準備妥當,於是開始行動。

  從1月16日起,聯軍開始根據戰前偵察到的伊軍通訊和雷達電磁頻率,起飛60餘架EF-111,EA-6B和EC-130等型號電子戰飛機,配合地面干擾站,對伊軍通訊系統和雷達網進行了大規模精確電子干擾,由於事前已經進行了嚴密的電子偵察,伊軍也沒有任何反制措施,所以電子干擾異常順利,伊軍通訊和雷達系統陷入一片混亂,各部指揮通訊癱瘓,各種對空雷達屏幕一片雪花。。。戰場制電磁權瞬間即被聯軍牢牢掌握。這已經是聯軍即將動手的最直接徵兆,但是伊軍此時依然保持「淡定」,毫無動作,不得不說,伊軍在此次戰爭中表現之拙劣,令人汗顏。

  1月17日凌晨2時39分,9架陸軍「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3架空軍MH-53J「鋪路激光」特種作戰直升機組成的攻擊編隊,在MH-53J的導航支援下,利用超低空規避伊軍雷達,摸近目標,率先使用地獄火反坦克導彈和九頭蛇火箭彈摧毀了伊拉克邊境上的兩座預警雷達站,在伊拉克嚴密的防空網上撕開了一個缺口,打響了海灣戰爭的第一槍。

  而與此同時,數架F117隱身戰鬥機也順利摸進了伊拉克領空,2時51分,F117對伊拉克南部的納哈卜防空指揮中心投下了一枚激光制導炸彈,這個中心是對聯軍戰機威脅最大的防空指揮中心,並且進行了特別加固,但是F117仍然利用激光制導炸彈準確地命中了目標,第一輪打擊便拔掉了這個威脅最大的眼中釘。隨後,F117又再次攻擊了伊拉克西部和中部的防空指揮中心,投放的激光制導炸彈均精確命中了目標,在這幾個防空指揮中心失去作用之後,伊拉克整體防空將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這也再次充分驗證了沃爾登的「五環打擊理論」,防空指揮中心,始終是第一波打擊的重點關照對象。

  5分鐘之後,突入首都巴格達上空的F117也開始攻擊,巴格達市內的伊拉克空軍司令部、防空指揮司令部、傻大木官邸、巴格達電信大樓等關鍵目標均遭到F117投擲的精確制導武器的打擊。電信大樓在被攻擊之後,巴格達的對外通訊聯絡立刻中斷,首都此時已經不能有效指揮前方伊軍了。首輪打擊,聯軍大獲成功,成功重創了伊拉克戰略防空體系,而自身為損失一架F117。伊拉克防空部隊對F117的突防和攻擊毫無察覺,直到第一枚炸彈炸響,伊軍首都防空部隊才如夢方醒,但是由於雷達始終未能發現F117的蹤跡,所以伊軍甚至不知攻擊從何而來,還以為自己遭到了大規模空襲,各種防空火力對空盲射,放了一場大煙花晚會。

  緊接著F117之後上場的,是由海軍艦艇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52枚戰斧巡航導彈在5分鐘之內接連落下,準確而密集地打擊了包括伊拉克複興社會黨總部、巴格達發電廠等等關鍵目標,在發電廠受到打擊之後,巴格達立即陷入停電狀態,各類軍事和民用設施在啟動備用發電器之前陷入癱瘓。

