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遺傳的,例如宅可能是天生的,外向、愛冒險也是天生的嗎?

很多人我感覺性格上就適合做領導者,適合去創業。和一群人談笑風生,而且敢於冒險,可以獨立承擔。

而有些人就是很宅,坐享其成,患得患失。這一點從玩遊戲也能看出來。

喜歡玩模擬遊戲的,往往都是喜歡坐享其成,看著複雜的機器拔地而起,可以看著它運轉一整天,但不願意立即去摧毀的。這些人都很宅。而喜歡玩即時戰略遊戲的人,靈活機動,愛冒險愛學習,未來可成大器。

進一步地,我發現從小,你喜歡玩什麼類型的遊戲,就已經被決定了。這讓我更加感覺到人的重要的性格成分有相當的天生性。你怎麼看呢?有什麼例子證明或者證偽這種說法呢?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發表一些腦洞拙見,僅供參考。在我局限的知識下,暫且把性格描述為包括兩部分: 第一部分,跟人的互動。 這個包括朋友啊,愛人啊,家人啊。這個部分可塑性很強,受潛移默化的父母的互動,跟成長環境里的人的互動影響很大。

第二部分,偏愛冒險還是偏愛穩定,希望領導團隊還是在團隊中被領導,喜歡玩什麼類型的遊戲,什麼樣的人生情節能最大化自己的快感(樂)。再進一步,具有靈活跳躍發散的思維方式還是邏輯嚴謹專註的思維方式。我覺得這部分內容跟父母表達的性格和成長環境的影響的關係相當小。這個部分的性格,可能(僅是可能性的一種)是攜帶在你的基因里的,但是你的父母未必表達,但是在一定的基因表達條件下你卻進行了表達。這種特定的表達,在一個個體的一生中雖然可能有一定的雜訊,但是會在足夠多的經歷和時間後收斂。換句話說就是你會收斂到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而這個收斂值,是預設好了的。更樂觀一點,或者想給這個系統更多的自由度,也可以這樣想,每個人都有一段內置的code,這段code裡面有很多if else,你可以主觀能動的決定你要給if 什麼條件而走你內設里的哪條路,所以你的人生也有很多種不同的可能。但是你不能改變這段code的語言 以及走到這段code裡面沒有編好的情景裡面去。


很多人有這樣的一個印象,男女生發生爭吵時,女生往往會更不講道理,女生這樣多愁善感,細緻敏感的性格是天生的嗎?

有趣的是科學家對此專門做了研究,研究顯示這是和女性體內的多巴胺水平密切相關的。在出現爭吵時,多巴胺水平可能會超過最佳值,這時候女性的認知能力都會有明顯的下降,當然待冷靜下來後女生往往會自我反思,畢竟道理都懂,只是臣妾做不到啊。

有研究表明因為雌激素的存在,女性的基礎多巴胺水平比男性高30%。同時,女性的基礎多巴胺水平幾乎就是最佳的多巴胺水平,女性在心情平和時能夠發揮出最佳的決策能力,而男性的多巴胺水平普遍偏低。

因此當男女同時面對不利局面的時候,男性會因為升高的多巴胺從而達到最佳的多巴胺水平從而發揮最佳的效力,而女性則超出了最佳效力。

所以在生活中女性往往表現的更加精明,記憶力也往往高於男性,也更多愁善感,更敏感更善於精細的操作,這些都是依賴於較高的基礎多巴胺水平。

這裡我們看出多巴胺可以影響人的一些行為,這些行為也是性格的體現之一。那麼多巴胺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性格呢?

神經遞質對人行為的影響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目前發現的神經遞質有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和內啡肽(Endorphin)。這些神經遞質在大腦中都有對應的神經傳導通路,「接通」大腦和神經中樞併產生影響。大腦對外界的反應和我們如何行動取決於系統中的哪些部位受到刺激。

神經遞質們相互作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開頭提到的男女在不利環境下所做出的反應就是受到了多巴胺通路刺激相應腦區的影響。下面主要我們也講講這個大家可能熟悉又不那麼熟悉的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DA)

大家對多巴胺的了解大概源自於網路上關於多巴胺與愛有關的傳聞,於是大多數人便認為多巴胺就是我們產生愛的因素。實際上這是對我們複雜的情感和行為的一種過渡的簡化的解釋。多巴胺對於我們的情感和行為的影響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多巴胺不是快樂的源泉,是你行動的動力

