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低迦自殺後波旬找不到他的「識神」,這是不是說一般人死後波旬能找到他單獨的識呢?

這個故事記載於《雜阿含.1091經》,但是在《雜阿含經.39經》又說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在《相應部22相應54經/種子經》庄春江先生翻譯的是「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要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增長或成長或擴展。』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識到底能否能否獨立存在呢?我傾向於推斷波旬曾在其他死去的人身上找到過「識神」,才會在瞿低迦自殺後尋找他的識。另一方面佛陀又似乎在表達「識」不能單獨存在,令我有些困擾。

以下是我對「識」的認識,不對的請幫忙指正,謝謝。

關於「識」的問題

1.識有分別的含義

2.識產生了肉體和意識(識緣名色)

3.識依存於肉體和意識,不能單獨存在

4.識以愛渴為攀緣動力,以色受想行為攀緣住所

5.佛陀的一個弟子自殺後某人去尋找他的「識」但是沒找到,佛陀說他把識滅掉了。

6.佛陀不回答輪迴中的主體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對涅槃沒有幫助,產生煩惱,並且還有可能是問題本身謬誤。


這裡的 神識 應該是指中陰身。因為波旬有神通所以他是有能力看到他人死後的中陰身,他以外應該也這樣做過。然後對於您下面幾個問題

關於「識」的問題

1.識有分別的含義(前五識能識別對應的塵,然後加入了意識做更加深入的分析:眼睛看到水果的顏色產生眼識然後意識更深細分析這個水果熟透沒的品種是好吃或不好吃,如果意識還是無法判斷那麼大多數人就會用手去捏一下,用鼻子聞一下把這樣的訊息傳給意識再做深入的了別然後意識和意根配合運作產生下一步的行動,前七識大概是如此,前七識但是也離不開第八識,假設第八識不流注前前七識的種子他們也是無法產生的,比如說眼識9緣生其中就有第八識流注眼識的種子卻少這個緣眼識就無法出生,我們也看不到任何東西,耳識好像是八緣,鼻舌身識七緣意識生起需五緣缺一個都不行,具體請百度 太虛大師講的八識規矩頌 或者憨山大師講的)

2.識產生了肉體和意識(識緣名色)(應該不是這樣吧,前五識簡略的說,根塵相觸就產生相對應的識,意識也是由意根接觸到法塵而有,就好像兩個或火石觸碰就產生火花,然後第八識是本來自在的他不是由誰出生,反而是他直接和間接的出生了前面七個識)

3.識依存於肉體和意識,不能單獨存在(前六識確實不能單獨生起 存在 是依緣而有,就好像火 必須有氧氣和燃燒物才能持續存在,卻一個都不行,因此火這個東西看似是單獨存在的,其實不是。)

4.識以愛渴為攀緣動力,以色受想行為攀緣住所(因為意根執著,貪愛不願意自我消失所以時候眾生會生起中陰身。然後繼續入胎然後胎兒 身根 具足根與塵相觸就產生對應的識,意識也是有意根接觸法塵產生的,因此每一世的意識心都是新的,所以我們無法記憶(這個詞用的不是很恰當)前世的事情,因為這個意識和前生的意識都不是同一個,但是意根和第八識還是原來那個,所以他們才是輪迴的主體,所以有些人脾氣很不好不單是此生熏習,和往世也有很大的關係。)

5.佛陀的一個弟子自殺後某人去尋找他的「識」但是沒找到,佛陀說他把識滅掉了。(這個識是泛指前七識,或者單指第七識,啊羅漢的對這個世界已經無有貪愛所以意根願意自我消失不再入胎因此不會有來世的生命的苦,但是鈍根阿羅漢可能會有中陰身,等第一次的中陰身滅後應該不會出現第二次的中陰身。然後第八識是不會滅的即使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任然是第八識獨存的狀態,因此不是斷滅)

6.佛陀不回答輪迴中的主體問題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對涅槃沒有幫助,產生煩惱,並且還有可能是問題本身謬誤。(輪迴的主體應該是指意根和第八識,可是嚴格的說第八識是不入輪迴的也不出輪迴的是本來自在的,第八識就好像一個萬花筒的瓶子,然后里面的東西來轉去,形成一個五彩繽紛或者有人覺得庸俗的世界,可是萬花筒的瓶子本身是不動,也是不生不滅的,只是裡面的東西在動,因此生死輪迴在佛陀看來其實就是妄見 回答這樣的問題不是戲論有是什麼?雖然佛曾經講過這樣的開示,可是不回心的小乘人卻不願意記錄下來,或者說佛陀知道他們不能夠相信這樣的說法(佛說法華經時阿羅漢居然直接退席了可見他們難以信受大乘)直接不予回答因為他們一心一意只想停止輪迴,其他的都不重要)