  在完成對巴格達的打擊之後,利用伊拉克戰略防空體系暫時被癱瘓的窗口,聯軍的大規模非隱身戰機機群立即開始行動,從之前被阿帕奇直升機撕開的缺口魚貫而入伊拉克腹地,開始大規模空中打擊。首先進入伊拉克腹地的,是兩個大型SEAD編隊(壓制敵方地面防空作戰),其中一個編隊有空軍專用F-4G「野鼬鼠」戰機組成,由空軍EF-111電子戰飛機和F15C制空戰鬥機提供伴隨掩護,目標是摧毀巴格達南部方向上的伊拉克防空體系。在F4G野鼬鼠之前,美軍特意放飛了大量BQM-74無人靶機,這種靶機裝有專門的角反射器,能夠在敵方防空雷達面前逼真的模擬出各種戰機的雷達信號特徵,誘使伊拉克雷達開機鎖定自己。果然,上當的伊軍各種警戒雷達、火控雷達、制導雷達紛紛開機,鎖定「來襲敵機」,大量暴露出自己的位置和雷達信號,而緊隨其後的F4G野鼬鼠戰機立即捕捉到這些雷達信號,隨後發射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摧毀伊軍雷達。伊軍開機雷達紛紛被炸毀,這個F4G編隊共發射22枚哈姆反輻射導彈,成功摧毀了伊軍10個雷達目標,而倖存的伊軍雷達為了逃避哈姆反輻射導彈的打擊,選擇了關機,失去雷達的伊拉克防空部隊完全無法作戰,高炮和防空導彈部隊完全是在盲目射擊,發射前根本沒有鎖定目標,對聯軍戰機的威脅是微乎其微的。

  除了南部的空軍SEAD編隊,還有一個海軍編隊負責打擊伊拉克西部的伊軍防空體系,這個SEAD編隊有10架F/A-18大黃蜂戰鬥機組成,由3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和3架F14大雄貓戰鬥機負責掩護,海軍SEAD編隊發射了45枚哈姆反輻射導彈,也摧毀了近10個伊軍雷達目標。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

  緊隨SEAD編隊之後, 則是由A-6,A-7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和狂風戰鬥機組成的攻擊機編隊,這些攻擊機在SEAD之前的掩護之下對巴格達西部的塔克達姆空軍機場進行了猛烈轟炸,英國皇家空軍的狂風戰機則從60米的「屋頂高度」突防,使用JP223反機場子母彈播撒器打擊伊拉克機場跑道。在這場海灣戰爭中,攻擊機場跑道的任務都由英國和義大利空軍狂風戰鬥機執行,這些狂風戰鬥機通常從60米的超低空掠過機場跑道上空,使用反跑道子母彈攻擊跑道,總體效果很好,但是由於攻擊高度只有60米,伊拉克防空部隊可以用手頭所有的傢伙對它進行攻擊,而且攻擊機場本身就是高風險的任務,所以狂風遭受了聯軍所有戰機中最猛烈地面火力攻擊,損失也是最為嚴重的。整場戰爭中,英國皇家空軍和義大利空軍參戰的71架狂風戰鬥機一共被擊落了多達8架,其中有4架是在開戰後頭四天被擊落的,戰損比超過10%。其中絕大部分就是在超低空攻擊過程中被近程地空導彈和高炮擊落的。

  在SEAD和攻擊編隊進入伊領空之後,由F14大雄貓和F15鷹組成的戰鬥機編隊也進入伊領空,在加油機和預警機的支援下開始掃蕩伊拉克領空,擊落一切企圖升空作戰的伊拉克空軍戰機。由於防空指揮中心被摧毀,通訊指揮均陷入混亂,所以伊空軍無法有效組織起反擊,只能零星升空一些戰鬥機在天上漫無目的的亂轉。這些連敵人在哪兒都不知道的伊拉克戰鬥機,立刻成為了美軍戰鬥機的靶子,17日一日,伊軍共被擊落3架米格29,3架幻影F1和2架米格21,而聯軍方面毫髮無損,戰鬥過程千篇一律:後方美軍預警機首先發現伊拉克戰機,將目標方位通報給附近的F15戰鬥機,F15隨後趕到,發現並鎖定目標之後發射導彈將敵機擊落,如同打靶一般簡單,對面伊拉克戰機由於失去地面指揮和引導,升空後兩眼一抹黑,通常直到被擊落,也不知道導彈從哪裡來。

