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衣的發展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漢語言文學專業萌新,《中國古代文學史》有一章服飾內容,教授提到了「褻衣」,說中國傳統內衣是「肚兜」,為什麼現在肚兜已經不是常見的內衣形式了呢?中國內衣的發展是怎樣的呢?
謝邀!
「肚兜」一詞大概在明清時流行,
明清之前不叫「肚兜」!!!
至於「為什麼現在肚兜已經不是常見的內衣形式了呢?」,
肚兜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局限於「內衣」,開始外穿了!
中國古代內衣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暫且從秦漢到明清「胡扯」一番,拋磚引玉!
PS:僅涉及「上衣」部分。
一、秦漢
其實早在秦漢之前就有了「內衣」這個制式,也有「蔽膝」「芾」「袏衣」「裎衣」等等各類內衣,但是這個時期的內衣形制並不完備,也沒有形成正式的體系,直到秦漢時期才開始系統化 。
漢代內衣形制已經相當完整,常見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1、汗衣:原稱「澤」,是貼身穿的內衣,又叫「漢衣」、「漢衫」;
2、帕腹、抱腹、心衣:「帕腹」是包裹在腹部的帕巾、「抱腹」是加布帶的「帕腹」,肚兜的前身、 「心衣」是加肩帶的「抱腹」,這三種分在一類是因為都「有前無後」;
3、裲襠:又叫「兩當」,這個時期的「裲襠」專用於內衣,到魏晉時期發展成內外皆可穿,成為「背心」的前身;
二、魏晉
魏晉時期服飾特點是「寬衣博帶」,內衣也比較寬鬆,主要流行以下幾種形制:
1、衫子:敞口,分單層、夾層;
2、裲襠:開啟內衣外穿潮流;
3、反閉:類似「裲襠」,背後開襟,可繫結;
4、抱腰:形制類似衫子在腰部加布帶;
5、襪(mo4):類似抹胸;
6、 心衣:這個時期的「心衣」與漢時「心衣」形制差別不大,有弔帶和束帶,抹胸的前身;
三、隋唐
隋唐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吸收胡服特色,服飾色彩艷麗,款式多樣。由於民風開放,內衣風格流行「輕、薄、透、漏」,甚至流行不穿內衣,這個時期內衣制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襦裙+半臂
袒領半臂+襦裙
1、襦衫:又叫「半臂」,寬領坦胸;
2、袔子:無帶內衣,繫於裙腰,遮蓋胸部;
四、宋金
宋時期理學盛行,對內衣發展略有約束,主要形制是襦、襖、背心、衫子、抹胸、裹肚。
襦和襖形制相似,宋時期不可單獨穿,必須外加其他服裝;
宋代衫子主要以單層為主,形制基本與唐代衫子類似;
背心在宋代已經可以外穿;
抹胸能夠遮肚覆乳,裹肚主要是包裹腹部;
五、明清
明清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尤其是明中期開始,傳統禮教受到衝擊,服飾也發生變化。
明代主要內衣制式:
1、抹胸:緊身內衣,遮蓋於胸前;
2、主腰:形制類似「抹胸」,用於腰部;
3、衫子:也叫「半衣」,長至腰或膝,內外皆可穿;
清代內衣形制也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襖:貼身內衣,類似襯衣;
2、抹胸:這個時期的「抹胸」制式與宋明時類似,只是色彩和紋飾更豐富;
3、肚兜:類似抹胸,「抹胸」重胸乳,「肚兜」重肚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