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書所思所悟?
1.俗話說:人定勝天;可俗話又說:天意難違!-
2.俗話說:禮輕情義重;可俗話又說:禮多人不怪!-
3.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可俗話又說:縱虎歸山,後患無限!-
4.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俗話又說:今朝有酒今朝醉.!-
5.俗話說:警惕駛得萬年船;可俗話又說:撐逝世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6.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可俗話又說:冤家路窄勇者勝!-
7.俗話說:交易不成仁義在;可俗話又說:親兄弟,明清算計帳!-
8.俗話說: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
9.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首草;可俗話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10.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播種;可俗話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11.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俗話又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12.俗話說:雙喜臨門;可俗話又說:福無雙進,災患叢生!-
12俗話說:一個英雄三個幫;可俗話又說:靠人不如靠己!-
12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可俗話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5.俗話說:人多力氣大;可俗話又說:人多嘴雜!-
16.俗話說: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可俗話又說:姜仍是老的辣!-
17.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俗話又說: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18.俗話說:一口唾沫一個釘;可俗話又說: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19.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俗話又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上面的一切只是當你下定決心時為自己行為的辯解,學歷史也是這樣,只要有正確的三觀和價值觀,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與評價,為人處世無愧於心變好。謝謝您的邀請,人類從歷史裡總結出的就是:人類從不從歷史吸取教訓。還有你想堅持自己的「愚蠢』」,如果對你生活沒有很大影響,保留認為自己應該堅持的東西,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首先謝邀,你想做宋公,我沒意見,那我想做楚王又有什麼問題,你不能強迫別人都做宋公,那是不對的。其次殺人魔王項羽都知道跟我的8000江東子弟掛了,無顏見江東父老,宋公為了他的裝逼操作手下死了那麼多人,很仁義?如果這是仁義的話,我情願不要這種仁義。
人類並沒有在進步
謝邀!
以今繩古不可取。
宋襄公的行為到底怎麼判定其實我說了沒用。
首先我要說的是,宋襄公這個人肯定不蠢。相反他肯定非常聰明,目光應該也很長遠。不然管仲桓公不會講世子昭託付給他。
管仲的目光我還是相信的,相信對歷史有了解的人對管仲的目光都應該是相信的。
既然襄公很聰明,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守禮呢?
因為楚國,楚國向來不服周室,以王爵自稱。
雖然名義上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宋國早就沒有霸權了,宋國的處在四戰之地,作為霸主必然要接受多方挑戰,甚至多線戰爭,根本無法保證霸權。
泓水之戰,看起來是楚國與宋國的霸權之爭,不如說是楚國與周室正統相爭。作為周室代表的宋襄公不得不以周室所定製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來打這場戰爭。
不按周室的遊戲規則來,等於將名與器假手與人,即使是贏了泓水之戰,不過是把楚國換成了其他國家而已,宋國周圍可不止一個楚國。把攻擊自己的權利交給其他列國,宋國將陷入無止境的戰亂。
宋襄公一生又不是沒有做過卑鄙的事情,怎麼可能會堅持這種看起來就很愚蠢的道義?
