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函分析觀點下的隨機積分 (二):It?積分與等距

需要的概率相關定義和定理:以測度為基礎的概率基本概念與結論

上一篇文章:泛函分析觀點下的隨機積分 (一):L2鞅與變差

如往常一樣:令 (Omega, mathcal{F}, mathbb{P}; {mathcal{F}_t}) 為一個filtered概率空間。 PhiX 為兩個 {mathcal{F}_t}-adapted隨機過程, B{mathcal{F}_t}-布朗運動。在上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建立好了定義隨機積分 int_0^t Phi_sdX_s 所需要的L^2 有界鞅,二次變差與bracket過程理論。現在我們可以動手了。

接下來的內容便是回答上一篇文章留下的疑問:隨機積分應該滿足什麼性質?PhiX 要滿足什麼條件?

1. 主要思想

這次先考慮對 B 的積分,還是從熟悉的黎曼和出發。令 mathcal{P}_n[0, t] 上一列每塊長度趨向0的有限分割,考慮隨機變數 sum_{i=1}^mPhi_{t_{i-1}}(B_{t_i} - B_{t_{i-1}})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布朗運動有BV樣本路徑的概率為0,所以這個黎曼和是沒有路徑上的收斂。要注意的是,在分割的每一區間 [t_{i-1}, t_i] , 對 Phi 都是取左端點 Phi_{t_{i-1}} 。在黎曼積分里,區間里取哪個點結果都一樣,但在隨機積分里則不然。一個原因是多次強調的可測性問題。上一篇文章把 Phi 比作每個時間點上股票買賣策略,而在區間 [t_{i-1}, t_i] 上的買賣決策必須在 t_{i-1} ,原因是不能預測未來。拋開應用,理論上不同的選點是會導致隨機積分的結果不一樣,It?積分的選點是左端點,以後可能有機會講到的Stratonovich積分的選點則是另一種。

很多教材定義It?積分是構造出來的,而這裡是用泛函分析的非構造證明,目的是為了突出It?積分的性質。

首先,我們需要一點洞察。假設 Phi 性質足夠好,對於 m > n , 根據條件期望和布朗運動的性質,可得 (為了體現一些條件期望的基本操作,就把步驟寫出來了)

egin{align} & mathbb{E}left[left.sum_{i=1}^m Phi_{t_{i-1}}(B_{t_i} - B_{t_{i-1}}) , 
ight |, mathcal{F_{t_n}} 
ight] \ & = sum_{i=1}^n Phi_{t_{i-1}}(B_{t_i} - B_{t_{i-1}})+ sum_{i=n+1}^mmathbb{E}[ Phi_{t_{i-1}}(B_{t_i} - B_{t_{i-1}}) , |, mathcal{F_{t_n}}] \ &= sum_{i=1}^n Phi_{t_{i-1}}(B_{t_i} - B_{t_{i-1}})+ sum_{i=n+1}^mmathbb{E}[ Phi_{t_{i-1}}mathbb{E}[B_{t_i} - B_{t_{i-1}} , |, mathcal{F_{t_{i-1}}}] , |, mathcal{F_{t_n}}] \ &= sum_{i=1}^n Phi_{t_{i-1}}(B_{t_i} - B_{t_{i-1}})+ sum_{i=n+1}^mmathbb{E}[ Phi_{t_{i-1}}mathbb{E}[B_{t_i} - B_{t_{i-1}}] , |, mathcal{F_{t_n}}] \ &= sum_{i=1}^n Phi_{t_{i-1}}(B_{t_i} - B_{t_{i-1}}) end{align}

這便是夢寐以求的鞅性質,而鞅性質成立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選取了左端點。因此,我們不妨猜測隨機過程 int Phi_s dB_s 會是一個鞅。再者,根據布朗運動的定義,可得 (省略步驟,操作和之前基本一樣)

 mathbb{E}left[left(sum_{i=1}^m Phi_{t_{i-1}}(B_{t_i} - B_{t_{i-1}})
ight)^2
ight] = mathbb{E}left[sum_{i=1}^m Phi_{t_{i-1}}^2(t_i - t_{i-1}) 
ight]