多巴胺對軀體的活動有著比較顯著的調節作用,中樞-多巴胺系統在軀體運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這個系統興奮,會引起好奇,探究,以及行為增多等反應;反之則會導致無精打采對事情提不起精神嚴重的將會影響生命的活動。

同時由於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能夠有效的影響腦部的情緒和精神,腦部的多巴胺及其相應的受體發生異常,人的精神就會出現異常。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抑鬱症以及精神分裂,焦慮症,驚恐症這些都和多巴胺異常有關。

關於多巴胺有個非常有名的假說,「犒賞預測誤差假說」(reward prediction error hypothesis)。這一假說推測說多巴胺神經元是導致視覺刺激(CS)和犒賞刺激(US)之間建立起聯繫的根本原因。將犒賞刺激放在人身上會導致三個結果:快感,動機和學習。

舉個例子,當你在看到一件很想要買的商品,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讓你幻想擁有它後的感受並促使你去完成買它擁有它這個行為,從而開啟犒賞機制,因為它會讓你覺得很爽。

大腦的犒賞機制與成癮行為

多巴胺系統和多巴胺受體在獎勵迴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形成了犒賞機制。具體來說就是當神經元的多巴胺釋放與伏隔核處的多巴胺受體相互作用時,大腦相應腦區會誘發獎勵。

酒精成癮,尼古丁成癮,藥物成癮,甚至是網癮性癮這些都與大腦的犒賞機制有關,其機制也是相似的,最終都會增強腹側被蓋區-伏隔核神經通路的多巴胺活動效力。當然這是一個簡化的概念(具體的成癮往往還有更多的腦區參與,例如海馬體,杏仁體等等)但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導致上癮。

上圖是一個非常簡化的示意圖,旨在表明不同易成癮物質的藥物動力學儘管各不相同,其功能效果都會增加多巴胺在伏隔核的作用。

為什麼增多多巴胺在伏隔核的作用就會導致成癮

強化學習理論認為這一通路承擔了獎勵信號的作用。強化學習的精髓就在於增加了帶來獎勵的行為。而那些易成癮的藥物往往能夠帶給使用者非常高的獎勵信號,所以讓人不斷的強化使用藥物的行為。

行為成癮的機制

相較於藥物類成癮,目前對行為成癮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還不能很肯定的說行為成癮與藥物成癮有多相同。但是相應的證據表明行為成癮也會以相似的方式增強多巴胺活動,以此帶來獎勵信號的增加。

一個人長期宅在家中,吸貓上網打遊戲,這種宅在家中或也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增強了多巴胺活動,獎勵機制下讓你依賴於這種強烈的獎勵信號中。

多巴胺的代謝

那麼可以看出維持多巴胺在體內正常的水平就非常的重要了。

多巴胺在體內主要是通過酪氨酸Tyr合成而來。

多巴胺的代謝分解機理主要包括兩個氨基修飾和兒茶酚胺側鏈修飾。

氨基修飾通過MAO(單胺氧化酶)氧化脫胺變成醛,然後進一步被轉化為酸或者醇。

兒茶酚胺側鏈修飾可以通過COMT(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將多巴胺氧位進行甲基化。

COMT與多巴胺

大腦皮層在人的認知,情感以及決策行為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腦皮層受到多組基因和包括多巴胺在內的多種神經遞質調控。其中COMT對前額葉皮質的多巴胺調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展開了大量的關於COMT基因的研究,COMT rs4680又是其中被研究的最多的一個位點。這個位點被發現在智力,性格,還有疾病風險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如果該位點的基因型為A的話會導致COMT的酶活降低3-4倍,而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這個基因的變異會影響到我們的決策能力,例如認知靈活性,衝動控制,抽象思維,以及是否能夠發現具體任務中的規則。

COMT基因型導致的在面對需要處理工作記憶時不同的前額葉皮質信號的躍升

如果你的基因型為AA純合子,那麼就意味著你擁有高水平的多巴胺,相反GG純合子的多巴胺水平最低,AG雜合子是中間型。

那是不是多巴胺水平越高就越好呢?

