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以後就寫不出東西了?

很多人在學生時期有無窮無盡的思緒和想像力,但長大以後儘管文筆好,卻無法在創作出一篇完整的故事,甚至連下筆都不知從何開始,這是為什麼?


腦洞是什麼時候都能有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越來越有趣,只要堅持閱讀,持續思考,永遠不會喪失對文學的熱情。但寫出一篇完整的故事在任何時期都很難。小時候品味改變,甚至會看不起自己上周寫的東西;長大後手要斷了,不寫不寫明天還要早起搬磚……而且題中的文筆好也很難定義。不是寫多了議論文和中式大學論文,文筆就會變好了。高中義務教育也有非常精彩的語文選讀課本,但在我所在的五線城市連書都發不齊。至於課外閱讀,這種事不是學生時期乾的最多嘛。所以我甚至會覺得初高中才是大多數人的文筆最高峰——開玩笑啦。寫不出來東西絕對不會是因為年齡太大。有時候靜下心來,放空大腦,看點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書,玩玩遊戲會有奇效。總之不一定非要寫嘛。坐在書桌前無法下筆,那就把筆扔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想撿回來。順其自然,聽天由命,這才是一個健全的業餘文學愛好者所應有的素養。


最近看了幾本寫作的書,《寫出我心》裡面有一個觀點。

寫作就像是肌肉,你要不斷的寫才能夠成長。準備一本筆記本,寫出你最原始的想法和靈感。不用回頭反覆的看,不必要仔細推敲,不要在意文筆和結構,不要在意好或者是壞。讓思緒迸發,不斷的寫。

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強制的要求自己去寫作。然後改變時間段,長期堅持,你就能對每天的任何一個時間段都沒有排斥心理。

寫作題材來源於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愈加豐富,越長大反而想寫的更多才是。

越長大,越寫不出東西。只能說明你寫的少,其次是你對生活缺乏思考。


學生時代相對於工作後,多了很多時間,這些時間可以用來閱讀,用來觀察,用來共情,最後再將他們整合組合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學生時代往往青澀單純,這個時間段最容易與世界產生衝突和分歧,也因此產生了想要表達的迫切感。

長大是一個學會接受與妥協的過程,從前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慢慢會習以為常,與此同時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被瘋狂壓縮,況且現在信息科技這麼自由發達,一切都變得分散化,願意像從前那樣花時間去整合自己思想的人少之又少,能夠刺激我們去寫作的事物也是稀缺資源了。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作家的訪談,他說一個人的創作巔峰最多只能持續十年,如果一個人持續創作超過10年,那麼他註定是吃這碗飯的。

我保持寫作的這個愛好,也已經超過了十年,從小學生寫到大學畢業,高中時期我寫得最多,那個時候也是我閱讀量的巔峰,大學後雖然依然保持閱讀,可是閱讀量降下來了,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在高中時期看的書讓我變成了一個很易感易共情的人,這樣的情緒支配著我去寫,去想,去表達。

所以我想,大多數人失去了長篇寫作的能力,大概是共情能力漸漸減弱,也找不到支撐他們創作的東西了吧。

要適應社會,卻不能被社會所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只能去適應,可是永遠不要忘了,你想要抵抗的慾望和衝動。


推薦閱讀:

如何以「我沒有女朋友,我愛上了一隻貓」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甲賊
姬康
有沒有雙視角/多視角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能給介紹一下嗎?
你我只是匆匆過客(一)

TAG:小說 | 寫作 | 文學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