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成才?這些數據告訴你,家長應該這樣做!
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學習不可行嗎?
對孩子應該採用鼓勵為主的培養方式嗎?
看電視、玩遊戲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嗎?
應該何時對教育進行投資?
下面這些研究數據,能帶給你啟示!
1、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學習不可行嗎?
事實上,人都有一種特點,就是會放大眼前利益。所以,面對遙遠的未來之事,人們會冷靜地加以思考,進而做出明智的選擇;而面對眼前的事情,即使它微不足道,人們也會十分看重能立刻獲得的滿足感。
像這樣優先選擇眼前立刻就能獲得的滿足感,也會在孩子們的學習上體現出來。結果口中說著「學習什麼的明天再開始也無妨」,而把學習放在一邊,一拖再拖。
這樣的拖延行為,並不只是出現在孩子身上。從長遠來看,明明知道自己必須減肥、戒煙,卻在不知不覺中就向眼前的誘惑投降,又開始大快朵頤或是吞雲吐霧,有這種經歷的成年人也一定不少。
「不知不覺就會將眼前的利益和急於獲得的滿足感放在優先位置」,從這個角度來說,「若是設置一些眼前就可以得到的獎勵,那麼現在學習的好處和所能獲得的滿足感就會急劇上升,孩子自然就會把學習放在優先位置」。事實上,給孩子一些立馬就能得到的獎勵,就是反過來利用了眼前利益的特性,促使孩子儘快學習而不要拖延的一種策略。
很多人擔心在教育中使用這種方法,短期內可以使孩子們更好地學習,但是由「努力學習而感到快樂」、好奇心和興趣所帶來的內在的學習慾望,會不會因此而消失呢?
對於這一點,哈佛大學弗賴爾教授曾經做過驗證。通過對那些得到物質獎勵的孩子(實驗組)和未得到物質獎勵的孩子(對照組)的內在驅動力的大量實例統計,並未觀察到兩者之間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得到物質獎勵的孩子並沒有失去所謂的「努力學習的快樂」。
2、「考出好成績就獎勵你」和「認真讀一本書就獎勵你」,哪一種更能提高孩子的學力?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弗賴爾在美國的芝加哥、達拉斯、休斯敦、紐約、華盛頓這 5 個城市進行了實驗。結果顯示,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學力的是對「輸入」進行獎勵。
一方面,對「輸入」進行獎勵時,孩子們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即應該好好讀書、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對「輸出」進行獎勵時,大人卻沒有明確告訴孩子們具體方法是什麼、究竟應該如何做。
這裡我們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訓:不應該依據考試成績等輸出型指標給予獎勵,而應該依據讀書、完成作業等輸入型指標給予獎勵。
紐約市立大學羅德里格斯副教授的研究發現,依據輸出型指標給予物質獎勵也有助於學力的提高,但前提是,需要有人來指導孩子們提高成績的具體方法。
3、金錢是一種很好的物質獎勵嗎?
《魔鬼經濟學》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萊維特通過實驗得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獎勵給他們獎章這樣能激發他們的幹勁和熱情的小東西,而不是金錢,效果會更好。而對初中生、高中生及以上的孩子來說,獎勵金錢會比獎勵獎章之類的東西更為有效。
也許有些家長對此結果會感到懷疑:「用金錢作為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學習可行嗎?」
哈佛大學弗賴爾教授在實驗後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得到了金錢獎勵後,並沒有把錢肆意揮霍掉,而是妥妥地存了起來。他們減少了娛樂、衣服和美食方面的花銷,選擇了一些十分穩健的使用方式。
我們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否定把金錢作為物質獎勵這種做法,如果同時進行金融、理財教育,這種獎勵還能讓孩子們懂得儲蓄的重要性,那麼獎勵金錢豈不是可以大大增值。
4、如何設計正確的物質獎勵?
「堅持學習 1 小時的話,學習結束後獎勵你零花錢。」
「考試取得好成績的話,過生日的時候獎勵你零花錢。」
雖然這兩種方法看上去一樣,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策略。一個是在不久的將來獎勵輸入型努力,一個是等到過一段時間過生日時再獎勵輸出型結果。
和獎勵輸出型結果相比,獎勵輸入型努力會更好;而和遙遠的將來給予孩子獎勵相比,很快就給孩子獎勵更有效。
5、「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哪一種更有效?
哥倫比亞大學的米勒教授,設計了一個以公立小學的學生為對象,研究有關表揚方法的實驗。通過 6 次實驗得出了以下結論:如果表揚孩子先天的能力,比如聰明之類,反而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成績下降。
表揚孩子時不要說「你只要做了肯定就會成功」,而要說「今天又學習了一個小時呢」「這個月一次也沒有遲到或一次也沒缺課呢,真棒」之類,這樣通過列舉孩子具體達成的目標來表揚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誘導孩子更加努力,迎接更加艱難的挑戰。
6、看電視、玩遊戲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嗎?
