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看過的書裡面,最喜歡這10本

外面下著瓢潑大雨,被摩托車騎手載到烏布車站時,已經濕得不像樣。還有20分鐘的候車時間,習慣性掏出kindle來。

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讀書時光吧,總是在移動中,靠候機、地鐵、火車、等人這些零碎的小縫隙,啃噬掉一本書。不再有中學時把課外書偷偷放在桌下看的竊喜,也不像大學可以悠閑自得地翹課躺床上看書。

長大有時也真不是一件好事情,腦袋裡存了無限的瑣碎事,燉湯的時候想著趁空看下書,看書的時候又擔心湯會沸出來,看到最精彩的時候,偏偏等的人來了。唯獨旅行中,還算有些心無旁騖的時間。

照例去豆瓣翻今年的「讀過」list,找出這10本最喜歡的書,分享給你們。

01《水果獵人》

亞當·李斯·格爾納

最初從《福桃》雜誌的「無毛黃金桃」一文知道作者亞當·李斯——水果狂人。和到處飛來飛去吃頂級餐廳的foodie一樣,玩水果的那些食客自成一派。

書里有亞當為探訪稀奇水果的冒險,巴西的嘉寶果、非洲的奇蹟果、塞席爾的海椰果、印尼婆羅洲的熱帶水果,也有關於水果貿易、水果革命等一些偏學術的報告。

亞當寫的東西,像是非常具有冒險精神的「調查記者」,對水果的解讀也十分到位。在他的安利下,準備專門安排一次去婆羅洲的旅行,尋找傳說中的紅色榴槤看看。

02《在西伯利亞森林中》

西爾萬·泰松

隱居已經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了,能把隱居寫好看了,倒不是很容易,《瓦爾登湖》我就費了好大力氣才看完。這本《在西伯利亞森林中》,雖然是作者把每日書寫的日記結集出版,卻幾乎是一刻不停地想做書摘,太多閃耀著靈光的句子了(翻譯者的功勞也不小)。

他本是一位騎單車環遊過世界法國探險家,早已出書成名,但還是抵擋不住「隱居」這個念頭的召喚,帶著十八瓶亨氏超辣醬和一箱子書,來到貝加爾湖畔一棟只有幾平米的小木屋裡,獨自度過了六個月。

作者與自然對話,他砍柴、汲水、從冰洞里釣紅點鮭魚,做魚肉餡餅,在窗邊望著雪松夢想、思考,沿著狐狸的足跡在雪中徒步。歸隱即反抗,哪有那麼複雜。

03《旅行者的早餐》

米原萬里

日本俄語同聲傳譯米原萬里小姐的一本散文集,跟吃有關,也跟蘇聯、東歐那幾個她生活過的國家有關。日本和歐洲的美食已經被描述得太多,在米原萬里小姐的書里,倒是可以看到一點新鮮的東西。

長年在國外生活的日本人,跟我們一樣都有繞不過去的味蕾鄉愁。最有趣的是看米原小姐描述她們如何在海外自製日本食物,用麵包粉和啤酒混合發酵後做成米糠腌黃瓜、用細義大利面蘸醬汁後當做蕎麥麵吃,玩假裝吃到壽司的遊戲。

她說,我屬於「為吃飯而活著,不是為活著而吃飯」這一派,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癖好,看到這一句,就明白應該是我會喜歡的書了。

04《赤木家的食器櫃》

赤木明登&赤木智子

從去年安藤雅信的《美與生活》後,今年又看了幾本日本民藝和食器有關的書,首推這本《赤木家的食器櫃》。書是這對藝術家夫婦合著的,前半部分用時間線的形式,介紹了各位大師手下的器皿;

