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關係?

可否詳細解讀下《經濟學人》關於終生學習、大學教育和自動化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機器的重重挑戰的應對策略?大學教育是不是就跟不上時代了呢?我們從事的職業是不是大部分要淘汰?


謝邀,正好寫了篇原創公號「勤勤的財經教室」文章,雖長,但2分鐘內讀完。

零、兩則小故事

General Assembly 是一家創業型公司,與其他互聯網創業公司不同的是,這家公司通過線下的方式給職場人士傳授最新技能。全職學員只需花費1萬美元左右的學費,用10到12周的時間,就可以學到在數字經濟下急需的實用技能。

其創始人Jake 認為他在耶魯本科和兩年MBA里並沒有學到任何實用技能,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索性成立了這家公司。

「我想改變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提供僱主最需要的技能給學生,同時降低學費。」Jake 曰。

General Assembly已經發展到全球20個城市,擁有3.5萬名畢業生。

2014年,耶魯前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 (Richard C. Levin) 擔任著名的在線課堂Coursera首席執行官,從傳統大學跨界到互聯網,領導這一嶄新的扁平式教育。

一、傳統大學教育,曾經的輝煌

以前人們認為,學習和賺錢之間有個簡單的線性關係:在年輕的時候盡量接受多的正統教育,在剩餘時間收穫教育帶來的成果,賺錢即可。

父母不就是這麼教育子女的么?考上(名牌)大學,以後就會有不錯的前(錢)途。

歷史統計數據證實了這個規則,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會帶來小時薪水8-13%的增幅。

18世紀工業革命出現,機器取代了人力,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取代個體作坊手工生產。引發了大學教育的逐步盛行。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能夠被機器自動化取代或外包的工種在減少,而需要知識技能(如IT、會計等)的工種在增長。因此,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自然而然的併入到享受著高薪的快車道。

二、大學教育還那麼時髦么?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即便擁有大學教育,從事高技術專業,得到的結果卻越來越「悲慘」。

從1982年到2001年,美國工人如擁有本科學位,薪水漲幅為31%;只有中學文憑的工人薪水幾乎沒怎麼漲。

可在隨後的12年里,擁有高等學位人士的薪水降幅卻大於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人士薪水的降幅!

造成這12年間如此大的轉變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金融危機帶來對全球經濟發展滯後的影響。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被炒了魷魚或者大幅降薪,尤其是風光一時的金融界金領們。每到年底朋友圈裡銀行界朋友們「月經」式的吐槽:當年的年終獎又「洗白」了(no offence)。

二是人力供給關係的變化。隨著大學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已不再是一個稀罕物了,社會給這一標籤支付的溢價在縮小。市場上稀缺的是貼地磚的裝修工、送快遞的小哥,反而是他們正享受著逐步升高的薪水溢價(雖然這例子有點極端)。

三是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在2000年前的20年間,對知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那時正是世界步入IT時代,急需大量的基礎建設,如製造計算機、伺服器、基站和鋪設光纜。現如今這些建設已經完成,人類進入了自動化信息時代,對擁有前述知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減少(如下圖所示)。牛津大學一位教授在2013年預測,有47%的工作在未來會被逐步取代。

擁有高等學位已經不在是職業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和高薪之間的相關性已越來越模糊。在一個最近的調查中,有84%的美國人認為4年制的大學課程並不會理所當然的帶來高薪。

三、未來教育之路,終身學習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以前也許是一種讚許,表揚一個人求知慾強,好學習,並不是一件人人必做的事情。但放眼未來,「學到老」不是選擇,而是必須。

我們都察覺到了,找份滿意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即使現在手中有一份工作,卻發現薪水的猶如死水一潭,幾年都沒有動靜。考慮到通貨膨脹,紋絲不動的薪水不就等於變相失業么?

