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瑜魯肅呂蒙列傳(上)

引言

周瑜(175-210),字公瑾,揚州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人。官二代。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北宋時被追尊為平虜伯。

魯肅(172-217),字子敬,徐州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富二代。官至橫江將軍、漢昌太守。

呂蒙(179-220),字子明,豫州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人,

窮二代。官至虎威將軍、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他們分別代表了東吳戰略發展的上、中、下三策。

(上中下指激進、折中、保守,難分高下)

他們都在荊州這片傳奇的土地上使出十龍十象之力,殫精竭慮,費盡心機。

(荊州是曹孫劉三家角力的主戰場,天下水陸要衝)

他們都是東吳政權有實無名的「大都督」。

(東吳大都督一職自陸遜始,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之前並無資格任命如此高位)

本期為您介紹——周瑜魯肅呂蒙列傳(上)

周瑜之章 國士無雙

二十年以後,面對洞庭湖,奄奄一息的男神周瑜將會回想起男神孫策帶他去拜見自己老媽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一年,他們都還只有15歲,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樣的英姿煥發。不知道周瑜是否感到「這個哥哥我曾見過的」,反正孫策是初初見面就住進了周瑜的家。從此舒縣的人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官二代,一個軍二代結伴出行、吟誦詩歌、切磋武功,出入各種社交派對更是不在話下。

第二年,孫策成了沒爹的娃,兩人暫別。孫策守喪三年。周瑜投奔了他的堂叔,三國非著名悲情人物——丹陽太守周尚。

20歲這一年,周瑜接到孫策的書信。孫策在信上說:「兄弟啊,哥哥已經從家父的老領導袁大人那裡討回了家父的(部分)老部下,現在誠邀你一起在江東這片熱土上干一番大事業,兄弟有沒有興趣啊?」

周瑜拿著邀請函就去找叔叔,在他的「蠱惑」之下,周尚太守無視組織紀律,竟然真的讓這個無職無權的侄子率領名震天下的丹陽兵,帶著一船又一船的軍事物資迎接並且加入了孫策的隊伍。

孫策見到周瑜激動地說道:「哥哥有了你,事兒就一準兒能成」。誠如孫策所料,兩人的事業那是相當順利,隊伍迅速壯大到幾萬人。兩人做了一下分工,孫策繼續狂飆突進,周瑜回防丹陽。

不久,袁術派堂弟袁胤代替周尚任丹陽太守(這麼玩忽職守的太守也就活該被免職)。周瑜與周尚一起來到袁術的老巢壽春。袁術對周瑜頗為賞識,想留他在身邊,但周瑜並不看好這位頂頭上司,請求外放做居巢縣的縣長。要說袁術對周瑜也是真不錯,二話沒說就答應了。(畢竟周瑜家族也是二世三公)

這段經歷說明,周瑜當時只是把孫策看做鐵哥們兒,並沒有把他當做效忠的對象。如果袁術沒有讓他失望,他也可以死心塌地給袁術打工。順便說一句,周尚到了壽春以後就不知所終了。如果說周瑜與諸葛亮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共同點的話,那麼就是都有一個神助攻的叔叔了。

任居巢縣長期間,周瑜從富二代魯肅那裡拉到了贊助並成了新朋友。指囷相贈這個典故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仔細分析過,這裡點到為止,待到《魯肅之章·山高水長》再講。

22歲,周縣長得知袁術這廝大逆不道悍然稱帝。不久,老鐵孫策公開與袁術劃清界限的消息也傳進了周縣長的耳朵。

23歲,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周瑜下定決心前往吳郡,也就等於決定今後以孫策為主公(天可憐見,但願周尚已經從袁術手下逃跑或者自然死亡)。

此時已經統率數郡,又得到朝廷(曹操)認可的孫策絲毫不擺架子,親自出迎,軍隊、戰馬、錢糧、豪宅一應俱全,知道周瑜喜歡玩音樂還專門額外附送一支軍樂隊。(通過成語——顧曲周郎可知,這些吹鼓手之後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孫策為了不讓周瑜被其他部下嫉妒,專門下發通知提出了三點指示精神:

