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7 三次特大空情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如題,希望有大佬照顧一下萌新,百度上的就別複製粘貼了…………
被干擾是正常的,干擾產生效果也是正常的
這幾次特大空勤暴露的最大問題還不是雷達被假目標干擾、被電子壓制。
是雷達組網和自動化指揮系統的能力缺失,不是簡單的電子對抗問題。
同一空域內擔負預警任務的雷達不止一部,搜索波段也不止一個。單一雷達被干擾,雷達波束副瓣被被注入密集假信號是非常常見的干擾方法。空1所60年代改裝的伊爾12,就對蘇П12和П20雷達做過此類試驗。對543系統的警戒雷達П12有一定效果,對多波束堆積體制的П20效果不佳。
只是這項技術,在我軍沒有實用化。轟干5主要對地面雷達的警戒偵察和判明工作狀態,干擾設備以雜波干擾為主要工作方式。轟干6新增了應答式干擾機,83年定型之後多次更換干擾設備,也算是試驗過密集假信號的干擾方式。
多雷達組網時則必須解決目標一致性問題和空情情報網的數據快速交換和匯總。一部雷達被干擾,其他雷達應核實空情,驗證是否是虛警或是被干擾。此時,如未發現目標或目標參數不一致,則被干擾的可能性很大。
1996年以前,全軍唯一一套半自動化指揮系統,在北京防空圈。除了北京空司,其他幾個地面站在防空圈內外層唐山、大連、天津楊村等幾個指揮所和軍區空軍前進指揮所。空中的數據終端,只有殲7-3可實用,殲82要02批次才實用化。這套系統,功能和效率與美蘇60年代初期的半自動化指揮系統相當,就是時間晚了25年。
整個東南沿海,沒有自動化指揮系統。雷達空情的處理方式是各雷達站將空情以語音或者報文的形式,上傳到軍區空軍司令部雷達兵處匯總處理後交指揮所。
語音通信方式就沒什麼可說的了。數據傳輸可以通過電傳電報機線路以數字信號形式傳送,我大伯在雷達學院留下的舊筆記上面,1978年記的數據,軍區空軍幹線是512-768B/s,固定雷達站是256-384B/s,機動雷達接入有線通訊網是128-192B/s。傳輸的數據非常簡單,對於集群分散目標和高速目標,上報速度很慢,雷達兵處的電傳電報機線路經常被塞死。電傳電報機線路也可以傳遞模擬信號,因為當時數字通信的局限性,模擬信號反倒是更有利於自動標圖,只是模擬信號經有線通訊網遠距離後信號失真比較嚴重。
數據處理方式是,雷達兵處的參謀在有機玻璃板或者薄紙上標圖,80年代初普及了自動航跡描示儀。這個東西不是顯示器,是機器在墊在玻璃板上的薄紙上描圖。一個參謀或者一台機器,只負責描繪一條到兩條航跡,送作戰處或者指揮所的航跡,要把幾張薄紙疊加在一起。
具體操作還要更複雜,警戒雷達大部分是兩坐標雷達,目標高度需要測高雷達或者三坐標雷達提供;依靠多路徑效應測高的UHF波段雷達,高度差出上千米也很正常;老的蘇波20雷達,本身測高就有幾百米誤差,引導無雷達的殲擊機進入非常容易到達錯誤高度;
雷達本身就有數據更新率問題,固定雷達站的大型預警雷達數據更新率是很低的,六七秒才能更新一次。加上測距誤差,航跡曲線只能是機器自己平滑出來的。同型不同位置雷達,或者不同波段雷達,各自使用不同的機器。識別和比對工作只能靠有經驗的參謀人工完成,除了直角坐標系繪圖的自動航跡描示儀,雷達站輸出的數據也會以雷達站所在位置為原點的極坐標系,輸出到指揮所有輝光暫留功能的PPI上,粗略的識別和比對工作可以直接看不同的PPI,更直觀快速。這個東西非常考驗參謀的業務熟練度和對空域的熟悉程度。
固定警戒雷達站的盲區,還要機動開設補盲雷達;目標降個高,脫離無線電接觸後一段後,常常就被當做一個新目標來處理了
個別地區特殊情況還需要人工目視聽音的警戒哨,虛警概率極大,識別功能基本沒有。
以上是雷達兵處通訊和核實空情的一般情況。
航空兵和其他軍種核實空情的方法,要麼航空兵升空,要麼是擔任雷達哨的驅護艦通過雷達核實。航空兵大部分是近視眼、瞎子不說,情況核實要軍、師兩級的一號台二號台轉過來,出海的話還要三號台/定向台參與。其他軍種的情況要傳過來,往往還要軍區空軍的通信兵處再倒一次手。
這種空情處理方式,指揮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遇到干擾要核實空情非常困難,就算沒有干擾,大集群高速度的目標,最後匯總出來的航跡也是失真的,非常不利於統一指揮。
轉自貼吧1994年10月下旬,美小鷹號航母艦隊從日本出發,先向東,後向南。中國潛艇對美艦隊實施了跟蹤,美反潛機又來驅逐中國潛艇,中國又派戰鬥機驅趕美反潛機。10月27日,航母編隊行至距中國約400海里處,對我實施了大規模電子干擾。10月27日上午,駐山東等地的空卝軍雷達上發現了200多架飛機,飛行方向由東北至西南。駐青島某基卝地緊急起飛了1架su-27和一架j-7前往公海攔截,另起飛了4架其他戰機以探虛實,起飛的飛機在空中都沒有發現大規模機目標。可笑的是,兩架前出較遠戰機中,su-27的雷達上什麼也沒顯示,反而是j-7的雷達發現了一個空中目標,並且其飛行員用肉卝眼也發現了一個亮點,這個目標就是美海軍的電子干擾機(A6改裝)。 從27日起,東、南兩個地區的幾個航空師進入一級戰備。28至31日,美艦隊繼續南行,30日(具體日子記不起來了),南京軍卝區空卝軍雷達上又出現了與27日類似的目標,這次有700多架,飛行軌跡仍是由東北向西南。這次空卝軍只出了兩架戰機升空觀察,在江蘇鹽城一帶發現一個空中目標,但未確認目標性質。 這次事件發生後,對國卝家領卝導人打擊不小,江主卝席在某部接見高級將領時,說起美國就情緒激動(罵了人)。軍委和總卝部十分震卝驚,指定國防科工委進行分析和研究。經過軍內外專卝家18天的努力,終於弄清了干擾的機理,原來是利卝用主動雷達波的副瓣進行的干擾(將波幅和相位變換後再發射回去欺卝騙對方雷達)。國防科委並研製了樣機進行驗證。析,發現30日確有一架飛行器入侵我卝國領空達50公里,飛到了江蘇鹽城地區上空。但時過境遷,提抗卝議已經太晚了,外交上十分被動。
就是殲八,殲七奸六等被熊貓,徘徊者調戲,
美軍電子戰機和中國的電子戰機
作者: 高卓(不改名就會死的揚基SAMA)
轉載: 澎湃防務
