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紅塵?而不是綠塵藍塵黃塵?


好問題,逐條解釋如下:

1,紅塵的原義,一般指的是早晚時候的飛塵,此時日光是紅色的,給飛塵也蒙上一層紅色,故名紅塵。如:

日出紅塵——

飛觀霞光啟,重門平旦開。……紅塵揚翠轂,赭汗染龍媒。(張正見《門有車馬客行》)

才分曙色第三鳴,旌旗紅塵已出城。(李廓《雞鳴曲》)

日落紅塵——

紅塵暮不息,相看連騎稀。(張正見《洛陽道》)

東門車馬路,此路在浮沈。白日若不落,紅塵應更深。(於武陵《東門路》)

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楊炯《劉生》)

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落紅塵昏。(李益《輕薄篇》)

日出日落前後,光線最為奇異,雲彩是金的,草木是紫色的,飛塵是紅色的。所以經常有人將紅塵紫陌連用,紫陌,即是草木呈現出紫色時道路的樣子:

轟轟紫陌上,藹藹紅塵飛。日暮延平客,風花拂舞衣。(江總《長安道》)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酺歸日欲斜,紅塵開路薛王家。(張祜《大酺樂》)

2,紅塵最早出現在班固《西都賦》中,也是日出時的景象:

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

——班固《西都賦》

這一段的「紅塵」,發生在「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之時,正是日出之時一片忙碌景象。而至於長安城飛塵的本來顏色,也不必瞎猜,是黑色的。據漢代《三秦記》、《三輔黃圖》等書所載:

長安城中地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堅如石如金。父老相傳云:蓋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城闕亦然。

——《三秦記》

長安城的城牆宮闕略顯紅色,而且很堅硬,傳言是運來了龍首山中的紅土造成的,這正說明長安城本無紅土。而且,其中明確提到,長安城土都是黑色的(地皆黑壤)。

3,紅塵只與日光有關,它並不是城市的專利,郊陌、鄉村亦有紅塵:

日起霜戈照,風回連騎翻。紅塵朝夜合,黃沙萬里昏。(謝眺《鼓吹曲之從戎曲》)

岩榭風光媚,郊園春樹平。……日落紅塵合,車馬亂縱橫。(陳子昂《於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紅塵遮斷長安陌,芳草王孫暮不歸。(韋莊《春日》)

4,黃塵和紅塵象徵意義的不同:

黃塵不必說了,邊疆大漠,塵土飛揚,「黃沙百戰穿金甲」,自是一副荒涼景象。而黃塵顯然也不是邊塞的專利,城市中也有黃塵:

君看舊日高台處,柏梁銅雀生黃塵。(王勃《臨高台》)

句踐城中非舊春,姑蘇台下起黃塵。(衛萬《吳宮怨》)

紅塵,正對應早晚忙碌之景象,或者是清早起床便奔忙不停,或者是日暮之時仍不得休息,容易給人以碌碌之感,所以漸漸便加註了紛紛擾擾的內涵,成了人世間的代名詞。有些作品中,紅塵便開始兼有虛實二義:

珠彈繁華子,金羈遊俠人。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孟浩然《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

夜半聽雞梳白髮,天明走馬入紅塵。(王建《從軍後寄山中友人》)

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興雲心兩共孤。(元稹《重酬樂天》)

驅馬獨歸尋里巷,日斜行處舊紅塵。(李紳《重入洛陽東門》)

藍塵綠塵不必細說,紫塵玉塵亦無干係。不表也罷。


紅土、紅粘土(含三價鐵)廣泛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紅土區戰亂少、生活安定。不用去非洲就能看到!