1. 公瑾很好。

2. 公瑾和我很好。

3. 我對公瑾的好還不足以回報他的好和對我的好。

顏值爆表的周瑜成了吳郡的名人,人們都叫他周男神(周郎)。

24歲,周瑜隨同孫策攻破廬江郡皖城,得到江東二喬,兩人瓜分了國色與天香,就此成了實在親戚。

25歲,初定江東六郡的孫策殺害了「活神仙」于吉,不久就遇刺,受到了致命的重傷。(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孫策受不了。)

孫策將18歲的孫權託付給張昭,在當面海誇了孫權一通之後撒手而去。「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三國演義》里杜撰的,實際上孫策的臨終安排里沒有周瑜什麼事兒。

周瑜可不管那麼多,帶著軍隊急速前來奔喪。他帶頭對孫權行君臣之禮,潛台詞就是誰不跟孫二將軍走,我就讓他跟孫大將軍走。周瑜這麼做確實是為孫權好,但是這種霸道的溫柔孫權到底受不受用就很難說了。

孫權繼位兩年後,袁紹死亡。鬆了一口氣的曹操讓孫權送一個兒子做人質。(孫權的長子孫登要等到七年後才出生,可能是孫權還有後來因夭折沒有序齒的兒子?)孫權不願意受制於人但又怕得罪曹操,就把球踢給了重臣會議。張昭這些重臣怕既怕得罪孫權又怕招來曹操,就通過說了半天跟沒說一樣的方式把球踢了回去。

關鍵時刻,還是周瑜做了孫權的主心骨,他引經據典陳述厲害,把江東集團的實力吹到天上去,(但對孫權這些年來的成就和努力隻字未提)。孫權的老娘狂贊周瑜的演說,並以母親的身份要求孫權要向對待兄長一樣對待周瑜。

從人之常情的角度考慮,在這件事上,孫權不至於不感激周瑜,但感激之餘,壓力也是不小的吧?這種壓力在當時還不至於造成什麼後果,孫權每年對周瑜的賞賜,單是衣服都有上百件兒。周瑜面對曹操派來的獵頭——老同學蔣干也頗為自得地展示了自己在孫家受到的倚重,搞得蔣干一句挖牆腳的話都說不出口。蔣干在做工作報告形容周瑜時還一不小心發明了一個叫做「雅量高致」的成語。

31歲,周瑜打了一些勝仗,抓了一些俘虜,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周瑜與孫權的堂兄孫瑜開始共事了(孫策的姓加上周瑜的名,緣分啊。)再加上這一年前後歸順江東的甘寧(具體時間不詳,只知在周瑜28歲之後,33歲之前),孫策之後,周瑜最重要的小夥伴兒只差最有名兒的那一位就聚齊了。

33歲,周瑜在赤壁大戰爆發前夕侃侃而談,對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毫無畏懼。孫權高度贊同了周瑜的意見,但明明拿得出五萬部隊的他只捨得掏三萬,同時孫權還任命資歷無敵老的程普老先生做周瑜的副手。

明面上,孫權說哥啊你先打著,要是打不過就來找我,我再去和老賊拚命。

暗地裡,心裡堵得慌的程普老先生想盡一切辦法對周瑜進行凌辱。

就是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周瑜一邊哄著老幹部,一邊忙著與劉備軍合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在這裡筆者要強調一點,周瑜沒有打黃蓋,但也沒有與諸葛亮心有靈犀地想到火攻計,火攻和詐降的主意是黃蓋提出並執行的。但儘管如此,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起到的作用正如他受到的委屈和刁難一樣都是無可估量的。

度量比才能更重要,讀史至此不信也得信了。

赤壁戰後,功高震主這四個字,周瑜是鐵定甩不掉了。曹操要是不藉機離間一下周瑜和孫權的關係,那就不是曹操了。曹丞相的這次挑撥很克制,比兩年後劉備搞的那次離間有水平多了。曹操說:「赤壁那回啊,那是趕上我軍將士生病了,老夫自己把船燒了斷後,誰承想讓周瑜這小子撿了便宜名聲。」

其實即便沒有曹操的離間,孫權在關鍵時刻對周瑜怎麼樣自己心裡還不清楚嗎?

34歲,在關羽隔絕北道的配合下,周瑜率領張飛、呂蒙、甘寧等人攻略曹仁據守的南郡江陵城。

筆者重點講一下周瑜對甘寧的部署。曹仁在北邊,周瑜卻派甘寧去西邊打南郡的夷陵縣。夷陵縣靠近益州,是一塊戰略要地,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戰正是發生於此。甘寧帶著幾百人就輕鬆拿下此城,得到縣城後加上新投降的軍隊也才千把來人兒。

讓幾百人守一座重鎮,這種事兒曹家軍能幹得出來,可是前提是得有能幹的將領。沒有車頭帶還想讓火車跑得快這種缺心眼的事兒曹家軍是不會幹的。那麼這個缺心眼兒的人是誰呢?