等式的左邊看似是隨機積分的 L^2 範數的平方,右邊看似是 mathbb{E}left[int Phi_s^2,ds
ight] 。如果定義 Phi 的範數為 |Phi|_B = left(mathbb{E}left[int Phi_s^2,ds 
ight]
ight)^{frac{1}{2}} ,那麼不妨猜測 Phi mapsto int Phi_s,dB_s 會是 L^2 等距。這便是泛函分析切入點的核心思想。

2. 具體操作

和上一篇文章一樣, H^2 為連續 L^2 有界鞅 (初始值為0) 組成的Hilbert空間,令 M in H^2,接下來要對 M 積分。前面說到 Phi 要性質足夠好,畢竟並不是所有隨機過程都是可積,這一點和其他積分是一樣的。 考慮到可測性,我們希望到時間點 t 的時候, int_0^tPhi_sdM_smathcal{F}_t-可測,也就是說 intPhi_sdM_s{mathcal{F}_t}-adapted。為此, Phi 需要滿足更強的可測性 (這只是個細節,並不是很重要) 。

Def. Phi 為一個隨機過程如果對於所有 t ge 0 , 有 Phi^{(t)}: [0, t] 	imesOmega 	o mathbb{R}^d,, (s, omega) mapsto Phi_s(omega)mathcal{B}([0,t])otimesmathcal{F}_t-可測,則把 Phi 稱為循序 (progressively)可測

根據前面的主要思想,定義內積 langlePhi, Psi
angle_M :=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Psi_t,dlangle M 
angle_t 
ight]

定義 L^2(M) 為滿足 |Phi|_M := sqrt{langlePhi, Phi
angle_M} < infty 的所有循序可測過程 Phi (不區分0測集上的值) 組成的內積空間。因此,可以定義一個概率空間 ([0,infty) 	imes Omega, mathcal{B}([0,infty))otimesmathcal{F}, mathbb{P}_M) , 對於 E in mathcal{B}([0,infty)) otimes mathcal{F} , mathbb{P}_M(E) := mathbb{E}left[int_0^infty 1_E(t, omega), dlangle M
angle_t(omega)
ight] 。可見 L^2(M) 只是這個概率空間上的 L^2 閉子空間 (可證極限依舊循序可測),自然是個Hilbert空間。It?積分的定義來自於以下定理:

Thm. 對於 Phi in L^2(M) , 存在唯一一個 I^M(Phi) in H^2 滿足對於所有 N in H^2 , 有 leftlangle I^M(Phi), N
ight 
angle_t =int_0^t Phi_s d langle M, N 
angle_s

這個性質是It?積分的特徵性質。其積分映射 I^M: L^2(M) 	o H^2 是一個線性等距 (linear isometry), 也稱作It?等距I^M(Phi) 一般記作 intPhi_sdM_s

Proof. 唯一性:若 X, Y in H^2 都滿足上述性質,則有對於所有 N in H^2 , langle X-Y, N
angle =0 。 令N=X - Y ,則 langle X - Y 
angle = 0 ,意味著 X = Y

存在性: 對於 Phi in L^2(M), 定義 H^2 上的線性泛函 F^Phi , 對於 N in H^2

F^Phi (N) :=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 dlangle M, N 
angle_t 
ight]

根據Kunita-Watanabe不等式,

left|int_0^infty Phi_t dlangle M, N
angle_t 
ight| le left(int_0^infty Phi^2_s dlangle M
angle_t 
ight)^{frac{1}{2}} langle N 
angle^{frac{1}{2}}_infty

根據Cauchy-Schwarz不等式,

|F^Phi(N)| le left(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2_s dlangle M
angle_t
ight] 
ight)^{frac{1}{2}} mathbb{E}[langle N 
angle_infty]^{frac{1}{2}} = |Phi|_M | N |_{H^2}

因為 |Phi|_M < infty , F^Phi 是一個有界線性泛函。因此,根據泛函分析里的Riesz表示定理,存在 X in H^2 使得 F^Phi(N) = langle X, N 
angle_{H^2} = mathbb{E}[X_infty N_infty]

