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是一種什麼樣的宗教?

幾乎沒接觸過這個宗教和它的信徒,只知道他們和印度教、佛教有聯繫,信徒不僅吃素,甚至連素菜都不能隨便吃。誰能系統介紹一下這個宗教?


1、非暴力(Ahimsa)

耆那教的生態觀可謂「非暴力(梵:Ahimsa)」的近義詞。「非暴力是至高法則(梵:Ahimsa parmo dharma)」,從古至今,非暴力觀念貫穿耆那教的傳承。約2500年前,本劫第24位渡津者大雄(梵:Mahavira)鞏固了耆那教的基本教義——和平、和諧、捨棄。早在2700年前,第23位渡津者蛇主(梵:Parshva)就向世人傳播了這些教義。而這些教義甚至可以追溯到本劫更早的從本初世尊牛主(梵:Adinatha Rishabha)開始的其他22位渡津者。

長久以來,靈魂」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大雄為這個話題注入了兩股新鮮血液——真理和非暴力原則。他說:「正如沒有比原子小的物體,也沒有比虛空大的物體;在靈魂的品質中,沒有比非暴力更微妙的品質,也沒有比尊重生命更偉大的品質。」

非暴力的應用對象包括自然萬物,不限於人類。經典說:「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阿羅漢(梵:Arhat,應受尊敬者)無不演說、告誡、聲明、提議——不可傷害、虐待、壓迫、奴役、侮辱、折磨、殺害任何生物。」我們的世界充斥著仇恨、敵意、攻擊、肆無忌憚的掠奪和消耗,耆那教指出,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暴力。

耆那教認為,暴力不僅包括戰爭、身體的暴行,還包括人類心理上的暴力、對同胞和自然環境的冷漠無情。根據耆那教經典,暴力(梵:Himsa)不等於實際傷害,因為傷害可能出於無意。是害人(物)的意圖、慈悲的缺失導致暴力。如果沒有暴力的想法,就沒有暴力的行為。當暴力進入我們的思想時,我們應當回想渡津者大雄的話:「你就是你企圖傷害、虐待、壓迫、奴役、侮辱、折磨、殺害的對象。」

2、共生

耆那教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相互依存(梵:Parasparopagraho jivanam)大雄向後人揭示:「誰蔑視土地、空氣、水、植物,誰就是蔑視自己。因為他跟這些元素是相互依存的(梵:Parasparopagraho jivanam)。」這與現代生態學不謀而合。英文的「生態學(ecology)」一詞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源自希臘文oikos,意為「家園」,即眾生的歸所。

3、非絕對論

耆那教的知識論稱為「非絕對(梵:Anekantavada)論」。非絕對論認為,世界是多面的、恆變的實體,而不同的時間、地點、屬性、立場會催生無數視角。

由非絕對論衍生的「相對(梵:Syadvada)論」認為,「真理」在不同視角下是相對的。一個視角下,某個觀點是正確的;在另一個視角下,該觀點不一定正確。僅從一個視角不能得出絕對真理,因為絕對真理應考慮所有視角。耆那教建立在多元論和相對論上,不認同人類中心論、種族中心論、自我中心論,所以他們總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其他物種、其他社群、其他民族的福祉。

耆那教學者常用盲人摸象解釋非絕對論

5、悲憫眾生(Jiva-daya)

「悲憫眾生(梵:Jiva-daya)」意味著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所有,照料、保護他們,為他們服務。這一種普遍的慈心(梵:maitri)、寬恕(梵:kshama)、無畏(梵:abhaya)。因此,耆那教徒虔心祈禱自己寬恕一切眾生、自己被一切眾生寬恕;他們渴望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渴望被一切眾生以慈心對待;他們不希望自己內心有哪怕一絲的敵意;他們也祈禱慈心和寬恕遍滿世界、一切眾生互相愛護。

6、耆那教的宇宙觀

耆那教不承認「造物主」之類的宇宙第一因。耆那教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世界的本源是命(梵:jiva)與非命(梵:ajiva),二者是永恆的、非被造的、獨立的、同時存在的。命是有意識的實體,非命是無意識的實體。有5類實體屬於非命:

運動介質(梵:dharma)

靜止介質(梵:adharma)

虛空(梵:akasha)

物質(梵:pudgala)

時間(梵:kala)

物質是有形的,由原子(梵:paramanu)、原子團(梵:skandha)組成。原子團可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耆那教認為,聲、黑暗、陰影、熱、光等現象都是原子團產生的。