泓水之戰,宋襄公沒有辦法,這不只是一場軍事行動,而且還是一場政治鬥爭。
我們習慣將軍事和政治分開,但是當它們不按我們的意志而合到一塊時,政治上的失敗遠遠比軍事上的失敗來的可怕。
以上。
第一,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現實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史書記載的歷史中看到相同的東西;
第二,看歷史要用唯物的目光,切忌唯心,否則,就會覺得歷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歷史。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世傾則絕,利窮則散。
不是仁義的問題了,他最大的靠山齊國都撕破臉了。
謝邀 關於宋襄公 當年讀到這一塊的時候還是有所感慨的 怎麼說呢 我們必須承認宋襄公是一個很有堅持有理想有道德的新時代三有好青年 他很任意並且將自己的理想在完全不現實的情況下堅持了下去 這一點著實難以做到並且令人佩服 但是 我們也要去說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 縱觀古今 治世尚好 亂世中仁義之人是當不了皇上的 也是可以說成不了大器的 我們都知道關公義薄雲天 然而從小到大 作為一個皇叔黨 我不止一次地再想 如果當年華容道關公給了曹操一刀 歷史是否(或者說必然)可以改寫 關公忠義 但我想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那個情況下必然會選擇第二條道路 或者說以現在黑吃黑的理論我們可以對後人說我義釋曹操 結果那廝跑著半截心臟病突發或者馬失前蹄屎掉了 這都是可以的 我沒有半點對關公不敬的意思 我只是希望蜀漢江山可以流傳 我覺得那時有點冤 閑話至此 我們回到宋襄公 那個年代 群雄輩出 百家爭鳴 一個滿口仁義道德之人如何成就霸業 何為霸業 霸道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也。如果秦穆公沒有任用商鞅變法 秦不過地處西邊的一個偏遠小國罷了 秦始皇談何一統六合 然而我們都知道 商鞅的法 和仁義談不上嘛關係 故而 我們可以這麼說 宋襄公的道德品質是值得學習的 但借用於心學的道理 我們要知行合一 不能一味論仁慈 也不能為人過於狠厲 誒 歸根結底 還是道家一個度的問題 所謂毛主席教導我們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覺得這個問題樓主閱歷到了一定程度後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千萬不要鑽牛角尖就好了
謝邀,首先自己無資格評史,更無資格評世,因此只是略談一點自己看法,僅一點而已。
核心觀點:道德 戰爭勝負
如史可信,那麼伐紂之戰,牧野倒戈的道德催化戰爭成功案例多少能證明,一些人所堅持的是有用的,事實上,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多得不勝枚舉,此外,很多失敗的案例還是有很多積極影響的。
那麼,宋襄公的戰爭失敗,是因為他堅持了錯誤的理念嗎?我的答案是,不全是。如果道德能夠為他帶來的一分的勝算,那麼他的軍事實力則至少拖累了他七分敗算。如果時光倒流一天,我推薦宋襄公還是選擇踐行他的仁義之道;如果時光倒流十年,我推薦宋襄公好好發展整個轄區的經濟、人才、戰爭水平。
如果求仁,那麼敗不敗無所謂;如果求勝,那麼臉不臉不要緊;如果求仁中勝,那麼除了...還要...此外還要...。逍遙法外的人和罪有應得的人一樣多,如果能接受這樣的假設,那麼可以嘗試認同「道德不是真理,而是選擇,不管這個道德是真是假。」
題外話,我不否認我自己是一個未能樹立崇高道德的人,我對世間的種種不公也懷有怨恨,如果有機會也會選擇自私、輕微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同時,我也由衷敬仰並敬佩那些能夠成功、或敢於失敗的人,他們延續了一種文明,做了我這個小動物做不到的事兒。
補充:
讀史之前,也要想想這是誰寫的,寫的目的是什麼,寫給誰看的?
1.在中國,如認同「以經治史,尚書-春秋-史記」這一脈正朔,那麼其史便多是儒家腦子官員屁股的成果,一是儒家情節,二是脫不了政治這個根子;如認同野史小說,那麼其史或為伸張什麼、或訴說一家之見、或百姓獵奇。
2.史的目的,可能是為人類文明總結經驗,可能為王侯粉飾太平,可能為街頭巷尾提供談資,可能在於探索真理,充實學術研究....
文末,祝各位皆能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及守護那個信仰的能力。
三千年前是什麼時代如今是什麼時代,畢竟道理有很多,另外做力所能及之事,而不是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謝邀!宋襄公的故事是一種悲哀。司馬光寫資治通鑒,開篇就說,天下事,唯名與器,不可假於人。今天呢?司馬光所推崇的秩序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宋襄公的仁義擱在今天就是會被認為是傻。請恕在下冒犯。現在的普世價值觀不同了。活在當下,順勢而為。不必追求古人的崇高道德境界吧。所謂,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想改變世界就得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是不是?
推薦閱讀:
※趙匡胤對於中華帝國的秩序採取的重建,是否可以看成宋明清三代的基本秩序,他本人如果不死,能否收回燕雲?
※為什麼教育學這門學科沒有在中國形成?
※論薩沙先生所謂花園口事件的「學界統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