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唱法分哪些種類?根據什麼作分類的?對於聽眾來說它們有什麼區別?


從發聲技巧方面來劃分,基本可以分成成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劃分的依據主要是根據發聲時共鳴程度和共鳴位置的不同。

這些唱法裡面,美聲和民族相對來講發聲技巧更重視共鳴。共鳴運用能力的差異,會直接表現在音量上。美聲唱法形成於17世紀的義大利,在那時的歌劇演出中,沒有任何擴聲設備。歌唱家的聲音必須能夠穿透整個樂隊,到達每個聽眾耳中。這樣的要求單憑嗓門大、力氣大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就需要通過科學訓練,增加聲腔共鳴,從而增加演唱音量和聲音穿透力。民族唱法的形成比較複雜,借鑒了戲曲、民歌等很多藝術形式的方法。但是它也無一例外地強調頭腔共鳴、口腔共鳴等方法。

美聲和民族唱法都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嚴格訓練,而與此相比,通俗唱法的技術含量或者說技術門檻就不是那麼的高了。通俗不用非得演唱音量能超越樂隊、也不用一定唱到降B highC才能演出,也不用每天唱一場歌劇連續唱倆禮拜嗓子不出問題……你有修音師有autotune還可以到高潮時喊一句「大家一起來」然後把話筒指向觀眾……大張偉的白嗓不妨礙花兒樂隊名利雙收,小野麗莎可以用音樂吧自己音色的弱點演示的很好,還有像瑪麗亞凱莉帶著唱歌劇唱靈歌的功力把情歌唱得驚天地泣鬼神的——這些都算通俗唱法,傻的傻死,牛的牛死。

再說所謂的「原聲態」。這其實是中國畸形的文藝工作指導思想下的又一個怪胎,原生態就是民歌,各個民族(包括漢族)在漫長的歲月中一輩輩人口耳相傳,用歌聲來記錄苦難,追求與信仰,還有溫暖的心和熾熱的血。舉個栗子吧,《東方紅》的歌詞本來是這樣的:

陝北民歌《騎白馬》

騎白馬,跑沙灘

你沒有婆姨呀我沒漢

咱倆捆成一嘟嚕蒜,忽而嘿喲

土裡生來土裡爛

後來發生了什麼你們都知道了。所有的文藝,在黨的眼裡都是工具,只要有用,拿來便是。開始只是拿個曲調來填填詞,後來乾脆直接把名字拿來。民歌也就從之前的「阿哥阿妹跑馬望山」變成了「共產黨好就是好」了。到後來老百姓醒過味來,現在的「民歌」實在不能拿來形容原來的民歌,於是就整出個「原生態」這個詞,好歹能有個說法。不多扯了,一談政治就激動,咱就用「原聲態」這個詞吧,這是個比通俗更大更寬泛的概念,話說東北二人轉、蒙古長調、青海花兒、新疆刀郎木卡姆、陝西信天游、雲南納西古樂……都算原生態。基本上很難用概念去定義,而只能寬泛的描述。

唱法無優劣,但是各個唱法在發聲技巧、音色追求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藝術表現上的差異。一個歌曲在創作時,需要讓歌詞、旋律、和聲、配器,以及唱法等諸多因素統一趣味、合理搭配。舉個反例,這幾年廖昌永老師積极參加各類晚會慶典演出(單論美聲唱法,廖老師還是很值得我敬佩的),有次和一個民族女歌對唱,媽呀,大白話口水詞,旋律是五聲的偶爾來來個變宮,配上廖老師那圓潤渾厚的男中音,那簡直了——就像香草冰淇淋上放段蒜泥肥腸,再澆上咖喱汁,味兒串到家了 -_-b


通俗,美聲,民族,原生態~根據發聲的位置和方法吧。我不太專業,呵呵


推薦閱讀:

如何得到一個絕大多數音樂愛好者、音樂人都能認同的 fusion 定義?
2008年獨立音樂回顧——Vampire Weekend

TAG:音樂 | 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