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普通話聲母「ch-」在一些南方方言里作「d-」?

就像贛語修水話裡面「陳」念「den」,「沉」在閩南語裡面也是「d-」聲母。

另外:「澄」的多音是否與此有關?


現在普通話的捲舌音來自中古的知組、章組和庄組三組聲母。其中知組上古來源是/*rt/類,在中古是捲舌塞音/*?/類。章組和庄組在中古中晚期(中唐以後)先合併成一組聲母,稱作「照組」,音值應為舌叶音(也可能和現代的捲舌相近)。而隨後,大部分方言中知組/?/都擦化混入了舌葉的照組。而在閩語、高地吳語、鄉話還有部分五嶺土話中,知組則保留了塞音,一般發作/t/。這是一種較為「存古」的演變。

比如「豬」,普通話中的變化是 t?i? → ?i? → ?i? → t?u

而閩南語中則為 t?i? → tiu → ty → ti/t?

但題主所舉的贛語修水話則非上面這種情況。修水話不僅知組讀t,章組也讀t。這是因為知組和章組合併成舌叶音後,舌叶音?又重新塞化成了t。這是一個較為「超前」的演變,在湖南江西較常見。

第一種(較為「存古」)和第二種(較為「超前」)的區別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判斷:

1、章組是否讀t。如果「章」、「周」、「照」這些字也讀t,那麼就是第二種演變,也就是知組混入舌叶音後再重新塞化。

2、知組二等是否讀平舌而不是讀t。如果「賺」、「摘」、「撞」、「澤」、「茶」這些知組二等字讀平舌而不是t,那麼也是第二種演變。如果讀t,多數情況是第一種演變。


嗯,是有這個現象,叫做「古無舌上音」。

簡單的說(或者說不嚴謹的說),上古沒有zh/ch/sh,很多聲母是d/t的字後來分化成zh/ch/sh(不完全來源於d/t)。這個分化是不完全的,某些字分化了,某些沒分化。就某個字來說,有些方言裡面可能分化了,有些沒分化。

比如普通話裡面

瞪、膯沒變,澄、橙就變了。

賭、睹沒變,褚、豬、暑就變了。

單、彈、撣沒變,蟬、禪,戰就變了。


不止ch耶,就客家話來說,知讀di,中讀dung,鳥讀diau……


Tr&>TSr

Tr&>T


我是修水人啊,不全是讀d,比如長,讀成糖


推薦閱讀:

不如,去高淳吧!
樂色(垃圾)的由來?
為什麼常熟話聽起來很高貴?
只有江蘇常州方言中把包子都叫做饅頭嗎?
一種方言為什麼會出現被另一種一個方言包圍的形勢?

TAG:方言 | 漢語 | 音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