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詭辯?
我,是職業選手出身,我也被外掛殺死過,我最痛恨外掛。如果說我開掛,為什麼我的號沒被藍洞封呢?
...
...
...
...
我的號的確是被封了,但,聽我解釋,那天一個朋友來我家,用我的號給我演示了外掛功能,演示了五把,一直演示到半夜兩點,我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號被封,是因為我「朋友」用我的號演示外掛才被封。
我沒有開掛。
蠻多的,想起來幾個。《戰國策》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有人把不死仙藥送給楚王,傳葯者拿要入宮被一衛士攔住詢問:「能吃嗎?」答曰:「能吃。」衛士搶走不死葯就吃下了。
楚王聽後非常生氣,就讓人去殺這個衛士,衛士就找人對楚王說:「我問你個傳葯人能吃嗎?他說能吃我才吃的。這事我是沒有罪的,有罪的是傳葯人。據說這是不死葯,我吃了之後大王你就殺我,這豈不是速死葯了?怎麼說我都沒罪,你無故殺死有罪的臣子,只能說明有人欺騙你啊!」於是楚王沒殺。
衛士首先混淆了能吃和衛士可以吃的概念,然後混淆了不死葯功能的概念,因為不死葯不等於在任何情況下不死,也不等於吃了可以作死,這個兩個概念混淆後楚王氣就消了,一可能是愛惜人才,二說明楚王這時可能明白過來了,哪裡有不死葯了,所以沒殺。
孟子可能太過喜歡辯論了,留下了一些詭辯,如:
《公孫丑下》陳臻問孟子:「你以前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你一百金你不要,在宋國的時候宋王送你七十鎰,你要了;在薛地,薛君送你五十鎰,你也要了。如果你以前不接受是對的,你以後接受不是錯的嗎?如果你以後接受是對的。那麼以前不接受不就錯了?總之孟子你總錯了吧?」(這是詭辯,因為情況是不同的,這點也被孟子指出來了,但孟子的回復也是詭辯。)
孟子就說:「都是對的,我在宋國的時候,將要原型,送遠行人盤纏不對嗎?在薛地我聽說路上不安全,薛君送我錢來買兵器,我當然接受了!但在齊國沒有任何理由卻要送錢,這不收買我嗎?君子不能被錢收買。」
從人心上看孟子無錯,他覺得我這是對的。但從邏輯上看,無故收錢是收買,那麼有故送錢為何不是收買?而且孟子在這裡用該不該接受的價值,替換了陳臻受不受金的事實。
儒家也不都是喜歡詭辯,比如說《荀子》中就有《正名篇》專門抨擊詭辯。其中專門抨了「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認為這些概念都是詭辯。
見侮不辱是道家的宋子宋鈃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我被侮辱了,但我不覺得我被侮辱了,所以侮辱就不存在了,如果天下人都這樣想,正因大家都覺得侮辱不存在了,所以天下人就不鬥了,就和平了。荀子對此的抨擊在《正論篇》中。聖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這兩個詭辯則都是《墨子》中的。
還有就是惠子的歷物十事了,惠子本身就是名家之人,在辯論上是專精那種,他的辯論題歷物十事中的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可能是詭辯,當然也有一些很前瞻性的論點,如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當時人都認為中原是天下中心,他卻說燕國的北方,越國的南方都是,假設他在辯論中強調地球是個球,這個論點毫無問題。就想到這麼些,如果贊多,大家感興趣再寫點,畢竟諸子百家中有不少邏輯都蠻精彩的。
回複評論中的問題,為什麼不說白馬非馬這個名家著名論點。
因為白馬非馬雖然是詭辯,但從邏輯上看是無懈可擊的,可以說是邏輯學的經典命題,不想讓大家單純從詭辯這點來看,而是多看看公孫龍子在邏輯學上的成就。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簡單來說就是假設馬是一個集合為甲,白馬是集合中的一部分為乙。
甲包括乙,但乙不包括甲。所以馬包括白馬,白馬不等於馬,因為還有黑馬、紅馬等種種馬。
既然白馬不等於馬、那麼白馬非馬,單純從這個邏輯上看是對的。但守門說的是馬不能入城,簡單來說就是白馬既然包括在馬內,所以白馬也不能入城,公孫龍子用在此處的辯論則為詭辯。
我:服務員來碗冷麵.服務員:好嘞,冷麵一碗。我:算了,來碗熱面吧!服務員:好嘞,來碗熱面。吃罷,欲出門。服務員:先生,您沒給面錢呢。我:給什麼錢啊?服務員:你吃的熱面沒給錢啊!我:我不是拿冷麵換的熱面么?