命又稱為靈魂,它本身沒有形體,但是被身體包裹,且被相續不斷的「業塵(梵:asrava)」裹挾。眾生的行為招致相應的業塵,業塵微粒附著於靈魂,靈魂因此被束縛在塵世。業塵一直附著在靈魂上,直到產生果報,那時業塵會瓜熟蒂落般離開靈魂,同時靈魂根據眾生的行為吸引新的業塵。殺敵者(梵:Arihanta)和解脫的靈魂(梵:Siddha)已經清除自身的激情,而激情是業塵的黏著劑,因此二者不受業的束縛。其他靈魂均受業的束縛。他們循環不息地經歷生死輪迴。輪迴中的靈魂們處於不同的階段:土身、水身、火身、氣身、植物身、動物身。其中動物身又有細菌、蠕蟲、有足蟲、鳥、大型動物(包括人類)、地獄眾生、天人之分。

耆那教進化論對眾生的分級依據是感官的發展程度。所有靈魂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各靈魂吸引了不同的業塵,靈魂所居的形體也是千差萬別的。

僅具有一種感官的眾生是最初級的眾生。植物屬於此類眾生。它們擁有觸覺,因此能感知愉悅和疼痛。大雄教導我們,一個人只有意識到毀壞植被是嚴重的惡行,他才會理解尊重自然的意義。即便金屬、石頭裡都可能有靈魂居住,因此我們不應該魯莽地對待它們。

在僅具有一種感官的眾生之上,是具有二、三、四種感官的微生物、動物。再往上是具有五種感官的眾生。人類和高級動物還擁有理性和直覺(梵:mana)。作為高級眾生,人理應具有道德感。從耆那教的生命觀可以看出,善待自然萬物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環保、和諧等信條歷來為耆那教徒恪守。

耆那教的宇宙觀

7、耆那教徒的行動準則

1)五誓言(梵:vrata)

耆那教的五誓言包括:

非暴力

誠實語

不偷盜

梵行

不執著

非暴力誓言是五誓言的核心,其他誓言可以視作非暴力的演繹。五誓言共同組成耆那教徒踐行「三寶(梵:ratna-traya,包括正信、正知、正行)」的行動基石。耆那教修士、修女嚴格踐行五誓言,所以他們的誓言稱為大誓言(梵:maha-vrata);相比之下,居士以較寬鬆、靈活的方式踐行五誓言,因此稱為基本誓言(梵:anu-vrata)。

2)善待動物

任何對動物和人類的殘忍行為都是對非暴力誓言的違背。早在幾千年前,耆那教徒就認為宰殺動物來獻祭是邪惡的行為。耆那教禁止囚禁、鞭打、閹割動物,禁止超負荷地使用家畜,禁止剝奪動物的飲食。可以在需要時適當栓綁或驅使家畜,但必須小心翼翼,不可動怒。

3)素食

耆那教徒僅以具有1種感官的生物作為食物和日用品,此外不把任何生物用於烹飪食物或娛樂。耆那教徒均為嚴格的素食者,他們不食用任何肉、魚、雞蛋,僅食用蔬菜和奶製品。

4)節制

耆那教徒力圖過節制甚至禁慾、苦行的生活。他們絕不過多生育,以免增加地球負擔。耆那教鼓勵信徒定期以禁食的方式凈化自我。耆那教徒謹慎地取用自然資源,如同蜜蜂采蜜,絲毫不損傷花朵。他們把需求、慾望、消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在他們看來,浪費資源無異於偷竊。他們甚至把浪費和製造污染歸入暴力行為。

5)布施

耆那教認為,財富積累和個人享受應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向社群奉獻個人財產、時間是耆那教居士的責任。因此,耆那教廟宇和聖地總是富麗堂皇、經營得當。

耆那教居士

耆那教寺院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激勵耆那教徒們修建和經營了大量的學校、醫院、收容所、旅館、孤兒院、救助站、動物收容所。耆那教認為,富裕的耆那教徒應該把自己超過必須的財富視為由自己代為保管的社會財富。耆那教寺院

參考資料:The jain teaching


我看到耆那教徒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可以選擇絕食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心靈凈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拋棄自己的肉體了,絕食的過程是否就是得到的過程呢?感覺很有趣


推薦閱讀:

關於印度的紀錄片?
印度人為什麼總給人一種很奇葩的感覺?
《摔跤吧!爸爸》的背後:印度婦女百年來艱難的平權史
濕婆的七個秘密(5)-伽內什的秘密

TAG:印度 | 宗教 | 印度文化 | 耆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