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鐵騎皆絢爛——清代的驍騎營棉甲胄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清代的鎧甲擁有以下特徵:頭盔高聳呈寶塔狀,盔頂安裝著長長的盔槍(即所謂的「避雷針」),頭盔下面附裝有護耳、護頸等部件,這些部件和身甲的結構一致,表面為布面,邊緣有鑲邊,布面和鑲邊的顏色和所在旗的旗色相同,甲面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甲釘。

▲現代人復原的清軍騎兵

在常見的影視劇中,這種甲幾乎成了清軍普通士兵的標準裝備,不管是多爾袞的軍隊,還是福爾康的部下,各路清軍要麼身著布衣,不披鎧甲,要麼就穿著這種五顏六色的鎧甲。

▲八旗驍騎棉甲胄

實際上,這種甲雖然確實曾經大量存在於清代,但它僅僅是清軍眾多制式鎧甲的一種,而非唯一甲式。

清代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綠營鎮守各地,八旗主力拱衛京城,部分八旗軍隊則分散駐防各地,監視綠營兵。八旗兵的基礎部隊由步甲(步兵)和馬甲(騎兵)組成,京城的步兵由步軍營統轄,負責京城治安,騎兵又稱驍騎,京城的騎兵由驍騎營統轄,驍騎營是京師八旗的主力部隊之一,各旗都有驍騎營,由旗主直轄,其性質相當於集團軍直屬騎兵團。地方上的駐防八旗人數較少,便沒有單獨將騎兵和步兵列營。

▲驍騎棉甲胄

而這種甲,就是驍騎營的制式鎧甲之一,驍騎棉胄和驍騎棉甲。

驍騎棉胄的胄體為皮革髤漆,胄頂為葫蘆狀的銅葉,盔纓為紅氂(染紅的氂牛尾),胄體附件(舞擎、盔梁、寶蓋、盔盤)為黃銅製成。護耳、護項、護項均為棉甲結構,甲釘為白銅釘,表面為綢,內里為棉布,表面和鑲邊的顏色與旗色相同,如正黃旗驍騎營士兵的棉甲外表和鑲邊均為黃色,而鑲黃旗驍騎營士兵的棉甲外表為黃色,鑲邊則為紅色。

▲瀋陽故宮展示的驍騎棉胄

驍騎棉甲甲身由護肩、上衣、下裳、護腋、前襠、左襠組成,沒有袖子,材質結構與驍騎棉胄護耳相同。

這種鎧甲既是驍騎營的實戰裝備,也是參加閱兵時的禮服。清代中期的時候,火器已經比較成熟,鐵甲在當時而言用處已經不大,而棉甲由於相對輕便,還有一定的防護力,因此還有一定的實用性。清緬戰爭(乾隆二十七年到乾隆三十四年)時,武備院為前線部隊調撥的裝備中,便有「棉甲五百件」。

▲驍騎棉胄

驍騎棉甲胄的存世量比較大,因此算不上珍貴文物。據故宮工作人員的回憶,故宮曾經將3000套「御林軍棉甲」賣給員工供其拆開取用其中的絲綿製作棉被,還曾撥給八一電影製片廠1000套充當道具。清代並無官方定義下的御林軍,與御林軍職能相仿的軍隊有親軍營、前鋒營、護軍營等,但被售賣的鎧甲又未必是上述部隊的裝備。毛憲民所著《乾隆朝鎧甲改造探析》中曾經提到過處理故宮甲胄的事情,從行文來看,被處理的鎧甲應該是驍騎棉甲胄(或者起碼有一大部分屬於驍騎棉甲胄),而非所謂的御林軍鎧甲。

▲故宮展示的八旗驍騎棉甲胄

除了驍騎營士兵穿戴驍騎棉胄外,漢八旗的鹿角兵(鹿角即木製的路障,鹿角兵便是戰時負責路障的士兵)和八旗軍中的炮手也穿戴驍騎棉胄,這兩類士兵身穿的甲為鹿角兵棉甲,鹿角兵棉甲與驍騎棉甲形制基本相同,但沒有下裳。

公眾號:丑橘先生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殷商和西周軍隊都不愛用長矛?
文物和文獻不會說的秘密:為何曾侯乙墓皮甲的裙甲臃腫又不實戰?
飛刀、飛針、流星鏢,這些暗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日本五兵之一:長槍發展史
劍客猴哥 | 從揮舞木棍的男孩到全身重甲的戰士

TAG:盔甲 | 清朝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