服務員:那你冷麵也沒給錢啊!
我:我沒吃你冷麵我給你什麼錢!做人要講道理!說罷,匆匆出門!服務員還在掰手指頭算呢!1 社會主義里也有市場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人肚子里有屎,所以人就是屎。
2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瘦豬不是豬=白馬不是馬=富裕不是資本主義。
3 社會主義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警察的任務是吃飯。
---------------------------------------------------------------------------------
評論區有人對第3條不理解,解釋一下。
所有的社會都要發展生產力,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就不發展生產力?所以發展生產力是所有社會的共性。那麼作為社會主義,它有它不同於其它社會的個性,那麼它的任務是不是發展生產力呢?不是。它的任務是把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封建社會的任務是維護皇帝的地位,資本主義社會的任務是維護資本的地位。所以每個不同的社會都有不同的任務。如果一個宰相說封建社會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不保護皇帝了,那麼他就有不軌的打算了。
再比方說,人都要吃飯,這是所有人的共性。但是不同職業的人都有個性,警察的任務是維護治安,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如果一個警察說警察的任務是吃飯,於是天天只吃飯不維護治安,他就是用共性掩蓋個性,渾水摸魚。普羅塔哥拉悖論。
也叫半費訴訟。去百度看了看這個典故:歐提勒士向普羅塔哥拉學習法律,約定先付一半學費,另一半等學成後打贏第一場官司再付。學生畢業了,很久沒從事法律工作,老師等不及收錢,就告了學生。在法庭上,普羅塔哥拉:如果我贏了,按判決對方應該付錢,如果我輸了,按約定他還得給我錢。歐提勒士:如果我贏了,按判決我就不用付錢,如果我輸了,按約定我還是不用付錢。法官:???
《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
作者:方永剛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本書簡介:這是一部關於蔣介石的傳記文學。溪口,老蔣的出生地;慈湖,老蔣靈柩暫厝處。一個「到」字,連接了老蔣一生的88年。在這本書中,作者用40萬字、分六個篇章,把一個逝去卅余載的老蔣活靈活現地重塑出來。
方永剛對蔣介石的評說,可謂獨有見地。關於蔣介石的功績,作者總結了這麼幾點「 :
--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民主革命,擔任北伐軍總司令,為結束分裂割據混戰局面,實現中國統一,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作出了貢獻;
--八年抗戰,出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直至抗戰勝利。這不僅對中國是救亡圖存的壯舉,而且對二戰東方戰場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已為舉世所公認;
--晚年對中華民族作出的一大貢獻,是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及時地、嚴厲地打擊台獨勢力。蔣在台灣27年,台灣始終沒有落入外人之手。「
在書中,方永剛這樣評點傳主:
蔣介石是中華民國第一奇人,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非凡人物,是一位超越前人的大權謀家。蔣用人藝術之妙,手腕之巧,韜略之奇,謀略之高,比歷代權謀大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蔣介石集古今中外文化思想之大成,他信神、信鬼、信仙、信上帝、信術數、信扶乩,無所不信,樣樣都信。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近現代中國少有的智謀型政治家。
方這樣詮釋這個曾被咒為「蔣該死」的名字:「蔣介石,一個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權謀和激情,憑藉勤奮和意志響徹整個中國和世界的名字;一個曾在中國翻天覆地,掀起滔天巨浪,令世人敬畏和詛咒的名字;一個在歷史的空間震古鑠今、空前絕後的名字。」
《蔣介石遭袁世凱追殺時 曾獲美貌妓女捨身相救》
摘錄——蔣介石遭袁世凱追殺時 曾獲美貌妓女捨身相救(摘自《方永剛筆下的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華文出版社出版)
1911 年的殘冬,一天,陰沉沉的天空,冷風颼颼,街上路燈黯淡,時局動蕩,人心惶惶,馬路上行人稀少。上海北里長三堂子生意清淡,夜已深,天空飄著雪花。空寂的街道上,一名青年在昏暗的路燈下,拉起衣領,冒著寒風匆匆而行,走進一座院門,只見門前掛著一隻燈籠,上寫「群玉坊」三個字,他上前叩門,無人回應,見四下無人,立即攀牆而上,跳進院中。