黃土多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地區,自古多戰亂。戍邊將士要麼馬革裹屍,要麼掩埋於一抔黃土之中。

另外,我國黃土區也有少部分地區有紅色土壤:例如西安分布有第三紀晚期紅土;又如,「我國黃土中發育有很明顯的紅褐色古土壤,尤以黃土高原東南部為最發育,多者可達40餘層」。這些紅色土壤的形成與城市生活垃圾無關。黃土高原的東南部顯然比其他地區更加富足。

紅塵與黃塵便成為了對立的兩種意象,一個是生一個是死。「紅塵滾滾,痴痴情深,聚散終有時。」(《瀟洒走一回》)「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中國男兒》)


綠的:

飛絲惹綠塵,軟葉對孤輪。今朝入園去,物色強著人。

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疎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所以綠塵基本上是綠葉香草一類的東西...

黃的:

白雲滿鄣來,黃塵暗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

聞君立名義,我亦倦晨征。馬在城上蹀,劍自腰中鳴。

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願君但銜酒,深知有素誠。

所以黃塵大概是黃土高坡或者新疆西北的feel...

藍的:

你當是化學污染呢?


呵呵,好問題,隨著城鎮土街道的消失,怕是下一代人得去非洲才知道什麼是「紅塵」了。

先看淵源:

「紅塵」的說法起自東漢班固的《西都賦》:

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

後世沿用這個說法,用「紅塵」來指代文明社會的都市繁華。「看破紅塵」未必是指徹底的離開世俗生活,而是看透了富貴世事的虛偽無常。能坦然接受恬淡的山村隱居生活的話,也算離開了「紅塵」。

從《西都賦》的上下文看,概念闡述的很清楚。「紅塵」就是人/馬/車揚起的土色。「闐」和「溢」都是裝滿的意思。因為人和車「闐城溢郭」,塞滿了城市,所以土質的街道上紅塵滾滾,代表著富庶和繁華。

作為對比,再看看其他顏色的「塵」。

最著名的是「黃塵」。我打字的時候,「黃塵」後面自動跳出來的提示短語是「古道」。即我們經常用它形容城市外的道路。這個詞的出處是漢朝《廣成頌》:

屯田車於平原,播同徒於高岡, 旃旝摻其如林 ,錯五色以摛光。清氛埃,埽野場,誓六師,搜俊良。司徒勒卒,司馬平行,車攻馬同,教達戒通。伐咎鼓,撞華鍾,錯徒縱,赴榛叢。徽嫿霍奕,別騖分奔,騷擾聿皇,往來交舛,紛紛回回,南北東西。風行雲轉,匈糝隱訇,黃塵勃滃,暗若霧昏。日月為之籠光,列宿為之翳昧,

馬融寫《廣成頌》是獻給皇帝的,反對重文抑武的國策,建議皇室帶頭保持田獵之禮,即定期出城舉行軍事演習。可見這裡說的黃塵指人馬在原野上揚起的塵土。後世沿用下來,黃塵一般用來形容城外道路、戰場。比如說元好問的詞: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又比如王昌齡的《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城外是「黃」塵,這不難理解,因為中國北方農業區的基本土色就是黃色。但為什麼城裡是「紅」塵呢?為什麼後人沿用了漢朝人的顏色感和比喻?

以我過去30年多年,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生活經驗,這裡主要的區別是居民廢水和生活垃圾的密度。

古代的街巷和道路,除了極少數大城市的主幹道,除了富貴人家宅邸周圍,基本都是泥土鋪面,一旦被太陽晒乾,人馬踏上去必然是塵土漫天,這一點城裡城外區別不大。但是,農業社會再發達的城市,只要沒有密集的天然河道用來排污(如過去的蘇州),排水和垃圾處理水平和今天的縣城乃至鄉鎮都沒法比。普通人家的主要污水處理方式是潑到街道上,垃圾則是扔出門外即可(現在鄉鎮里也常見)。廢水的主體流入路側的陰溝(未必有),垃圾的大多數也被風捲入陰溝,每隔幾年全城出錢挖一次陰溝,把淤泥扔到城外,這就是古代大多數垃圾和廢水的去向。

