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諮詢中,如何處理非自願的來訪者?

我在某大學從事輔導員和心理諮詢的工作,在心理諮詢中經常會遇到很多由二級學院安排過來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大多非自願,在諮詢過程中表現出抗拒、排斥或者乾脆沉默,諮詢動機不夠強,讓心理諮詢效果不佳,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來訪者?


我也是學校里的心理老師,不過我是在中學。這種情況每一年都會碰到幾回,算是學校心理輔導中很常見也很難處理的情況。輔導失敗那種受挫感對心理老師真是一種折磨,壓力不僅是來自於作為心理老師的職責,還有來自學生父母、班主任和學校領導的誤解。

一、確定是不是自己的工作職責和能力範圍

我先說的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但是也可能會碰到。我曾經接待一個班主任介紹過來的學生,他並不願意主動來尋求幫助,但是在班主任的勸說下過來了,據班主任描述可能是「強迫症」患者,因為他有潔癖,過度愛乾淨的習慣讓他和舍友關係緊張,有反覆洗刷廁所和衣服的行為。但是我後來發現他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為給他帶來痛苦,而是舍友不愛乾淨的習慣讓他感到痛苦,再想到他並沒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意願,我發現這位學生可能不是強迫症,有可能有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症通常會積極主動尋求癥狀的消除,但是強迫型人格障礙是願意接受他的強迫行為的,很少有消除強迫行為的意願。所以人格障礙(其實精神分裂也是)通常都會表現出並不願主動尋求幫助的特點,但是精神分裂我們容易發現他們是異常的,而人格障礙我們就比較難發現。所以當來訪者沒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意願,也要留意一下這個可能性,雖然這種情況並不太常見。

其實不管是強迫症還是人格障礙,都已經超出心理輔導老師的工作職責和能力範圍,可以轉介了。

二、找到來訪者的目標

如果你發現來訪者不願意主動配合輔導和諮詢,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來訪者的諮詢目標是什麼?(而非老師和家長的目標)來訪者的目標與老師的期待背離的程度越高,那麼來訪者不配合的意願和行為就會越明顯。

例如,學生不願意來學校(起始年段入學一個月之後常見),家長覺得他懶惰,缺乏意志力,不負責任。但是學生可能認為學校學習很無聊,同學關係都很冷漠。需求不同所訂的諮詢目標不同,如果你按照老師的期待,要增強他的意志力,提升他的責任感,這並不是學生自己的需求,他自然不願意配合。

三、清楚交代保密的原則

我通常會和這類來訪者在諮詢的一開始就說明「我不代表班主任和家長,你在諮詢室所說的一切,沒有經過你的同意我不會告訴任何人,包括你的班主任和家長。」

同時在諮詢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會徵求來訪者的同意,向班主任和家長彙報可以被分享的進度(與來訪者協商),讓家長和班主任知道他的進步,這樣可以為來訪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動力。

四、用社交性談話營造一個樂於交流的氛圍

來訪者來了,我通常不會馬上開始諮詢,我會先說「爬五樓(我們諮詢室在五樓)有點累吧,你先休息一下,我們再開始。」「你可以先再諮詢室走走看看。」「以前有來過諮詢室嗎?」

我有時候還會在辦公桌上放一本籃球雜誌或者海賊王的漫畫(學生通常都會感興趣),當學生看到的時候,或者就算學生沒看到,我們也可以假裝要收拾一下辦公桌面,然後開始與他的談話「我有時候也會看看漫畫,你有看嗎?」「你看到哪裡了呢?」「平時還有什麼興趣愛好嗎?」

話匣子一打開,表達就會越來越流暢,交談就會越來越輕鬆愉悅,學生就更願意表達,根本停不下來。

五、一開始就給來訪者自由表達的空間

諮詢開始之後,我會告訴來訪者說「你可以自由地表達你想到的任何想法,不一定要有邏輯,哪怕支離破碎也可以,也不用害怕沉默,我們有充足的時間留給你。」

一開始常常會有適當的沉默,社交活動中(諮詢是社交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都會害怕沉默,而我們已經把這個責任拋給了來訪者,他通常來講會承擔起這個「責任」,開始諮詢的談話,越表達就會越流暢,越表達就會越放鬆。


我原來在巴爾的摩的一所公立學校(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Baltimore city是怎樣一個學區。。)實習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非自願的,或者說是被班主任老師推薦來的。我又是個亞裔諮詢師,很多小孩一開始都會一臉不信任地看著我,非常拒絕合作。

可是呀,他們畢竟是自己雙腳走進諮詢室來的,他們畢竟是自己坐在諮詢室的椅子里的呀。這說明,哪怕只有那麼微不可見的一點點,他們自己是有自己的動機和意願的,他們一定對你這個被強制分配給他的諮詢師有著那麼一點模糊的期待。

那就跟他們談論這次非自願的諮詢,有什麼感受呢?對這個自己沒有選擇的諮詢師,是什麼態度呢?未來的合作,有什麼期待呢?

