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有些習慣,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家有兒女,每個家庭都在自家孩子的身上傾注了很大的期望和心血,為的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代更比一代強,自己這一代沒有實現目標和願望,就希望通過培養和教育,在孩子身上得到實現,以安慰自己的人生。於是乎,就集中財力,人力,物力,在孩子培養方面盡其所能。然而,我們有時,就要反問自己,這樣能行嗎?答案是:有很多時候,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其中有很多是你自己認為對的,而實際上卻是不合適的。其中如下:

第一:缺乏對自己孩子的特性分析

在《易經》的體系裡面,有一門學問是《四柱學》,通常民間講,就是八字算命,老百姓在遇到難事的時候,喜歡請人算一算,以解開自己的疑惑。這是大部分人對這門學問的理解和認識,其實你要真正懂了這門學問,你會發現,這是很好的一門人生規劃學,他講究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都不一樣,針對單一的個體,都要認真詳細分析,結合其適應的特點,再進行人生的指導和規劃,如果用今天的術語來講就是個人的人生規劃。

今天,有些人確實有一個認識,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比如,你看人家隔壁老王家孩子,報了個奧數班了,我家孩子不能落後,也得報一個。明天,老張家孩子,報了樂器班,我家孩子不能不報啊,於是又報了一個。大家讓自己家孩子像趕場一樣,在周末培訓班是一個接著一個去上,而在上培訓班之前,卻忘了好好分析,自家孩子是否合適,有沒有這樣的興趣和愛好。

其實,人生在起跑線慢一點,又如何?畢竟人生是一場長跑比賽,而不是50米,100米的短距離賽跑,不需要你在開始時就憋足勁,使勁往前沖。勁用完了,後面沒有力氣了怎麼辦。很多機構跟蹤了一些學霸級的學生,在畢業後的工作中,並沒有像在學校時表現的很優秀,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了。所以說,別跟風,別著急,先做好分析,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找出適合他們的道路和方法,在做針對性的安排。你要是覺得自己不行,還可以請人幫你分析,磨刀不誤砍柴功。

第二:言行不一

家長很多時候,自己是說一套,而做就是另外一套,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跟著模仿和學習,於是就學會了言行不一,心裡想,自己父母不也這樣嗎。 比如,家長帶著孩子去商場買玩具,之前給孩子講,今天只能買一個玩具,不能有多的要求,但孩子在商場一看好多好玩的玩具,買一個那行啊,得多買幾個,各種要求和招數都來了,可以變臉,哭鼻子,鬧大人,不配合,不吃飯,不走了等各種理由都來了,為的就是要實現自己的要求,而早已把之前說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了。家長為了孩子不哭,不鬧,也不忍心讓自己家孩子看著有多委屈,就只能以下不為例,草草了事,就這樣雙方都完美地實現了言行不一,試問,在孩子心理,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認識,我之前說的,是可以改的,而且即使是雙方認同,點頭的,也都無所謂了,以自己為主嘛。這樣,在未來長大後,就經常做著言不由衷的事情,作為家長再去批評時,是否能想到小時候自己所犯的錯誤呢。子不教,父母之過啊。

第三:以身作則

今天,我們處於信息時代,手機作為一種平台和媒介的作用是越來越重要了,很多事情包括工作,都需要有一部分在手機上處理。在下班後,回到家,孩子寫完作業,你想讓孩子,多讀點有意義的書籍,但孩子卻想看會電視,或者玩會遊戲,因為晚飯後,大家在上床睡覺前的這段時間,家長也會有一種習慣,看看手機,看看各種自己喜歡和關注的事情,於是孩子受其感染,也會跟著學,心想爸媽都能看,自己為什麼不能呢?這時候,你發現你的管教的言語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啊。

假如,能換一個場景,晚飯後,作為父母,如果有時間先帶孩子出去散散步,然後回到家,再一起打開書本,看些課外書,共同聊點喜歡的話題,或者和孩子一起動手下棋,做點家務,這樣你的行為,也會在不自然中,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言傳身教,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很多。

第四: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人群中,很會顧及別人感受,不會輕易出言不遜,或者做,讓人難堪的事情,也不以自我為中心,那麼這種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和散發的氣場,將會團結很多的朋友,也會贏得很多人的好感,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助力。

那麼,在現實中,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慢慢具有這種的品質呢。平時,當一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家長應該先請大家感謝做飯的家庭成員,感謝其不辭辛苦,為全家人做的一桌好飯。有老人在場,先請老人先用,或者讓孩子學會給老人做一些添菜添飯的事情,當然自己身為父母,也要經常這樣做,有事情需要討論時,可以多問問家庭成員的意見,也可請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從這樣點滴之間,慢慢培養,滋潤其形成正見,正習慣,正品質。

我們經常說,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從現在起,就慢慢潤物細無聲地做著改變, 讓其向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前提是我們有這樣的認識和行動。


推薦閱讀:

《金剛經》最有分量的3個字,養好你的佛眼和道種
公元二零一八年陽宅風水流年綜合解析
《易經》中改命增福的八種智慧,你了解嗎?
周易「四象法」,看到一切可能,懂得如何抉擇

TAG:教育 | 易经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