如果你的基因型為AA,那麼你的COMT酶活較低,這就意味著你擁有較高的基礎多巴胺水平。

高多巴胺水平好處是:

1,這可能讓敏感的你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因為充足的多巴胺,生活中的小確幸也會讓你相比GG高出2倍的愉悅感。而這也讓你更願意幫助他人,表現為利他主義傾向。

2,同時由於多巴胺的存在讓你做事更加專註,並且幹勁十足,往往會願意在某個領域投入巨大的精力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3,多巴胺還讓你的工作記憶變得更好,體現為你的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好,甚至有著相對較高的IQ指數。(雖然不具有太強的統計學意義)

4,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在需要精準操作的技術領域,比如手工作業,多巴胺水平高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的操控像手指之類的小肌肉群工作,同時也更利於射箭打靶這類需要瞄準這類的技能。

好處都說了那麼壞處呢?

1,敏感的你出了感受到更多了快樂外也會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多巴胺擴大了你對快樂和痛苦的感受,同時COMT還會影響我們的疼痛敏感度,也是因為如果多巴胺放大了我們對疼痛的感受。在一項實驗中,實驗員測試對不同基因型的人在面對驚嚇時的反應,發現多巴胺水平高的人在面對驚嚇時受到的刺激比多巴胺水平低的人高出6倍。也就是說高多巴胺水平的人更易患驚恐症。

2,而且當面對壓力時,由身體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而COMT酶活不高,造成了大量的多巴胺堆積,這就使得壓力下決策能力變差,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素質不太好,一個運動員平時訓練時很出色,可是一到大型比賽關鍵時候就出了差錯,這有可能就是因為在壓力下多巴胺驟增所導致的。

3,因為在面對不利場景時升高的多巴胺,腦內的多巴胺水平超過最佳值因此會變得衝動,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就會給人感覺更加暴躁的感覺。

那多巴胺要是偏低呢?

多巴胺偏低你就缺乏了行動的力量,覺得什麼都提不起勁,對什麼都沒有慾望,不想吃東西,不想和人交流,甚至嚴重的導致重度抑鬱症,想要自殺,因為彷彿連生命都沒有了意義。

此外目前的臨床藥物試驗表明,使用多巴胺拮抗劑能夠明顯改善精神分裂的癥狀,所以目前有一個觀點就是多巴胺受體出現超敏現象可能是導致精神分裂的原因。

服用多巴胺拮抗劑可能導致性慾降低

但服用多巴胺拮抗劑也會存在副作用,多巴胺激動劑阿撲嗎啡刺激完整動物中的雄性性行為,並恢復閹割男性的一些性行為。而對照組中使用多巴胺拮抗劑降低了雄性的性行為。 勃起和射精過程都受到影響。這一發現與人類常常報告的性慾和性交行為的降低一致,這可能是因為使用多巴胺拮抗劑的精神安定藥物的副作用。

那麼多巴胺的水平就會決定我的性格嗎?

性格與其他生理特徵一樣基因決定了一部分而後天的環境也會對其進行改變。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又還那麼有限,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還沒法說基因決定了每一個人的性格,但不可否認基因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Nestler, Eric J. "Is there a common molecular pathway for addiction?."Nature neuroscience 8.11(2005):1445-1449


更新了氣質量表

心理學有學到,性格不是遺傳的,但每個人天生就具有「氣質」,這是遺傳決定的。孩子的氣質類型會影響家長照顧的方式,照顧的方式作為經歷的一部分,會影響後天「性格」的形成。

比如說多血質的小baby喜歡笑容易哄容易被照顧,媽媽就會在他哭鬧的時候更多耐心。當然耐心又敏感的媽媽也會幫助小baby養成良好的性格還有滿滿的安全感,所謂安全型依戀關係。

氣質類型分為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抑鬱質,有較專業的氣質量表可以測量自己的類型~因為氣質區別於性格有點偏題,所以有人想看的話我再追加上來(=?ω?)?


性格由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共同形成。

為什麼有人相信「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因為他們認為人的性格是不能改變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什麼是性格?

性格不就是我們注意力的特有模式嗎?!

我們的過去由我們已經如何使用這些注意力決定,

我們的未來由我們將來如何投資我們的注意力決定,

如果我們願意,

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注意力,

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事件的解釋,

此時我們就會擁有不同的體驗,

此時我們就擁有不同的性格,

此時我們就擁有不同的人生。

堅決反對性格歧視

每種性格都可以成功,

只是成功的方式不一樣而矣,

每種性格都可以幸福,

只是幸福的方式不一樣而矣,

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特有的光彩,

因為這樣人類才構成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因為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進化。

請問:孔子與始皇這兩人可以相比較嗎?