證明 X 滿足特徵性質:根據bracket過程的定義,可得 XN = +, langle X, N 
angle 。根據二次變差分解的唯一性,只需證明 XN - int Phi_sdlangle M, N 
angle_s 是鞅即可。為此,需要一個簡單的引理

Lemma. X 為一個 {mathcal{F}_t}-adapted連續隨機過程。若對於所有{mathcal{F}_t}-停時 	au, sigmasigma le 	au , 有 X_sigma, X_	au 可積且 mathbb{E}[X_sigma] = mathbb{E}[X_	au] ,則 X 為一個鞅。

	au 為一個{mathcal{F}_t}-停時,則 N^	au in H^2 。根據上篇文章bracket過程對停時的反應,以及在停時之後隨機過程為常數,對其積分為0,可以得到

egin{align} & mathbb{E}[X_	au N_	au] = mathbb{E}left[mathbb{E}[X_infty | mathcal{F}_	au] N_	au
ight] = mathbb{E}[X_infty N_	au] \ & = mathbb{E}[X_infty N_infty^	au] = F^Phi(N^	au) =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dlangle M, N^	au
angle_t 
ight] \ &=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dlangle M, N
angle_t^	au 
ight] = mathbb{E}left[int_0^	au Phi_tdlangle M, N
angle_t
ight] end{align}

由此滿足了引理的條件 (期望值恆為0),所以 XN - int Phi_sdlangle M, N 
angle_s 為鞅。最後,根據特徵性質, I^M: Phi mapsto X 顯然是線性的,並且

egin{align} & |X|^2_{H^2} = mathbb{E}[X_infty^2] =F^Phi(X) \ &=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 dlangle M, X 
angle_t 
ight]= mathbb{E}left[int_0^infty Phi_t^2 dlangle M 
angle_t 
ight] = |Phi|_M^2 end{align}

得到 I^M 為等距。Q.E.D. (此處應有掌聲)

這個證明足以體現我在前言所說的概率的優雅,一個個定理砸過去就得出了結果,中間全是基本操作。這個定理的巧妙之處在於突出了It?積分最重要的特徵性質,而特徵性質聯繫了It?積分和Lebesgue-Steltjes積分,使得It?積分具有一般積分的不少性質,基本上其他性質都可以通過特徵性質 (或者等距) 推出來,例如

Thm. M, N in H^2, Phiin L^2(M), Psi in L^2(N) 。有

 langle I^M(Phi), I^N(Psi)
angle_t = int_0^t Phi_sPsi_sdlangle M, N
angle_slangle I^M(Phi)
angle_t = int_0^t Phi^2_sdlangle M 
angle_s

Psi in L^2(M), PhiPsi in L^2(M), 則有 I^M(PhiPsi) = I^{I^M(Psi)}(Phi) ,即 int_0^tPhi_sPsi_sdM_s = int_0^tPhi_sdleft(int_0^sPsi_udM_u
ight)

等等。當然,和二次變差以及bracket過程一樣,It?積分對停時也是反應良好的

Thm. 	au 為一個 {mathcal{F}_t}-停時, M in H^2, Phi in L^2(M)。有 I^{M^	au}(Phi) = I^M(Phi1_{[0, 	au]}) = I^{M^	au}(Phi^	au) = I^M(Phi)^	au

最後留個懸念:如果我說It?積分已經定義完成,細心的同學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好像忘記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知道的同學就不要劇透了。

下一篇文章:泛函分析觀點下的隨機積分 (三):局部鞅與半鞅


推薦閱讀:

關於GCI的證明思路簡介
是否存在λ是正則值但λI-A的逆展成的級數1/λ*(I+A/λ+...)不收斂的情況?
(無窮維)希爾伯特空間上的厄米算符一定有本徵值和本徵函數嗎?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郭坤宇教授的工作?
在函數列收斂中,從較弱的拓撲中的收斂性到較強的拓撲中的收斂性,需要加什麼條件?

TAG:概率论 | 随机过程 | 泛函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