不一會兒,街頭出現十餘名袁軍,由一名包打聽帶領,也在這所院門口停了下來。「篤!篤!篤!」急遽的敲門聲使院內人們驚醒,門房提著燈籠打開大門,不僅大吃一驚,為首的軍官衝上去用力一推,罵道:「滾!老東西,睡死啦!」隨即手一揮,帶兵衝進大門。老鴇戰戰兢兢地從里堂子內走出來,為首的軍官一把抓住她的衣領,惡狠狠地說:「陳其美和蔣介石是不是在這裡!嗯?」
「這……」老鴇一愣,欲言又止。「說!」那位軍官一記耳光,打得老鴇兩眼直冒金星,「再不老實說,老子宰了你!」「我說!我說!是有一位陳先生常來這裡。」老鴇哆哆嗦嗦地說,「可今天我沒注意他們來。」
「搜!」 軍官用力一推,把老鴇摔出好遠,帶著士兵滿院亂翻。頓時,院子里稀里嘩啦、丁丁當當,女人的尖叫聲,男人的獰笑聲,亂作一團。兵丁來到後院,推開一個房門,但見一位眉清目秀、姿態撩人的女子站在面前。她穿一件粉紅色的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豐滿的胸脯若隱若現,從臀部往下順著兩腿開了兩條裙衩,雪白細膩的大腿一覽無餘,加上紅紅的嘴唇和水汪汪的大眼睛,使這軍官看呆了。
他圍繞著這位漂亮女子仔細打量了一番,隨後伸出兩個手指托住那女子的下頜,問道:「你是何人?
「我是這堂子里的娘姨。」「我問你姓名?」「我叫姚怡琴。」「聽說你常侍候陳其美和蔣介石。」姚怡琴原本驚愕的臉上,掠過一絲欣喜,立即說:「不錯啊!他們出手大方吆。」「這幾天有沒有來過?」「有哇!昨天還來過咧,你們是不是他的部下?向他彙報什麼情況,告訴我,我可以幫你們轉告。」姚怡琴明知故問,沉著應付。
「混賬!」軍官兩個手指一提,把姚怡琴的下巴托得酸酸的,「他們是亂黨,我們是來抓他們的。」「唔!」姚怡琴愕然應了一聲。軍官領著兵丁里里外外翻了一氣,沒有發現可疑的人。這個小屋子幾乎一覽無餘,他們泄氣了。待袁軍一走,姚怡琴的腦海里,立刻浮現出她傾慕已久的青年影子:高大挺拔,滿口粗俗浙江官話;對姚怡琴來說,卻是懂得風情的男人,每當她奉茶、送上點心,一不注意,便被他擰上一把,不痛不癢,卻能激起她心湖蕩漾。
外面沉寂下來。姚怡琴乾咳一聲,自己捂著嘴笑出聲來,嬌聲嬌氣地說:「蔣大公子,請出來吧!」床簾動了一下,只見一個光亮的腦殼露了出來,接著整個身子也一點一點地運動出來。此人面對姚怡琴站定,兩手作揖打恭,雞啄米似的,口中連連有聲:「謝謝姚小姐!謝謝……」
「喲,說聲謝謝就完了。我把那些大兵打發走,可不是為聽你謝謝的。」
「姚小姐,我終生忘不了你。」蔣介石拉住姚的手。「凈說大話唬我,你們這些男人,我見得多了,當面嘴抹蜜,出門就忘到爪窪國去了。」「我明天就跟陳大哥說去,把你賞給我,咱們兩個再不分開。」
「哎喲喲,你可別這麼說,我聽了煩。你陳大哥包房,是包我們的先生,像我這樣的侍候主人的娘姨,可是自由身,你問的什麼陳大哥?你這明明是找託詞騙我。」
蔣介石緊緊摟住姚怡琴,親了又親,貼著她的耳朵說:「我愛你,我要娶你。」隨手閉了燈。這一夜,他倆海誓山盟,顛鸞倒鳳,直到日照三竿。
就這樣,姚怡琴成了蔣介石的第二任夫人。他們結合後,蔣介石給姚改名冶誠。
「冶誠是什麼意思?」姚怡琴想要從這一名字里,嗅到蔣介石愛情的信息。蔣介石答道:「冶者,冶容也,也就是漂亮的意思;誠者,誠心也。冶誠的意思是對你這樣的美人,我一定誠心誠意地待你。」蔣介石笑了,姚怡琴也笑了。蔣介石胡吹亂泡一陣,自鳴得意;姚怡琴聽了入耳,像喝醉了酒一樣暈暈乎乎。
關於蔣介石和姚冶誠相識的經過,1927年10月18日天津《益世報》對姚的身世有如下的報道:「女士出身寒微,當南北和議告成時,蔣氏隨陳其美居滬,陳每過北里,蔣亦與偕往,怡琴在法租界某妓處做房侍,在筵席間見蔣氏,終至以身相托,被蔣納為妾室。」
1912 年冬,蔣介石從日本回國。他與姚冶誠本想繼續住在上海,無奈刺陶一案還未了結,人們對此事的責難、憤慨使蔣介石不便在上海公開場合露面,遂偕姚冶誠回到溪口。在豐鎬房,她孝敬婆婆,尊重毛氏,從不僭越,就這樣寧靜平和地生活了半年時間。後來,她撫養蔣經國長大成人,直到在台灣終老天年。她雖不被蔣家承認,卻是客觀存在的一員。
方永剛,在人們的印記中,這個名字的背後是「黨的創新理論宣傳的楷模」這樣的光環和20多部與之相關的理論專著。其實,方永剛的著述遠不止這些。作為近現代史研究專家,方永剛還有一些「另類」著述:《馮玉祥與蔣介石》、《蔣介石在1949》等,而且這些有關蔣介石研究的著述過去少為人知。因為在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中,他繞不開對20世紀中國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蔣介石的研究。
近年來,出版界出版了很多研究蔣介石的論著,大致有這樣幾類:一類是學術刊物中,每年都有數十篇乃至上百篇研究蔣介石的專題論文,其中不乏操幽析微的佳作。
第二類是全面敘述蔣氏一生的專著,已出版了好幾種,包括一些「蔣介石系列叢書」、「蔣介石政治關係大系叢書」等,有的還成了熱門暢銷書。
第三類是有關研究蔣氏的資料和工具書,也出版了幾種,如年譜、大事紀等。
日前,《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由中央統戰部主管的華文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箇中原因除了該書鮮明的個性語言,豐富、翔實的史料外,其中一個就是該書的作者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方面卓有成效的新聞人物方永剛。