請問:曹學芹與孫子這兩人可以相比較嗎?

請問:老子與司馬遷這兩人可以相比較嗎?

也許少了哪一個都是人類的損失。


前面是個人的經歷舉例,不喜歡看故事的可以繞行,看黑體部分,提這個問題的人,其實就是想知道性格的塑造和因素,是一開始基因就註定了,還是能不能通過後天去塑造,說這些不是要跟一些人爭論所謂的科學依據,重要的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和自己性格的變化,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好好對待生活,也是我黑體部分所想表達的,科學說人的性格是基因決定的,先天的,所以有些性格缺陷的人,一輩子雞湯根據科學依據不去好好生活了嗎,真心不理解一些強行裝逼格高的人。本來只是隨便一答,心血來潮,有的人非要斷章取義,抓著我文章的缺陷和科學性不放,所以做以上說明。

我上小學的時候,很受老師喜歡,就比喻為很受寵吧,是班長,學習委員,文藝委員等等,那時候我的性格是紅色的,熱情,活潑,愛玩,人際關係很好,做事效率很高,果敢,但是不經過思考,年少也常容易犯錯。

初中的時候,因為進的培優班,班上氣氛非常嚴肅,壓抑,不愛交朋友,不愛說話,給人感覺像問題學生,一度很是抑鬱,成績因此吊尾,那時候我的性格很內向,敏感多疑,對老師和同學都有很強的距離感,感覺就像一個很內向的學生。但是我在檢察院的院子里,和那裡的孩子玩的很好,是他們的孩子王,大的到比我大一兩歲,小的比我小五六歲,性格呈現的又是外向,溫和,善解人意的性格。

到了高中,高中同學和老師都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交流,是一個開朗民主的環境,再經歷一些事情後,我變得成熟,穩重了,熱情但不外露,感性與理性可以平衡,更像藍色性格的人。

這些通過年齡,環境,時間而改變的我自己的性格,至少在我的身上能說明人的性格,會通過經歷,學習,模仿,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交友和教育等等因素而改變,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人性一開始如同水,沒有固定的形態,會通過後天雕琢修飾,上善若水的形容對人性也是一種最高評價了。

最後,任何有性格缺陷的朋友人,相信自己的性格可以塑造,可以後天努力去彌補,加油。

性格決定命運


我覺得環境影響蠻深的,

從小父親家暴,但是只打老媽不打我,

據說很愛我

大了之後沒有了,

可是我現在害怕很多東西,

走在路邊寧願迷路看不懂地圖也不想問陌生人,

小時候怕有人碰我,

應該是一直怕,

有人碰我或者摸我我會條件反射的炸,

沒錢去看心理醫生,

過了20歲有意識的自愈了,比較親密的人拉拉手挽挽手沒問題,更親密沒試過

我經常都在想,如果我不是這樣的環境,會是怎樣的性格

可是沒有如果。


當年我還是一個活潑,外向的孩子。後來。。。

當了程序員


別人我不知道 我宅完全是因為窮


曾經因為抑鬱症服用過鹽酸舍曲林,後來抑鬱症痊癒後繼續服用防複發過。

舍曲林是作用在血小板中影響5羥色胺重吸收的藥物,簡單說就是雖然你身體分泌的五羥色胺不夠,但是有個藥物開了個外掛讓你身體分泌的五羥色胺在你的神經突觸上停留久一點。

感覺服藥和不服藥性格差別很大,服藥時積極進取、外向果敢些,停葯後人會拖沓懶散畏難內向一些。在情感上也會有區別,持續服藥保持體內五羥色胺濃度時,我對伴侶充滿安全感,相較而言我的性格算溫柔賢惠好相處的,我停葯大約三天後開始,對感情的安全感會弱一些,更容易將伴侶往壞處想,體現在生活中,就是更作也更疑神疑鬼(比如說今天剛好是停葯第三天,中午就因為未婚夫一句話語氣不好吵得差點取消下周的婚期)。

目前哪怕我已經抑鬱症痊癒兩三年了,但工作壓力特別大時還會服用最低劑量的舍曲林,不服用感覺無法勝任這麼大的工作強度。

所以相較於樓里說性格與經歷決定的,我個人傾向於神經遞質等物質層面上影響更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2新更新:

昨天老公和我聊,說我最近生活狀態很不對,不像個年輕人一樣有闖勁。可能我最積極上進時就是和他剛開始約會的時候了。

上個星期老闆和我談話,說和新入職時比,我工作態度差勁了很多。

嗯,他們都很敏銳的發現了區別。——當時每天服用兩粒舍曲林,而現在只服用半粒。


為什麼說性格受遺傳控制呢?