圖片為美軍EA-6B艦載電子干擾戰機,它是美國海軍進行遠距離空中作戰的「王牌殺手鐧」之一,有些人會問這種「其貌不揚」的飛機怎麼成了美軍「殺手鐧」了?其實,雖然這種戰機沒有F/A-18E/F和F/A-22戰機那樣具備強大的硬殺傷了,他們可是讓敵方防空系統「瞬間崩潰」的幕後英雄,在美軍作戰手冊中寫到,電子進攻是海上艦艇編隊電子戰的作戰模式之一,是艦載機作戰編隊電子戰實施突防的武器和核心,是在複雜電磁環境下贏得海上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而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在遠離本土對敵陸上目標實施進攻作戰時,通常依賴各類艦載電子戰飛機對敵進行搜索識別、電磁壓制和反輻射火力打擊,這裡所謂的反輻射就是指對敵方防空雷達的狙擊作戰。美國海軍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首當其衝的都是由艦載電子戰飛機先「敲掉」敵方的雷達站、防空指揮系統和電子通訊系統後,其他戰鬥機和轟炸機才敢在敵方領空橫行,正所謂「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電子戰飛機幾乎是美軍對敵方發動進行的急先鋒,而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想避免被其摧毀防空能力也非易事,實際上,解放軍曾經就被上面這種飛機「欺負過」。
據外國媒體稱,1994年10月,中國海軍空軍在浙江省舟山群島進行代號「神聖94」海空聯合軍事演習,當時在中國周邊海域巡邏的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立即開往事發地,準備近距離收集中國海軍和空軍絡合作戰的相關情報,期間美軍派出多架次EA-6B電子戰飛機對我方進行多次電子干擾和模擬電子攻擊,並貼近我方領海基線和專屬經濟區海域進行電子信號收集。
之後,更是變本加厲的起飛多架次EA-6B電子戰飛機對我實施了大規模電子干擾,據海外媒體宣稱,駐山東、江蘇、上海等多地市的解放軍空軍雷達上,發現了近百架不明身份戰機逐漸接近我軍演習地域,隨即我軍駐青島某基地緊急起飛戰機前往公海上空攔截,但解放軍戰機在空中並沒有發現任何戰鬥機的蹤影,而此後數天,解放軍地面部隊多次被美軍戰機實施電子誘騙和強電磁壓制,就這樣美軍幾架電子干擾飛機就讓原解放軍濟南軍區的作戰能力「幾近癱瘓」。不管外國媒體的報道是不是有失實的報道,美軍電子戰機確實對解放軍進行過多次電子戰挑釁。
事後,我們才發現美軍利用其在電子戰能力上的優勢,對解放軍進行了模擬遠距離支援干擾,實際上,這也是美軍發動進攻前的標準動作,如果在我軍電子通訊系統徹底癱瘓的當下,美軍突然起飛戰鬥機和攻擊機,後果不堪設想,按照美軍作戰條例,艦載電子戰飛機比攻擊機編隊提前數分鐘到達指定空域施放干擾,不僅壓制敵預警雷達、對空武器和機載攔截武器控制雷達等電子裝備,而且還要等到被掩護編隊返航後才能返航。
現代航空電子干擾按照干擾機與突防機的空間位置關係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遠距離支援干擾,目前我軍的運-8G「腮腺炎」以及最新出現的其換代產品「高新11號」都屬於這類干擾機,工作時載機和突防機以及對方雷達的距離都很遠,因此干擾功率要求很高。
所以這類干擾機機體空間大,裝有多部針對不同頻段的干擾設備,當對方雷達搜索突防機時,干擾機對雷達定位,設備天線指向雷達並開機。對方雷達同時收到突防機的回波信號和干擾信號,一般干擾功率需要是回波功率的2-3倍才能起到效果,也就是所謂壓制。
但大型干擾機生存能力差,執行任務時一般都在己方掩護的「空中走廊」內活動,到對方雷達的距離基本是固定的,干擾功率也就基本固定;而突防機距離雷達越近,回波功率越強,這就產生了安全突防半徑的概念——小於這個半徑,干擾功率就掩蓋不住突防機。
有這個半徑限制,攻擊方就難以完全掌握主動權,所以還有自衛干擾這種補充手段,也就是突防機自帶電子干擾吊艙。但它單獨使用時效果不佳,更多是進行「欺騙」而非「掩蓋」干擾,也就是通過讓回波信號變形、產生假目標等辦法,讓對方火控雷達難以捕捉。
最後是伴隨干擾,伴隨干擾機一般和突防機採用相同平台,大致保持固定距離編隊,直到接近目標時釋放干擾。雖然由於伴隨機和突防機之間的夾角不會很大,所以適合突防的角度有限,但由於突防機和伴隨機一併殺入敵陣,干擾功率充足,很適合縱深突防。
以上三種干擾模式很少獨立運用,根據近年局部戰爭的經驗,即使是美軍只要面對稍有組織的對手時都需要將三種形模式結合起來使用。另外隨著軍用無人機的興起,無人電子干擾機也被作為一種成本低、覆蓋範圍廣、留空時間長的補充手段和其他模式配合。
目前我軍對地突防的主力蘇-30MKK和殲轟-7A都有較為完善的自衛干擾手段。前者除了使用較老的俄制L005系列吊艙之外,近年來隨著國產彈藥加改裝工作的進行,還可以使用國產KG600智能自衛干擾吊艙,使其在演習中面對先進地導系統時的生存能力成倍提高。
相對自衛干擾吊艙,對性能要求更高的伴隨干擾設備一直是我軍弱項,直到2007年海軍型殲轟-7/7A才開始掛載國產伴隨電子干擾吊艙公開亮相。左右兩邊的吊艙在下部天線外形上有所區別,推測一個可能用於接收對方信號,一個針對信號製造對應頻段干擾。
值得注意的是,空軍的殲轟-7A從未掛載過該型伴隨干擾吊艙公開出現,一直使用不具備編隊掩護能力的KG600型自衛吊艙。這既說明國產第一代伴隨干擾吊艙用於環境複雜的陸上突防作戰性能仍顯不足,也說明空軍在「飛豹」的使用定位上也不強求強行突防能力。伴隨干擾機雖然載荷要比投彈前的突防機輕一些,但由於它們是機群中最為深入敵火力範圍的,還要全程主動「開嘲諷」掩護突防機群,所以面對的危險也是最大的。因此伴隨干擾機必須有足夠的機動性(增推版「太行」恰逢其時)、航電和武器保證自衛性能。
由於載機供電系統局限等原因,「飛豹」掛載的吊艙在持續無故障工作時間、功率峰值、使用模式和智能化程度上,而且這種吊艙的使用還會影響機載火控雷達的部分功能,這也是目前殲轟-7A在掛載電子戰吊艙的同時很少掛載其他精確制導武器的一個原因。
而隨著國產第二代殲-11系列——海軍的殲-15和空軍的殲-16開始研發,由於兩者機體空間更加充裕,機動性能又遠超過「飛豹」,並且在機體大部分結構上有著改裝的共通性,這才有條件將兩個項目「合二為一」,統稱為「空海軍特種飛機項目」,節省了科研力量。