《馮玉祥與蔣介石》、《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蔣介石在1949》在方永剛的著作中頗具獨特性,這也是他在歷史學科中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幾本書,讀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認識方永剛,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蔣介石的思想和內心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蔣介石,並有助於推動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
蔣介石並非是一個只會罵「娘希匹」的「草包」、「流氓」
長期以來,關於蔣介石,我們讀的是陳伯達寫的《人民公敵蔣介石》,再就是《金陵春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蔣介石似乎是一個只會罵「娘希匹」的「流氓」、「壞蛋」。《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是一部關於蔣介石的傳記文學。溪口,是蔣的出生地;慈湖,是蔣的靈柩暫厝處。一個「到」字,連接了蔣一生的88年。
作者用40萬字把一個逝去三十餘載的蔣介石活靈活現地重塑出來,他既沒有簡單地醜化蔣介石,也沒有貶低他的貢獻,也沒有誇大他的功績,只是用客觀而流暢的筆墨敘述了蔣的一生,充分體現了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原則。
華文出版社副社長李慶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也對該書的獨特視角和行文方式深有感觸:「方永剛對蔣介石的功過評述得比較到位,並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讀者,而是給予讀者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看完之後自己來下結論。」總體來說,方永剛把蔣介石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來寫,不僅刻畫了他的權謀、政治手腕,也寫出了他作為凡人的一面。
史學工作者不能當漫畫家
蔣介石是民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關鍵性人物,也是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現在談起蔣介石或出版與蔣介石有關的書是很平常的事了,而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這卻是學術界的一大忌,大有為階級敵人樹碑立傳之疑。1961年初,陳毅同志提出寫一部《蔣介石傳》,要求「研究一下中國大資產階級如何從聯共走向反共,這個研究對納賽爾這樣的政治家是有積極作用的」。(劉煉:《風雨伴君行》)當時,就將這項任務交給了何干之。
很遺憾,「在他(指何干之)著手準備《蔣介石傳》時,情況又因政治因素髮生了變化,在討論如何寫這部書時,所里(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有人提出:現在剛經過反右傾運動,『左』風仍未停,而文化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難得倖免,研究所並不是避風港,也不是世外桃源,在這種政治氣候下寫《蔣介石傳》,如果有人說你替蔣介石樹碑立傳,就成了政治問題,干之則認為,應當允許實事求是地寫。鑒於以往的經驗,實事求是又往往被認為是保守,蔣介石是十分敏感的人物,史學工作者不能當漫畫家,這部書如果只是簡單地醜化一通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結果還是改題目,改為《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意在既寫蔣介石代表的資產階級聯共、反共的歷史道路,也寫民族資產階級由中立走向革命的歷史道路,檢討中國共產黨對各派政治力量的政策得失。」可嘆,即使以《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為名的書亦未能完稿。何干之很感慨地說:「這本書是外交部陳毅同志建議寫的,毛主席、周總理一直強調要研究敵我友三方面,我真想把它完成。」
避免蔣介石研究中常出的一些偏差
在當前關於蔣介石的研究著作中,有些著作可能出於迎合圖書市場,或出於標新立異,也可能由於缺乏真正的研究(沒有讀多少資料)等原因,常出現一些偏差。如有的對已出版的文獻資料缺乏認真的研讀。像台灣出版的《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四十卷,一千五百多萬字,大陸出版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一百多卷,這些都是研究蔣的寶貴史料,但從目前出版的書刊來看,有的史實有出入,有的觀點明顯值得商榷,顯然沒有讀過這些史料。