賢友,末學化簡一下您的問題。

------

那麼,識到底能否能否獨立存在呢?我傾向於推斷波旬曾在其他死去的人身上找到過「識神」,才會在瞿低迦自殺後尋找他的識。另一方面佛陀又似乎在表達「識」不能單獨存在,令我有些困擾。

------

1. 人死後,波旬有可能找到凡人的識神 ==&> 人死後「識」可超越原本的生命存在

2. 「若離色丶受丶想丶行,識有若來丶若去丶若住丶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 五蘊滅後,不可能還有單獨「識」的存在

末學以為您的問題,來自 1 與 2 乍看下的互相矛盾。末學認為佛說其實是沒有矛盾的。試著解答如下:

人死後會有中陰身的現起。依此中陰身的五蘊而能有屬於中陰身識蘊的現起運作。如此一來,能夠同時滿足「人死後有識神可被波旬找到」(此識神依中陰身現起)及「不存在可以離開五蘊獨自生起的識蘊」。

------

2.識產生了肉體和意識(識緣名色)

3.識依存於肉體和意識,不能單獨存在

------

末學認為您的提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您的問題假設了「五蘊中的識 = 產生了肉體和意識的識 = 依存於肉體和意識,不能單獨存在的那個識」

五蘊中的識並不具備投胎轉世,產生肉體和意識的功能。姑且不要引大乘經,引一切宗派都承認的「無想天」和「滅盡定」就好了。

1. 若「產生肉體和意識的識」是五蘊中的識蘊,則無想天天人入無想定時,六識處於不存在的狀態。若識蘊就是投胎轉生,創造五蘊的識。那麽外道天人入無想定滅除六識,把「能生五蘊的識」滅了,應該未來的輪迴也不再現起

2. 阿羅漢入滅盡定時必滅意識,若識蘊就是「產生了肉體和意識的識」,那阿羅漢滅六識進入滅盡定時,請問又是哪個識維持阿羅漢生命的存在,乃至能在阿羅漢出滅盡定時再度使阿羅漢六識現起呢?若識蘊就是「能生五蘊的識」,那阿羅漢滅六識入滅盡定時,應該馬上跟著入無餘涅盤,因為能使阿羅漢再度升起六識的識已經消滅了。

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將「入胎識」( 產生了肉體和意識的識),與六識分開。能夠入胎丶產生五蘊丶儲藏業種的「識」是唯識說的第八識。此第八識即使消滅意識也可以繼續存在,能做為聯結生命的體

最後,要成立輪迴,必須有個「心體不生不滅」的第八識,以及「生滅法」的前七識丶五蘊,才能成立輪迴。

如果只需要生滅法的五蘊就能成立輪迴,不需要有「某個不曾改變的」識作為貫串輪迴的主體。那輪迴轉世每一期的生命就變成各自獨立的生命,具備因果關係,但不能成立「輪迴丶自作自受」的關係。

