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分歧:新春秋:大明帝國興衰史(上)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 ,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里甲制, 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 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 朱元璋藉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 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係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 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 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朱元璋大殺功臣

1398年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嚮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實際上廢除了朱元璋的許多嚴苛法律,讓大批儒生參與朝政,同時減輕了明太祖對一些地方的重稅。在他的治理下,整個大明帝國擺脫了朱元璋統治時期肅殺的風格,開始進入了一個富足、穩定而又相當保守的時期。

面對朱元璋此前所分封諸王,建文帝起初想到了削藩,但是在幾經權衡利弊之後,左右搖擺的建文皇帝最終沒有採取行動。甚至就連種種限制諸王的措施建文皇帝也就在短暫實施即遭到抵觸之後便半途而廢了。到建文二十九年(1427年)建文皇帝駕崩的時候,大明在他的手上一直都處於和平的狀態。

建文皇帝駕崩之後追謚太宗,其子朱文奎繼位,年號正泰,他延續了他父親的統治風格,以「無為而治」來統治天下。從1427—1447年,大明在他的統治之下仍然維持著和平的局面。

然而到1447年,蒙古人又回來了。1447年,瓦剌部落再次統一了蒙古。他們大舉南下入侵蒙古,同年破北平,殺燕王朱祁鎮,次年襲殺寧王,1449年再次攻破大同,同年征服女真、降伏朝鮮。朝廷嘩然,主戰之聲一片。在大批朝臣的慫恿之下正泰皇帝決定御駕親征。1450年,正泰皇帝與蒙古軍隊戰於遼東,大明三十萬大軍盡沒於遼陽。正泰皇帝被俘,京師震驚。次年瓦剌部統領蒙古大軍大舉入寇,戰於太原,晉王舉家殉國。在經歷了數十年和平之後,大明帝國的朝政已經腐朽不堪,在「眾正盈朝」的背後是整個官僚體系的墮落,原先的衛所兵更是大量逃亡甚至淪為世襲軍官的世襲農奴。在蒙古鐵騎的侵攻下整個大明竟然拉不出一支可戰之兵來。最終,粉碎蒙古大軍的竟然是在代理燕王職務的朱祁鈺在其屬臣于謙的幫助下在北方組織義軍,與殘餘燕軍一道在通州首敗蒙軍後衛,再南下同朝廷勤王主力匯合之後在山東大破蒙軍主力,最終才消除了此次蒙古南下的陰影。然而經次一戰,朝廷北方藩籬盡失,遼東不保、河套失陷,西域哈密諸衛也悉數叛明投蒙。整個大明防線大幅度南縮。同時明廷不得不大幅度增加了邊境諸王的權力。

蒙古入侵

1452年,眼見正泰皇帝已無法要挾明朝,蒙古大汗乾脆同年弒正泰皇帝。大明朝廷追廟號惠宗。

惠宗駕崩之後,其子英宗繼位改元正統。英宗在位八年,在經歷了蒙古入侵之後,國內又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朝廷又是費了好大力氣才在地方藩王私兵的幫助之下鎮壓了下去。此時大明江河日下,建國不足百年就頹勢盡露。1460年,正統八年,英宗駕崩,英宗死後無嗣,由此展開了一場「大禮議」之爭。不僅僅是惠宗諸兄,就連許多實力強勁的藩王都捲入了這場爭國本的的政治旋渦之中。最終燕王朱見深擁兵自重,在北方邊軍的支持下成功登基,是為憲宗皇帝。不過這也顯露出了地方藩王對中央日益強大的干涉能力。因為是外地藩王入主中央,憲宗皇帝自然對京師一點都不放心,他自繼位起就專心經營北平,最終於1480年升北平為北京,改京師為南京,執行兩京制。

在經營北京的同時,憲宗皇帝也輪番打壓內地諸王,以北方邊軍為後盾,嚴厲裁撤了內地藩王的衛所並限制了內地藩王的權力。同時作為交換也大幅度擴張了邊塞諸王的大權。在他的帶領之下,從他繼位之後的次年開始,就開始輪番討伐蒙古,1463年他收復了遼東,1464年再次將朝鮮收為朝貢,1465年置奴兒干都司、1466年在西域大破蒙軍主力,打得察合台汗國舉族西遷。大明復置哈密衛。1467年至蒙明議和時,憲宗皇帝又恢復了河套地區。可以說憲宗一朝是武功赫赫,連文官中因戰功封為世襲公爵的都有兩人,武官之中加官進爵的更是不計其數。此後大明休養生息,二十年沒有發起過大規模遠征。1487年憲宗駕崩,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大明15世紀極盛疆域