雖然殲-16已經開始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其電戰型的雷達罩外形和殲-16明顯不同,和殲-11D的向上傾斜的設計還正好相反。這說明其雷達型號很可能也有所不同,參考EA-18G具備主動電子戰能力的APG-79雷達,殲-16電戰型的雷達可能也具備這一重要功能。
讓出的機頭空間,能夠使電戰型加裝更多設備,特別是完善的無線電信號收集分析設施,這是伴隨干擾機不同於掛吊艙客串戰機的一大特徵。雖然仍採用串列雙座布局,但電戰型的后座飛行員應是專門的電子戰軍官,需要「專用座艙顯控布局及控制邏輯設計」。
該機外觀上和殲-16的另一個區別是取消了機身右側的航炮,節省的空間同樣用來布置設備,這也是各國蘇-27系列中第一款沒有航炮的型號。雖然保留了空戰能力,但和EA-18G一樣,電戰型的空戰能力完全是用於自衛,將該機用於奪取制空權作戰是不明智的。
而在機腹中線和機翼內側掛點分別攜帶電子干擾吊艙之後,殲-16電戰型還可以利用進氣道下方和機翼中段掛點攜帶4枚鷹擊-91反輻射導彈(在高威脅環境下,其中兩個掛點可以換用霹靂-15超視距空空導彈),外側掛點還可以使用霹靂-10格鬥空空導彈自衛。
和EA-18G一樣,殲-16電戰型翼尖也掛載一對電子戰吊艙。不同於蘇-27/30掛載的L005,電戰型的翼尖吊艙形狀細節酷似EA-18G的ALQ-218,也有寬頻信號感知和識別功能,僅上表面的4片無線電信號接收天線的外形和排布不同,這是載機氣動布局不同導致的。
而從「大功率負載與供電系統兼容性設計」分析,殲-16電戰型掛載的電子干擾吊艙很可能不是像ALQ-99那樣靠吊艙風車發電,而是依靠對機載配電設備的大改實現在任何速度下都能開啟干擾,而且也不會過分增大阻力(EA-18G掛載肥大的ALQ-99後無法超音速飛行)。
考慮到ALQ-99還存在和APG-79相互干擾等問題,所以做好了「全機電磁兼容性設計」的殲-16電戰型使用的類似吊艙,部分主要指標達到ALQ-99中期型的水平並非不可能。這樣在美軍下一代電子干擾吊艙NGJ服役前,在電戰機裝備硬體領域的代差就能縮小很多。
但是EA-18G的出色也不在於這倆和EA-6B後期型一樣的吊艙,更不僅僅在於自衛能力和飛行性能的進步。EA-18G是第一款能夠在對敵方雷達干擾的同時,繼續接收並分析對方雷達訊號的電子戰飛機,這不僅是本機設備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數據鏈系統的支持。
以往包括EA-6B在內的電子干擾機,工作時往往先按照計劃干擾一段時間,之後需停止干擾再採集對方信號然後進行第二波調整干擾,這在面對採用跳頻技術的相控陣雷達時很難收穫成效。而沒有這種限制的EA-18G在對付俄制先進地空導彈時確實更加「趁手」
很多人認為伴隨電子干擾機好比一個在人群中一直在打手電筒的人,十分醒目。但像EA-18G這樣的先進電子戰飛機,它的「手電筒」不僅可能讓對手瞬間致盲,甚至可能盲了都無法確認光從哪兒打過來的。隨著EA-18G未來繼續升級,它出的牌也將「越來越不按套路」。
正由於美國在尖端竣軍工領域的領先地位,後來者的追趕常被人評論為「美帝化」。但在不同的戰場環境需求牽引下,追趕的產物或多或少會出現「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的情況。儘管很多細節相似,殲-16電戰型在具體干擾手法和作戰理念上和EA-18G也必有差異。
需要「巨軟體規模系統研製」的殲-16電戰型除了需要在進攻作戰中對各式防空系統壓制干擾之外;由於美軍習慣通過數據鏈進行高效費比的多平台隱蔽精確打擊,因此在攻勢防禦作戰中,對其JTIDS這類數據鏈的積極干擾(儘管很難)很可能也是它的重要使命。
另外進氣道側面加裝了一對天線,儘管位置和蘇-27的側向雷達告警天線相同,但是沒有整流罩,很可能是用於輔助無線電射頻精確測向。從電戰的諸多細節設計中,能看出科研人員努力讓這隻「雛鷹」從一開始就更完美一些,儘可能拉筋中美這一領域的巨大鴻溝。
另外電戰型機身上其他一些天線布局也有不同於殲-16的特點。例如其將殲-11B/殲-15背部的無線電羅盤天線這一傳統設備恢復(殲-16/殲-11D均取消),目的很可能是考慮一旦機載電子戰設備工作時影響飛機導航系統,也能夠有備份設備保持正常航向。
當然,平台乃至部分硬體性能上殲-16和F/A-18F的各有所長,並不能掩蓋國內在電子戰飛機頂層設計能力和系統整合經驗上存在的差距。由於國內機載電子戰設備極少有實戰經歷,難免使得殲-16電戰型的一些最需要實戰檢驗的設計理念,只能靠演習經驗推敲。
但是也無需為此妄自菲薄,在這個領域,美軍幾十年一次次在面對「薩姆」系列的實戰中才運用到如此爐火純青。認清客觀差距,瞄準自身需求,以殲-16/15S電戰型這個絕對不低的起點開始獨立探索發展,中國預警機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國電子戰飛機的明天。美國海軍艦載電子戰飛機發展研究
美國海軍歷來非常重視電子戰力量的發展,研發並裝備了多種型號的艦載電子戰飛機。然而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戰場威脅的快速變化,對現有艦載電子戰力量進行簡單升級已經不能滿足美國海軍當前的作戰需求。更新電子戰平台,對艦載電子戰力量進行大換血才能再次迎來美海軍電子戰力量的大發展。
一、美海軍艦載機電子戰能力面臨的挑戰
(一)現役艦載電子戰飛機機型老舊、升級困難
美海軍現役主力艦載電子戰飛機是EA-6B「徘徊者」,該機是一種雙引擎、中單翼的艦載機。EA-6B的早期型號為EA-6A,其機體沿用A-6「入侵者」式攻擊機的基本設計,由格魯曼公司製造。EA-6A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取代老舊的EF-10B電子戰飛機所全新設計的,並於1963年開始試飛。前6架改裝的機體是從雙座A-6攻擊機改進而成的。EA-6A與A-6A在外觀上最大的差異是前者加裝了數個電子戰吊艙,例如ALQ-86、ALQ-76、ALQ-55、ALQ-41等。由於EA-6A的作戰能力有限,美軍開始研製新的機型EA-6B。EA-6B是在EA-6A的基礎上大幅改進而來,加長了機身,增大了電子設備的空間,成員由2名增加為4名(包括1名飛行員和3名電子戰軍官),可以遠距離、全天候執行電子戰任務。該機於1968年5月試飛,1971年入役,在服役後的四十年里,經過了多次戰爭的檢驗,並不斷得到升級。然而,由於EA-6B仍然沿用了A-6攻擊機的基礎外型,屬20世紀50年代的設計,機型相當老舊,對其性能的發掘到了極限,很難再有大的提升。