甚麽是「具備因果關係,但不能成立輪迴」呢?譬如

1. 依於原來的羊五蘊,科學家製造出克隆羊

2. 依於母親懷孕期間吃的雞的五蘊,而有胎兒五蘊

3. 依於父母的遺傳基因,而有小孩的遺傳基因

這三個例子,後者的生命都依賴於前者的存在,可說沒有了前者,後者就可能不存在。但明顯後者不是前者的「轉世」(小孩不是父母的轉世)。

如果生死輪迴不需要某個「不改變的東西」貫串其中,則所謂今世來世的關係,就變成類似父母與小孩,羊與克隆羊的關係,沒有「自作自受」,只有「甲做乙買單」。

這裡附上善知識的說法給您參考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2/19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來探討說明的是:緣覺菩提的簡介。那我們今天將要進入十因緣與十二因緣(與識的關係來說明),我們分成兩個單元來說明這個問題:第1個單元是「十因緣的入胎識不是六識」,第2個單元是「第二個時期的流轉門與還滅門」。我們前兩集裡面,正偉法師已經針對緣覺菩提的修證,做了一個概略性的說明。我們知道緣覺菩提的修證,是透過因緣法的觀行,來斷除我見乃至於斷除我執,來取證緣覺菩提的解脫果。那因緣法的修證應該以什麽為前提呢?因緣法的修證,必須以「入胎識出生名色」為前提,才有辦法建立十二因緣觀。也就是必須以(十因緣法)入胎識這個如來藏出生名色為前提,才有辦法建立十二因緣觀。所以說,入胎識就是兩種因緣法聯結最主要的一個關鍵,入胎識就是關連十因緣與十二因緣最主要的一個關鍵(這是 佛演說十二因緣法之前先講十因緣法的關鍵)。

那我們現在就來說明「入胎識不是六識」的這個道理。十因緣中出生名色的這個入胎識丶這個如來藏,祂不是六識(不攝在識陰六識中)。那我們來看一下十因緣,十因緣的觀法,當我們開始探究老丶死丶憂丶悲丶惱丶苦從何而起?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當我們(逆觀)探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發覺老死憂悲惱苦,就是因為有生!是因為有三界「生」,所以會有老死憂悲惱苦。因為有生,有老死憂悲惱苦之前,就是因為有「有」,「有」從什麽地方來?就是從「取」來!取從什麽地方來?就是因為有「愛」!愛從什麽地方來?就是因為有三種「受」!受從什麽地方來?就是有「觸」!觸從什麽地方來?就是有「六入」!就是因為有六入緣於名色,所以才會有六種的入!名色又從什麽地方來呢?名色就是由「識」所出生的。十因緣法探究到這邊,已經沒有辦法再往前推了,這個叫作「齊識而還丶不能過彼」。所以在《阿含經》裡面,佛說:「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十二。

佛在這裡說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說:當十因緣法探究到這邊(而知道「名色由識生」)的時候,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能再往前探索了。這個「齊識而還丶不能過彼」的這個「識」是什麽識呢?我們再來看一下《阿含經》里 佛怎麽說,佛回答阿難說:「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長阿含經》卷 十。所以 佛說「緣識有名色」,這個「識」就是入胎識,佛所說的道理就是在這個地方。

那這個(出生名色的)入胎識又是哪一個識呢?這個入胎識是意識嗎?這個入胎識是識陰六識嗎?但是六識中這個意識心,中陰滅後,是沒有辦法到未來世去的!(意識心是被生的名色所攝)祂是依他起性丶依他而生的(生滅法),所以祂沒有辦法到未來世去,沒有辦法出生未來世的名色。那麽祂(入胎識)是意根嗎?意根也是屬於名色所攝,雖然意根祂能貫穿三世諸法,但是祂是萬法出 生的所依緣,並不是出生萬法的根本因!

那麽(出生名色的識)是虛空嗎?如果是虛空的話,佛說虛空無法,虛空是色邊色,虛空沒有辦法出生名色的!那麽是自然(出生名色)嗎?如果執著自然是出生名色的一個因緣的話,那就落入自然無因生的自然外道論!那麽(名色)是因緣諸法所生的嗎?是因緣法的諸緣所生的嗎?但是十二因緣法的諸緣,它本身一直都是無常法,一直都是無常法就是生滅法,生滅法怎麽有辦法出生名色呢?有的人就認為說:如果這些都不是的話,那應該是大梵天啦!應該是有一個主宰。那是上帝所生的嗎?但是大梵天跟上帝(同樣是名色之身),他們的名色還得靠他們自已的入胎識來生起,他們怎麽有辦法出生別人的名色呢?我們再來看看,這樣子,這個入胎識到底是哪一個識呢?這個入胎識就是輪迴生死的根源,萬法出生的根源,祂叫作本識!又叫作所知依!又叫作本際!