然而,還有相當數量的生活污水滲入了路面,以及一部分生活垃圾被人馬踐踏,變成了路面泥土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城市街道的泥土含水量,含有機物的比例遠遠高於郊外道路。一方面濕潤導致土色變深,不是「純正」的黃色,另一方面微生物滋生,土色泛紅(棕)。下面的圖應該和古代城市背街小巷的景象相似。遠方路窄的地方,積水更多,有機物積累更多,就顯得「紅」,到了近處寬闊地方,泥土就顯出本色的「黃」。

還有,古代沒有冰箱和冷凍車,鮮肉無法遠程運送,城市的肉類供應都要靠趕牲畜進城,就地屠宰。北京城的德勝門,每天晚上牲畜徹夜入城,等待第二天早上屠宰。一直到魯迅給北洋政府當差,場面還是一樣:

《一點比喻》

在我的故鄉不大通行吃羊肉,闔城裡,每天大約不過殺幾匹山羊。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雪白的群羊也常常滿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們那裡稱綿羊的。山羊很少見;聽說這在北京卻頗名貴了,因為比胡羊聰明,能夠率領羊群,悉依它的進止,所以畜牧家雖然偶而養幾匹,卻只用作胡羊們的領導,並不殺掉它。

每天都有大量豬羊入城,幾百年積累下來的血色也染紅了城市土壤,骨殖則「豐富」了街道上的微生物。等到太陽晒乾,當然城裡有「萬丈紅塵」(指街巷總長度)。

此外,雖然城裡的廁所都分片被「承包」,雖然糞肥是很重要的財富。但畢竟當時的茅廁都是土坑。就算有石砌的擋牆,也肯定不能防滲漏(沒水泥)。所以,城裡相當一部分糞便滲入了周圍的土壤,再加上幾百年中房屋和宅院不斷的變化,都市土壤必然含有相當數量的廁所污物。古代人之所以止血用香爐灰,就是因為香爐灰的微生物含量比居民區周圍的土壤少,相對而言可以降低傷口感染的概率。不受傷的時候,街上的泥土或許不至於要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污穢」,但肯定比郊區的路面含有更多的水和微生物。

我老家的村子在縣城北門外,門前就是從北門延伸出來的馬路,一直到80年代還是泥土路面,下雨天就遍地泥坑,我也經常看到農村人順手把髒水潑在門前。此時縣城周圍的人口密度應該和古長安差不多(城裡大片空地和農田),人均生活垃圾數量(吃肉,洗菜導致)的比例則遠高於古人,可以說我家門前大路的狀態應該很接近古代的大都市街道。在我記憶中,當時門前的土壤顏色明顯比更偏遠的鄉間道路要深,塵土是紅黑(棕)色,而遠方卡車掀起的塵土是黃色。根據這些生活經驗,我推斷,紅塵和黃塵的區別就在於居民排放垃圾和污水。

從歷史來看,延續幾百年的繁華古都不僅是土壤有問題,整個地下水都會被污染。漢朝定都長安,城址一直用到隋朝,隋文帝雖然繼續在此定都,但也發現了漢長安的問題:

開皇元年,授通直散騎常侍。帝將遷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奏:「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為遷徙計。」

如圖,漢到隋唐,城址搬了很遠,而且是往上水方面搬,這顯然是為了避開兩漢到南北朝期間弄髒的土壤和地下水。

房子里的苦水井

1951年,我和妹妹隨同父母從北京來到西安,當時我就被寄養在表姨家。 表姨家在西安解放路人民市場內,她家的位置在市場東頭,所居之屋是一狹長形房屋,里外兩間。表姨及表姨父住外屋,兩個小表姐和我住在裡屋及裡屋架起的小閣樓上。表姨家的隔壁,是一專演評劇的小劇院,兩個表姐常去那裡學唱戲。而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在里外兩屋之間過道,居然還有一口水井,用蓋護住。這口井為什麼沒在院子里,而在屋裡,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聽表姐說,那是一口苦水井,提上來的水又苦又澀,故只能用於洗菜、洗衣,而不能飲用及做飯。飲用及做飯所用的水,都得買外邊水車上賣的水。剛解放不久,人民市場的房屋雜亂無序,自來水尚無法接入,故吃水就很「金貴」。年僅7歲的我,對那口苦水井很感興趣,很想知道井有多深。於是,有一天趁大人不在身旁,便悄悄走近井邊,剛推開井蓋,就被表姨發現,把我狠狠訓斥一頓,說那井有十多米深,掉下去就別想上來了。從那之後,我再也不敢靠近那口苦水井了。