1487年孝宗繼位,在繼位兩年之後,因大運河漕運壓力漸重,他又重新搬回南京辦公。在其統治之下大明依舊保持著繁榮的局面,同時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倭寇紛起,孝宗皇帝決定建立強大的水師以打擊倭寇,同時據說出於其個人愛好,於1492年派遣艦隊遠洋航行宣揚國威。

15世紀極盛時期的大明艦隊

一路上這支艦隊不僅給大明開拓了貿易路線,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新的藩屬國與朝貢國。在航海途中,一支艦隊因偏離航線越過赤道來到了一片新大陸,他們將這片大陸命名為「周饒」。

不過,孝宗的遠洋航行僅僅只進行了三次,自1497年之後他便在朝臣的建議下停止了對外派遣艦隊。此後在他的統治之下大明又繁榮了十餘年,1510年孝宗駕崩。其獨子武宗繼位。武宗性格特立獨行,上台之後不久即碰上了所謂「弗朗基人」事件,這一事件極大的刺激了他海外探索的熱情。自1511-1521年,他又先後四次大規模派遣艦隊遠航,構成了大明官方航海史上最壯闊的一幕。大明的艦隊沿印度洋航行,直抵東非地區,甚至深入紅海,抵達了蘇伊士港口。另外一支艦隊在皇帝的命令之下探索了南洋地區,隨後又繼續向西航行,從1514-1519年,在航行五年之後返回,他們報告說發現了一片叫「青丘」的新大陸,同時帶來了黃金。於是,1521年大明再次派遣艦隊前往青丘,設置官員管理此地,順帶開啟「青丘淘金熱」時代。

大明艦隊

1522年武宗暴卒,無後,於是大明再次陷入了國本之爭。同時武宗的一系列好大喜功的舉動也嚴重透支了大明國力,而此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又再次強大了起來。

武宗暴卒之後的大禮議最終以內地藩王興王入主中央,次年改元弘曆而結束,邊地勢力在此次大禮議中嚴重受挫,弘曆二年朝廷即下詔大幅減少中央對大明九邊的財政開支,同時要求邊地精兵簡政。同時,作為內地入主中央的藩王,弘曆皇帝也將其家鄉升格為承天府以彰顯自己。

弘曆皇帝繼位之後便聽從朝臣意見,停止了武宗皇帝的大航海事業,不過因為青丘發現黃金利益巨大,朝廷仍然維持了一條大明與青丘之間的所謂「黃金航線」,弘曆三年,朝廷置青丘衛。

大明探險船隊

在弘曆皇帝統治初期,大明官僚體制也發生了進一步變化,明太祖廢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同時設立殿閣大學士以輔佐皇帝,建文年間,改大學士為學士,悉數罷免大學士,然自建文之後,學士權日重,於是惠宗時復設大學士,憲宗時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至憲宗晚年,六部尚書開始兼任大學士參與內閣事物,不過此時,尚書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仍然均以尚書為尊。至武宗時期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而到弘曆皇帝時期更是直接設立了首席大學士,人稱內閣首輔,為正一品官職,儼然前朝宰相再世。然閣臣的任用、權力大小、去留,均沒有明確規定,又由於首輔與次輔間權力懸殊,在天啟以前一直無明確的職責分工。在弘曆朝大明黨爭反而激化到了一個空前的地步,內閣群臣為了爭奪首輔職位大肆黨同伐異,搞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同時這些朋黨又極具地方色彩,於是所謂楚黨、浙黨、粵黨紛起,他們又和封疆大吏相互勾結,將整個朝廷的政治秩序攪得天昏地暗。而弘曆皇帝卻超脫於黨爭之外,坐看群臣爭鬥,自己穩坐釣魚台從中漁利,從而成功的穩住了自己的皇位。

