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漢藏語系的語言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語言的濁輔音只有鼻音與邊音,沒有濁塞音、濁擦音與濁塞擦音呢?
比如普通話已知的濁輔音有m、n與l,r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也有人認為是[?]或[?]。
滿語算一個
漢語粵語廣府話也算一個
(20170613的題目是「除漢語普通話以外……」)
英語其實就沒有。雖然音位上依然認為英語的b d g等等是濁音,但是實際的語音和漢語拼音的b d g其實已經沒有區別了。
冰島語默默看著你們。。。
好吧,他們是有濁擦音的 (逃阿伊努語,輔音簡單,僅p、k、t、n、m、s、ts、h、w、r、y/j/、?共12個輔音。其中t和s接i會分別顎化成/?i/和/?i/。你僅限了普通話,實際有全濁的方言比有入聲的方言要少得多。
一看你就沒研究過美洲語言,真正的濁塞音在美洲語言中是非常罕見的,連濁擦音都很少,如果要總結美洲語言的普遍特點,那麼缺乏濁音絕對得算很重要的一條!
中國傳統音韻學中全濁和次濁的區分還是很有道理的,次濁比全濁發音要容易得多,一個完全不適應全濁音的人也可以輕鬆地發出次濁音!在很多漢語方言中,次濁上都是歸陰上的,也有不少方言次濁入歸陰入,甚至還有少量次濁平歸陰平的,這也能證明次濁介於清、濁之間的特點!次濁在現代語音學中叫響音,跟全清、次清、全濁等組成的阻音對應,不過響音和阻音也並非完全分裂的兩大陣營,響音中的近音和阻音中的濁擦音還是很像的,我感覺濁擦音就是加強、加長版的近音,因此發起來也比濁塞音容易,音標的很多發音部位上都沒有單獨的近音符號,而允許用濁擦音符號來代替!
阻音可以分為塞音和擦音,而響音首先可以分為鼻音和通音,通音再分為近音和流音,流音再分為邊音、閃音、顫音!你題目中說的「只有鼻音與邊音」,顯然沒考慮到閃音或顫音,以及 j、w、?、? 之外的近音(我就當你把半母音算母音了),像克丘亞語的發音方法,音位上就可以把閃音和邊音合併,? 是舌流音,?(通常記成 ?)是齶流音,在標準音範圍內僅此而已!
另外垂音這個部位上,發近音和發閃音感覺是一樣的(主要應該算閃音,不完全符合一般近音的狀態),而且由於懸雍垂的特殊結構,垂音好像沒法真正發出濁擦音,要用在近音的基礎上加強、加長這個辦法來發的話就成了顫音 ?,因為垂近音本身就又是垂閃音,看來 ? 的符號和 χ 配對兒也主要是為了整齊吧~~
白語只有碧江方言的濁音保留比較好。劍川方言清畫最厲害,大理方言也差不多。
大多數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只要沒和新幾內亞各族有交流的都如此。塞音和塞擦音也是幾乎沒有。
其實英語事實上已經是只分送氣了
參見他們說西班牙語多了去了
建議題主問題改為除了漢藏語系這一坨以外……因為漢語方言只分送氣的太多了(
某些德語方言
其實嚴格來說普通話也是有的,例如像『哥哥』這種詞,語流中後一個g會變成濁音。推薦閱讀:
※舌尖母音是否真的存在?
※澳洲英語口音中將/e?/發成/a?/,那麼本來的/a?/發成什麼?
※普通話的iong(ㄩㄥ)是齊齒呼還是撮口呼呢?
※音位歸併中的互補原則如何理解?「不能出現在相同的語音環境里」就代表他們「互補」,還是說這是在兩個方面的要求?如果是,那麼「互補」又是指的是什麼呢?
※音位歸納為什麼會有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