(二)現役艦載電子戰飛機戰術性能存在缺陷
EA-6B型電子戰飛機雖然經歷了數次改良,但由於其機體設計過於老舊,使得其戰術性能存在嚴重缺陷。一是缺乏隨隊干擾能力。美軍當前艦載戰鬥機F-18E/F是一種超音速戰鬥機,相比之下,EA-6B的最大速度只有920公里,屬亞音速飛機,因此,EA-6B很難為在進攻時的F-18E/F提供伴隨干擾,只能提供防區外干擾。二是缺乏空中格鬥能力。EA-6B原型機屬於攻擊機,無法掛載空空導彈,這導致其幾乎沒有空中格鬥能力,在遇到敵方戰鬥機的攻擊時,生存能力嚴重不足。三是作戰效率低下。EA-6B是一種戰術干擾飛機,卻需要4名機組成員,而且干擾的目標數目有限,人員利用效率和干擾效率都比較低。四是自擾非常嚴重。EA-6B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即自擾很嚴重。對目標進行干擾時,會嚴重影響自身與外界的通信,從而使自己陷入信息孤島。
二、美海軍新一代艦載電子戰飛機發展歷程
隨著EA-6B的快速老化,以及戰場需求的改變,美國海軍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電子戰飛機。1993年,美國海軍開始考慮開發一種以F/A-18F為平台的電子戰飛機來代替EA-6B,並將這一合同授予麥道公司(後併入波音公司)。2001年~2002年,波音公司採用一架F/A-18F飛機成功完成了EA-18G電子攻擊機的三次概念演示,測試證明EA-18G是符合美國海軍AEA需求的平台。2003年,美國海軍將價值10億美元的EA-18G AEA飛機系統設計和開發(SDD)合同授予波音公司,並指定其為該項目的總承包商和武器系統集成商,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則是主要的分包商和機載電子攻擊子系統集成商,通用電子公司和雷聲公司也在該項目的團隊中。2004年4月美海軍指派三架經過改進的F/A-18E/F來模擬EA-18G進行航母適應性和飛行負載、飛行質量和性能以及擺動試驗,並於7月宣布開始生產第一架EA-18G的技術驗證機EA-1。2005年3月EA-18G的干擾對消功能成功進行了實驗室演示,並證明該技術能夠抑制ALQ-99干擾機對超高頻通信的干擾。2006年波音公司在聖路易首次公開展示了EA-1飛機,並於8月中旬在聖路易市蘭伯特國際機場進行了首飛。9月下旬,波音公司將EA-1移交美國海軍進行測試,在馬里蘭州帕圖克森河海軍航空站進行了暗室中的擴展地面試驗以評估機載雷達、接收機和干擾機的兼容性及性能。
2006年11月10日,編號為EA-2的第二架EA-18G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後飛往帕圖克森河海軍航空站與EA-1一起進行暗室測試。在EA-1首飛後的20個月時間裡,飛行測試團隊完成了「咆哮者」飛機的飛行品質試飛、顫振試飛和載荷試飛。此外,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與波音公司、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以及美國海軍空戰中心組成技術團隊,將AN/ALQ-99戰術干擾系統吊艙集成到EA-18G上,進行干擾機測試,並於2007年3月完成了該項測試。在完成了飛機飛行性能、作戰載荷的一系列試飛和測試後,2007年7月17日五角大樓正式批准EA-18G進入小批量試生產。2008年10月,三架EA-18G被部署到「斯坦尼斯」號航母上開始正式的作戰評估。作戰評估的順利完成為EA-18G的全速生產以及形成初步作戰能力鋪平了道路。2009年9月,5架EA-18G在VAQ-132中隊正式服役,這標誌著EA-18G開發與演示階段結束,並形成了初步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計划到2012財年止,總共採購124架EA-18G,除了裝備十個艦載機聯隊外,還將裝備4個遠征飛行中隊。
三、美海軍新一代艦載電子戰飛機作戰能力及弱點分析
(一)美海軍新一代艦載電子戰飛機作戰能力分析相比於EA-6B,EA-18G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使戰術性能獲得了質的提升。從平台上看,EA-18G「咆哮者」採用了F-18E/F的機體,零件互換率達到了90%以上,雖然為了適應電子戰需求經過了大量改進,但其空戰性能仍達到了F-18E/F的70%。它除了具備同EA-6B相似的對地面雷達的攻擊能力,還可掛載AIM-120C空空導彈攻擊敵機,這使其同時具備了對地和對空的攻擊能力。從火控雷達上看,EA-18G裝備了由雷聲公司生產的APG-79有源電掃雷達。該雷達具有數千個獨立的收/發組件,可以同時工作於空-空和空-地模式,還能以合成孔徑模式生成地面圖像。經過雷聲公司的升級開發,該雷達將具備電子干擾能力,它能夠在探測空中目標之外,分出一部分T/R單元對敵雷達進行干擾壓制。由於機載有源電掃雷達天線孔徑更大,前端固態器件水平更高,輻射功率更大,更有利於實現精確指向干擾和同時干擾多部威脅雷達。
從座艙設計上看,EA-18G採用了先進的信息處理與顯示技術,使得繁重的電子戰任務只需兩名機組成員(包括一名飛行員和一名電子戰軍官)就能完成。僅為了驗證EA-18G的兩名機組成員完成EA-6B中四名成員任務的可行性,波音公司就花費了近十年時間,諮詢了大量海軍機組成員。
EA-18G採用了全玻璃化座艙,其中以電子戰軍官所處的后座艙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前座艙飛行員不僅要駕駛飛機,還與后座艙電子戰軍官共同完成電子戰任務。