再如,有的著作在對蔣介石的基本定位上發生遊離。現在,雖然一般不用「人民公敵」、「獨夫」、「民賊」來指稱蔣介石,但應當看到,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政府建立後,逐漸成為第一把手的蔣不把心思放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上,不去拯救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而是放在反共上,即使在日本侵華擴大、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他也沒有全力以赴進行抗日戰爭,尤其是抗戰一勝利,他馬上發動新的一場內戰。
所以說,對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只能是,他阻礙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是一位逆歷史而動的反動人物。而有的著作在定位問題上發生偏離,說什麼要「衝破一切禁區」、「超離政治學」,說蔣介石如何注重禮儀,如何體察民間疾苦,如何節儉簡樸,甚至說他在台灣是實行「民主政治」和「清官政治」,等等。這些都沒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也有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立場。
方永剛在書中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如在寫到「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是「剿共」,還是抗日?方永剛剖析了蔣的內心世界,認為蔣當時的心情很複雜,其真實想法是「『剿共』一定要進行下去的,抗日這面旗也不能丟」。
於是蔣決定,「剿共」、抗日兩面旗子同時舉,但是一實一虛,「剿共」下實力,抗日則是虛張聲勢,「雷聲大雨點小」。
方對蔣當時的複雜心態的剖析可謂入木三分。李慶這樣評價方永剛的這本書:許多同題材書愛標榜「全面、客觀、公正」之類的字眼,方的這部書不遜於其它書,不攢、不堆砌材料,從一個解放軍高級教官的視角,淋漓盡致地還原了一個為世人爭議不休的蔣介石。
對蔣介石「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的立場給予肯定
方永剛在很多細節上很下功夫,他不僅著重用墨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蔣介石的熏陶、蔣在安葬母親時的悲情、逃往台灣前夕的無限感慨、傳統文化對蔣介石世界觀的養成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突出了蔣介石的「一個中國」立場,強調他始終堅持中華民族的統一,如在描寫與美國的合作時,也把蔣介石的矛盾心理揭示了出來。同時,方還把身為領導人的蔣介石的戰略眼光凸顯出來,不像有的蔣介石傳記只是浮光掠影地輕描淡寫。
如在台灣問題上,現在台灣出現了一股全盤否定蔣介石的勢頭,從深層次看,這種對蔣介石的全盤否定,實質上是「台獨」思想在另一角度的反映。方永剛在書中對蔣介石在台灣有一個總結,認為「蔣介石在晚年對中華民族作出的一大貢獻,是堅定不移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及時地、嚴厲地打擊台獨勢力。蔣介石在台灣27年,第一,他反對『兩個中國』;第二他反對『台灣獨立』」。
再如寫到蔣介石與中國傳統文化,方永剛認為,在20世紀30年代,蔣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王陽明就極為推崇,逃到台灣後,他將所居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1972年,86歲高齡的蔣還為「船山學會」頒詞說:「王船山先生是我們近代史上博學深思,卓然獨立的大儒,窮盡理性,以弘揚傳統文化,居仁由義,以匡正人心……」但方永剛明確地指出,蔣提倡研究王陽明一是為了反共的需要;二是為了維護在台灣的地位。
所以,方還不無反諷地說,「王船山是一位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家,他能幫蔣『心想事成』嗎?」
蔣介石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對其學界頗多爭議。方永剛在《蔣介石:從溪口到慈湖》一書中,這樣詮釋這個曾被咒為「蔣該死」的名字:「蔣介石,一個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權謀和激情,憑藉意志響徹整個中國和世界的名字;一個曾在中國翻天覆地,掀起滔天巨浪,令世人敬畏和詛咒的名字;一個在歷史的空間震古爍今、空前絕後的名字。」
(楊樹標/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
百家爭鳴時諸子對墨家學派的兼愛提出質疑。
問,南方這麼大,你怎麼能愛所有人?