  17日凌晨,還有第二批和第三批F117深入伊拉克領空,攻擊了伊軍防空網的其他指揮中心,取得了一定戰績。整個頭24小時戰鬥中,F117承擔了攻擊伊拉克防空指揮中心和首腦機關的任務,攻擊了多達20個此類目標,對伊軍進行了成功的「斬首」,而自身無一損失。

  第一夜的攻擊,聯軍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於打擊突然,伊方沒有任何準備,伊拉克國家戰略防空體系和C3I指揮系統受到重創,各個戰區防空指揮控制中心被精確制導炸彈直接命中,無法再正常工作。在聯軍SEAD編隊的打擊下,伊軍大批雷達站被炸毀,剩餘的雷達由於害怕打擊而關機或減少開機時間,伊軍戰略防空網已經被撕開了眾多口子,聯軍各類戰機利用這些口子開始猛烈攻擊,而伊拉克防空部隊失去了有效指揮和空情支援,處於盲目射擊,毫無還手之力的境地。

  進入到17日白天,伊軍並沒有因為天亮了就日子好過一點,事實上,隨著黑夜的褪去,更多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聯軍飛機也開始投入戰鬥。美軍三軍開始傾巢出動,又一次在F4G野鼬鼠,EF111電子戰飛機的掩護下,使用A10疣豬攻擊機,F16C戰鬥機,AV-8B鷂式戰鬥機在內的戰機對伊境內的機場、防空雷達站、防空導彈/高炮陣地、橋樑道路樞紐等等目標進行了整整一天的高強度打擊。而伊拉克防空部隊在SEAD編隊強力壓制之下,依舊毫無作為。

  而戰斧式巡航導彈進入白天之後也繼續對巴格達目標進行精確打擊,17日上午10點,6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接連準確命中了巴格達的伊拉克國防部大樓!這一幕被在巴格達的各國媒體拍攝下來後在全世界廣為傳播,成為了高技術戰爭的象徵。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機構,伊拉克國防部居然在大白天被美軍導彈接連命中,其中有一枚戰斧導彈居然順著前一枚導彈炸開的缺口直接飛入,來了個「穿葫蘆」,此情此景讓伊拉克民眾戰鬥意志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這些畫面通過美軍刻意的宣傳,被包裝成高技術戰爭的象徵,使得美國民眾和前線將士士氣大漲。而從本土起飛的B52機群,經過11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伊拉克戰區,向伊拉克通訊中心、發電廠發射了35枚AGM-86空射巡航導彈,伊拉克電力供應和對外通訊再次癱瘓。

  在頭24小時內,聯軍從海軍艦艇上共發射了116枚戰斧巡航導彈,打擊了首都巴格達中16個嚴密設防的高價值目標,命中率超過95%。

  17日入夜,聯軍再次捲土重來,在F4G和F111組成的SEAD編隊掩護下,大批聯軍戰機再次進入伊拉克領空,第三波攻擊,主要打擊了南部重鎮巴士拉地區的機場、橋樑和石油設施,而伊拉克防空系統,核生化設備,指揮中心,機場等目標則再一次被連軍空軍光顧。

  第一天終於熬過去了,聯軍全天出動了1500架次的戰機,取得了豐碩的戰果,伊拉克整個防空和指揮體系已經千瘡百孔,而聯軍只損失了6架戰機,另有13架帶傷返航,戰損比僅僅0.4%,而此前聯軍估計在頭天行動中,會損失多大近30架戰機,第一天的巨大成功讓聯軍喜出望外,更加堅定了聯軍利用空中打擊摧毀伊軍作戰能力的信念。

  事實上,伊拉克的防空體系在當時而言絕不落後,甚至在紙面上擁有相當強大的實力,至少要比當時的中國先進完善的多,但是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空中力量,依然被輕易癱瘓,這是為什麼呢?