因此,這一設計極大地提高了機組人員工作效率。從電子戰組件上看,EA-18G憑藉其強大的掛載能力(11個外掛點),可以同時掛載多個電子戰組件。其中包括:兩部翼尖攜載的ALQ-218(V)2戰術偵察告警接收機吊艙;ALQ-99高、3~5個低波段干擾吊艙;長基線干涉儀天線;干擾對消系統(INCANS);ALQ-227數字式通信對抗系統(CSS);以及AGM-88反輻射導彈等。它依靠ALQ-218V(2)吊艙在全頻段、不間斷地對威脅空域進行監視,發現威脅雷達信號後快速識別雷達信號類型和型號,利用長基線干涉儀對威脅雷達源進行定位,並通過信息化管理控制程序安排干擾機(ALQ-99干擾吊艙)以多個窄波束對多個威脅雷達進行干擾和壓制,必要時發射AGM-88E導彈進行反輻射攻擊,它還能依靠數字式通信對抗系統壓制敵方地面站之間的通信,使其相互孤立。
憑藉這些電子戰任務載荷,EA-18G既可以實施防區外干擾,也可以執行隨隊干擾任務,既可以對目標實施全頻監視,也可以對時敏目標進行攻擊。
(二)美海軍新一代艦載電子戰飛機弱點分析
EA-18G「咆哮者」採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研發理念,具有較為強大的電子戰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被稱為戰鬥機中的干擾機和干擾機中的戰鬥機。然而,眾多的光環仍掩蓋不住EA-18G的不足之處。
(1)電子干擾設備仍延用老式系統。EA-18G執行防空壓制任務時主要依靠ALQ-99干擾吊艙。該吊艙是20世紀60年代格魯曼公司為亞音速的EA-6B量身定做的產品,目前已經服役了近四十年,雖然期間經過了多次升級來改善其作戰性能,但因其基礎設計已經落後,改進空間不大,很難適應未來作戰的需求。
(2)協同能力沒有獲得提高。一方面表現在偵察與干擾的協同能力。EA-18G有多種偵察和干擾裝備,如ALQ-218(V)2偵察接收機吊艙、ALQ-99干擾吊艙、長基線干涉儀天線、ALQ-227數字式通信對抗系統、AESA雷達等。但是EA-18G目前還不能將這些偵察干擾裝備有效地整合起來,使之協調有序地工作。另一方面表現在飛機之間的協同能力。隨著雷達被動跟蹤能力提高,以及主動導引頭和反輻射導引頭處理水平的提高,干擾方應注重採用角度欺騙技術實現自身的防衛,這可能需要多架載機平台之間的協同作戰,而EA-18G在研製過程中似乎沒有考慮這種需求,因而也不具備這種能力。
(3)機組人員任務繁重,難以實現預想功能。EA-18G只有兩名機組成員,比起EA-6B的四名成員,其工作量大大增加。雖然機艙的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很高,但是在進行雷達和通信干擾等複雜任務時,機組成員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接近了機組成員的能力極限。因此,EA-18G在實際作戰中很難達到設計時所預想的能力。
四、美海軍艦載電子戰飛機未來展望雖然EA-18G電子戰飛機計劃獲得了成功,並且得到了美國海軍採購124架的大定單,但是美國海軍很清楚EA-18G只是一種保守型的飛機,是F-18E/F與EA-6B最新型相結合併有所改進的產物,還不足以撐起海軍未來電子戰的天空。因此,EA-18G還必須不斷得到完善,來適應新的作戰方式和作戰目標。隨著F-35B艦載機的研製成功,海軍將擁有隱身艦載戰鬥機。依靠EA-18G這種非隱身飛機為F-35隱身飛機提供隨隊干擾顯然並不合適,美海軍需要有隱身性能的專業電子戰飛機。綜合而言,現階段美國海軍的電子戰飛機主要有以下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對EA-18G進行升級,充分挖掘其戰鬥力。美國海軍對EA-18G的升級主要著眼於EA-18G的不足之處,如研製下一代干擾機來代替老舊的ALQ-99,換裝AGM-88E AARGM來代替AGM-88 HARM,研究多架EA-18G之間協同作戰的技術等。到目前為止這些項目進展順利。下一代干擾機計劃已經進入到了技術成熟階段,有望到2018年服役。AGM-88E AARGM 也已經進入了小批量生產和性能評估階段,屆時將極大地提高EA-18G對地面雷達的攻擊能力。二是研製EA-35隱身電子干擾飛機。美軍非常清楚即使是隱身飛機,在沒有電子干擾的保護下,對抗先進防空系統時也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洛—馬公司為研製美軍下一代電子戰飛機而提出了EA-35計劃。該計劃準備在具有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F-35B上採用全新電子戰設備,將其打造成為隱形飛機中的電子戰飛機。一是在不影響飛機的隱身效果的情況下將下一代干擾機集成到F-35B上,並為干擾機提供足夠的電能。二是繼續開發機載有源電掃雷達的電子攻擊能力,使之能夠覆蓋更寬的頻段。
五、結束語
美軍先進的電子戰技術和研發理念確保其一直處在電子戰的最前沿。EA-6B電子戰飛機和ALQ-99干擾吊艙能夠通過多次升級達而到半個世紀的服役時間,足以說明美軍在裝備研製過程中具有超前的意識。我們在研究美軍電子戰時,分析其電子戰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習其電子戰裝備的研發思路,使我軍電子戰的發展少走些彎路,儘快縮小同美軍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1] 彭艷民、郭相偉,機載電子攻擊的未來,國際電子戰, 2010,03.[2] 梁軍,EA-18G-空中電子戰新利器, 國際電子戰, 2010,03.[3] 朱松、王燕,EA-18G的發展歷程, 國際電子戰, 2010,03.[4] 立平,EA-18G項目進展順利, 航天電子對抗, 2006,22(2).[5] 任翔宇,美軍機載電子攻擊新方案, 國際電子戰,2010,04其他不知真假,貌似是97年的不明空情能確保真實。
從內蒙入境東海出,低速,航路途經北京,多次派戰鬥機和直升機臨空均為發展目標,
後地空導彈部隊設伏於張北,目標航局卻繞過了伏擊圈。
