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uctive nomological是什麼意思?有沒有對應的中文翻譯?

首先請問這個詞有沒有對應的中文翻譯。然後請問他的解釋是什麼?最後能不能舉一個例子利用了deductive nomological method


這個說法最常見的地方應該是在科學哲學中對科學解釋(scientific explanation,國內大多翻譯成「科學說明」)問題的研究吧。Hempel曾提出過一系列科學解釋模型,後來成為科學哲學早期研究科學解釋問題的「標準」模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deductive-nomological model(簡寫為D-N模型),一般中文翻譯為演繹-律則模型或意譯為覆蓋律模型。此外Hempel還針對如何解釋概率式科學結論的問題而提出D-S模型(deductive-statistic model )和I-S模型
(inductive-statistic model ),這三大模型可統稱為科學解釋的Hempel模型。

D-N模型提出了以下四項條件,當且僅當一項認知活動滿足這四個條件時,它才能被視為一項科學解釋。也就是說,對於科學解釋而言這四項條件分即各為必要條件,合則為充分條件:

條件(1):解釋應該是一次有效的、從解釋項演繹推理出被解釋項的論證;

條件(2):解釋項中應包含一條普遍成立的定律;

條件(3):解釋項中的每一句話都能獲得經驗的檢驗;

條件(4):解釋項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

科哲的教科書上時常會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個例子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優勢,就在於它的某種變種可以揭示D-N模型中的一些錯誤。這個例子如下:設想有一根3米高的旗杆,當有一天日照與地面夾角恰巧為45o時,旗杆的影子長也為3米。那麼如何解釋這一現象?我們會說:「旗杆高為3米。因為這根旗杆垂直立在地面上,而現在的日照與地面夾角是45o。於是旗杆和它的影子構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這時影子和旗杆等長。因此,影子的長度也為3米。

而這個解釋恰好是完全符合D-N模型的要求的:

首先,這顯然是一個演繹推理的過程,根據這一過程所訴諸的各項前提(即解釋項),我們論證了旗杆的影長(即被解釋項)確實應為3米。

其次,演繹推理的前提(即解釋項)包含一個特殊的說法:「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等長」,而這是一個普遍成立的定律。

第三,無論是旗杆的高度、日照與地面的夾角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等長」這條定律等都是經驗可檢驗的,同時也是為真的。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D-N模型成立最關鍵的條件是前兩個條件,因此這個模型被命名為演繹-律則模型,該命名就對應著這兩個條件又可以看到D-N模型事實上是需要由一個普遍成立的定律推演出一個特殊的科學結論,作為解釋項的定律成立的範圍(覆蓋面)比被解釋項廣,因此也可以被稱為覆蓋律模型。

但是D-N模型里有一些比較大的錯誤,我們以剛才那個例子的變種就可以揭示其中之一。比如我們仍然看到旗杆影子長為3米,而日照與地面夾角為45o,於是可以說:旗杆的影子長為3米。因為這根旗杆垂直立在地面上,而現在的日照與地面夾角是45o。於是旗杆和它的影子構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這時影子和旗杆等長。因此,旗杆的高度也為3米

這個說法除了將旗杆高度變成被「解釋」項,而影子長度則相應變為解釋項這一位置互換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變化,因此按照D-N模型的充要條件要求,它也是一個符合D-N模型的解釋(也就是說D-N模型具有一種首尾的「對稱性」)。可是問題在於我們能夠用旗杆的影子長度來「解釋」其高度嗎
?特別要注意到的是,旗杆就算沒有任何影子,它也仍然是3米高,因此我們不需要影子來「解釋」其高度。拓展地說,從直觀上來看,我們要解釋一件事情,通常都是指我們想了解它為什麼會發生(原因)以及為何如此這般地發生(機制)。但是影子的長度不會在這兩方面影響到旗杆的高度(但反過來說旗杆高度可以影響影子長度),影子長度只是在一個特定環境下所造成的巧合數學結果而已。因此,在這個問題上,D-N模型的錯誤就在於將演繹這一邏輯關係和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恰恰是沒有D-N模型那樣的對稱性的)混淆了,於是也就錯誤地將科學解釋視為一項論證活動。其他Hempel模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如將概率推理與因果關係混淆等。

題主如果有在這方面拓展的興趣(包括了解D-S模型和I-S模型)的話,可以閱讀以下一些材料:

A. Rosenberg.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有漢譯本《科學哲學:當代進階教程》,裡頭第一章就是講科學解釋的。)

W. H. Newton-Smith(ed.).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有漢譯本《科學哲學指南》,這是一本詞條百科全書型的書,裡頭就有「Explanation」條,由編者親自撰寫)

W. Salmon.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Hempel模型混淆了推理關係和因果關係,於是Salmon就「正本清源」,從對因果關係的考慮出發研究科學解釋問題)

B. van Fraassen. The Scientific Image. (有漢譯本《科學的形象》,此書的中後段專門有一章節討論科學解釋問題,作者在其中提出了基於語用因素的科學解釋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解釋可能是我平生正正經經地去接觸了解的第一個科學哲學問題了。想當年我導師招我去面試入讀他的碩士研究生時,他就問我D-N模型是什麼意思。我對此一無所知,然後我導師很nice地跟我解釋了一遍然後讓我回去讀書。當時我幸好在其他方面有些優點,沒有因為這種無知而被導師踢出門外,如今想來導師當時的音容笑貌、風華才學皆歷歷在目。謹以此回憶,激勵各位跨專業考研考博的哲學後輩。


推薦閱讀:

怎樣走出舒適區?
課程介紹:政治理論的研究方法|城與邦
如何寫好讀後感(讀書筆記)
如何正確認知和提升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

TAG:哲學 | 科學哲學 | 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