  除去對伊拉克戰略防空體系的「斬首」打擊和對敵空戰,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美軍在常年實戰中摸索完善出來的SEAD作戰模式,也就是「壓制敵方防空作戰」。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要以空制地,壓制敵人的地面防空火力,使得敵方的天空完全向自己敞開。

  SEAD(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作戰這種模式,誕生和發展於60年代的越南戰爭,眾所周知當時美國空中力量在那場戰爭中完全處於絕對優勢,越共空軍根本無還手之力,雖然越共空軍在中蘇直接援助下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戰績,但是越共空軍擊落的戰機只佔全部擊落戰機的4%,剩餘96%的戰機都是由地面防空火力擊落的,而各種地面防空武器中,最為先進的,就是蘇聯援助的薩姆-2防空導彈。

  在60年代初期,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越共的高炮部隊完全沒法應付,於是蘇聯出面開始大量向越南援助當時最先進的高空遠程防空導彈薩姆2,一時間美國戰機損失數量激增,到1965年,越共已經裝備了多大30個營的薩姆2防空導彈,而同時期的中國也僅僅擁有5個營的薩姆2,在1964年到1968年間,被擊落的美軍飛機中有近95%是薩姆2的戰績,在戰績最為輝煌的1965年,越共平均發射15枚導彈便能擊落一架美軍飛機,這對美軍而言是相當巨大的威脅。而越共的高炮部隊也在中國的援助和訓練下也越來越具有威脅,而中國解放軍的高炮部隊更是直接參戰,掩護交通線等重要目標。一時間,美軍空中力量在越南上空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再能夠自由進出。美軍迫切需要對抗的方法。

  美軍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電子戰,通過電子干擾機和各種空投電子干擾器,越共的防空導彈制導受到了很大威脅,很多導彈無法正常飛行,在一次戰鬥中,美軍戰機投擲的空投電子干擾機,讓越共發射的60枚薩姆2導彈無一命中,事實上直到越南戰爭後期,中蘇和越南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抗電子干擾的方法,美軍也在越南戰爭中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了電子戰的巨大價值。

  但是單純的電子戰並不解決根本問題,這種「軟殺傷」並不能從根本上消滅對方的防空兵器,美軍依然需要一種「硬殺傷」手段,這就是SEAD作戰,也俗稱「野鼬鼠」作戰。

  在諸多打擊方式中,美國人將目光投向了雷達,無論是高炮還是導彈,其作戰核心都是雷達,沒有雷達的搜索和制導,任何防空武器都是無法命中目標的,打擊防空兵器並不能從根本上癱瘓敵方的防空火力,而只有打擊雷達,才能從根本上癱瘓敵方防空火力。

  為了打擊敵方雷達,美國人專門開發了一種「反輻射導彈」,顧名思義,反輻射導彈就是雷達導彈,是指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從而摧毀敵方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在作戰中,反輻射導彈的引導頭會探測、跟蹤對方雷達發出的電磁波,然後沿著對方的電磁波撲向目標雷達,靠高能炸藥戰鬥部摧毀敵方雷達,反輻射導彈被證明是打擊雷達最有效的武器。

  在越南中,美軍使用的就是第一代「百舌鳥」反輻射雷達,為了配套使用百舌鳥導彈,美軍專門改裝了一種電子戰戰機,專門用來執行SEAD任務,也就是俗稱的「野鼬鼠」戰機。在越南戰爭中,F-100,F105,F4都有專門的野鼬鼠型號,而在海灣戰爭中,主力「野鼬鼠」戰機是F4G,而目前,美軍的野鼬鼠戰機則是F16CJ。

  以越南戰爭為例,野鼬鼠戰機經過了專門的改造,加裝了各種電子告警器、探測器和電子干擾機,能夠對目標地域進行電子干擾的同時,對敵方雷達進行硬殺傷。主要配備的武器就是AGM-45「百舌鳥」和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雖然野鼬鼠也能使用其他的對地攻擊武器,但一般不用,只是用反輻射導彈進行專業的雷達獵殺。

