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要拿汽車和手機做比較?
看到了很多提問都是用手機和汽車做比較。例如:
一輛汽車和一部智能手機,哪個技術含量更高? - 製造業汽車的物料成本為何不能像手機一樣公開? - 汽車等等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完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使用場景,難道就因為現在有很多搞互聯網、手機的人去搞汽車了這兩個就有可比性嗎?延伸出來的問題:不同的行業可能有可比性嗎?有比較的必要嗎?
其實拿汽車和手機進行比較的都是一群相同的人,他們通過互聯網顛覆了手機,想再挑戰點更高難度的,於是就要來顛覆汽車了。
既然要搞汽車,就要理解汽車,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出身,難以從專業的角度來理解,也不願意從基礎知識開始學,可能是沒有時間,或是覺得沒有必要,畢竟他們只需要把故事講好就可以了。但即使是把故事講的好,也沒那麼容易。首先要講的通俗易懂,就像白居易的詩一樣,路邊擺攤賣菜的老嫗也能聽得明白,這才行。所以講專業術語肯定不行,解釋原理也沒有必要,深入到結構性的展開更是白費口舌還沒人願意聽,可那該怎麼辦呢? 沒問題,我們有類比法,簡單粗暴又行之有效 就好像昨天朋友問我為什麼買某支股票的時候,我回答說, 「你看它前期形成二次探底,現在回升,上穿30日均線,MACD在0軸附近交出金叉,並且量能逐漸增加,今天的量價配合不錯,明天如果繼續放量上漲,那就會有一波行情。」 「。。。什麼意思?」 「。。。就是說,它可能會漲」「一定會漲嗎?那我現在就買!」「呃,不能說一定會漲,也可能會跌,只是我覺得漲的概率比較大」
「也就是說,你也不確定到底漲不漲,只是在在賭它漲嘍?」「呃,好像你這麼說也沒錯。。。」「嗨,我懂了,就是另一種賭博方式嘛,你早這麼說我不就明白了」 他說的好像那麼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他不懂股票,但熟悉賭博,還去澳門賭過好多次,所以用賭博來類比炒股時,他似乎馬上就明白了,只是,他明白他明白的那些,並不是他想明白的嗎? 就像把汽車和手機對比的人,他們可以說都是不懂汽車的,但他們都很懂手機(或者是自以為很懂),尤其是搞互聯網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於是就很自然的把熟悉的手機跟汽車進行類比,得出了如下的結論,「汽車也就這樣嘛,沒多少複雜的」,「一輛XX所有零部件加起來才3萬,可他們居然賣十多萬,黑!」,「這破導航解析度這麼低,觸控這麼差,界面這麼丑,還特么賣這麼貴,奸商!」,「汽車行業需要一場革命!讓我們來做這個顛覆者吧,」,「我們要做汽車界的小米,中國的特斯拉」。 這樣輕率的類比總是會讓人熱血沸騰,得出一個個結論表明傳統汽車行業只是一隻紙老虎,看似兇猛強大,其實一捅就破,更何況我們有互聯網思維,只要殺入汽車行業,定能縱橫馳騁,戰無不勝,然後就可以躺著數錢了。 有沒有一種文革紅小兵的感覺?互聯網思維就是他們手中的《太祖語錄》,一邊揮舞著一邊到處革命,去顛覆他們認為腐朽落後的東西。 車企?我們要革命,手機跟汽車差不多,我們要做互聯網汽車。 房產商?我們要革命,手機跟樓房差不多,我們要蓋互聯網房子。其實,如果能真的做出便宜又好用的汽車,建出便宜又好住的房子,我絕對是雙手雙腳支持,只是在目前這個環境里,講故事的人遠多於做實事的人,我不看好,但從心底祝福他們成功。
啥時候,我們能少講點故事,多擰顆螺絲,踏踏實實的,這事就真的有戲了。我不懂的是,為何it的創業者總想著怎麼造一輛車?你們該做的不是物聯網嗎?每個汽車都有感測器,把位置速度什麼的參數發到伺服器上,每個汽車的信息都在伺服器裡面的話,用這個大數據能做多少事情,可不簡簡單單就是無人駕駛啥的,潛力可大了,結合谷歌地圖等工具,對於交通行業的改變是天翻地覆的,這不才是你們應該做的嗎?天天想著怎麼造車,覺得新能源是你們的機會,但是你們一不懂電池二不懂電機,電控也是半吊子,錢還不夠,工廠都沒有,怎麼跟主機廠拼?聽說遊俠最近又融了4000W,不得不說,現在有錢人真是錢多的燒的。
因為是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兩件技術類耐用消費品。因為是技術類耐用消費品,所以消費行為和產業結構可比。因為接觸最多,所以大家普遍比較熟悉而而且比較關注重視
我和大多數答案的觀點不一樣,我的第一反應是,咦,為什麼不能比?