為什麽叫作本識呢?因為所以三界一切萬法,都是從這個根本識所出生的!(祂是萬法的根本所以叫作本識)從本識這個名相,從本識這個名詞,就能夠看出來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從這個根本識所出生,沒有辦法再外於這個本識之外而有另外一個識!如果本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識的話,那就是本識的本識!如果本識的本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識,那就是本識的本識的本識!那這樣子不斷的往前推求的時候,就會落入了「無窮過」,(因緣觀永遠無法觀行完成而無法證道。)所以這個識祂就是本識,就是(佛說的)「齊識而還丶不能過彼」的本識。這個識又叫作所知依,為什麽叫作所知依?因為祂是所有一切意識心乃至於意根,了知三界六塵萬法的根本依;所有的一切了知心,全部是依於這個如來藏,依於這個入胎識,才有辦法了知三界六塵萬法!那為什麽叫作本際呢?本際的意思,已經很明白的說出了就是(萬法)到這裡為止,際就是界限的意思,就是到這裡為止,沒有辦法再超出這樣的一個法!(若有人說法時)超出這樣的一個法的話,就不是根本識!超出這樣的一個法,就是屬於虛空外道,要不然就是落入意識心了。

那這個心入胎識,在《般若經》裡面又稱為:非心心丶無心相心!為什麽稱為非心心呢?因為這個心,祂不像六識心,不像意根末那識是有心相的,不像其他的五識是有(了別五塵的)心相的,所以祂是無相心的一個心!祂不像其他的心的這個樣子,所以是不像心的心!而且祂沒有其他的(六識)心的心相,雖然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不去了知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沒有六識丶七識丶五識的這個心相,所以祂又叫作無心相心。

那這個心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入胎識也是禪宗所開悟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因為有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才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才能成就眾生流轉的一個事實,造成眾生流轉的一個根源(因此稱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那這個心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入胎識也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當我們眾生,三界六塵萬法在運作的時候,當你的意識心,當你的意根在了知這些法的時候,在生滅不斷的時候,這個如來藏祂本身是自處於不生不滅的境界中!雖然祂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給眾生受用,但是祂本身是不生不滅的。那也就是因為有六識種的流注,有七識種的流注,與這個如來藏和合運作,因為有眾生分段生死未斷的這些種子與如來藏和合運作,(看起好似一心而無二心)所以稱這個識為阿賴耶識!那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心,都是同一個心!雖然不同名字,但是都是能夠出生名色的這個心,都是能夠出生名色的同一個入胎識。這些心雖然不同名,但是同樣都是這個入胎識,只是 佛在阿含丶在般若經丶在三轉法輪的唯識經典裡面,為了方便開導眾生,用不同的名相教育眾生!為了方便引導眾生,所以有不同的名稱。

這個入胎識,祂是根本因,不是緣!祂本身是出生萬法的因,祂不是緣,祂不像名色丶六入乃至於生丶老丶憂悲惱苦,每一支都是緣:每一支都以前因為緣,所以是緣緣相依,不是本因。這個也就是十二因緣裡面,以無明緣行丶行緣識丶識緣名色,每一支其實都是依前因相待為所緣,(所有前因都是緣生法而)不是真正能夠出生萬法的這個入胎識,所以十二因緣必須以入胎識為根本的道理,才有辦法成就十二因緣的觀行(所以 佛在十二因緣法之前要先說十因緣法)。

再來我們繼續來觀察一下,十二因緣(識緣名色)的識是哪一個識呢?十二因緣說的識就是六識身。十二因緣說的識是無明緣行丶行緣識的這一個識,這個識就是過去世的六識身!過去世的六識的業種未斷,以至於如來藏再度的取名色入胎。那我們再列表來比較一下:

10因緣逆推: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入胎識

12因緣逆推: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六識→行→無明

十二因緣與十因緣,從這表上看來差了三支,也就是差了六識,還有差了行丶無明。從這邊看來十二因緣與十因緣,十因緣是差了三支,但是表面上看來,它只是差了無明跟行。那眾生在從十因緣裡面,探索這個入胎識,探索出生名色的這個因緣,到這個入胎識「齊識而還丶不能過彼」的時候,就去探究那為什麽會有這個入胎識的入胎的動力呢?它(再受生的動力)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入胎識為什麽會再度的(執)取名色,讓眾生因為生出名色而生出了六入,乃至於生出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斷的輪轉?就是因為有過去世的六識身,就是因為有過去世的六識種(執著)未斷。過去世的六識種,是什麽地方來的呢?就是因為由於過去世的無明支!因為過去世的無明丶業種,造作了身口意行,而成就了過去世的六識(諸行)的業種。那這些業種儲存在如來藏裡面,(死後)再度的(執)取名色,才會讓眾生繼續的輪轉生死,繼續的丶不斷的在三界裡面受生。那眾生探索到這邊的時候,知道無明丶行丶還有六識,這個過去世的無明丶行丶六識就是最主要讓入胎識入胎的動力。所以就想要去滅無明,滅無明就必須要滅行,滅行就必須要滅六識的業種!