與之類似,北京城做首都級大城已經千年,城址變化不大,結果就是生活垃圾大量的鹽分滲入地下。明清以後無論怎麼引入外來流水,北京市內也很難找到乾淨的地下水了。

清朝若是在城內佔住一口甜水井,比在郊外有幾百畝良田都快活。

上圖為街頭賣甜水的水夫。至於買不起水的窮人么……

城裡的水含有幾百年滲漏的污物,就算是甜水,富貴人家也是不喝的。於是玉泉山(北京上游)的泉水成了身份標誌,從皇家貴族到富商都喝這個。為了接近乾淨水源,遠離大城市微生物滋生的土壤,皇帝平時喜歡去西郊的頤和園圓明園,夏天乾脆直接去灤河邊的承德避暑。城裡的地下水都能被污染成這個樣子,可以想像「紅塵繁華」中有多少微生物殘骸和垃圾碎片。

總之,在水泥和鑄鐵管道普及之前,城市土壤比郊區更潮濕,微生物更多,即便晒乾也顯不出黃土的本色,因此晴天的時候城裡紅塵滾滾,城外黃塵漫漫。

當然,不是全世界農業區的土壤在乾燥潔凈的時候都顯黃色。但從漢到唐,中國的文明中心和大城市選址要麼就在北方的黃土區,要麼就在黃土區下游的沖積平原上。所以漢朝形成的「紅塵」和「黃塵」之分一直沿用。唐宋以後,鐵犁翻開了東北的黑土,鐵鐮開墾了南方的紅壤,中國農業區和大城市的分布開始擴散到「黃塵」之外。但此時漢語已經定型,再加上中原地區依然佔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紅塵」和「黃塵」的區別得以持續到今天。

至於你問的「綠塵」和「藍塵」……就算有藍色的塵土,在天空背景下也看不清,必然被重新歸為「灰塵」。綠塵可以到剪草機後面去看,但很難遮天蔽日……畢竟灰塵要乾燥才多,而葉子干透了就不再是綠色了。

相關回答:

華北平原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 知乎

為什麼義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並不位於波河下游沿岸? - 知乎

為什麼秦嶺淮河一線被賦予了那麼多地理意義? - 知乎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有哪些戰略意義? - 知乎

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 知乎


因為長安北門被車輪帶起來的塵土是紅色的。代指俗世。

評論區的有些朋友你們想太多了,我說的是大白話,此典可查。4月18日


紅塵,本指紅色的塵土,此詞出自漢代班固所寫的《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漢代的首都長安,地處我國的西北地區,屬於黃土地質。在夕陽下,黃土地上捲起的飛塵,在長安人看來是紅色的,「紅塵」因此而得名。「紅塵」一詞或由於它的浪漫,或由於它的美,一出現就大受歡迎,開始被很多文人在詩作中使用。

逐漸,紅塵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如唐代王建《從軍後寄山中友人》詩云:「夜半聽雞梳白髮,天明走馬入紅塵。」此時的紅塵,已被喻指繁華熱鬧的都市。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紅塵」又多了一個意思,那就是世俗。在佛教里,紅色象徵世俗誘惑,代表餓了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慾望;塵,乃是塵埃和污垢。如明賈仲明《金安壽》第四折寫的「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台,比紅塵中別是一重境界。」清范陽洵的《重修袁家山碑記》寫道:「其自願混跡紅塵,廣行善事,以拯危救難。」這裡的「紅塵」,就是指讓我們煩惱卻又逃不開的世俗世界了。


