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皖南,特別是古徽州地界會保留著這麼多古城古鎮古村落?
01-26
謝邀,些許淺見,僅為拋磚引玉。---------------------------------------------簡單說幾點吧:
1、地理因素。徽州多山,道路崎嶇,即使是現在,某些偏僻的小村莊仍然不能通車。其實這也是徽商產生的原因:能耕種的田地實在太少,養不活自己,只能去做行腳商。否則以古代「士農工商」的排位,能活得下去斷然不能背井離鄉,拋妻棄子的滿世界跑商了。這點從徽州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中可見一斑。但同時也因為這個原因,與外界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且在建國初期,徽州並不像現在這麼出名,或許也因此,在「十年」時期並未吸引太多關注,僥倖逃過一劫。2,、經濟因素。大部分徽州人民實在是太窮了,即使是聞名一時的「徽商」,在清朝之後已經逐漸走向沒落,而且大部分業已遷移到更繁華的城市,留下來的大多是窮苦百姓。所以外界看來很有味道的古建,其實當時在本地人看來不過是年久失修而又承擔不起建新房費用不得不屈就的老房子罷了。陰差陽錯之下,現在又興起「古鎮」風潮,看到能帶來經濟利益,當地人自然會更向這方面發展。比如近幾年盛行的「改徽」政策,農村房屋不論形制一律加上馬頭牆(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外觀實在比較醒目,不懂行的人在外面一看都是徽建,其實裡面...),一眼瞟過去確實整齊劃一像古建。甚至前兩年在老家圈地蓋了棟歐式別墅準備給父母養老,鎮里也有人來要求改徽...mdzz~3、人文因素。前文說過因為田少人窮不得不拋棄「二等人」的農民身份去當最末等的行商,發家之後自然想著改變身份。當然大肆買田當地主是其一,但人往高處走,衣食無憂之下自然希望子女能考取功名,一舉成為第一等的士族。所以徽州人民對於讀書教育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近乎病態的追求,宋元以來,徽州共建有書院260多所。書院絕大多數都是宗族主辦或宗族子弟創辦,同時,也有少數官辦。據廖騰煃《海陽紀略·瞻雲書院序》記載,「郡邑之有書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來,徽州的書院出現非常發達的局面,成為全國書院最多的一個地區。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里,「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為美淡。治下休寧縣,亦稱為「中國第一狀元縣」,前後出過19個狀元。既然讀書人如此之多,那麼文人的毛病自然不少,雖是附庸風雅,但也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印記,成為徽州古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4、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徽州大地宗祠興盛,其上人民也對宗族抱有絕對的忠誠。「十年」期間,也曾有紅衛兵來到徽州,也毀了不少文物,例如休寧縣內齊雲山,道教四大聖地之一,當年的神像大多毀於一旦。但是大部分地方,終於還是想方設法的保留了下來,比如某些古村落,在紅衛兵來之前就用黃泥把一些「敏感事物」糊上,必定也是鬥智斗勇,有時想想,實在讓人心嚮往之。
-------------------------------------個人拙見,有些確實也是憑藉些許模糊的記憶寫就,請辨證接受。同時也歡迎各位大家斧正。1 徽州人賺錢了富貴還鄉,造大房子
2 文化沉澱深厚,都知道保護好這些東西,沒有大拆大建
3 徽嚴地區地處山區,外人來的少,沒有戰亂洪水
除了徽州、金衢嚴都差不多是這種狀態
推薦閱讀:
※拍攝蘇州園林、古鎮這種地方需要注意什麼?
※坐標蘇州木瀆古鎮,籌備了10間房的格調民宿,正在裝修中。尋找一位管理夥伴,這會是你想過的生活嗎?
※古北水鎮因何而美麗?
※平遙古城和麗江古城哪個更好玩?
※為什麼同里古鎮的名氣大過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