弘曆皇帝統治初期,大明依舊保持強勢局面。1527年,莫登庸篡奪後黎朝,建立莫朝。1531年後黎朝在鄭、阮兩大家族的支持下復辟,並佔據南方,與莫朝對峙,大明收到安南國內求救,請求討莫氏弒君之罪。然而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莫登庸居然在知道大明大軍出發之後親自與大臣到廣西鎮南關向明朝納降求封,明朝下詔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封莫登庸為安南都統使,軼從二品,世襲,銀印。安南法理上成了內屬明朝的自治單位。而收復安南也成為了弘曆皇帝一朝最大武功。

弘曆十五年(1547年),蒙古部落中的庫登汗舉部東遷,駐牧於薊、遼地域,大明邊患突重。同年,原本自武宗以來就長期僅處於羈縻狀態的哈密衛被新起的高昌汗國徹底吞併,邊疆危機重現給大明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弘曆十八年,(1550年)阿拉坦汗統一蒙古諸部落,自稱為成吉思汗的化身,為全蒙古的大汗。同年率軍大舉入寇中原。蒙古軍首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這年八月,在大破晉王部屬之後蒙軍移兵東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殺掠懷柔﹑順義吏民無數,明軍一觸即潰,蒙軍長驅入內地,營於潞河東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東北)、汝口等處,北京戒嚴。

面對蒙古入侵此時大明九邊並沒有什麼卵用

當蒙古軍隊突破邊疆防線的消息傳至南京時,朝廷一時極為震恐,手足無措。朝廷即下令附近諸軍與藩王衛立即發兵解救北京。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綏﹑河間﹑宣府﹑山西﹑遼陽七鎮兵先後至。明援軍雖五萬餘人,但皆恇怯不敢戰,又缺少糧餉。當時在前線督戰的平虜大將軍,總領諸軍,但卻縱兵辮髮劫掠百姓,「民苦之甚於虜」。山海關總兵率部途經遵化和三屯營間遇伏,四千騎兵全軍覆滅之後明軍諸部更是躊躇不敢前不戰而潰,死傷千餘人。蒙古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北京,不克。八月二十二日,蒙古軍由鞏華城(在昌平縣)轉掠西山﹑良鄉以西,保定皆震。

就在蒙軍一部大破京津冀一帶時,另一部蒙軍也大舉入侵河套,一舉摧毀了明廷在此苦心經營的全部衛所與附屬部落,將明帝國徹底驅逐出了河套地區。而蒙軍主力於次年正月連克通州、遷安、遵化、灤州(今河北灤縣)諸鎮之後眼見明軍主力已至於是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北歸。因這年是庚戌年,史稱「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明軍大敗

「庚戌之變」暴露了明王朝在政治上、軍事上的腐敗無能。蒙古部據河套,駐牧於薊、遼地域,不時寇掠諸邊,成為危害明朝政權的心腹之患。而在戰後的嚴重政治危機更是進一步激化了原本就已經十分嚴重的黨爭局面,因為「庚戌之變」是如此屈辱,以至於朝廷中沒有誰敢出來承擔責任,而原本的楚黨、浙黨內部又再次分裂,出現了所謂「清楚」、「濁楚」、「清浙」、「濁浙」,而立志打破如此局面,自詡無門第之見,來者不拒的「正人君子」的「士林派」也開始發力,最終造成了弘曆皇帝不得不於弘治二十年(1552年)先大舉清洗當時的內閣首輔及其下屬的「贛黨」當替罪羊,爾後又先後流放「濁楚」、「濁浙」首腦以謝天下才勉強平息了此事。但是,天下士子們卻已普遍對大明中央朝廷感到失望。各種反道學的「異端」思想開始在地方風行。而各地好學或有野心的藩王也趁此機會大肆開府募士。此時北方諸王皆因蒙古陰影而惶恐不可終日,於是東南藩王聲勢日益浩大。這些藩王雖然護衛不多,但經濟實力強勁,且雖不能直接干涉日常行政,但又多才多藝,在士子之中聲望漸隆,而當時的弘曆皇帝則成為了眾人諷刺的對象。

弘治皇帝手上不僅西北不寧,東南也遭到了各種海上勢力的侵蝕。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所謂「白夷」就自海上而來,不斷攻略大明此前在東南亞設立的宣慰司與海港節點。而處於戰國時代的日本幕府將軍也無力節制下屬諸侯,雖然頂著大明日本國王的封號卻壓根就沒法控制野武士們夥同中國海盜劫掠中國沿海甚至襲擊自青丘而來的運金船。大明海軍雖三番五次對海賊們進行清剿,海賊們卻愈來愈多,以至於大明不得不勒令民間海禁來消極對付海寇。同時伴隨著青丘金礦的產出出現減少跡象,甚至有人提議乾脆放棄海外的主張。