紅塵是借代

人類做飯燒的火生起的炊煙

即人之大欲 飲食男女


中國以紅色表示喜慶、榮華富貴。紅塵,喻意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喜怒哀樂等等都和塵土一樣輕賤,攪起來後會慢慢落下沉寂。


紅塵可延年益壽。


血淚化作泥土,是謂紅塵。


反對陳可抒,馬前卒的答案。陳可抒有倒果為因之嫌,馬前卒試圖從「科學角度」解釋灰塵為什麼可能是紅的,乃至貼上灰塵照片,更是方向錯誤。

「紅塵」之為紅塵,同物理現象其實沒什麼關係。文字不是來源於生活,文字來源於文字,它並不嚴格對應外在實景,它描寫的常常是內心的風景,即「心理實在」。

我們先來看「紅塵」的使用語境:滾滾紅塵,紅塵萬丈,看破紅塵….

「紅」在這裡的意思其實是「繁華富麗之地,溫柔富貴之鄉」,「紅塵」即令人留戀的俗世。俗世中有何讓人留戀,讓人難以看破? ---情慾。而紅正是情慾與誘惑的色彩。

李商隱詩中,寫世俗愛戀時,總是閃過暗示性的紅色:

寫寂寞思婦

迴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 《日射》

寫思念妻子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有時乾脆很直白,詩首第一個字就是「紅」:

寫閨中婦人

紅露花房白蜜脾,黃蜂紫蝶兩參差 《閨情》

(「花房」和「脾」指花心,喻婦人;蜂蝶喻男子)

寫飄逸出塵的仙人時則選用青碧色和白色,避免紅色: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重過聖女祠》

雖說「紅」字更能代表情慾,也可以看到例外,比如「青樓」一詞。不過我認為,恰恰因為它是「紅樓」,所以要自稱「青樓」。現在恢複本色,稱「紅燈區」了。這也反映了命名權(即話語權)從士人文官(青樓顧客)到吃瓜群眾的遷移。

與紅的婉媚比較起來,黃給人的通常印象是正氣明朗。

「黃四娘家花滿蹊」,「黃」開啟全詩的白日明朗之景。

「黃」因其端正,與塵土結合則成端肅枯槁:

「一騎紅塵妃子笑」,必須是「紅塵」才與「妃子」相宜,「黃塵」就變黃臉婆了。

陳可抒給出了少有的「黃塵」的例子:

君看舊日高台處,柏梁銅雀生黃塵。 (王勃《臨高台》)

這裡的「黃塵」首先與語境中的「銅雀」有關,黃銅蒙塵,自然而然地生成「黃塵」的印象。另外,「黃塵」的枯槁和滄桑才適合用來烘托已故之物。「紅」太活色生香,「紅塵」只能是現世。

「黃」更多地與「沙」結合,「黃沙百戰穿金甲」,粗豪壯闊。

「 紅沙」在文學語言中較少見。因「沙」粗糲暴烈,「塵」柔細,後者更適合柔媚的「紅」。 形容紅色的砂質物時,通常換用更加權威剛硬的「朱」字,「硃砂」。不過「紅」有時因其強烈而予人決絕剛烈的印象,也有與「沙」結合的潛質。

藍綠,柔弱清純,走文藝風的標配色。林黛玉的「黛」字里就含有藍綠色。「紅」因象徵著情慾,以及在女子名字中的過多應用,帶上俗艷感。林紅玉,跟林黛玉一字之差,就只有做丫鬟的分。

「藍」,天然出塵的冷色調。「綠」字里含著水脈,與「塵「的乾燥感不符。「綠塵」感覺怪怪的,改成「綠霧」才好。

藍綠調中的水色: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方文山歌詞)

接下來還可能有哪些組合,「紫塵」,「金塵」?