  在戰鬥中,由數架(一般為2組4架)野鼬鼠戰機組成的SEAD編隊,會走在整個攻擊編隊的最前面,比後續的攻擊機群早3~5分鐘飛臨目標空域,並保持盤旋,為後續攻擊機群提供掩護,在盤旋過程中,野鼬鼠戰機會打開機上所有電子戰設備,探測、定位、干擾任何可能出現的敵方雷達信號,假如敵方地面雷達一旦開機鎖定野鼬鼠戰機或者後續的戰機,那麼野鼬鼠機上的電子探測器會立即捕捉到雷達信號,火控系統將目標參數上傳至百舌鳥導彈引導頭,隨後發射導彈,百舌鳥導彈就會沿著對方的雷達波撲向敵人雷達,失去雷達的防空武器將無法作戰,這樣己方的攻擊機群就能不受威脅的對地面目標進行準確的轟炸。而假如敵方雷達畏懼野鼬鼠戰機的存在而不敢開機,那麼也同樣達到了掩護機群的目的。

  野鼬鼠戰機和百舌鳥導彈的組合在越南作戰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967年初次亮相的戰鬥中,F100F野鼬鼠戰機一次就摧毀了6台薩姆2防空導彈雷達,並迫使另外4部雷達關機。野鼬鼠戰機,始終是中越防空部隊的心頭大患。

  但是在此後的戰鬥中,中國和越南防空部隊逐漸掌握了對方的規律,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抗。當時的百舌鳥和標準反輻射導彈,弱點還是非常突出的,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缺乏記憶能力,也就是百舌鳥導彈必須一直沿著雷達波飛行,假如雷達波中途消失或者劇烈變換方向,那麼百舌鳥導彈就會跟丟目標。針對這個弱點,中越防空部隊總結出了突然關機、多部雷達交替開關機接力探測、突然大幅度甩雷達天線等等對抗方法,有效地干擾了百舌鳥導彈,當中越雷達發現美機朝自己發射百舌鳥導彈後,就立即關機,百舌鳥導彈失去了雷達波就變成了瞎子,等導彈失控後再次開機… …循環往複。或者多部雷達交替開關機,用接力方式探測天空,百舌鳥導彈同樣無計可施;或者突然大幅度轉動雷達天線,讓百舌鳥跟丟目標,等等措施,都有效地干擾的百舌鳥導彈,到了越南後期,百舌鳥導彈的命中率已經降到了不足5%。

  而針對野鼬鼠戰機本身鎖定雷達目標需要一定時間的弱點,中越防空部隊也總結出「快開近打」的戰術,通過改變程序,讓雷達提前處於熱機狀態,發現野鼬鼠戰機之後立即開機,捕捉目標快速發射導彈攻擊,然後立即關機,讓野鼬鼠戰機來不及反應。

  經過一系列鬥智斗勇,野鼬鼠戰機執行任務已經越來越危險,由於已經摸透了美軍的活動規律,中越防空部隊已經知道野鼬鼠戰機出現之後,馬上就是大規模的攻擊機群,所以中越防空部隊開始集中火力打擊野鼬鼠戰機,野鼬鼠戰機頓時成了所有空軍部隊中危險性最高、也是最為刺激的機型,除了個別瘋子,沒有哪個飛行員飛野鼬鼠不是心驚膽戰的。為了對抗中越防空部隊,美軍改變戰術,使用一架野鼬鼠戰機正面接近防空陣地,主動引誘防空火力向自己開炮,然後其他野鼬鼠戰機從側面發起攻擊,這種攻擊的確有效,但是擔負正面吸引火力的野鼬鼠戰機必須經常面對整面山坡上百門高炮同時向自己射擊的壯觀場面……但是在這種嚴酷的戰爭中,美軍的反輻射作戰也日趨成熟。

  在越南之後,美軍開始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發展SEAD作戰理論,首先,更為先進的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取代了早期的百舌鳥和標準導彈,哈姆不僅引導頭覆蓋頻率更廣,制導精度更佳,抗干擾性能更強,更重要的是擁有了記憶功能,也就是在攻擊過程中,即使對方雷達突然關機,哈姆導彈也能靠關機一瞬間的「記憶」飛向目標。除此之外,哈姆導彈使用了威力更大的破片殺傷戰鬥部,不僅能夠確保將目標徹底摧毀,更重要的是依靠破片殺傷雷達操作人員,雷達打爛了可以修可以再造,但是操作人員被殺傷了,那就徹底歇菜了。