後半部分是智子夫人關於能登鄉下生活的隨筆,去山裡采春季的野菜、到河裡抓鰕虎魚、關心香菇什麼時候長出來,真實版的「小森林」,讓人無比歆羨啊。

05《真味:日本料理的奢華》

神田裕行

東京米其林三星主廚神田裕行的書,規規矩矩按照懷石不同菜系,分成了幾大章,再小到某種魚的刺身做法、高湯怎樣煮、烤物如何難做,還附贈了不少家庭用菜譜。

從整體對日本料理的解讀來說,看過小山裕久的《廚與藝》基本心裡就會有個輪廓,但《真味》切入了更多細節,有不少有趣的比喻,包括待客之道、選用的具體食材等等。

想吃懂懷石料理,不妨先仔細看看這本書。另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把某些日料專有名詞註上原文就更好了,否則新創的名詞中文日文里皆查不到,讓人難以理解。

06《純真博物館》

奧爾罕·帕慕克

每年一部長篇巨著,去年是《項塔蘭》,今年是《純真博物館》。起因很簡單,去了伊斯坦布爾的實體純真博物館之後,開始懊悔為什麼沒有先看了小說再去,才會更有感覺。

《純真博物館》是很容易受到批判的那類小說,充滿自我陶醉和意淫,無窮無盡地敘述「愛」這個單一主題,不管有多少「物化女性」之類政治不正確的批評,我倒是覺得已經很久沒見過如此讓人動容的愛情了,帕慕克真的是有異於常人的對情愛的感知力。

還有,無論帶什麼語言版本的小說去純真博物館,都可以免門票。

07《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林奕含

今年看得最痛苦的一本書,卻一定要推薦。整個過程像陷入一片要流出蜜汁的黑暗之中,林奕含那些看似天真無邪的描寫,幾乎超出了心臟的承受力。

請年輕父母們一定讀讀這樣的書,而不是烏七八糟的「如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相信這個世界有那樣的惡意,才能夠不被善良限制了想像力,才能夠保護自己愛的人。

08《怒》

吉田修一

用一個偽裝的殺人犯故事,寫了三則關於「信任與孤獨感」的故事。看到深夜痛哭,我們真的能無條件去信任我們所愛的人么?

吉田修一是位慢慢領悟會覺得很厲害的小說家,他也善於布置舞台,又沒有淪於那種幾條時間線交匯的套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怒》也值得一看。

09《沉默》

遠藤周作

天主教出身的日本作家遠藤周作關於宗教的一部歷史小說。這一句話的描述里,充滿了種種不和諧的元素,同樣,也正是一個發生在日本的宗教衝突故事的有意思之處。

《沉默》看得驚心動魄,那些自己默默在腦袋裡思考過千百遍的問題,竟然有人用一個四百多年前的非虛構故事來探討。心中關於信仰的許多疑問,似乎得到了同伴的認可,令人欣慰。

10《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小說充滿中產階級式的孤獨感,他寫作是半路出家、不講章法也不帶目的性,帶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和節奏,但我還是覺得,他來寫「小說這件事」,比小說本身更好看,或者說他本人那種與時代脫節、社會脫軌的自由感,讓這部自傳來的非常豐滿有趣味。

比起那些飛揚跋扈、不走尋常路的「天才」,村上更像一名兢兢業業的職人,努力刻苦。作為讀者來說,在欣賞、或者被打動之餘,還有一點佩服。

我很喜歡他這一點,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就是個過著普通日子的普通人,這樣的人也可以是一名職業小說家,只為自己內心想寫的東西去寫小說,而非別人眼中小說家應該的樣子。

雖然今年自己也出了第一本書,不過離寫得好還差很多,希望未來能有落在紙上也夠格的自信吧。每一年的年末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讀書不夠,而下一年似乎又在慌慌亂亂中過去了。

最近忍不住思考一些關於初老的問題,旅行和讀書一樣,總在後悔是不是為時已晚,太多想去的地方太多想讀的書,卻已經到了開始被肉體和精力限制的年紀。

不過,15歲讀過的書,30歲再讀,肯定會有新的領悟;20歲沒看的風景,40歲時再看說不定才更喜歡,但願這個世界上沒有相見恨晚。

我的新書《命運早晚會讓我們相遇的》已經上市

京東、亞馬遜等網店均有銷售,謝謝支持

推薦閱讀:

TAG:豆瓣读书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