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者為什麼有很多名字?

我看電影里啊,多重人格者不是常常分裂出很多人格嘛,一個叫 Eric ,一個叫 John ,一個叫 Sam 。。。可是名字不是父母取的嗎,那麼按理說當人精分之後,不管哪個人格都該是一個名字啊,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有好多個名字呢?

我很想知道多重人格的那麼多名字是怎麼發明出來的。每個人格下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前世今生的呢?因為只有一個真正的人格才有一個時間上的因果關係:比如說知道父母、朋友……


1、精分就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是兩回事,只是精分的患者不會有幾個名字、幾個人格。

2、人格分裂和分裂型人格是兩回事,分裂型人格的人也只有一個人格,所以不會有幾個名字,只有人格分裂的患者才可能有多個名字。

3、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屬於精神障礙,分裂型人格、分裂樣人格屬於人格障礙。

4、人格分裂屬於分離性障礙,患者數量罕見,大多數都是影視、文學作品杜撰的。

5、人格分裂的患者,因為有幾個獨立的人格,所以每個人格可以有相同或不同的名字,根據各個人格自己的興趣來定,各個人格之間可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

6、以上分析根據美國DSM-4做出,因為沒有接觸過最新得DSM-5,所以不清楚最新得劃分方法。


因為人格分裂患者的原人格(出生下來的父母取了名字那個人格)對於自己患有此病症並不知情。

另外,研究顯示,大部分人格分裂患者的各個人格對於其他人格都不知情(互相不認識),所以他們是覺得自己是這個身體的主人,當然得有自己的名字①。

(有時候會有某個人格知道所有其他的人格,可參考 『 24 個比利』裡的「老師」這個人格②)

P.S.

「精分」與「人格分裂」是不一樣的。

「精分」是精神分裂 ( Schizophrenia ) ,通常症狀是幻聽、幻視、妄想等,是人們俗稱的「神經有問題」(此神經非彼神經)③。

人格分裂 ( D.I.D ) 則是「一個身體裡住著幾個不同(種族、性別、年齡等)的人」,「鬼上身」比較像是這方面的狀況。

① http://zh.wikipedia.org/zh/%E8%A7%A3%E9%9B%A2%E6%80%A7%E4%BA%BA%E6%A0%BC%E7%96%BE%E6%82%A3

② http://zh.wikipedia.org/wiki/24%E5%80%8B%E6%AF%94%E5%88%A9

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7%A5%9E%E5%88%86%E8%A3%82%E7%97%87


個人理解:

多重人格的特點之一就是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身份特點,那麼這個身份、特點可以在此人格的名字上體現出來,在此人格「控制」下,人的思維言行都會與其他人格不同,如果兩個人格叫同一個名字,顯然就分不出特點了。

多重人格的不同人格名字,應該不是父母起的,而是這個人格自己為自己命名,這個人格設想自己是「這樣身份」的人,因此用了適合這個身份的名字。

之所以會如此,原因是本人似乎也有些微「多重人格」傾向,有幾個不同的「筆名」,是為了換一種思考方式而「設定」,這樣還可以更利於「自我批評」(幾個不同筆名的「人」之間會有交流,指出另一方的錯誤,或贊同另一方的言行等,外人看就是「自言自語」而已)。

當然,這種傾向僅僅是很表面的,不是真正的多重人格啊,否則還不得人格分裂?哈哈


1、拍戲不用兩個名字觀眾不能理解

2、現實中,歷史以來,幾乎沒有被確診為雙重人格患者,更不要說多重了


個人認為,之所以產生多重人格是病人內心潛意識認為當前人格存在缺陷,不能正常生存,需要一個新的人格補完,但新的人格也不完整就會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格。

這個過程就好像你要刪除一個錯誤的要文件,然後建立一個新文件,但是問題在於你要先建立後刪除,因為先刪除你就沒有人格了,先建立的話不能和以前的重名,否則本我意識無法區分就徹底人格混亂完成精神分裂(俗話說的瘋了)

或者說不用相同的名字是潛意識裡對之前人格的否定和不認同的行為。

人不是計算機,會因為很多自我意識的原因不能或者說不願意刪除之前的人格,就出現了多重人格。


在多重人格的背景下,「如何分辨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這不是必須用名字來區分的。

「用了適合這個身份的名字」大多情況下都正確(還有「成為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人」這種情況),但是取名這個動作其實帶有「想要向外界介紹自己」這個意味,也多出現於「否定舊的自己」這種動機。


歐美國家人常常都有兩個名(given name),至少對信天主教的人而言,第一個given name是父母給起的名兒,就像中國人的張、李,第二個given name,則男孩的一般是教父的名字,女孩則用教母的名字。美國人似乎就算不是天主教徒,也會有兩個given name,我沒去深究過來源。據我所見,有些人會比較喜歡自己的某個名字,因此在比較親密的親友之間,會要求人家叫自己喜歡的名字。說這些是想首先說明,外國人名字本來就比較多。

但多重人格者,平時確實不常見,只在電影里見到,有可能那種新人格也有偏好,會傾向於某個名字,從而用來給自己命名。但這種情況太「戲劇化」,也許就是電影為了戲劇化這麼搞的也不一定。


他們也許在第二人格時有新的生活圈子,所以就使用自己想用的名字,如《搏擊俱樂部》。但當然僅限非正式。


推薦閱讀:

是不是家境貧寒的男孩子本質上都是自卑的?
用於藝術表演的演技和用於現實騙術的演技之間有何異同?
「屌絲」文學對心理的傷害不可忽視,這有沒有可能是作者的陰謀?
我的自閉症弟弟不是天才,是病人
負能量預警,一篇母親節時沒敢發的文章

TAG:電影 | 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冷知識 | 犯罪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