那部分被這個「非自願」的前提奪走的動機,要還給來訪。

那份不清楚的期待,要clarify出來。

要讓來訪看到諮詢師態度的不同和對他的尊重:也許你沒有選擇是否要來,但你有選擇在諮詢室里想要談論什麼。

畢竟身為諮詢師,職責就是要努力完成送他們來的人無法或者沒能完成的那部分啊。


一句話概括:諮詢師可以通過提供支持的、真誠的,以及無條件關愛的諮詢環境來降低阻抗。

試想,被轉送過來的來訪者很可能是和學校,和老師溝通無果,造成了誰也不能理解誰的局面,老師才將其轉送心理諮詢。這樣情況下,來訪者其實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但不被理解,又認為學校與諮詢中心站在一邊,而對諮詢師或諮詢過程存在敵意。所以諮詢師要做的就是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支持、真誠的諮詢氣氛,讓諮詢者感覺被理解,被接納,被保護。

達成建立安全的環境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來訪者與諮詢師的關係的建立。如果諮詢師能夠和來訪者建立一種友好關係(rapport),那麼來訪者則更願意發現、接受、並改變自己存在的問題。而這種友好關係主要是通過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提供的支持(supportive),真誠(sincere)等無條件關愛(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環境決定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在來訪者中心療法中提出無條件關愛,指的是不帶批判角度的接受來訪者的言語、行為、以及價值。白話來說,就是我可能不認同,但我絕對接受和理解你表達的觀點,並且不拿我自己的價值觀來加以評判。

當來訪者(學生)被第三方轉送過來時,來訪者往往是帶有阻抗情緒的,可能表現為少言、對抗諮詢師、遲到、缺席等情況。此時如果諮詢師並不能提供上述所說的無條件關愛的諮詢環境,而是忽視阻抗,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指導來訪者的行為(這也常常是老師的行為),那麼來訪者可能會更加抗拒心理諮詢,從而抗拒發現自己,改變自己的過程。而如果諮詢師首先創造了一種關愛,支持,真誠的諮詢氣氛,來訪者感受到一個安全的環境,則來訪者則更有可能吐露自己真實的想法。

建立無條件關愛的諮詢環境做法可有(但不局限於)以下幾點:

1. 保密協議

簽訂並重申保密協議是諮詢師向來訪者證明其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的行為。當知道自己的信息並不會被透露給校方(即使透露也一定會事先詢問來訪者意見)或家長,來訪者會感受安全,從而放下阻抗。

2. 在諮詢開始時,跟隨來訪者的腳步

來訪者拒絕說話,諮詢師不需強求,開放性提問(如「今天你有什麼想要與我分享的」),然後陪伴來訪者(keep him/her company)。因為沉默也是來訪者觀察局面、理清思路的過程。

此外,如果來訪者說「我沒有問題,不需要幫助」。諮詢師可以通過表達「我認為你現在最起碼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人在強迫你接受心理諮詢,你願意和我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么?」來表達自己與來訪者的立場並非對立。

3. 真誠的共情

暫時放下自己的價值觀,毫無保留的進入來訪者的世界,理解他們的語言和行為,這也會使來訪者認為自己被理解,被接納。


二級學校送來的,誰送來的?他認為學生什麼問題?送他來的人怎麼判斷的?他有依據嘛?當事人多大歲數?如果是獨立行為責任人,本人不想做諮詢,強行送來是否合適?他的監護人是誰?人家同意嘛?你認為來訪者有什麼問題?很多的倫理規定的。如果本身不是問題,孩子回去,會不會對他在群體里學習生活有影響?如果有問題,回去會不會受到傷害?這裡需要對學校的輔導老師有要求了。他要知道如何保護學生。誰是你的來訪者,這是第一個要弄明白的。供參考


按理:做諮詢,肯定要是他主動的,否則無效,甚是還會起反效果。

對於題主說的情況,你也別硬逼那個學生,他想聊聊就聊聊,不想聊就應付一下。

最後:也許你作為長者的態度,以閑聊的方式,他會接受你的治療。


對於諮詢來說,配合與明顯抵觸,我都覺得是很好的情況啊……

它們都能很清晰的反映出諮詢者的問題。

簡單的說,

比如抵觸,不配合的表現。

答非所問,或者乾脆不答。

就坐那裡,看都不看你一眼。

這算是挺難辦的吧,因為沒回應,你找不到切入口。

經驗豐富的可能還可以找到一兩條線索。

所以,最怕的就是油鹽不進。

一般我推薦使用的方法是創造意外事件來獲得他的被迫回應。

所謂的意外事件,就是只要你,和你帶給他的環境,和他想的不一樣就好。

就像非自願催眠一樣哈?

反正比起配合的,我反而更喜歡不配合的,有意思,出錯率低。


先把解決來訪被強迫的事情作為第一目標,是否會有機會?

比如之前一位老師提到的那個有潔癖的同學,將他被強迫得這件事情作為第一個課題,是否會有幫主呢。。。


可能我的知識還很有限,但據我現在所學到的,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心理諮詢師給來諮詢的人做心理輔導是有原則的,那麽原則之一就是這個諮詢的人必需是自願的! 心理諮詢師不是萬能的,我們只能給在自己領域的那些人做心理輔導。


上學時,特想找心理老師諮詢,因為覺得自己「太正常到不正常」了,可是不敢啊,怕自己要諮詢的太庸常,怕心理老師覺得你浪費人家時間——後來,機會終於來了,一個平時情緒管理有點問題的童鞋喊我陪她去,覺得好開森啊~所以想問下學校的心理老師歡迎我這種去諮詢不?


不自願的學生兩種方法,一種用諮詢師的個人的專業能力讓他自願,另一種就是轉走。


推薦閱讀:

身體被掏空的焦慮生活
三十了還一事無成,該怎麼辦?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得體的退出
煩的時候你們怎麼擺脫?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