最有可能的要數當時的益州牧劉璋。夷陵這塊地方是蜀中門戶,對劉璋來說那是相當有價值。江陵那邊劍拔弩張,夷陵空虛,劉璋正好有機會趁虛而入。當然劉璋雖然缺心眼兒也不至於就派幾百人去送死。

問題是出在一個叫做襲肅的益州將身上,此人最近帶著部下投奔江東了。如果襲肅是夷陵城的守將,那麼他要叛變不應該是率眾投奔而應該是獻城歸順才能利益最大化。如果襲肅原本離夷陵很遠,那他得是有多大的決心才會穿過益州的地盤大老遠地去叛變?如果說襲肅率領的是一支夷陵附近負責策應的部隊,一切就都能說得通了。襲肅投降,周瑜第一時間知道了夷陵現在非常好打,趕在曹仁得到消息之前趕緊把它拿下。

後來,曹仁暫時丟下江陵城也要去奔襲甘寧。周瑜沒有捨棄甘寧與夷陵去攻擊相對空虛的首要目標——江陵城。他拼了老命去救,總算把一人一城兩個寶貝疙瘩保住了。

之後曹仁和周瑜又都回到江陵拉鋸。經過曠日持久地攻防,周瑜帶著箭傷不下火線,曹仁退守襄陽,周瑜取得了艱難的勝利。

此戰勝利,好處當然是大大的。周瑜升任偏將軍,南郡太守,得到四個縣的奉邑(不同於食邑,不可世襲),更重要的是周瑜得到了龐統。雖然一開始龐統是被逼著效力於周瑜的,但很快龐統就忠心耿耿地為周瑜做事並盡職盡責地主持起了南郡的日常工作。

但煩心事也是真不少,不僅周瑜煩心,從那之後,直到現在都有不計其數的人為此操碎了心。

先說周瑜的身體,南郡之戰中,周瑜中箭負傷,這是否是他英年早逝的決定性因素,不好說。但肯定影響了他的健康。

再說孫權。少東家親自帶隊進擊合肥。那合肥城中端的是兵少將寡,苦苦等候的援軍又玩兒起了失蹤。可少東家相信了敵人故意放出的假情報,眼看著再踹一腳就能把城牆塌的時刻被嚇跑了。丟人啊,再讓周瑜的捷報一反襯就更丟人了。

更麻煩的是劉備。左將軍可憐巴巴地向周瑜討一塊落腳之地。當時正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周瑜實在是不好拒絕,就分了孱陵縣的油江口這塊地方給劉備(這事兒沒有問過孫權),劉備老實不客氣,大大方方地將孱陵縣改名為公安縣(左公劉備安營紮寨之地,簡稱公安)。

左公劉備得到安營紮寨之地後,很多劉表的老部下前來投奔,劉備以周瑜給的地盤兒太小為理由,向孫權提出借地。同時劉備又打著劉表長子劉琦的招牌得到了武陵、零陵、長沙、桂陽四郡。(嚴格來說,並非四郡全都落入劉備手中,比如周瑜的四個奉邑當中有三個縣都是長沙郡的,但三國的史料在地里問題上相對粗疏,對於得到一個郡的大部分和得到全部的記述常常是一樣的。

這四郡是劉備自己搞到手的,可當時佔據優勢地位的孫權畢竟沒有阻撓劉備得到這四郡,所以這四郡到底算不算是借的就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大難題。

嚴重加粗的註: 漢末三國語境下的「荊州」這個詞兒有點兒複雜。

東漢十三州中的一個大州叫荊州,這是最標準的,不用加引號的地理概念。可這個州下面的幾個郡加在一起也可以叫「荊州」,最無奈的是,不包括襄陽的南郡竟然還可以叫荊州。

可能有很多讀者覺得太繞,打個比方來說,假設我們現代人把遼寧省的幾個城市稱為「遼寧」,把瀋陽市也稱為「遼寧」,甚至瀋陽市的幾個區加在一起都稱為「遼寧」,許多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恐怕會被玩兒瘋。