答,如果南方無限大,那人一定裝不滿南方,即人是有限的,所以能愛全部人。如果南方不是無限的,那在南方的人一定是有限的,所以也能愛所有人。
此內容出自馮友蘭所著 《中國哲學簡史》白馬非馬
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 – 白馬非馬,最後它說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著他的 (不是馬的) 白馬進城去了。通俗講解「白馬非馬」論
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 (歧義) 類型的謬誤。
「是」這個字可以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係,例如,白兔是兔。
「是」這個字也可以被用來表達「等於」的關係。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裡,「是」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係。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於」的關係。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 雞同鴨講。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為什麼Facebook等國外網站在中國無法訪問?」
「我們沒有關過境外的任何一家網站。你的網站在你家裡,我怎麼可能跑到你家去關你家的網站呢?」你為什麼造假幣?因為不會造真的啊
我們常常會在生活里遇見一些令人啞口無言的詭辯,明明知道這是謬論,但就是沒辦法反駁對方。
這些詭辯者,往往會先提出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然後找出一切可能會印證這些觀點的證據來證明自己,不符合的證據直接忽視,即使這個觀點他們自身或許都無法相信。
戰國時期名家公孫龍有一篇文章叫《堅白論》,它的命題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標準的詭辯邏輯:「你摸到石頭的時候,只能感覺到石頭硬,因此石頭不是白的;同理,你看到石頭的時候,只能看到石頭是白色的,因此石頭不是硬的。所以得出結論,石頭不可能同時是硬的和白的。」瞧!這辯術簡直是太有本事了!
而現實中的人們如何詭辯呢?先說一個小故事,我一表妹,看到自己2歲的小寶寶一直咳嗽不停,就一直問:「寶寶你怎麼咳嗽啦?啊?你怎麼咳嗽啦?」鑒於之前她很多奇葩行為,我在旁邊看不下去了,就說:「你怎麼這樣責問她,小寶寶咳嗽怎麼會自己說原因呢?找原因是你當媽媽要負的責任,咳嗽了你要給她喝喝水,或者喝點咳嗽水。」此時表妹馬上怒起反擊:「我就是故意問她幾句的,可以引她多說幾句話來看情況啊,怎麼啦怎麼啦?啊?」接下來這句更經典,這句話使用了超級辯證法,屬於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論中利用事物矛盾兩面性的詭辯:「況且,葯能隨便吃嗎?」
我想,得,生病還不能吃藥了!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所言,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以生病當然要吃藥,這絕對沒錯,但是確實也有萬分之一的人會隨便吃藥,這時隨便吃藥確實是錯的!嗯,我也許錯了,所以我接著說:
「那你給她喝喝水也行呀。」
我表妹馬上不幹了,磨蹭了半天,就是不給孩子喝水,卻反過來指責我說:「我說你這人,為什麼針對我啊?啊?上次就針對我了,這次又這樣,啊?」
咦?這又是什麼辯證法?我得仔細想想,嗯,好像是轉移戰線的詭辯術,這好像已經爐火純青了呀!這已經完全沒辦法應對了呀!我只好趕緊敗退,上樓自己喝水去了。
王司徒: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諸葛村夫:草擬粑粑!二臣賊子!斷脊之犬!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王司徒:啊……
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