可是滅無明丶跟滅行丶跟滅識,如何滅起呢?過去世的無明跟行還有識,已經過去了,我們要怎麽滅?過去世的無明跟行丶識已經過去了,它是儲存在什麽地方呢?它儲存在何處呢?它就是儲存在入胎識──含藏無明業種的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有如來藏這個入胎識,含藏了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所以才會繼續的出生名色!所以當眾生探索到這裡的時候,想要去滅無明,想要滅過去世的行,想要去滅過去的六識,就必須探索如何滅除無明丶行丶識的道理!這個在下一集我們講到還滅門與流轉門的時候,將會仔細來說明這一部分的問題。所以要滅無明丶要滅行丶要滅六識的業種,這個就是在消滅入胎識再度入胎的動力!所以我們要滅的就是滅掉入胎識再度入胎的動力,而不是滅本識!所以 佛就是先說明了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就是要成就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再來看一下,世尊先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是為什麽呢?世尊為什麽要先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呢?世尊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最主要就是要避免眾生落入外道的無因論!因為如果沒有以「齊識而還丶不能過彼」的入胎識,為建立觀行的一個基本道理的話,當眾生從十二因緣去觀行,從老死憂悲惱苦往前推:生丶三界有;一直往前推,推到「為什麽會出生名色?」名色是因為有過去世的識種未斷,過去世的識種是因為有過去世的(識陰造成的)身口業行!過去世的身口業行,是因為有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未斷!繼續往這邊探究的時候,就一直往前推,那請問過去世的這個無明,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它儲存在什麽地方?是過去世丶過去世的無明(轉到過去世的)嗎?那過去世丶過去世的無明是誰出生的呢?那又是過去世丶過去世再往前推的過去世的無明所出生的,那就陷入了「無窮過」,就陷入了無窮無止盡(而永遠無法推出根源)的一個過失裡面去了!這個就是因為(否定萬法根本因的)無因論所造成的第一個問題,就陷入了無窮過。

如果因為這樣的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會陷入斷滅論。當眾生沒有辦法確立這個入胎識,沒有辦法確立「入胎識就是出生名色的根本因」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出生名色的根本因,當眾生把過去世的這個無明業種,從名色那邊把它滅掉的時候,把無 明丶行丶識滅了以後,那會成為什麽狀況呢?就會成為斷滅!就變成斷滅了。這個就是在 佛世的時候,舍利弗訶斥焰摩迦比丘的一個道理;焰摩迦比丘就是執著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也就是說漏盡阿羅漢,也就是解脫的阿羅漢身壞命終,死後什麽東西都沒有了。什麽東西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斷滅見!這個就是斷滅論!

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也就是為了要令二乘人於內無有恐怖(二乘人依本際——入胎識不滅之理,(知道死後)入無餘涅盤不落斷滅空)。也就是說,二乘人相信 佛說的本際不壞,所以能夠勇於滅除名色丶滅除六入(最主要是內六入);勇於把這個六入丶名色滅除,而沒有恐懼。因為有本際的依靠,所以當你滅除了名色,滅除了六入了以後,入了無餘涅盤不會成為斷滅空。這個就是 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就是要令二乘人於內無有恐怖。

再來, 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就是要讓大乘的行者,於生死無有畏懼;唯有親證如來藏!唯有以如來藏為前提來修行,來入於菩薩道的修行,才有辦法免於生死恐懼的這個道理。也唯有以如來藏出生名色的這個入胎識為依歸,大乘人才可以地地的進修,而不斷除我執,留一分的思惑,生生世世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就是這麽一個道理。所以 佛說這個道理,也就是為了要建立還滅門與流轉門!因為必須以十因緣這個入胎識為前提,來建立十二因緣,才有辦法建立真正的丶真實緣起的流轉門與十二因緣觀的還滅門,令三乘有學斷盡我見與我執;這個才是十因緣與十二因緣(顯示)這個入胎識不是六識的真正的道理。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謝謝各位的收看!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 Update --

不得不說某些人

有人說:

「我在正覺會官網上看到了他們的通訊皈依詞才明白」

「同修會居然白紙黑字列明了皈依上平下實菩薩」

通訊歸依三寶公告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50324

「頂禮證明歸依勝義菩薩僧 上平 下實 菩薩 《三拜》」:平實菩薩在皈依詞,是皈依的見證人,這句話中不是被皈依的對象!