  但是哈姆也並非完美,雖然擁有記憶能力,但是面對關機後立即機動的雷達,就又要抓瞎了,現代戰爭中機動式的雷達越來越多,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人在近幾年又開發出了新一代AGM-88E型反輻射導彈,最重要的改進就是增加了毫米波主動雷達制導模式,即使目標突然關機並移動位置,AGM-88E依然能夠靠記憶飛向大致位置,然後靠主動毫米波雷達自行捕捉目標進行攻擊,指望依靠關機後機動逃避打擊,看來已經是不現實的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武器間的對抗和發展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沒有一種武器能夠包打天下,也沒有一種戰術會永不過時,只有緊跟軍事科技發展步伐,學習新型軍事科技,發展新式武器和戰術戰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一味幻想過去的「成功戰術」指望能夠永遠用下去,顯然是不現實的。面對先進武器裝備的敵人,不能一味怯戰,要發揚主動精神,探索對抗戰法,用落後武器是能夠對抗先進武器的,但前提是主動和積極的戰鬥精神,失去了這些,就只能被動挨打了;但同時,也不能一味沉浸於過去的經驗當中,要知道任何戰術戰法都是會過時的,空喊過時的口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戰爭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求變革,不知進步,就只能日漸落伍。

  到海灣戰爭時期,美國人已經將SEAD作戰發展成一個完善的作戰體系,不僅僅是野鼬鼠戰機孤立的深入敵領空作戰,而是將野鼬鼠戰機、大型電子干擾機、制空戰鬥機有機結合起來,各司其責,為海灣戰爭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戰爭爆發前,伊拉克的防空部隊並不落後,甚至可以說擁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相互利用戰機和導彈襲擊對方的重要城市,這種無差別的「襲城戰」除了造成巨大的平民傷亡和恐慌外,幾乎沒有任何軍事意義。伊拉克方面在襲城戰中損失慘重,伊朗空軍戰機甚至多次突入巴格達上空進行轟炸,這一點對薩達姆的刺激極大,此後從80年代中期開始,伊拉克開始投入巨資建設覆蓋全國的戰略防空網路。在法國人和蘇聯人的幫助下,伊拉克建立了一整套自動化防空指揮體系,這個體系在當時看來,是相當先進的。

  伊拉克全境按照國土地域分布劃分為4個獨立的防空區,設有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SOC),16個截擊引導中心(IOC)和70多個對空報告中心,並在法國人的援助下建設了「KARl」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將各個指揮和空情中心聯網,綜合控制所有防空單位,完成各雷達站和觀測站的信息收集、分析與傳遞、截擊機的地面引導與導彈系統控制等等。全系統所有的關鍵節點都深埋地下,有堅固的掩體作為掩護,配備了大型計算機處理信息,並可使用無線和光纜通信系統下達命令。

  而在雷達和武器方面,伊拉克花巨資引進了幾乎全套前蘇聯防空武器系統,引進了前蘇聯配套遠、中、近程防空雷達,和200多個導彈連的SA-2、SA-3和SA-6防空導彈,各式高炮更是難以計數。

  相比伊拉克不算太大的國土面積,這樣的防空力量可以說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

  但是伊拉克軍隊坐擁現代化的武器,卻毫無現代化作戰意識,在戰爭第一天,便被輕易地奪去了制電磁權,此後F117和戰斧巡航導彈連續打擊重要防空節點,使得整個戰略防空體系幾乎癱瘓。