後該不明空情消失,據說至今不曉得是啥目標。
找了下,應該是地空導彈部隊有人的回憶文章,更新如下:
1997年,對於國家和空軍部隊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香港回歸,舉國上下從年初開始倒計時,等待回歸的日子早一天到來。
元旦剛過不久,中國的天空多了一個不速之客,時常出現在北方雷達部隊的熒光屏上,成為中國空軍有史以來最為困惑的一個事件。
1月上旬的一天早上,新疆北部發現一批不明空情,以每小時280~300公里的速度由西向東運動,高度4500~ 6000米。
按異常空情處置程序,蘭州軍區空軍起飛作戰值班飛機攔截查證,沒有發現目標。當日下午16時許,不明空情進入北京軍區空軍防空區域,畢克齊和張家口機場作戰值班飛機分別起飛攔截查證均沒發現目標。
此時地空導彈部隊已進入一等戰鬥狀態,雷達發現目標,但按異常空情處置原則沒有查明情況前不首先使用地空導彈部隊射擊。19時許,目標進入瀋陽軍區空軍防空區域,值班飛機起飛攔截仍然沒有發現目標,21時左右,目標經大連至黃海上空消失。
此次異常空情的特點是:速度小,航線比較平直,雷達信號穩定但不規則,很像直升機的飛行參數和信號特徵。但多架飛機升空查證均沒有發現目標,可以排除直升機的可能。
第二天上午,空情再次出現。首次發現位置在呼和浩特北部,由西向東經山海關後消失,同樣查證沒有發現目標。
後來連續出現多次,主要在呼和浩特西北部中蒙邊界地區發現,經張北或張家口以南向東運動,每次航線不同,逐漸向南偏離,過山海關後消失。
奇怪的是,每次雷達都能發現,但航空兵和地面部隊各種高倍率光學儀器都無法發現目標。
這一空情,在1997年的1、2月間頻繁出現,3月份後逐漸減少。空軍為此採取了多種查證手段均沒有結果。
作為擔負國土防空任務的空軍,不能及時查明異常空情,給國家領空和首都空中安全帶來威脅和隱患,這給空軍部隊帶來很大壓力,從高層領導到普通士兵無不深感不安和焦慮。
為儘快查明真相,空軍把它作為當前的主要任務,任務代號為「971」,調動一切力量,採取各種手段,全力以赴查明空情。
目標每隔幾天就會出現,有時連續出現,因目視和光學儀器都無法發現,先後多次升空電子偵察機、直升機攜帶各種偵察和電子探測設備進行搜索,都沒有獲得有價值數據。
不久,空軍在北空第二招待所組織軍內外相關部門、科研機構的專家,對目標性質進行分析研究。
我參會聽了專家們的分析,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可能是由一種高分子聚合物製成的透明氣球攜帶著微型電子偵察或干擾裝置。專家帶來了幾個這種材料製成的氣球實物給大家做了介紹,30公分長的氣球充氣後直徑可達3米以上,無色透明,非常薄,強度卻很高,可以攜帶幾公斤的物體升到幾千米的高度隨高空風飄移。
我不認同這種意見,理由有三:一是如果是氣球懸掛微型裝置, 4500~6000米高度正是大氣對流層的中層,氣流狀況比較穩定,最大流速不會超過每秒30米(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不可能達到每秒80米的運動速度,只有在對流層的上層6000米以上才可能出現風速等於或大於30米/秒的強風,即所謂的「急流帶」。作為導彈部隊的參謀,常組織部隊用氣球攜帶角反射器進行雷達跟蹤訓練,對高空氣流情況是清楚的。二是從每次出現的航線看,基本都是從外蒙古方向入境後先向東南運動一段距離後再改向東由張北至北京之間朝山海關方向運動,這樣的航線不符合高空風的自然運動方向,起碼在入境後能比較規則的轉彎向東不是高空自然風所為。三是從雷達顯示的信號強度看,一個微型金屬物體不會有這樣好的反射信號,我們製作角反射器時邊長最小要60厘米才會有較好的雷達反射信號,這樣大的物體在空中,飛行員也不可能一次都沒有發現;如果是為偵察用的微型裝置,外殼也完全可以用非金屬材料製成,儘可能不被對方雷達發現;如果是用來干擾,一個微型裝置做到全頻段干擾,技術上難度很大。
專家的第二種意見認為,可能是境外地面控制的一種新型電子干擾源。對此我基本認同,但也有個疑問,電子干擾信號通常針對某一頻段,空軍各型雷達工作在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段的都有,都可以發現信號,信號形狀是典型的目標反射信號,這又不大可能。目前已知外軍使用的「距離偷引」信號,可以在雷達上產生一個沿距離方向運動的信號,通常只針對制導雷達,還沒有發現具有全頻段覆蓋能力,而從我們獲取的各種信號圖像和運動規律分析,也不像這種電子干擾信號。
在沒有確切證據前只能是分析判斷,誰也不敢下結論。但通過這次分析後大家清晰了一個問題:目標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有實體,二是沒有實體的電子信號。
現在只要能證明目標是不是實體即可查明真相,最快捷有效的辦法就是對目標進行射擊。
為此,空軍決定用地面防空兵部隊對再次出現的目標實施射擊。如果是實體,射擊後目標會消失,如果目標不能消失就證明是電子干擾信號。
1月下旬,空軍命令混成七師高炮三團團指揮所率一個高炮營赴河北省張北地區進行機動設伏,其它地面防空兵部隊在原陣地隨時做好聽令射擊準備。
接到命令後,我們戰勤科人員連夜起草作戰文書,向部隊下達預先作戰號令,調整部署,制定機動作戰計劃。
混成七師下轄兩個高炮團,一個地空導彈團。
在師部的戰史館裡,可以看到它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和輝煌戰鬥歷程的部隊。所屬高炮團均組建於1949年,部隊番號由高炮2師、110師、7師等歷經更疊,隸屬關係也多次變化,但部隊的主體沒有變,是空軍最早組建的一批具有光榮歷史的高炮部隊。
該師曾參加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赴廣東、進西北、五下福建,多次輾轉華北地區,執行國土防空機動作戰任務。
1950年至1953年,所屬高炮團分批參加抗美援朝,歷時兩年零五個月,參加戰鬥2010次,擊落敵機90架,擊傷敵機292架,俘虜飛行員15名。
1966年2月,所屬一個團隨高炮3師入越作戰,在越南近11個月,共擊落敵機10架,擊傷8架,另與兄弟部隊共同擊落26架,擊傷24架.