入侵的倭寇

最終還是在浙黨的支持下,一批浙黨官僚支持一批東南軍官訓練大明新軍,籌建新的海陸軍部隊。在浙黨把持朝政的弘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浙軍崛起,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他們以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再配上標準版的列陣,短短七年時間就橫掃東南。

弘曆二十九年,浙黨失勢。新的楚黨上台,隨即大肆排除異己。出於惡意報復的目的

,當時的內閣首輔上奏請求調浙軍北上抗蒙。這本一借刀殺人的計策反而成就了浙軍威名。三千浙軍督陣薊遼。於是浙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浙軍在北方期間總計編練車步騎營三萬。弘曆三十年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浙軍大破朵顏三萬鐵騎。弘曆三十二年,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浙軍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自弘治二十九年到弘治三十八年弘治皇帝駕崩,浙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這在整個弘治年間可以說是很恐怖的戰績。

大明火器部隊

弘治三十八年(1570年)弘治皇帝駕崩,在駕崩之前,他鑒於倭寇已平,於是重新開放海禁,允許臣民出海貿易。在他死後,他兒子繼位,改元泰昌。追其父為世宗皇帝。

泰昌皇帝繼位之後帝不願干預朝廷具體事務的態度,使得他手下那些有能力的官員們能放手去行使朝廷權力,管理帝國。他啟用士林派人士,利用他們打壓了各地方派系,成功終結了世宗朝黨爭局面。在泰昌皇帝統治大明的十六年里,大明國力得到了迅速恢復,而且伴隨著海外作物在國內的大規模傳播,大明人口也達到了自建國以來的一個高峰。而伴隨著士林派對地方官僚機構的裁汰清洗,在政治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泰昌元年開始朝廷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大明帝國的吏治也達到了自武宗朝以來的最好水平,同時也再次強化了內閣的權力。在對外方面,大明不僅採取了頒布屯田令開發青丘、增設青丘衛所等一系列開發新大陸措施,而且在周饒也發現了金礦,隨之而來的淘金熱又促進了周饒的開發,在整個泰昌年間周饒吸引了數十萬人前往當地淘金,而民間也開始習慣性將青丘首府稱呼為「舊金山」,周饒首府為「新金山」。海外不斷流入的貴金屬使得朝廷財政年年盈餘。在龐大貴金屬的自從之下,泰昌八年朝廷決定執行一條鞭法改革,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黃金或白銀,同時強制規定了黃金白銀的兌換比,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泰昌十年,朝廷發行泰昌紙幣,執行金本位制度。

士林派不僅進行了賦稅制度改革,同時也發起了一次全國重新丈量田地運動,明確農村田地產權以方便徵稅。在對商業稅、關稅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此時政府秉承「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在「泰昌新政」期間,大明的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在某些經濟作物中、在新墾區以及在富裕棚民中,有了一些僱工經營。力農致富的人家不斷湧出,在青丘與周饒還出現了一批大種植園與大農場。而在海上,大明海外貿易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一批海商也在海外貿易中不斷壯大,組件了海商行會。一批海外利益集團也在此期間不斷崛起,這批人士在此後的歷史中將會深刻影響大明的國運。

在軍事領域,朝廷以浙軍為模板進行了軍事改革,在不動地方衛所兵的前提之下,利用財政盈餘另建了一支以募兵製為基礎的武威禁軍,泰昌五年練成時成為了遠東最為強大的一支裝備火器的軍隊。原浙軍將領也大批加入了這支部隊,因而也被後人看成是浙軍的擴大版。這支軍隊先後多次出塞攻打蒙古,橫掃了從遼東到西域的蒙古諸部落,但每次出擊之後又都撤回了長城防線,終究沒有收復河套地區,這不能不說失策。在海軍方面,朝廷也打造了一支強大的遠洋水師以維護大明海上利益。利用這支水師,大明成為了西太平洋的海上霸主。