「弟子○○○,歸依佛教大乘賢聖僧,歸依大乘正見菩薩僧:歸依證悟實相諸勝義菩薩僧,歸依學地諸正見菩薩僧,

歸依十方一切勝義菩薩僧。歸依僧竟,聽受教誨,永不隨順外道言教」

這是皈依僧的誓詞,沒有任何一句話「白紙黑字列明了皈依上平下實菩薩」

學佛者論法論不贏,淪落到必須造謠抹黑,閃爍其詞,學佛有需要這麽可悲?這種言論對人無益,為保護狗進炮師兄口業,從此後末學不歡迎狗進炮師兄回答討論。

阿彌陀佛


這裡有一個有關「四識住」的背景需要了解。

所謂四識住,即識隨色住,在色上攀援、喜樂,而令後有之識得以增長、廣大。

識隨受、想、行住,在受、想、行上攀援、愛樂等,令後有之識得以增長、廣大。

《雜阿含經》卷3: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

 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由於識有取著,便會有結生相續。所以,魔王波旬其實很善於抓住要點的,找到了那顆貪著三界之心,就可以找到其人——無論他投身何處。

類似的,在《增一阿含經》中,有位鹿頭梵志,凡是到他手的骨頭,他敲一敲就能知道此人是男是女、因何而死以及投身何處。其能力和魔王波旬類似。

《增壹阿含經》卷20〈聲聞品 28〉: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然而,世尊取了一位涅槃的阿羅漢的骨頭,這位梵志就失去了這個能力。

《增壹阿含經》卷20〈聲聞品 28〉: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嚮。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歎未曾有」

鹿頭梵志說,世間一切梵志的生和死我都看得出來,唯有如來座下阿羅漢的骨頭我確實看不出來。於是他就在世尊坐下出家了。

由此,此「識神」或者「神識」、「識」並非是說有個單獨的「識」能被魔王或者鹿頭比丘發現,而是識於世間一切的取著、貪染而引發的結生相續,能被魔王覺察到。而阿羅漢斷了四識住,於一切法不貪、不染、不取、不著,不引生後有,無結生相續,魔王自然無法藉由貪染之識尋找到已經入滅的阿羅漢。其原理就是斷除了十二因緣的無明,名色緣識無法相續。

再回頭看《雜阿含經》第1091經

《雜阿含經》卷39: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這裡的「不住心」就是說斷了四識住後「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沒有後有之識。

對於這一點,有部的阿羅漢們作如是說: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20:「諸阿羅漢於四識住中,無牽後有有取之識」


不存在能夠獨自存在的識,也不存在能夠獨自存在的名色,因為他們都不是單獨實在的「什麼東西」,這是佛陀「緣起」教法的核心,拿通俗語言來說,即感知總是指向被感知的現象,單獨拿掉任何一個則不能安立另一個。

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問題不久後可能會有蕭平實菩薩的信徒過來碰瓷……

------------------------

@低疤 不錯,老兄,把你們的皈依詞多公開公開,你們想表達的是什麼思想,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明白。蕭老師是僧嗎,何以可依蕭平實菩薩而得三皈依?皈依僧,被你們發明為皈依勝義菩薩僧,想表達什麼?還有正覺同修會是個什麼性質,能給人授三皈依五戒嗎?這些個問題為何不回答呢老是玩弄文字遊戲?給你最後的一段留言,我又講了包括法義在內的五點,不期待你除了碰瓷經典名詞以外拿佛法來講講法義了,為何你只糊弄回這一句說蕭老師只是個見證人?不說後面所謂的皈依勝義菩薩僧是在暗示什麼,單單蕭老師作為一個居士,能作為見證人給人授三皈依五戒么?

