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茶文化的大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川寧立頓這類的茶企?

國人喝茶似乎只看重茶的品種和產地。並沒有在乎是哪家公司生產的茶葉。

為什麼中國的茶企沒有發展成川寧這種規模。從而使國人選購茶的時候也會考慮到茶的品牌?還是以中國人飲茶習慣根本不會產生這樣的考慮?

PS:我問的是川寧這樣的企業,而不是星巴克這種。


簡單的說明一下:

第一,中國是茶葉種植、出口的大國,擁有茶山的茶農不在少數,這些擁有茶山的茶農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所產茶葉的品質都非常不錯,在品牌還沒有成為選擇茶的主導概念時,沒有茶農會在意品牌的重要性,因為大家挑的不是品牌,而是品質,品質好的才有市場。

第二,中國的這些茶農,有好的茶山,有高品質的茶,基本上都賣價格不錯,也能賺到錢,所以像一些知名的品牌,人家也不差錢,不會想到融資,擴大生產。而且茶這個東西,有地域區域的概念,擴大生產必然導致的是品質的下降。反而把自己原來的品牌做壞掉。

第三,中國人對於茶的理解與老外對茶的理解不同,中國的拋開茶文化不論,茶基本上都是單獨飲用的,而老外很多都是拼配的茶,要拼了很多花草、沖飲類的東西。喝的方式不同,自然對於茶葉的需求不同,對於茶的需求不同,那麼怎麼做茶,做什麼茶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第四,中國的很多想做品牌的茶,完成的成品也許還可以,過得去,但是一旦需到一些私房的茶茶人,完全沒有性價比。瞬間就會顯得有些垃圾。我以武夷X之類的岩茶品牌來說,似乎在市場的情況都還可以,也算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品牌,但是因為很多人懂茶的人拿得到比這些品牌商拿出來的茶更好的茶,所以這些品牌茶也就只能做做普通茶的消費市場,很難進入切入高端茶,私房茶的區域,即使武夷X有不錯的茶品,因為其品牌的有關係也會賣成天價,有價無實的茶,因為缺少性價比,就會被自然淘汰。

第五,中國的茶葉品種太多,茶的製作工藝也十分的複雜,這使得品牌概念很難在幾類茶中同時推廣,做多了做雜了,往往都缺少品質。好些年前,我在北京生活,偶爾也會去像張一元、吳裕泰這樣的品牌店裡看看茶葉的品質和價格,他們似乎做了好多種茶,但是除了幾種相對比較專業的茶品或者王牌茶品,多數比較雜的茶品品質也都不過如此。由此可見,中國茶要做全根現階段本就是不太現實的事。

好吧,大概就是這些情況。如果有想到了再補充。


中國的茶文化,

一方面很小眾,

一方面逼格高,

不適合產業化。


因為對農產品沒有做標準化的意識。沒有標準化就無法大規模生產,國外的工業革命就是標準化,大規模生產,分工。


1,社會形態和商業體系不同,中國茶葉原的品牌都是以皇權為主,真正的所謂品牌是御貢茶,又加之重文輕商的儒家文化,所以所謂商家品牌不是特別突出。近代上有一些品牌發展出來但因為社會制度所有制變革和文革,基本都切斷了。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再逐步恢復年數太短。而西方一直是重商的市場經濟,通過家族創業過渡到股份所有制經濟傳承連續,比較好的發展過來。

2,西方近代侵略,殖民地廣闊,英語及文化隨工業革命散播迅速。而當世界以工業革命為趨勢和先進性時,商業品牌就會有更肥沃的發展基礎。而中國近幾十年開放以西方文化為主流,也造成我們被川寧等西方茶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符號和貴族標籤所吸引。

3,西方茶葉工業的工業發展拼配等級的劃分,以及大農業的集中優勢,流水線機器的應用,使產品口感穩定,價格優惠,成本控制,產量大供貨穩定,這是品牌發展擴張的前提。目前為止國內茶葉的發展還只是初級產地的整合還沒有發展到市場的一線來。

還有一些原因,因為最近工作有點忙以後有機會再來說,比如稅收,農業制度,商業制度,飲茶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後有機會再一一補充。


中國同樣有非常影響力和實力的茶企業,大益和中茶就是代表,因為中國茶葉產地覆蓋廣,多元且種類眾多,許多茶的品種及制茶工藝決定了茶的品牌屬性。而只有複雜的拼配茶技術才決定廠商,大益的茶葉拼配技術在普洱界屬於頂級,7542配方堪稱鎮廠之寶。中國茶企業不像立頓完全迎合市場的快速化需求,中國茶企不生產茶,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簡單來說,國內茶葉企業和立頓這些企業的區別在於,定位不同,他們面向的消費群體不同。

立頓賣的茶更大眾化,他的主要消費人群是白領學生這一類。

白領學生們喝茶怎麼喝?上課上班的間隙時間丟一泡茶包到馬克杯里,沖點水,直接喝,省時省力。

而國內茶葉的價格不是立頓能比的,面向的群體也不同。

國內其實也有很多很有實力的企業,只是知名度未必有那麼大,可能只是在圈子裡有名氣,比如正山堂。

換句話說,國內茶葉企業只賺少部分人的錢。

手機沒電了,後面還有,有空更


謝邀。

關於立頓,說起來話長,品牌分析簡單的也可以寫成一個PPT了,所以為何我們做不成立頓,得先分析立頓為何可以成功,茶會上我講國外的茶品牌的時候,經常會把立頓單獨拿出來分析一下。

而要說清朝那會兒,我們紅茶出口的時候,還是有很多類似於立頓這種,外國商人認字型大小的茶商的,就是說,在同一個產區的情況下。然後民國和新中國初期,也有那種以品牌取勝的茶產品。

目前來說,為何反而沒有了立頓這樣的茶企,那是因為我們的茶業市場化時間還很短,國家把茶葉從管控物資取消不過才十年的時間。

做一個品牌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方方面面的付出,百年老店百年品牌,我們茶企離做成像立頓這樣百年品牌的時間還長著呢。


推薦閱讀:

TAG:市場銷售 | 茶文化 | 茶品牌 | 茶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