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舌根音齶化之際時人有沒有發表出困惑,議論或者看法呢?
01-26
元末明初之際漢語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初的人有沒有針對語音的變化發表出看法呢?
比如唐代詩人針對pt, mn不分有云: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
其他種類的漢語語音發生變化的時候,有沒有人發表過評論?是什麼樣的變化,評論又是如何的?
樓主可能想要找漢語語音史上見系齶化的歷史文獻證據,喬全生(2006)《從晉方言看古見系字在細音前齶化的歷史》一文中舉過相關例證。
原文 從晉方言看古見系字在細音前齶化的歷史 pdf這篇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段舉了明代陸容(1436—1497)筆記中的例子,這個例子顯示了15世紀中葉「去」字在進行見系齶化音變時呈現出的地域不平衡性。各地的讀音大致可作如下構擬:
山西脫去-i-介音:*khu南京脫去-i-介音,且魚虞有別:*kh?陜西人不齶化,且魚虞有別:*khi山東人齶化:*?hy湖廣人齶化,且混同於章組:*?hy
陸容提到各地方言而唯獨沒說官話,那麼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官話是不齶化*khy。在同時期的韻書《韻略易通》(1442)音系裡, 溪母細音就是不齶化的kh-。這可以相互印證。我目前就想到這一條當時人記錄的共時音變例證...如果我想到了其他例子再補上吧。不嚴肅地講,我。
今天的嘉興話(別的我不好說,嘉興話的譜系是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就有舌根音齶化和不齶化兩種情況。齶化又分兩種,一種是文讀齶化,一種是白讀齶化。
1、文讀齶化即借用已在官話中齶化的語音。如:「教」。單音節動詞「教(訓誨義)」讀如 [k?],如「教書」。借入雙音節詞如「教師」、「教授」、「教育」、「教室」中都讀 [t?i?] 。「交」。單音節動詞「交(交付義;結交義)」不齶化,如「交朋友」、「交鈔票」。
借入雙音節詞如「交通」、「公交車」、「交易」齶化。「間」。量詞「間」讀如 [k?] ,如「一間房」、「房間」、「車間」。借入雙音節詞如「時間」、「間隔」齶化。2、白讀齶化即嘉興本身發生的齶化。
鬼、貴。嘉興話中讀如 [t?y] ,而官話中沒有齶化。嘉興,讀如 [ka ?in] 。「嘉」字沒有齶化,「興」字齶化了。嘉興話本身齶化的規律似乎是三四等字齶化,一二等字不齶化。應該是與介音有關。簡單說,目前嘉興話中舌根音三四等字齶化,一二等字白讀不齶化文讀齶化。————————————————我知道題主想問前代對於語音演變的旁證,這貌似得從前人浩如煙海的筆記中找(熱門的、冷門的),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啊。同求高手指點。明代陸容(1436-1494)《菽園雜記》提到:「又如去字,山西人為庫,山東人為趣,陝西人為氣,南京人為可(去聲),湖廣人為處。」 去&>處&>趣,演變的軌跡很清晰,並同時體現在不同方言里。
謝謝邀請,這個應該只是被使用者當作變體,如很多地方如四川、雲南甚至東北,都會把街有jie、gai兩讀。湖南常德的甲也有jia和ga(指甲)兩讀,人們只是當作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讀法,沒有太大的詫異。
推薦閱讀:
※相對於英語中的省略字,為何漢字的簡略表達現在幾乎沒人用了?
※十條中文冷門小知識 對外漢語教師的你都知道嗎?
※為什麼「俺」這個詞讓人感覺土裡土氣?
※如何看待鏘鏘上歐陽江河講到現代漢語是個「受傷的漢語」?
※大學中文系的課程可以自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