劉備借荊州到底是借的哪個意義上的「荊州」從當時到現在一直是說不清,道不明。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啰嗦折磨讀者於當時,歧義摧殘讀者於後世。

35歲,周瑜還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還在一門心思地為孫權謀劃著二分天下之計。(寫到此處,我忍不住要哭出來了)

這個二分天下之計,最早出自魯肅的「榻上策」,人稱東吳版的「隆中對」,也就是先平定南方,再尋找機會與北方一決雌雄。但是在見識到劉備集團的實力之後,魯肅的戰略已經調整為聯劉抗曹。周瑜卻把這個計劃看做生命中必須承受之重。他的計劃有以下幾個條件:

1.讓孫權相信自己的忠誠,為此他提出和宗室孫瑜一起伐蜀,事成之後由孫瑜鎮守,自己再回到南郡輔佐孫權伺機北伐。周瑜出征必然是不能帶著家眷的,前方有宗室陪伴,後方有老婆孩子作抵押,這還要周瑜怎麼表忠心呢?

2.靠譜的參謀,特別能戰鬥的將領以及帶路黨。周瑜並不擅長出謀劃策,也不擅長硬碰硬地死磕,但是他有極大的度量,可以群策群力人盡其才。赤壁之戰時征服了程普,南郡之戰後,張飛似乎也沒說出他一句不是。龐統正是那個靠譜的參謀,後來他為劉備謀劃益州,一張嘴就是上中下三策說明他對益州研究了很久。而甘寧同時具備了後面兩種功能,他的攻擊能力在孫權帳下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且他當年在益州既當過錦帆賊又當過官軍和叛軍,從業經歷甚是豐富,黑白兩道就算有仇家也總有點兒人脈吧,最不濟也還熟門熟路呢。

3.蜀中門戶夷陵,可喜可賀,此地現在正在周瑜手中。

4.能夠順利穿越劉備的地盤,劉備軍如果還能出人出補給那就再好不過了。這事兒看起來像是白日做夢,實際上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只要能夠把劉備本人扣在手裡當人質就足可以一試。而這一年,劉備正好去京口見孫權了……

周瑜大喜過望,趕忙向孫權建議扣押劉備。孫權出於對曹操再次南下的擔憂沒有同意。這倒也罷了,劉備竟然還提出了借南郡(包括江陵和夷陵兩大要地)的請求。在魯肅的支持下,孫權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孫權和魯肅這麼做的原因等到談魯肅時再講述,此刻就讓我們站在周瑜的視角,低頭三秒鐘感受一下這晴天連環大霹靂吧。

劉備離開京口時,抓住獨處的時機提醒孫權,「周瑜這麼牛的人恐怕是不會久居人下滴」。孫權沒有反駁。

如果說真的有人能夠三氣周瑜,把雅量高致的周瑜氣死,那麼也就只有孫權了。

周瑜還不肯放棄,他親自去見少東家,提出要伐蜀。您猜怎麼著,孫權真就好意思同意!一個是提出了崩壞計劃的忠臣,一個是同意了兩個自相矛盾計劃的主公。按照常理來看,他們都瘋了。

嘗試著去理解的話,可以認為周瑜是在試探孫權到底是幾個意思,也可以認為周瑜是想先拿到許可,再想辦法把劉備弄到手兒,最起碼有了孫權這句話,自己就可以拒不交出南郡。至於孫權,如果說他已經有了謀害周瑜的計劃,誰又會感到驚訝呢?退一步來看,孫權也有可能只是不想或者不敢當面和周瑜起衝突,先哄哄他再說——面對一個特別敬畏的人提出的令人為難的要求,這種辦法雖然又窩囊又不地道但是符合人性。

周瑜返回的路上忽然得了重病,但他不肯停下修養。要快……一定要趕快回到江陵去阻止劉備……

終於在洞庭湖畔,周瑜再也無法堅持,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留下遺言,可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周瑜遺言竟然有三個版本。(看文言文頭疼的話,直接看每個版本下面的備註就好)

《三國志·吳書》版本:

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備註:一是要注意防備曹操和劉備。二是推薦魯肅接班。《三國志·吳書》是根據吳國官方史料編纂而成,陳壽已經摒棄了很多吳國人自說自話,自吹自擂的內容,但這篇周瑜的遺言從口氣到字眼怎麼看都是符合吳國官方意圖的文件。