我們已經有了「紫氣」「金粉」了,「紫」「金」就難以與「塵」相結合。

語言是一個系統,詞語不是獨立存在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常與秋月並舉,若把「秋月」一詞單獨拿出來,也可以問:為何不是「春月」?

放回語境中,「秋月」就顯得自然而然,因為「春」已經用來修飾「花」了。

同樣的,每個詞語,都有整個文學史詩歌史,乃至整個漢語語言作為它的語境。

既然「黃沙」「紫氣」「金粉」「碧波」越來越成為自然的固定的詞語,「塵」也就傾向於成為「紅塵」,而非「黃/紫/碧塵」

「紅塵」又是一個很有美感的詞語。「塵」是柔細的,「紅」是柔媚的,一種共同的溫柔感把這兩個字聯繫起來。「紅」同時又是熱鬧,剛烈,奮不顧身,「塵」則落寞,柔弱,無可奈何,---詞語的內部發生著斷裂,向我們演示出崩塌與毀滅的過程。

「塵」的暗淡襯出「紅」的冶艷,「紅」的熱烈映出「塵」的寂寥,愛欲與幻滅在這個詞里互相糾纏,互相映照出對方,恰如《老子》所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紅」誘起對生的執念;「塵」,無水,無生無覺,隨風而散。「紅塵」,一個詞就是回首時一聲輕輕的嘆息。

將這種對立美學發揮到極致的,是《紅樓夢》小說與李商隱詩。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詞》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無題二首》

金魚鎖斷紅桂春,古時塵滿鴛鴦茵。 《燕台 秋》

最後販賣個私貨

張國榮 紅-跨越97演唱會


大概是因為熱鬧的集市大多顏色是紅色的,尤其是春節之類的大節日,紅紅的一片。

就算紅色比例本來很小,遠遠望去也只剩下紅色這一個印象色了(紅燈的由來)。

所以古人在形容世俗集市用紅塵。


這就是你要的紅塵


紅塵世界則是佛家眼中的繁華人世,一般指人口聚集的地方,以城市居多。但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班固的詩句中,後來我國佛教弟子開始引用,指代人世間繁華的都市生活。其中,「紅」是指紅色的城市布景,比如娶妻生子、歡慶佳節、宮廷幔帳,以及妓院布景等等,所以佛家認為紅色在世間萬物中代表人的活動,也就將之延伸為人的顏色;而「塵」的概念則更加形象,因為古時植被覆蓋比較廣泛,塵土的造成通常都是因為人類活動,因此,佛家將人世稱為「塵世」。綜合佛家對人世定義的「形色」概念,形為塵,色為紅,人世就被稱為「紅塵」了。

出自&<&<北大國學課&>&>


其實「塵」這個字,當它出現詞義擴大時,並不是指「塵土」。這個字是道家的一個「專業名詞」,指人的一生。就像道家的「道」並不指道路一樣。

當然,「紅塵」最早是「紅色的塵土」。可是後來越來越抽象,指代面也就越來越寬。在這個詞義抽象化的過程中,受了道家很多影響的。比如「塵」。

「塵」,眾解之一有一解,即人的一生。舉個例子。《太平廣記》里有個道士對書生說,我們兩塵之後可再見。書生不解,就問什麼是塵,道士就說,道家曰塵,佛家曰劫,儒家曰世。

再補一句「紅」。「紅」在古代則常指代富貴繁華。比如「大紅大紫」。同有繁華之義的還有「紫」。但「紫」曾是皇家所崇,更多偏向貴的一面。詞義覆蓋面更廣的還是「紅」。

令狐項的答案中有「紅」的出處,原來是指紅色的城市布景,比如娶妻生子、歡慶佳節、宮廷幔帳,以及妓院布景等等。所以才用「紅」指代繁華熱鬧。在詞義抽象化中受到過佛家影響。

經過以上分析,「紅塵」形容也便不奇怪了。

有不周之處望方家指正或者補充。謝謝啦。


因為紅塵黃綠藍靛紫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