1967年8月,師部率所屬兩個團及配屬的海、陸軍高炮營,探照燈營、雷達連等部隊組成「中國後勤部隊37支隊」入越作戰。到1968年9月一年多時間,作戰60餘次,擊落敵機140架,擊傷86架,斃俘飛行員28人。
高炮三團位於北京順義,裝備59式100毫米高射炮,系蘇聯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製改進產品。它採用雷達和射擊指揮儀自動控制,配用電擊發裝置,作戰半徑12公里。可進行全連齊射或全營集火射擊,單炮射速每分鐘15發,具有延時引信的彈丸單發殺傷半徑達50米,用於對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標,也可對地面和水上目標進行射擊。
這種武器雖然老舊,但集團部署火力密集、殺傷概率高、抗干擾能力強、作戰準備時間短、反應速度快、便於機動,營或團集火射擊可形成大範圍空中火力攔阻網。在地空導彈已成為地面防空兵主戰兵器的今天,空軍保留了少量100毫米高炮部隊,主要用於在特殊環境下執行特殊作戰任務。
部隊接到機動設伏命令後,經過一天準備於第二天夜間機動至張北地區展開部署。
設伏部隊由軍區空軍直接指揮。部隊通信保障在常規有線、無線的基礎上,增配了野戰衛星通信車,同時租用了海事衛星電話,多種手段保證指揮專線暢通。
一切準備就緒,軍區空軍指揮所增加了張北方向的指揮專席,加強了作戰值班。
彷彿是對方察覺了我們的行動,一個星期過去了,毫無動靜,異常空情神秘的消失了。
1月末的張北,正是最寒冷的季節。壩上草原寒風刺骨,官兵們白天在陣地上開展戰前訓練,晚上住在單薄的帳篷里,每天用水都限量供應,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離2月7日春節還有十來天時間,北京城裡忙碌的人們可能都已在為春節做著準備。
軍區空軍指揮所處於加強戰備值班狀態。
後勤部組織人員前往張北地區慰問設伏部隊,為他們送去一批過年用的物資。
我每天在指揮所里,坐在指揮自動化平台前,顯示器上臨時部署的張北部隊幾個不大的火力圈總是赫然在目。綠色的民航班機和黃色的軍航飛機信號安靜的移動著,身邊幾部新開設的紅色指揮專線電話機靜靜的卧在那裡,除了前方設伏部隊每天定時報戰備情況幾乎很少響起。
在無邊的安靜中,我心裡卻莫名地期待著目標再次出現,期待著指揮平台上張北方向能突然出現紅色空情信號……
遠在壩上寒風中苦苦守候的設伏官兵們一定比我更焦急地期待著目標早日出現,希望能查明持續已久的異常空情真相。
一切都如往常,平靜。整個春節安然無事。
2月18日,春節剛過。
16時05分,軍區空軍指揮所響起了「一等」戰鬥準備的電鈴聲。
各戰勤崗位人員快速奔向各自指揮室。
進入指揮崗位後,我在顯示器屏幕上一眼就看到位於呼和浩特東偏北、烏蘭察布市正西方向一個紅色目標信號,批頭編號20-01,高度60(公引數,1公引為100米),秒速80,緩慢的向正東方向移動。
目標進入部隊一等線,值班指揮員命令部隊進入一等戰鬥狀態。
16時30分,各地面防空兵部隊已相繼發現目標並向指揮所校對目標位置。
張家口機場值班飛機起飛攔截。
高炮三團目標指示雷達發現目標並與軍區空軍指揮所校對目標,目標位置正確。
17時10分,目標經尚義縣以南向張北方向臨近。初步判斷,很有可能進入高炮三團火力範圍。
目標距高炮三團陣地50公里時,我向處長報告:目標很有可能進入高炮三團火力範圍,請示凈空。
處長直截了當回答:「同意,上報指揮員,請示凈空!」
上報參謀隨即通過命令專線向指揮員報告:「目標很有可能進入高炮三團火力範圍,請示凈空。」
揚聲器傳來軍區空軍指揮員指示:開始凈空。我機不進入高炮三團火力範圍,具備條件可以射擊。
17時20分,目標到達高炮三團陣地以南30公里處繼續向東移動。按航跡判斷目標將穿越張家口與張北縣之間的207國道上空繼續向東運動,不能進入設伏部隊火力範圍。
就在大家為此遺憾而失望的時候,目標卻出乎意外的改變航線向北運動,從正南向高炮三團陣地臨近,但航跡有些飄忽不定、忽左忽右,速度也時快時慢,平均秒速只有20~30米。
我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上的航跡,「距離標線」放到即時顯示狀態,隨時顯示目標到達火力邊緣的距離和時間,再次通過指揮專線通知高炮三團指揮所:目標臨近,注意測算目標諸元,具備條件可以射擊!
17時38分,目標到達陣地以南約15公里處,我盯著顯示器,心裡想著再有3公里就進入火力範圍,今天就看三團了。就在這時,顯示器上的目標航跡卻轉彎向西,5分鐘後又向南,在原地做了兩個不規則的圓周運動又向東離去。
目標在高炮三團陣地南側十幾公里處徘徊了十多分鐘,始終沒有進入火力範圍。
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一個多月以來,十幾次異常空情,都是平直的向一個方向運動,從沒有出現過原地轉彎徘徊的情況,這讓我們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按這樣的航跡曲線和運動速度,倒真的像是空飄物體的運動特徵。
18時02分,目標消失。
20分鐘後,各部隊沒有再次發現目標,指揮所和部隊恢復三等狀態。
此次目標航跡出現前所未有的狀態,長時間在火力範圍外徘徊,好像知道再向前就會受到火力打擊。如果是這樣,人為控制偵察裝置的可能性就更大,但卻無法發現目標實體,拿不到實據,又無緣無故的從雷達上消失,還是一個不解之迷。
半個月後,異常空情再次出現。在北京門頭溝地區上空進入導彈十三營火力範圍,空軍命令用兩枚導彈射擊。命令下達到部隊,導彈已做好接電準備,再次校對目標準備射擊時,目標突然消失。
兩次射擊機會,一次在火力圈外徘徊,一次導彈準備發射前目標消失。是巧合還是我們的一舉一動已在對方掌握之中?沒有答案。因為自那以後,雖然也偶爾出現,但再沒有進入地面防空兵部隊火力範圍,航空兵仍然無法發現目標。
高炮三團在塞外寒風下設伏兩個多月一直沒有戰機,部隊於3月下旬撒離張北返回原陣地。
多年來,空軍部隊經常處置不同類型的異常空情,每一次都會有個明確的結果,但這一次卻是例外,也是空軍有史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
1997年到現在已整整18年過去了,歲月的流逝卻絲毫沒有淡化那段深刻記憶,「971」任務也不再是秘密。
回想當年,如果說沒有查明這起持續幾個月的異常空情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當時空軍可用的光學和電子偵察設備比較落後,查證手段單一。可升空的作戰值班飛機也主要是「殲-6」、「殲-7、殲-8」,即使是「運-7」、「圖-154」等電子偵察機,當時的光學和電子設備技術條件也都有限,這些都是我們的痛處和無奈。
我軍歷來不是唯武器論者,即使在強大對手面前我們也要有「劍不如人,劍法勝於人」的敢打必勝信心,這是軍人必須有的意志和勇氣。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海灣戰爭給我們的啟示歷歷在目,我們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即使日常防空經常處置的異常空情,也將不再僅僅是空飄物、無飛報或擅自闖入、誤入的飛行器等有形目標,更多的可能將是高技術電子偵察、干擾等無形目標。因此,空軍對高技術武器裝備和反偵察、反干擾設備的需求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從這個角度看,「971」任務也為空軍後來電子偵察裝備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94黃海事件我趕上了,全程,但多了不能說。
雖然那時我們裝備、訓練情況堪憂,但那股同仇敵愾,有我無敵的氣勢還在,明知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海航的飛行員們還是義無反顧的上去了,上飛機前,一位年輕的老飛跟我要了一根煙,說: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根煙,也可能是最後一根了......