復興的大明艦隊

泰昌十二年(1582年),泰昌皇帝駕崩,其子泰康皇帝繼位去世之後上廟號高宗。他統治大明的十二年稱為「泰昌中興」,是為大明帝國最後的輝煌。

泰康皇帝統治初年,大明帝國在士林派官僚統治之下仍然保持強盛局面,泰康元年,遼王反,引蒙軍大舉進犯遼東,明軍出塞迎戰,於寧遠大破遼王及蒙軍主力,擒殺蒙古察哈爾汗,遼王敗走漠北,次年蒙明議和,蒙古交遼王贖罪。泰康三年,緬甸宣慰司動亂,朝廷派武威軍入緬作戰,大敗東吁王朝的軍隊,成功穩定了西南邊陲。然而,在明軍的強盛之下,朝廷內的士林派卻產生了分裂,新登基的泰康皇帝也對士林派一家獨大極其不滿,內閣專權局面更是讓皇帝十分惱怒。泰康四年,士林派隨著新任首輔之爭而分崩離析,又重新分裂為了大大小小的派系集團,在此次黨爭中被逐出朝廷的另外一小捏人則自號東林黨,自詡繼承了士林派的清高形象。面對紛亂的黨爭局面,泰康皇帝在短暫振作之後即沉迷酒色以逃避無休止的政治鬥爭。自泰康五年開始甚至創造了二十年不上朝的記錄。在泰康皇帝不作為的情況下,黨爭愈演愈烈,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新浙黨、新楚黨,名目眾多。而地方實力派與海外利益集團也深深捲入了朝廷黨爭之中,自泰康三年(1585年)至泰康十八年(1600年),大明竟然更迭了三十任內閣,而整個泰康年間甚至有「泰康五十相」的說法。在頻繁的黨爭之中考成法等新法被陸續廢止,貪污腐化之事也不斷發生,科舉舞弊情況更是形勢嚴峻,甚至民間有言「五千鈔,值秀才,十萬鈔,戳解元」的說法。此時許多正直人士都紛紛起來抨擊時局,而泰康皇帝則授意特務對這群人大肆鎮壓,著名異端學者李贄即被特務秘密迫害致死。在萬馬齊喑的局面下,不少人飄揚渡海前往海外定居,希望能在青丘與周饒一展身手,大濟蒼生。

泰康十年(1592年),恢復統一的日本大舉入侵大明的藩屬國朝鮮,朝軍一觸即潰,朝鮮國王流亡東北向大明朝廷求救,而此時大明朝廷忙於黨爭,就派兵問題紛爭不斷,最終還是浙軍老將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才允許其帶五萬武威禁軍進兵援朝。

明軍援朝

泰康十一年,明日兩軍於平壤大戰,日軍二十萬大軍對決五萬明軍,其結果為日軍大敗,潰不成軍,而明軍亦損失近半,主帥戰死。其後明日議和,明欲使日本再次確認大明朝貢國地位遭拒之後戰端重開,第二階段大明再調十五萬大軍入朝,大明海軍也參與到對日本的攻擊中來。

援朝戰爭中的海戰

可此時明軍配合失調,各援軍各自為政,武威禁軍孤軍深入朝鮮南部更是獨木難支,險些被日軍反包圍消滅。大明海軍也僅游弋於黃海東海一帶,消極應付了事。在如此局面之下,戰至泰康十三年,大明才最終將日軍趕出朝鮮,雙方議和。此時大明水師才突然發力,接連攻擊日本港口,最終迫使日本承認了大明名義上的宗主地位,同時對大明海商集團開放一系列貿易港口並授予貿易特權。

日本使臣向大明求和

在與日本交戰的同時,大明海軍還驅逐了在東南亞的歐洲人勢力,並上奏朝廷設立了呂宋、新洲等一系列宣慰司或海外州縣。然而,自始至終大明朝廷就對這些地區缺乏控制。

歐洲人向明軍投降

等到大明帝國跌跌撞撞的進入17世紀時,在強盛的帝國外表之下,其內部已經腐朽不堪了。


推薦閱讀:

【大世界觀同人小說】神之眼淚第二十一章:不速之客
【大世界觀官方小說】繪里之歌第七章:繪里站起來記
【大世界觀官方小說】神之眼淚第六章:琴梨的傳說
【兩百年間】「美食主義」和拜食教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TAG:架空历史 | 架空世界观 | P社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