在智能手機之前,電子產品和通訊行業似乎也是不能對比的。在互聯網之前,媒體行業和IT行業也是不能對比的。但是現在一切都因為融合,而變得不那麼界限明顯。
說回汽車和手機。汽車是除了家、辦公室以外,第三個空間,所以這也是所有企業爭奪的對象。掌握了汽車,就等同於掌控了一個容量巨大的信息入口。以前這個入口被傳統汽車企業把持,但是它們甚至都沒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處於傳統思維中,我的產品性能好、開得快、舒服就好了。但其實需求是在變化的,大多數人堵在路上的時候可能只是想刷微博微信。這時候,手機廠商,或者更準確地說,IT廠商更先意識到這點。所以才開始了搶佔這一個入口。
那麼為什麼是現在開始搶佔,而不是更早呢?我認為是這幾年電動車發展迅速,製造難度上降低了許多,使得IT企業開始有能力進入汽車製造領域,畢竟電動車最複雜的程序控制是IT企業熟悉的,而曾經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機械部分是不可能逾越的。
當然,IT企業希望走的更遠,Google的無人駕駛就是一個方向。更關鍵的是IT企業對汽車的思維似乎並不一樣,Google的無人駕駛是低速汽車,這難道是他們不能造高速行駛的車嗎?我看未必,想來Google應該是對低速電動車市場有一些特別的想法,比如成本更低、更適合城市通勤、更容易規模量產,他們或許認為大規模覆蓋人群才是王道。
另一方面,支持IT汽車人能夠更快製造汽車的還在於供應商越來越開放,大陸、博世甚至麥格納他們這樣頂級的供應商能夠提供整套的感測設備,所有的標定和匹配都可以解決,只要你說需要什麼功能他們幾乎都可以幫新車企完成。舉個例子,吉利作為一家自主品牌,一樣可以買到頂尖的城市預碰撞系統,而這以前只出現在豪華品牌上,所以只要你給錢,配套廠商們都可以搞定。說起來電子系統供應商們還樂於這樣做,否則就始終被幾個大品牌所掌控。
說了那麼多,我認為頂級IT企業是完全可以切入汽車製造領域,甚至於製造出性能非常優秀的整車也並非不可能。不過以上討論不包含樂視啊什麼的,據我所知他們大約是講個故事,最多能夠完成車載系統成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另外我也接觸過博泰汽車,他們說自己已經可以實現智能汽車70%的功能,我不否認,但是路還很長。造車,畢竟還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很老的段子了:
Bill Gates and the president of General Motors have met for lunch, and Bill is going on and on about computer technology. 「If automotive technology had kept pace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you would now be driving a V-32 instead of a V-8, and it would have a top speed of 10,000 miles per hour,」 says Gates. 「Or you could have an economy car that weighs 30 pounds and gets a thousand miles to a gallon of gas. In either case, the sticker price of a new car would be less than $ 50. Why havent you guys kept up?」
The president of GM smiles and says, 「Becau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ont let us build cars that crash four times a day.」
李書福 王傳福,我很佩服甚至敬畏的兩位企業家。
樓上都是說不可能,原因無非就是:汽車水深?你們搞互聯網的都不懂,搞互聯網的都是搞投機,都是噱頭。就在幾年前,沒有小米前,這樣的問題何其相似。手機水也深。聯想做了多年都沒名聲的。
互聯網思維是什麼呢?沒有標準,我也不想去定義。
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造手機但汽車不是隨隨便便造的
缺少對汽車最基本的敬畏。
不好意思 汽油車和混動車 或者燃料電池汽車,乃至太陽能汽車,仍然是傳統製造業的天地,那些所謂互聯網公司永遠玩不透,也就電動車可以yy一下,電動車可以認為是件數碼產品,他們可以做的就是bms和娛樂系統了,其他的車身?安全?布局?底盤?互聯網的碼農,資本投機者們,滾粗咯~
而且,有個很低級的問題,未來不會是電動車的社會,內燃機和石油的潛力無限,別被高舉彎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迷魂腦,君不見國外廠家都在燃料電池、生物能源以及下一代內燃機技術努力?