此外法義上由於你們根本無法理解最基礎的佛教理論、緣起法,只會拿自己的那一套理解去粗暴解讀,所以難有繼續討論的必要。屏蔽然後單方面宣布勝利也是夠可以的,不過對於這個我無所謂。滅掉的煩惱你沒辦法加給我,可惜的是明白的沒法洗腦給你。如果不是蕭老師的信眾到處碰瓷阿含誤導他人(題主似乎受到了影響),我根本沒興趣與該組織人士多做交流。

還是祝你早日脫坑吧。


  1. 識是純粹的感知,必需依託名色法而集起。進一步說,識只能在六處上集起。識的分別含義,準確的說是觸的作用。
  2. 識產生了肉體和意識,基本上對,但很粗略。精確的說,識存續了名色法。另外,色法並非只是身體,名法並非只是意識。所以更精確的觀察,人有六種識,六種識可以分別集起對應六觸的六種受、想、思,以及對應的作意。而意識其實是緣於這些名法的結果。
  3. 識是火焰,六入是柴火,識能且只能在六入上集起,這燃燒著的柴火堆被稱為六觸。如同火焰必須在燃料上存續一樣,你見過沒有燃料的火焰么?
  4. 貪愛是整個五取蘊動力,所以說識以愛渴為攀緣動力這個結論到也沒錯。然而把這個過程放大了看,其實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因為阿羅漢雖然沒有貪愛,但緣於過去的無明而產生的名色,依然會集起行,行依然會緣識。
  5. 這個事情應該是經藏記載過的。其實並不複雜,站在有身見的角度,就是發現那個阿羅漢不再投胎了。
  6. 因為一切的集法都是滅法,所以輪迴的主體站在緣起的角度是不存在的概念。其實主體的概念是隨著人的認知不同而不同的。比如很多不認可輪迴存在的人,一般認為身心是主體;後來發現了輪迴的現象,看到了身心的不停壞滅,於是認為行、識是主體。本質上主體思想就是試圖安立一個「恆常我」。而證實了五蘊的緣起無常,自然會知道在五蘊安立「恆常我」是不可能的,於是又有人試圖在五蘊外安立「恆常我」……


識倚靠名色,不能獨立存在。阿羅漢名色已斷,識無倚靠,無住處,因此找不到。也不能說去哪了,語言還在名色內。至於樓主說的波旬是否找到其他的識,則是因為非成道者死時名色未斷,因此還會在名色內投生,則屬於波旬境界內。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的識,意識也是識啊,這是基本常識,肉體只是四大所造色。

色法:四大(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色;

名法:受、想、思、觸、作意;

五蘊:色、受、想、行、識;

識必須以名法色法為條件才能生起,也就是說,有識就一定有對應的色法或名法;

魔波旬之所以要尋找識,大概是因為識最容易找到,然後順藤摸瓜就能找到目標的色身或者無色界的名法,查詢的手段未知,可能是去查詢法界(受想行)或者意識界。

1、識必須依託名法色法而生,根據相應部22相應54,當我們安立(施設)識從何處生、何處滅、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增長 的時候,只能說識是從色、受、想、行而生或滅、來或去;

2、人死後,識會因下一世的名法色法而生,與上一世的屍體已經沒關係了;

3、波旬在比丘死後馬上就找這比丘的識,說明人死後轉生是立即發生的;

4、每個眾生的五蘊,肯定是前後有聯繫的,甚至有可能還帶特定的標記以便檢定,否則波旬就無法確定是這個比丘的識,還是其他眾生的識,波旬如果認錯了豈不是很尷尬;

5、人死了如果還在輪迴,就一定會有新的名法(無色界眾生沒有色法),受想行都是名法,識以受想行安立,波旬只需要查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沒有這個比丘的意識(無色界沒有其他五識),就可以確定這人是不是還在輪迴;


行緣名色,行指業力,業力沒有滅,名色怎麼會滅呢?名色不滅,識又怎麼會滅呢?


波旬就是貪嗔痴……代換下詞語就明白了。


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是這樣,無明愚痴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痴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有了身體,就有老死,死後心識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阿羅漢已經斬斷無明,既不再生起十二因緣後面的所有。

所以正確的說波旬不止找不到識,連行,名色。。等等都找不到。只剩下阿羅漢個肉身驅殼。

不然怎麼說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後有

不過,現在問題來了

學挖掘機哪家強?


推薦閱讀:

如果我想要從頭開始最仔細的踏踏實實的好好學習佛陀的教言需要從哪些最基本的概念或經典入手?
大家都是怎樣研究,學習佛法的呢?
佛教僧尼圓寂之後,屍體如何處理?
如果南傳的喬達摩.悉達多復活,那麼他會如何評價北傳的阿彌陀佛?

TAG:上座部佛教 | 佛法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