我們所說的外向、內向從個人的行為分辨出來,簡單粗暴來區分的標準就是傾向於社交還是獨處,例如有的人喜歡安靜(寡言少語),情緒敏感性強(過度敏感,但共情能力強),謙虛而謹慎(害羞靦腆,說話靠譜),為人隨和(主動性不強),傾向於從自身找原因,我們就覺得他內向;有的人喜歡社交,話比較多(聊天不冷場,可能滿嘴跑火車),情緒穩定性高(臉皮厚),主動性強(界限感太弱),自信心很強(自戀過度),傾向於對外歸因,我們就認為這個人外向。

這些行為表現都受到大腦神經和神經遞質的控制,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神經遞質,例如5羥色胺的作用是保持人情緒的"鈍感",也就是情緒的穩定性,有的人坐地鐵不排隊,面對批評指責,可以仍然嘻嘻哈哈毫不在意,對情緒表現的遲鈍,例如郭靖;有的人有一顆玻璃心,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例如林黛玉,情緒敏感的人,由於對外界刺激很敏感,神經時刻保持緊繃,參與社交,會有心累的感覺,所以傾向於獨處。人的大腦中,5羥色胺維持在一定濃度,假如,濃度的上限和下限是1和10分,60%的人在4到6分之間,5羥色胺濃度較低,3、4分的人表現的為情緒敏感,5羥色胺濃度較高,6、7分的人行為表現為情緒遲鈍(至於1、2分留給抑鬱症)。

再說說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神經遞質,維持一定濃度能保持思維活躍,有行動力。濃度6、7分的時候表現為,思維敏捷(跳躍)話特別多什麼都敢說(吹牛),聊天段子一個接一個,坐不住(類似多動症),自信(自我感覺特別良好);3、4分表現的嘴巴笨,不想跟人說話,不想出門不想動,喜歡安靜的待著。(1、2分留給抑鬱症,8、9分留給躁狂症,10分可能就是精神分裂了)。

當然還有其他的神經遞質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影響性格,這裡不一一列舉,只是舉例說明,性格是受遺傳基因控制的,同卵雙生子的研究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遺傳和後天父母影響關係都很大吧。

小時候的我就受爹的影響,我們倆出門總是會去書店溜達一圈所以就一直到現在都喜歡看文字版的東西而不是有聲小說電視劇什麼的。

但現在做事和思維方式更想媽媽因為後期一直是跟著她生活。

可還是不一樣,

如果和我媽一模一樣那可真的是菩薩天使一樣的人,真正的大智慧並且不爭不搶善良純凈

我是還帶著點我爹那點較真兒的勁兒,雖然看似靠近了我媽的為人處事方式但還是有著天壤之別。

不過我和愛的人不會戴面具,這點挺好的。家人愛人什麼的。不然好累。


性格的確會被遺傳,純種狗是個特別明顯的例子,每一種狗之間的性格差異很大,而同一品種的狗性格非常類似。說個不好聽的,人因為沒有被特意育種,屬於「雜種」,所以同一父母生下的後代之間性格差異才會那麼大。如果某一天人類被外星人統治,像小狗一樣被有導向的物種,也會出現穩定的性格遺傳


環境,年齡,閱歷會改變人。我從小就喜歡熱鬧,哪人多往哪鑽,一個人待不住。後來,有段時間情緒低落,工作低谷。我辭職宅在家,可以一周不出門,幾乎沒有現實社交活動,不想跟人聯繫,慢慢地,喜歡上了獨處。


根據我的觀察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樣


是呀,看星座……


我私人生活中很被動,像和戀人相處,還特別宅,宅家裡兩個月不出門沒有任何問題;但和朋友相處,還有工作中就非常主動,很容易成為leader。

藝術的悟性很高,會因此容易情緒化,但也能非常理性,工作以後就盡量避免情緒化,對藝術太敏感容易變成神經病。

很多人都是多面性的,以偏概全這樣的結論非常不客觀。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