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剛性兌付文化下 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

摘要:「所有金融活動的風險都通過不同的渠道轉嫁到了財政身上,這也是很多人義無反顧的參與非法集資的根源所在。」

15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出席2017金融街論壇並演講。吳曉靈指出:

我們的政府承擔著無限的責任,在這樣的壓力下,由於責任不清,往往採取花錢買穩定,助長了剛性兌付的文化。剛性兌付的文化下,中國目前只有財政,沒有金融,因為所有金融活動的風險都通過不同的渠道轉嫁到了財政身上,這也是很多人義無反顧的參與非法集資的根源所在。

在現在的經濟情況下,什麼樣的活動能夠得到10%以上的回報,甚至20%的回報,他心裡不明白嗎?我想心裡是清楚的,但是擊鼓傳花,只要這個棒不跌在我的手裡,我就繼續玩下去,跌在我的手裡,我就去找政府,政府為了這些兌付付出了多少的精力。政府的精力應該更多的放在那些遵紀守法人的手裡,讓那些參與違法活動的人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讓他們撞一次南牆,不付出點代價,我想光是宣傳教育是無濟於事的。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張工市長,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再一次在金融街論壇跟大家交流。我今天想講一個題目,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把金融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基礎性制度,防控金融風險是三大重要任務之一。當前,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樹立風險自擔的文化。

第一,打破剛性兌付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

在計劃經濟當中,計劃是配置資源的龍頭,而在市場經濟中,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決定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剛才吳敬璉老師已經講過了,在市場經濟當中,各種要素的總和靠金融的連接,如果金融配置效率低下,那麼社會資源也不可能得到高效率的配置。

不打破剛性兌付就無法反映風險溢價,就沒有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因為有風險,暴露風險,才能夠看出不同信用主體的價格。只有好的企業才能夠以低的價格獲得市場融資,而不好的企業應該為此付出高的代價。但是,當我們不能夠打破剛性兌付的時候,好壞企業是無法區分的,他們沒有風險的差價,也就不可能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無法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剛性兌付是金融業制度扭曲的結果。

打破剛性兌付在金融界已經喊了很多年了,最近幾年中央文件屢屢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打破剛性兌付,而且現在從上到下維穩的壓力越來越大呢?我想這裡面有制度原因,也正是金融改革要努力的方向。風險自擔是一切金融活動的基石,金融是居民財產自主運用的活動,是價值跨期轉移的契約,承擔風險獲取收益是金融運行的基本原則。但是,非常可惜,我們很多人沒有在金融活動當中樹立契約的理念,更多的只想得到資金,只想去用資金,從來沒有想過怎麼樣很好的對資金運用的效果負責任,很多人投資的時候只想獲取更多的收益,而沒有想到更多的收益是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每一項金融活動就是一個契約。

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對居民財產權的忽視和不尊重使居民喪失了自己是財產利益維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計劃經濟的特徵就是政府用計劃管制所有的經濟活動,因而企業和居民都沒有財產的運用自主權,對於財產不尊重,對於財產運用權的不尊重,使得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居民沒有自己是財產利益第一維護人的意識。政府管制過多,導致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承擔著無限的責任,責任越大,管制越多,因而金融長期處於壓制狀態,正常的融資渠道不暢,非法的融資活動就留下了很大的活動區間。

公眾在參與非法集資過程當中的心態是盈利歸自己,虧損找政府。我們的政府承擔著無限的責任,在這樣的壓力下,由於責任不清,往往採取花錢買穩定,助長了剛性兌付的文化。剛性兌付的文化下,中國目前只有財政,沒有金融,因為所有金融活動的風險都通過不同的渠道轉嫁到了財政身上,這也是很多人義無反顧的參與非法集資的根源所在。

在現在的經濟情況下,什麼樣的活動能夠得到10%以上的回報,甚至20%的回報,他心裡不明白嗎?我想心裡是清楚的,但是擊鼓傳花,只要這個棒不跌在我的手裡,我就繼續玩下去,跌在我的手裡,我就去找政府,政府為了這些兌付付出了多少的精力,我想,政府的精力應該更多的放在那些遵紀守法人的手裡,讓那些參與違法活動的人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讓他們撞一次南牆,不付出點代價,我想光是宣傳教育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的國家信用和商業信用不區分,也是剛性兌付的基礎,國家控股的金融機構是有限責任公司,他不應該承擔國家的信用。我們現在的銀行,包括國有控股的銀行,已經都是上市的銀行了,是大眾的銀行,我們應該承擔公司的信用。我們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每一個人應該想到,任何一個金融機構都有破產的可能,儘管在破產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保護小存款者的利益,但是這不意味著每個金融機構都是和國家同等的信用。我們的有些金融機構,為了自己的競爭採取了不當的方式,誤導社會公眾,有意無意的掩蓋了金融信用和普通商業企業信用的差別,誤導著國家信用和商業信用的區別,那些在銀行大廳裡面賣保險,賣理財產品的人,那些買產品的人,他們是想承擔產品的風險嗎?不是,他們買的是銀行的信用,而他們認為銀行的信用就是國家的信用,因而在國家信用與商業信用不分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樹立風險自擔文化的。