側面說點東西,以下內容不泄密。
在那之前,我國電子戰相關單位過的日子那叫一個苦啊......「軍隊要忍耐」,軍工企業也是。我國第一個電子對抗相關研發單位(中電29所),83年立項遷回成都,連800萬搬家費都湊不齊(電子部承諾的30%一分錢沒給),無奈到搞軍民結合研究錄音機和黑白電視去了。
過上好日子,也就這十幾年的事。想來和這件事有關係吧。
無接觸戰爭靠誰?就靠他們了。
——某不可說領導人
概括來講就是當年基本沒有實用化現代電子戰能力的我們被美帝的一股極小的電子戰力量戲耍,而且幾乎是舉國被戲耍。對,就是舉國被戲耍,只不過普羅大眾並不清楚這一切而已。
看了幾位的回答...瞬間想起了什麼.個人親身經歷
曾經服役於北空某地導部隊...
時間:2012年9月3日(那一年正好退伍,...事件的性質好像就定性為93特大空情..)
所以時間至今還記得...
早上那會吧,,天蒙蒙亮...剛吹了起床哨...抱著被子準備在俱樂部疊被子....尼瑪...催人命的一等號瞬間就想起來了....(大清早的,,而且上面沒有打招呼,明顯真有事的節奏啊!!!)立馬撇了被子...外套也沒有穿...前一秒鐘還懶散的身子就好像打了狗血一樣...拔腿就往山上陣地上面跑....作風紮實啊(驕傲臉!)...整個營區就好像開水一樣立馬沸騰了起來....真箇單位所有的人都在往山上面跑,目標都指向自己的崗位....
其他人不知道,反正我是第一個跑到自己的崗位的(嘚瑟下)
陣地上也是一副緊張忙碌的節奏...各種車跑來跑去...雷達開機,..導彈裝填...參數調試...等一系列的操作完畢後..終於緩口氣....
然後就一直待命...
卧槽..就這樣一直待命...
.....
尼瑪...到了中午才知道了點消息
不明飛行物.....類似氣球...懸浮..速度不算快...而且還自轉.....
據指揮所傳來消息.....目標是從內蒙那一塊過來的.....航空部已經上去攔截過了...航彈都打不中....哎呀...卧槽...說的好玄妙啊.....聽了讓人有種UFO 的感覺....根據航跡預測,可能會從我們單位的防區過....上級命令我單位做好導彈隨時發射的準備...
哎呀卧槽...這真是事啊!!!據我們所知,我單位自組建以來還沒有發生過在自己駐地發射導彈的情況....再加上(京中無小事,處處聯政治)....情況很嚴重啊....
中午一等戰備狀態,炊事班送飯到陣地....可憐了那幫炊爺....
剛吃完飯沒多久...還沒打個飽嗝....上面來人了...十幾輛獵豹....鑽出來各種吊參謀...外加各種高工...哎呀...來玩真的啊 ....
下午四點的那會...二貨連長在指揮所讓我用經緯儀觀察西北方位....我心想,看個毛啊...陰天...感情連長讓我把經緯儀當望遠鏡使了....得..領導的命令就是軍令...我用經緯儀瞅了半天毛都沒有看見...於是就報告了...
事後才知道...連長讓我用經緯儀看的那會...目標里我們單位最近...可能就是那一會的某個時間點...導彈會拔地而起....
雷達能捕獲目標..跟蹤...但是會丟失....就好像蘇27在雷達上面一樣....但是27 的高機動性跟這次的目標又不是一個性質(航速低啊)....
導彈最終沒有發射...
第二天就開會做了一次總結....什麼紀律啊..戰備意識啊...開會我坐著眯著了....具體緣由也未公布....
最近中國空軍也這麼戲耍了一下鬼子空自
油管上有個美國海軍解密的60年代電子戰原理視頻,裡面電子干擾放假目標原理說的很詳細,6:33開始,講雷達的同時在講功能,沒有字幕,看圖就懂。
當年土鱉被鷹國的電子戰飛機戲耍
94-97 所謂的特大空情,這個先不論。只談當時的技術條件,說實話,中國的雷達兵以及相關專業參謀,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了,但當時的雷達網系列配型的的不科學及C3I系統(現在貌似應該是C4ISR了吧)的缺失,不單單是電子對抗的問題,誠然電子對抗的問題也著實不小。
知恥而後勇,技術的代差不是靠人力能夠彌補的
釣魚貼!
我從相關部隊那裡沒有聽到所謂的特大空情事件
相對於貼吧,我更相信一線人員的說法
這……美國目的是什麼?刺激一下中國?????搞不懂啊。
97年法航一架貨機,未按向民航總局報備的航線飛行,而是直接穿越我領空,蘭州軍區、成都軍區空軍攔截居然因低級失誤或者氣象原因而失敗。事發後,軍委震怒,通報處理,面對特殊空情情況保障混亂,協調指揮不力
對這個呢,我認為目前所謂的「真相」大多不合邏輯。
而且,國家也沒有在國家級新聞媒體對這事報道或譴責。
我傾向於,這件事沒發生過。即使這件事發生過,國家並未對此事提出外交抗議,也未在人民日報等媒體寫過社論,那麼我認為,即使發生了也應當認為沒發生。
假如真有這事,國家選擇不公開,唯一的原因就是與美國合作的利益大於對抗的這一口「氣」,美國選擇和中國對抗的人是極個別軍事人員,大部分人還是可以和他們合作的。
既然國家都不選擇和美國對抗,我等屁民和美國在這件事上過不去幹嘛,畢竟都過去二十多年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