《江表傳》版本: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備註:一是追憶與孫策的美好時光,是的,那全部都是些美好的時光。二是重申二分天下之計。三是指出自己染上暴病是因為平時不夠注意,治療也不見效。四是提醒防備曹操和劉備。五是推薦魯肅接班兒。《江表傳》的作者是西晉人虞溥,材料來源不明。《江表傳》原書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裴松之選出來作為《三國志》註解的片段。《江表傳》也不是全都靠譜,但很大一部分經得起推敲。

《資治通鑒》版本:

修短命矣,誠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儻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

備註:完全複製了《江表傳》版本的後半部分,卻有有意抹去了《江表傳》版本的前三個要點。司馬光的時代能夠看到很多後來失傳的史料,而且他被王安石排擠得有閑,又得皇上贊助而有錢,治史條件之優越世所罕見。他對《三國志》版本的摒棄讓我們對那份官方文件的懷疑增加了很多底氣。而他對《江表傳》版周瑜留言的刪節總不至於是為了節省筆墨或者純粹認為那些字句多餘。

世上有無緣無故的記錄,但從沒有無緣無故的刪除。考慮到《資治通鑒》的第一讀者是大宋皇帝,確實有必要刪除一些不大和諧的聲音。

怎麼個不和諧法兒呢? 膜拜老領導是否暗藏著對現任領導的不滿?臨死還要重申最高領袖不待見的戰略是幾個意思?最奇怪的是周瑜說自己得了暴病都是自己的原因,這怎麼也被刪節了?如果把這三條連起來也許就說得通了:

我,周瑜,當年在孫策手下時是那樣,在孫權手下時卻是這樣,我想著先為他二分天下,再輔佐他北伐,然後我就突然得了暴病,要怪就怪我自己,真的,不怪別人,就怪我自己命不好!

走「周瑜路線」的三個小夥伴兒:龐統投奔了劉備,寧願當一個縣長也不願再跟孫權呼吸相近的空氣。甘寧從有戰略構想的將領淪為不許說話領導讓你咬誰你咬誰的斗將。孫瑜過得還可以,在周瑜死後五年去世,享年38歲。

周瑜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了孫權的長子孫登。孫登未能接班就去世。(這個不能怨孫權。)

周瑜的的長子周循娶了孫權的長公主,鼎鼎大名的帝國妖姬孫魯班,得妻如此,夫復何求?周循果然早早去世。(這個應該也不能怨孫權。)

周瑜的次子周胤,娶了宗室之女,後來因為貪圖酒色的罪名遭到流放。(這就太扯淡了,孫權手下的潘璋罪名比周胤重了去了,孫權對所有舉報信都全當沒看見。)後來孫權最親近的四位重臣——諸葛瑾、步騭、朱然和全琮反覆請孫權赦免周胤,孫權剛答應了他們,周胤就病死了。

周瑜的侄子周峻,因為周瑜的功勞做了偏將軍,領兵一千。周峻死後,按照東吳的私兵制度,應該由周峻的兒子周護接班。孫權以聽說周護性格不好為由拒絕任用。末了,孫權還補上一句:「孤對公瑾的懷念,哪有盡頭啊?」

插曲

前文中的孫權簡直就不是個人,這是因為筆者站在周瑜的立場上看,而又沒有周瑜的寬宏大量所致。

從周瑜的身後事來說,孫權在軍權上對周瑜的子侄極度吝嗇並有故意要周瑜絕後之嫌。

可他在錢財和聯姻方面又的確相當大方,正如他與劉備的聯姻,對曹家父子進貢時的大手大腳一樣。

孫權不是一個簡單的利己主義者,而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能夠洞察每一個部下忍耐的臨界點,所以儘管他對很多人不夠好但他部下的叛變率卻極低,他的權術水平可能是曹操和劉備都遠遠比不上的。

而他那精緻的利己主義和無雙的權術又會對魯肅和呂蒙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推薦閱讀:

周瑜的軍事水平是否被高估?
周瑜和周恩來在人格和能力上的相似性有多少?
問題:你對周瑜的看法?
為什麼內不問周瑜外不問張昭?
周瑜跟孫策混了這麼久,又是借他兵又是平江東。為什麼孫策死的時候顧命大臣是張昭,周瑜僅僅是鎮邊將領?

TAG:三国 | 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