很多人歸結為經濟的不景氣,老闆的剝削,政府的萬稅等外部因素。這挺符合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人類總喜歡去尋找外部的原因來解釋自身的問題。

可是真相是我們自己——我們從大學學到的知識技能正在走向過時。

美國的一家人力資源創新公司從互聯網上抓取招聘廣告,進行分析後發現人力市場上需求最旺的工作是「混合型職業(hybrid jobs)」。例如編程能力不僅僅在科技行業需要,其他行業也大量依託程序設計。例如勤勤發現了很多財務分析,市場營銷崗位需要有SQL編程等數據分析技能。

如果你不敢承認,就用下面這張圖來打臉吧!

調查者把薪資水平從高到低分為四個檔次,每個檔次調查了工作中需要編程能力的佔比。例如最高薪一檔對應的工作需要編程的能力佔到了49%(圖中淺藍色),最低檔薪資的工作完全不需要編程能力。此圖結論是:編程致富(Code to riches)。

世界變化太快,沒等我們踏出高校,月亮已不在是以前的月亮。因此,學到老意味著人類需要不斷更新自我的知識結構,避免被科技進步之車輪無情的碾壓,這才是戰勝人工智慧的法寶!

四、學到老,從哪兒學?

勤勤認為,最好的學習渠道就是現在的MOOC(慕課,又稱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平台有很多,比如我們國內熟悉的網易公開課,美國的可汗學院,現在比較火的Coursera和Udacity優達學城。

由於篇幅關係,勤勤不想在這裡詳細比較這幾個慕課平台的優劣。但想強調的是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和就業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裡面的大部分課程以技能型為主,市場上缺什麼我就教什麼。

學員可以選擇一項最新技能(如SQL、A/B testing、數據分析、信貸審查)進行系統化學習,取得相應的證書呈現給僱主。藉助互聯網的靈活性,讓咱們活到哪兒學到哪,門檻比進大學也降低不少。

MOOC的出現,解決了終身學習的兩大難題:

  1. 學習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互聯網式的學習方式成本低廉,時間靈活,學員可以邊賺錢邊學習(learning and earning)。
  2. 學習的內容。正如前所述,MOOC能夠提供社會上急需的技能。學員現學現賣,緊跟時代步伐。

從商業模式上看,MOOC類似於音樂產業。我們都知道蘋果的iTunes顛覆了傳統的以專輯(Album)方式銷售音樂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按歌曲銷售。愛歌人士可以選擇一張專輯裡喜歡的歌曲,不用浪費金錢在不喜歡的歌曲上。那MOOC按專業技能模塊化提供給學員,取代了大學按專業傳授學生知識的方式。這樣,人人各找各媽,各取所需

那大學教育真的就無地自容了么?不是的。活到老學到老意味著在每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形式。2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應該考入一所優秀的大學,與優秀的教授、同學為伍,學會如何學習、思考,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合作。但大學學習不是終點,不能保證每位同學畢業之後都能找到一份滿意終身的工作。

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緊跟這個機器化時代,最終戰勝人工智慧的法寶。

全文畢,勤勤感謝您的時間。

微信公眾號「勤勤的財經教室」首發,轉載請註明。

本文創作得益於《經濟學人》2017-1-14的專刊Lifelong learning – How to Survive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終身學習-如何在自動化時代下生存)。從中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和例證


正好看過那一期的特別報道,先說一說文章,有幾個很特別的角度:

1. 到目前為止,終身學習的受益者往往局限於高端人才

2. 終身學習很重要,但學習者必須先弄清楚該學什麼

3. 高端職業越來越普遍的要求求職者具有編程能力

當下似乎很流行知識變現,比方說知乎Live,它未必能讓你在事後履行自己終身學習的諾言,卻可以在你微信支付9.9/19.9/59.9塊的時候產生「為知識付費我最光榮偶也」的多巴胺時刻,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產品迴路(非黑)。

