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這句話是不是和年齡無關…?
三十而立是春秋戰國時期才有的…那時候人的壽命超過三十的應該沒多少吧?為什麼會有這句三十而立?
古人平均壽命低並不代表活過三十的人少,而是因為醫療衛生水平比較低,人的夭折率比較高而已。個人理解,三十而立指立命,安身立命,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找到了自己的意義所在,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於夫子就是仁道。當然,縱觀夫子一生,三十所立的還只是仁道的開端,所以後面經過奮鬥、挫折、迷茫、反思、平心靜氣、堅持不懈,夫子還會有不惑、知天命,終成聖人。
和年齡肯定沒太大關係,只是夫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而已,但出自聖人之口自有其意義:
小時就對自己有所期許,所以才會有比較強烈的學習慾望;成年了,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但這個目標還不能說很清晰,應該說只是一個大方向。夫子所立目標太大、理想太大,所以開端很難,多有挫折,但捫心自問:我錯了嗎?反反覆復,自己的答案是沒錯!所以不惑。雖說不惑,但自己的理想總還是希望可以成功,畢竟誰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啊!所以愈挫愈勇,總還是希望能找到一個機會來踐行自己的理想,但亂世當行殺伐,仁道理想怎麼可以用殺伐來實現?不擇手段,做人無底限,這樣做,實現了理想那也不是夫子想要的理想了,所以夫子知天命,終於對自己說,吾已矣夫!但我只要活著,明知道理想已不可能實現,但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我仍然要堅持,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為什麼?樂在其中!仁道理想可能不合於當下,但仁道有錯嗎?!沒有,那我去踐行仁道的理想,我就是快樂的,再困難再困苦,我努力了一點,仁道理想實現的可能就大一點啊。我不會再和人爭辯什麼快樂了啊傻的了啊,道不同,不相與謀,踐行就是了。老啦,干不動啦,但我還可以傳薪火於後世,我是看不到仁道理想的實現啦,但後生小子們,努力啊!
具體當時的原因背景,樓上大牛們都有說,這裡就說下我對 男人「而立」 等年齡劃分的個人理解:
1,弱冠,(0~18歲),未成年——這時候大多數人還沒有主見、沒有獨立的思維,更談不上獨立的行動力量,生活學習主要靠父母(30~50)和老師照顧,這其中以未上學的小孩跟小初高中生為主;
2,而立,(18~28歲),青年,開始獨立——這時候的人朝氣蓬勃,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並隨著開始工作實踐,個體有了行動的力量,慢慢在老師、同事領導的教導下開始成長,這其中以大學研究博士生跟剛入社會工作的人為主;
3,不惑,(28~40歲),成年——這時候人們在工作之餘、普遍結婚成立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0~10歲),並有力量回報自己的父母(60~70),擔子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我們個人價值觀、行為習慣逐漸成熟定型,而且由小到大積累出了自己的人脈,人生踏入生命的鼎盛之年、精力正旺。這其中主要是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輕 上班族父母們;
4,知命,(40~60歲),中年,成熟——在工作跟陪伴愛人之餘,一方面孩子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開始獨立(10~30),另一方面父母長輩也都慢慢老去(70~90),擔子在不斷減輕;自己生命的黃金期也在慢慢走向結尾,伴隨這個過程的往往還有自己認識的人。這其中主要以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成熟中年父母為主;
5,古稀,(60~75歲),中老年——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或者感興趣的事,在家陪老伴;另一方面孩子(30~45歲)開始成家、有了孫子女(0~15歲)、並開始孝敬自己,這其中主要是以陪伴孫子女為樂的中老年人為主;
6,耄耋,(75~100歲),老年——行動無力,腦子反映遲鈍,跟老伴進行最後的告別;自己看到孫子女(15~30歲)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主要靠子女(45~60歲)和醫生來照顧,這其中主要以留守在家或者卧病在床的老人為主。
附,選擇以下年齡節點理由:
- 18歲——人們覺醒自我的開始,往往也在大學;
- 28歲——綜合早婚22晚婚35的平均選擇;
- 40歲——不管男女四十都是一朵花;
- 60歲——有心無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開始;
- 75歲——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特別的73也是個坎;
- 100歲——圓滿。
這裡存在一個誤解,春秋時人均壽命可能確實不到30,但主要是醫療條件差,嬰兒、幼兒夭折率很高,這一平均就直接拉低了人均壽命,而不是說活過30歲的人沒幾個。
實際上,如果能挺過18歲,不出大意外的話,活到40歲基本也就沒什麼問題了(當然跟現代還是沒法比的)。否則的話,平均年齡就到不了30歲左右。至於『三十而立』,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注意,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學生記錄的),並不是對所有人的論述。但漸漸的,大家就把這當作一個普適標杆了。「三十而立」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後人以自警,和年齡有一定關係,但是不用死扣。
誰說沒幾個超過三十的。。太誇張了,劉備臨死前說,古人說人活過50歲不算夭折,難道漢末平均壽命一下比春秋高了那麼多?三十而立,是孔子為自己人生做的安排或者說預測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