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醫學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大學期間應該如何準備(比如嘗試寫sci 文章之類的)?


如圖


我覺得一名優秀的醫生是不需要太早就把精力放在sci上的,不過一名優秀的科學家需要


個人看法,大一大二應該好好學好基礎課,發展愛好,好好學英語,可以多學習一些與醫學關係不大的知識,多看書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水水的社團活動上。大三、大四可以參照usmle看一些醫學大部頭的書,比如病理可以看看Robbins,內科看西氏,外科看克氏,一方面為了鞏固知識,一方面培養看文獻的能力。這時候還可以適時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查pubmed,有一些APP會推一些最近的學術更新,可以關注一下。

最後,成績很重要。資源總是掌握在成績最好那批人手裡。成績好的話,大四、大五就可以出國開會、呆實驗室或呆名校半年到一年(當年就是忽視這個,現在很懊悔)。最後再次強調,學習成績很重要,基礎很重要,英語很重要。千萬不要盲目崇拜什麼學生科研項目!


這問題看著真心酸(比如嘗試寫sci 文章之類的)


大學別想太多,好好學基礎,但是不得不說,課堂都是皮毛好么

但是你連皮毛都學不好,就更別指望當醫生。告訴你,沒有任何一門課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重點和非重點是對於考試,而你將來面對的是病人。好好學!!!!!把基礎學好

後悔大一沒學好系統解剖,到後面很多科目,比如影像局解都是一頭霧水,又要回去重新看

總之,醫學,學無止境!!!!!!!

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努力


請先定義優秀的醫生,是臨床水平高的醫生還是科研水平高的醫生,雖然這兩者可以並存但是我個人認為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兩方面都很優秀。

我個人只能提供關於臨床方面的建議,英語還是很關鍵,醫學基礎課雖然剛學很枯燥但是真的很重要,比如生理生化病生之類的。醫學專業課的學習需要結合臨床病人,看書千萬遍不如經歷一次病人從頭到尾的診治來得印象深刻。臨床實習階段也是,多觀察多思考。

科研方面么個人覺得還是科研思路很關鍵。

其實兩者都離不開文獻的大量閱讀。


一。好好學英語!好好學英語!好好學英語!

理由:1.優秀的文獻資源都是英文的(你不走科研,但你呆在中國,總想升職稱吧?什麼你說你一輩子主治沒所謂?但醫學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啊,之前還在提的很多腫瘤分類早就過時了)

2.不甘心讀本科吧,想考研吧?考研面試經常導師給你飈英語,研究僧做pre是全英的。

二。好好學基礎課。醫學的課程是相輔相成的。成績要好,但重要的是,能夠融會貫通。

大一下學的解剖和組胚是玩過去的,報應來了。大二下病理學得不透徹。

正面例子:大二上拚死啃下了生理書,大二下學病生總算能跟上節奏。

三。科研是第三塊吧。還在嚷嚷著掛科的,科研還是別碰了。

勢力一些,看你考研想在哪。要是想在南方發展(如中山醫),論文、科研經驗還是很重要的。

但sci倒是別的(能出的牛人,也就那麼幾個),重要的是,學會看論文,稍微有點科研思維,跟一個好的研究生,踏踏實實的干,而不是總想著抱大腿,出文章。


看你想成為技術高還是理論好的了……技術高就認真看書學習上臨床,理論好我也沒啥可建議的


我覺得……你想多了。在你還沒有準備考研的日子裡,多吹吹風,跟同學一起,專業課跟上就好。因為……等你上研了你會發現你的世界觀已經被刷新了。


本科想sci有點想多了...好好讀書好好考研考博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去澳大利亞學醫怎麼樣?
對8年制內外科教材的評價?
複習到「炸裂」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到底該不該聽父母的話?當醫生?

TAG: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