我們金融法律不完善和監管理念的落後,也讓金融機構有可能不向公眾如實揭露風險,行為的瑕疵導致金融機構以剛性兌付掩蓋不當行為的責任,我們現在最混亂的是理財市場,每一個金融機構,當你在銷售理財產品的時候,是不是真正的,真心實意的,切實的向投資者揭示了風險,我認為不是的,我本人在去儲蓄所的時候,包括去買金融產品的時候,櫃檯人員第一責任是把產品賣出去,他的第一責任不是向客戶揭示風險,給客戶以選擇的權利。而我們由於在產品當中的一些法律關係揭示不清,在銷售過程當中的瑕疵,使得我們的金融機構一旦面臨風險的時候,首先不是想到怎樣分清責任,而是想辦法來掩蓋這些問題,保住自己的商譽,我想這也是我們剛性兌付不能夠打破的很重要的原因。

股票、基金已經形成了風險自擔的文化,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來自法律關係和風險責任的模糊。我們的理財產品到現在「一行三會」四個監管當局不能夠形成統一的認識,我想金融亂象不會止。債券的剛性兌付來自對國有企業的信用認識和理財產品埋下的風險傳遞,為什麼在資本市場上已經形成了風險自擔文化的領域當中,債券在打破剛性兌付的時候那麼難呢?因為我們有很多國有企業,把國有企業的信用看得比基本上和國家信用等同,而且國有企業在違約過程當中,他的這種信用文化,我想樹立是不夠的,在國有企業違規的時候,進行債務重組的時候,我想很多的債權人其實是處於弱勢地位,不能夠與市場主體平等的進行商業談判,我認為這也不可能樹立很好的信用文化。而我們在銀行間市場當中,也有很多的理財產品參與了債券的認購,理財產品的套嵌,信用鏈的延長,使得問題更加複雜。為了減少風險的傳遞,也在處理債券的剛性兌付時顧慮重重。

第三,有序打破剛性兌付,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打破剛性兌付才能夠化解風險的不當積累,金融業就是一個經營風險的行業,不出風險是不對的,出了風險才是正常的。就像吳敬璉老師剛才講的,一個企業的成長是有風險的,金融服務於有風險的企業的成長,風險也會反映在金融業身上。如果大家都不去承擔風險,不去承擔創新的風險,不去承擔損失的風險,何來社會的進步。因而,我們應該有承擔風險的擔當,也有容忍失敗的寬容,讓各類金融產品風險透明和暴露,才能切斷風險的傳染和傳遞,如果是把風險一個個暴露出來,就是一個小風險。當一個產品出現風險的時候,用另外一個產品,或者是用另外一次融資來掩蓋這個風險,那麼就會使這個風險越積越大,最後從小風險積累成了大風險,也就是有可能形成了我們的系統性風險。

有序打破剛性兌付,要從完善法律,明確風險責任做起,我希望監管部門要有揭示風險、化解風險的責任擔當。我也知道,很多的金融機構,當一個產品風險暴露,想不兌付的時候,有一些人在金融機構的產品裡面私自賣一些產品,但是這些產品本身不應該是金融機構來承擔,為了穩定,為了金融機構的商譽,很多人對這些風險的暴露採取了一種掩飾的態度。我想,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監管當局,還是地方政府,都應該有揭示風險、化解風險的責任擔當,金融對國家這麼重要,金融的安全對國家這麼重要,如果我們不把金融的信用基礎,金融的契約精神樹立好的話,那麼我們的金融安全是無從談起的。我們應該用典型案例區分責任與風險擔當,用案例對全社會進行風險和信用的教育。我想,只有這樣,中國才有真正的金融,我們講利率市場化,沒有風險的暴露,不打破剛性兌付,沒有違約事件,哪裡來的風險定價。如果不打破剛性兌付,不真正的實現風險定價,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

剛兌印鈔猛如虎啊,正是因為剛兌的存在,老百姓拿去購買的信託、明股實債、理財、P2P、才能夠坐享遠超全世界的無風險收益。做企業累死累活不過3-5%的點的利潤,可是坐在家裡的無風險收益就達到了5%以上。以至於很多上市公司把錢拿去做理財都不去投資新的項目。5個億拿去買理財一年輕鬆2500萬利潤,你拿去建廠累死累活的開發生產,一年有沒有2500萬利潤還是兩說。你以為你賺到的是無風險利潤?天真,你怎麼賺的利息,通脹怎麼給你拿回去。

推薦閱讀:

你知道嗎,保本≠不虧錢。
員工入股公司,但是需要按照當前估值對應價格購買,應該注意什麼?
鑒定了兩款熱門產品,估計又有大媽要上當
什麼是P2P?值得投資嗎?有哪些風險?如何投資P2P穩賺不賠?
身為27歲的我,只有30存款,我該怎麼辦?

TAG:金融 | 股票 |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