  而前線防空部隊在美軍SEAD編隊的連續打擊下顯得毫無辦法,開機雷達幾乎立即就會被F4G野鼬鼠戰機發射AGM-88哈姆導彈摧毀,剩餘的雷達消極避戰,不敢開機。失去雷達的防空導彈和高炮根本無法有效作戰,聯軍戰機由此可以在伊拉克上空暢通無阻。伊軍面對聯軍的新式打擊,既沒有主動精神,也沒有反抗能力,只能一味消極挨打,事實再一次證明,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

  而海灣戰爭,更昭示著蘇聯式「以地制空」理念的徹底破產,就算用大量防空導彈將自己武裝成刺蝟,也無法逃避對方的空中打擊,消極的地面防空只能被動挨打。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將防空作戰局限於地面,將自己陷入靜態防禦、被動挨打的境地,是必然要失敗的,放棄天空的結果就是一邊倒的慘敗。只有建立一支攻勢空軍,將戰場拉回到天空,將戰場推到對方的天空,才能奪取制空權。像蘇聯那般,以地面防空為主,空中截擊為輔的作戰模式,是根本無法抵禦對方的進攻空軍的。在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中,敘利亞窮盡八成軍費建立起來的防空導彈網,被以色列空軍一戰摧毀,敘利亞空軍在地面防空導彈的支援下主場作戰,卻依然被以色列空軍打到一邊倒,這已經充分說明被動的地面防空是多麼的無能。或許有人可以找借口,說貝卡谷地的敘軍防空網路並不完善,但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防空體系不可謂不完善,不可謂不先進,但結果依舊,僅僅24小時,經營數年的戰略防空體系便被打得千瘡百孔,或許你依然可以將理由歸咎於伊軍的素質低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真正的問題出在作戰理念上,也就是那一套蘇聯的「以地制空」理念,不在作戰思維上改變,跳出被動防空的思維圈子,就算坐擁再先進防空武器,也逃不出失敗的命運。

。。。。。。。。。。。。。。

後面還有不少段落我就不繼續貼了。

總結一下,springfield1903洋洋洒洒這麼多章節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高科技武器的智能化已經量變到質變,戰爭已經進入武器決定論的時代。

這個過程上世紀50到90年代是過渡,朝鮮戰爭初露端倪,到了海灣戰爭產生質變。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已經從人過渡到武器、以及建立在現代武器上的新式戰術。


你的問題里有個「還」字,這個字讓人浮想聯翩。

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問錯時代了。應該問:近代及以前是否可能以幾十人站勝幾千人,或者千把人戰勝數千人。


現代戰爭的人數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


幾十個機器人你試試想想看


isis幾百人就能擊潰伊拉克政府軍幾萬人的美械裝甲師。


我覺得吧,你應該引入資本戰爭的概念,你應該問100個億的能不能戰勝500個億的。用人數作比較那是古戰場的概念了,因為那時人---這種資源---是一種相當有比重的戰爭資本。


瞎扯,光看美軍,是因為別人打不到美軍本土。大國戰爭,最後還是靠坦克決定勝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取代坦克的武器。


推薦《超限戰》


過去可以,現在依舊可以。

但不同的是,冷兵器時代戰爭以少勝多大多憑藉天時地利謀略,而現代戰爭受士氣影響非常小。達成以少勝多依靠科技、信息壓制。


電影黑鷹墜落所描述的93年美軍索馬利亞行動雖以失敗告終,但美軍以100多名對陣索馬利亞約6000兵力,最後美軍僅陣亡19人,而索馬利亞死亡逾千。


原子彈。


太多了。。。美國人這幾年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地面作戰面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敵人的戰例一堆,結局基本上都是將對方大破或者全滅。

至於空中打擊定點清除之類的那就更是了,一個機組才幾個人,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直接炸死對面指揮官。


要人數差距很大的情況下取勝有幾個決定因素。指揮官水平。士兵戰鬥素質。武器和信息優勢。還有地形和天氣吧。多個方面取得優勢才能彌補人員數量的劣勢。其實吧,人員數量也是取勝的因素。各個方面取得很多優勢去彌補劣勢才能勝利呀。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