大多數結論表明:看電視、玩遊戲本身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不僅如此,芝加哥大學的根茨科教授還指出,幼年時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往往學力水平較高。同時美國的另一些研究也發現,幼年時經常看類似《芝麻街》這樣的教育節目的孩子,上學後的學力水平相對而言較高。
玩遊戲也一樣。哈佛大學的庫特納教授以中學生為對象展開了大規模研究,研究表明,玩遊戲並不一定有害。一些專門為 17 歲以上孩子設計的角色扮演之類較為複雜的遊戲,甚至能夠幫助孩子釋放壓力、培養創造性和忍耐力。儘管遊戲里難免會有一些暴力傾向,但孩子們並不會傻到將遊戲中的暴力行為帶到學校或社區等現實中來。
儘管看電視、玩遊戲與學習時間之間,並沒有很深的因果關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制地看電視、玩遊戲。研究表明,看電視或玩遊戲的時間一天限制在一個小時內比較合適。這樣,孩子基本不會受到任何負面影響。如果一天看電視或玩遊戲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就會給孩子的發育和學習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7、「快去學習」只是白費口舌
有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孩子學習方面,比起父親來,母親的作用較大。
①簡單、輕鬆的參與方式一般沒有效果
父母一起督促孩子說「快去學習」,這樣的方法是沒有用的。甚至母親對女兒這樣說,還會起到反作用。
與此相反,「在一旁陪伴孩子學習」或者「幫助孩子制定並嚴守學習時間」這樣的方式往往效果比較好,雖然父母不得不犧牲一些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②兒子更適合父親、女兒更適合母親管教
雖然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沒有母親的存在感高,但絕不是說父親就沒有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其實相同性別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效果往往更好,所以父親在男孩的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孩子不擅長的學科,往往也是性別相同的師生組合學習更為有效率。
看到這裡,說不定很多父母都會感到沮喪。「教育孩子怎麼這麼費事啊!僅僅限制他們看電視、督促他們學習還不行,還必須陪著他們學習、幫助他們制定並遵守學習時間,真是太麻煩了。」不過,研究發現,如果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親戚等其他住在一起的人能陪著孩子學習、幫助他們制定並遵守學習時間,那麼取得的效果基本上和父母陪伴所取得的效果是一樣的。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赫克曼教授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如果父母雙方因為工作等無法安排出充足的時間的話,一方面要盡其所能擠出時間,另一方面可以找一些人幫助自己填補不足的時間。這樣也許會帶給孩子一些與父母所帶來的不一樣的刺激,這不僅對孩子有好處,對社會也有好處。」
8、同學帶來的影響
①來自同班或同年級同學平均學力的影響
斯坦福大學霍克斯比教授以美國得克薩斯州小學三到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孩子們屬於不同的學校,所在年級也不一樣,男女比例差異也很大,但總體上女生的學力水平要高一些。如果年級里女生比例較高,整個年級的平均成績就較高。
另一些研究還考慮到了因搬家、轉學等造成男女比例出現重大變化的情況。研究發現,如果學力水平較高的女生比例大,那麼年級整體平均學力就會提高。置身於學力水平較高的同伴中,自身的學力也會受到正面影響。
②來自優秀的同年級同學的影響
與優秀的孩子交友是有益的,但並不是說只要與優秀生在一起,自家孩子的學力就會大幅度提高。
事實上,那些能夠受優秀生影響的孩子,原本就是班級里學力較好的學生。那些處於中間層或者學力較差的孩子並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甚至有研究認為,在某種情況下,當班裡出現學力優秀的同學時,一些原本學力不好的孩子還會受到負面影響。
一項以瑞典高中生為對象的研究表明,周圍有學力水平高的同年級同學會使學力較差的學生喪失自信,甚至喪失考大學的意願。這就說明,只要與優秀生在一起,自家孩子的學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硬將孩子安排進過於優秀的班級,可能會適得其反。
③來自問題學生的影響
美國西北大學費格里奧教授針對此現象展開了研究,結論是問題孩子的存在會給班級全體孩子的學力帶來負面影響。
問題學生對其他孩子在學力以外、其他行為方面也有影響。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飲酒。從高中就開始喝酒的學生,如果碰巧遇到室友也喝酒,那麼嗜酒的程度明顯會提高。
④來自相同學力水平學生集體的影響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杜弗羅教授等人在肯亞的小學做了一場實驗。結果發現,按照學力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班級時,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最終各個層次學生的學力都有很大提高。
此項研究表明,按學力水平分班對那些原本學力較差的孩子提升最明顯。而且,這種分班教學的效果還具有持續性。
但是,在按學力水平分班時,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斯坦福大學哈努謝克教授通過多國的數據研究表明,當孩子的學齡較低時按學力水平分班,反而會使他們的差距拉大,平均學力水平下降。儘管按學力水平分班有正面的同伴效應,可以提高孩子的學力,但同時也有擴大差距的風險。
9、應該何時對教育進行投資?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人們普遍相信受教育的階段越高,教育的收益率就越高,所以,他們認為,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成功,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隨著學齡的增加,投入的時間和金錢也應該增加。
但是,教育經濟學從正面否定了人們的這種固定思維。對於哪個階段是收益率最高的教育階段,大多數學者給出的答案是一致的:收益率最高的是進入小學之前的學前教育(幼兒教育)。
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的。上小學前收益率是最高的,之後就一路下降。所以,比起學前的收益率,通常投入較多的高中、大學的收益率反而低了很多。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赫克曼教授的研究證明,人力資本投資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
學前教育會保持長期的效果,對作為投資者的父母(或對孩子自身)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學前教育的支出對就業、領取社會保障金、逮捕率等也有影響。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學前教育不僅對接受教育的本人有影響,對社會都有重大影響。
本文整理自源創圖書《學力經濟學:被數據推翻的教育準則》,中室牧子著,魏鈾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推薦閱讀:
※給家長的兒童性教育課 | Yummy系列公開課
※兩個小人兒的故事
※一張圖看遍教育培訓領域最後的金主 | 互聯網教育領域數據報告(下)
※「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網易出品,必屬精品。這些好用到哭的App 和工具竟然都是黃易家的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