哪裡像中國廠家投機取巧?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兩者都是「入口級」的
兩者都是「移動端」兩者都「產生數據並且可以利用數據做很多事」另外,不是用互聯網去顛覆手機,而是手機催生了移動互聯網;而汽車這樣的一個同手機一樣的入口級移動平台,正等待著被加入互聯網的大家庭。
至於,為什麼總要拿汽車和手機做些其他方面的比較,可能是車聯網被炒得太熱了搞得大家心裡產生了手機和汽車總有那麼些相似性的潛意識。如果人對某樣東西不了解,一般不會拿它跟別的東西做比較。而汽車和手機是很多人(自以為)很了解的兩樣東西。
因為這兩件東西相對於其他東西,普通人容易獲得
手機大不了發熱,死機幾次,上網卡一卡,
汽車呢?在路上開著自動重啟發動機?突然卡死不能操作了?這樣的車誰敢要呢。手機用個兩三年必須換了吧。汽車還是相對耐用消費品。整理BOM看成本,加入所有零件整車開發測試等等相關費用,倒是想看看最終成本是多少。即便某天真的實現了,那麼在攤銷成本的影響下,這種汽車外觀和配置估計是千篇一律。畢竟開一堆大型模具可不比開手機外殼。為什麼有那麼多品牌的手機?
為什麼有那麼多品牌的電動汽車?為什麼有那麼多團購網站?為什麼有那麼多外賣app?因為都是在模仿啊這些行業都已經有人試水,證明這條路走得通前面的人開拓了市場培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心理預期這些成本不用我去投入了啊前面就一個王者吃乾飯,後面的都是喝湯道理大家都懂
為什麼投資者還要投?萬一哪天王者犯了錯掉下王座了,下一個上去的就是我們這第二陣營的了。投的是這個機會。---------------------------------------------至於能不能成說實話,有錢啥不能成啊給我這個大傻逼足夠的錢我能把人送火星去所以比的是誰能拿到錢,誰能用好錢嗯 這次去參加會議就遇到這樣的了。
怎麼說,感覺互聯網行業的人太浮躁而且過於樂觀。
這兩者的差距不是和造飛機與造飛船的難度差距一樣大么。。。。
都是生產型行業的應該是有可比性的。但是一個手機有多少零配件?我不很了解,叫一個手機鈴聲是月亮之上的手機維修店老闆拆出來,一張A4紙基本可以列出來吧? 汽車規模就大多了,三類修理廠都能把車拆出上萬個配件,還有不很容易拆出來的電子配件,在中高端汽車上有幾十上百個類似於手機處理器的電子模塊,這麼多東西就算公布了價格你也記不住,不過汽配市場的售價基本就透明了汽車零配件的價格。可比性是有的,就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統計比較。
互聯網+汽車,汽車行業不是說顛覆就顛覆的,汽車的整車性能匹配是最重要的,互聯網汽車一切都是在整車的基礎上加上電子產品,互聯網再發達,沒有好的汽車性能,一切都是虛的
我只是來贊同問題的。
因為汽車和手機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最高科技的事物。
中國這麼多年連一個能夠普遍使用的具有一定水準的耐用的自研發的民用汽車發動機都造不出來
全球變速箱幾乎只有幾個巨型車企和大寡頭諸如采埃孚愛信控制然後你跟我說 我們要造「世界上最早的互聯網汽車」沒學會走 先想飛出地球了嗎?推薦閱讀:
※那些年我做過的有趣又無用的事
※如何在愁雲慘淡的太陽能業一枝獨秀,看看這個案例
※比起在座的諸位 它才是一條真「索狗」
※如何客(不)觀(黑)評(不)價(吹)王自如最近的《科技相對論》?
※羅永浩的三個指控對王自如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