大學教育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壤上,實際變成了一個把流程複雜化,儀式感強化,體驗卻糟糕百倍的過程,你要修一堆自己不感興趣,也明知對找工作毫無幫助的課程,你的情緒高峰往往只出現在周末的組隊刷怪、男/女友分手/劈腿和查期末成績時發現沒有掛科,日復一日,直至麻木替代了感受。

這樣一個事實往往被忽略:多數人不享受甚至迴避有智力挑戰的內容。

但終身學習是一個極其主動的、十分個人的行為,一個在寬鬆的大學生活中並不享受智力挑戰、資質平平的人要在踏入充滿未知與變數的社會中重新學習,比方說學習編程、學習設計,這並不是困難程度的問題,而是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人在一開始就提出了第一點,大力倡導終身學習的人同時也是終身學習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本身便是知識經濟的巨大受益者,是在這樣一個對人的智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中的領跑者。換句話說,他們在接受大學教育時便極其注重學習,畢業後只是慣性地將這種習慣延續到了工作中。

許多年前,能上大學的人不多,人們往往用」大學生「來區分剛畢業的知識青年(非上山下鄉青年)和搬磚青年,現在多數人都接受過大學教育,普通院校的普通青年通過網路得知頂尖院校的學霸與學神的狀態與日常後產生了」我這四年上的一定是假大學「繼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想法,是時終生學習的概念應運而生,小部分人出自實際需要,多數人基於焦慮與恐懼跟風,於是表面上大家都在終身學習,但真正從中順利升職加薪、轉崗/行成功的卻沒有多少。

淘汰掉我們的暫時還不是機器或自動化,大學教育從來也都跟不上時代,為保持社會穩定,多數」待淘汰「職業也會長時間存在下去,佔據高端職業/月入十萬的知乎精英振臂一呼,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立馬就造出來了。但我們又能咋地,還是只能在嘆息與絕望中拾起編程傻瓜書,使人生的熵增大的更為緩慢一些。

以上談論所有為國內情況,個人觀點。


樓上答案太專業了!

我通俗地解釋一下吧!

針對大學生個人可以這麼理解:

上大學(包括其他學歷教育)就好比家長花錢給孩子買了一張超級市場的入場券。學費就是入場券的購買費用。購買這張入場券進入到超市之後,他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比如四年,任意取用和帶走你想帶走的任何商品,當然,這種商品只能是各種知識。超市會有人幫助他拿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但不負責送貨上門,帶走多少、帶走的商品有多好全憑個人能力。幾乎任何人都幫不上忙。

畢業了,他被趕出超級市場。出口的人把入場券蓋銷就變成了畢業證書。他帶出來多少東西就可以扛回家多少東西,但是後悔拿少了或者拿錯了也沒有補救的機會了。

終生學習,就是不用也不能再花錢買入場券進超市了。但生活還在繼續。

街邊攤雜貨店高級會所等等還無時無刻不在兜售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些很貴,有些很便宜,甚至不要錢,但是一個人是不是還願意費力扛回家全憑自己樂意。還有就是這些東西對一個人是否有價值也全憑自己去判斷。這就是終生學習!


大學教育:認識一些朋友,可能還會認識到未來的老公或者老婆。專業基礎入門,知識面更加廣泛,學到的是專業的知識。高中是公共知識。鍛煉身體,畢竟四年時間,晚上或者早上都可以好好鍛煉。學會讀書,能廣泛讀取各個方面的書。(時間充裕,有學校這個環境條件)

終生教育:面向職場新人或者有工作經驗的人,學習一個技能,獲取一個證書都可以算是終生教育的一部分,有付費的課程,有免費的課程。都是learning by doing這種模式,學完課程對工作、生活、學習能有提高。如果能拿到公司或者單位認可的電子證書那就更好了。

專業教育:一方面是考碩士,考博士,另外一方面在工作中,學習專業書籍,專業視頻都可以。


推薦閱讀:

IT行業的人怎麼分配時間?

TAG:人工智慧 | 教育 | 大學教育 | 終身學習 | MOO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