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租借期沒到現在會是什麼樣?

如果晚了幾年簽或租期更長的條約現在的香港會怎麼樣?


我的看法是不確定。

好的方向,如果不回歸,香港的資產不太可能集中到房地產之類的地方,而會更好地發展高級別的製造業,金融,科技方面,那麼就會有更大的機會得到發展。

不好的方向,深圳就是為了和香港競爭而建立的,隨著開放的深入,香港不再重要,大陸不需要中轉港口,而上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都在發展,香港的文化產業也在萎縮,最終可能更糟糕。


先來看兩個現象。

香港現今的主要產業被金融,房產,旅遊霸佔,可能最終改變香港未來的文創產業發展非常孱弱。在科技創新方面,儘管香港政府相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鼓勵年輕人自主創業,但是香港創業的活躍程度遠遠比不上北京(不見香港人的香港創業孵化器)。究其原因,有身在香港的創業者認為:香港人希望找到的好工作總是金融方面的。金融就相當於香港版本的公務員,是一個差不多是鐵飯碗的比喻。有著高學歷,高智商的那些年輕人都希望找到一個穩定一點的工作,能夠讓自己快速的富裕起來,過上可以預期的生活。(創業五問:香港打車軟體「飛的」創始人Simon)

為什麼曾經孕育了文武雙全的創意奇才,打出一派粵語電影和歌曲的新天地的香港,為什麼催生了船王包玉剛,金利來創始人曾憲梓,娛樂大王邵逸夫等創新巨子的香港,現在就只剩下幾個李嘉誠(全是房產壟斷資本家)?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闖,要求穩?

香港人捧在手心的高度新聞自由受到嚴重的威脅。連看個電視都沒有什麼自主選擇權,在他們看來這是了不得的大事。他們正在慢慢的失去對整個制度和整個管理層的積極信心。電視里充滿了批判,大街上到處是遊行,開個立法會,做個施政報告,總有議員舉牌子抗議。這種總能被我們稱為不和諧的畫面背後,都是香港社會在逐漸被撕裂的表現。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有風吹草動,香港的反應是最敏捷的。八十年代末期香港曾經掀起一股巨大的逃往英國的移民潮。逃亡的人主要原因是對於中國未來前景,和香港自身未來前景的不確定。現在,移民潮在平穩了多少年之後又開始猛烈的回潮,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寧可跑到旁邊的中華民國,也不願意在自己的家裡多呆。他們的訴求,此刻已經變成:我只需要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我害怕香港以後變成一個不民主的,專制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自由和民主,我們大陸人離開了不也照樣活,為什麼香港人會如此反彈?

我們反觀香港在英國統治之下後幾十年,那個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關鍵時刻。那個時候,香港人能夠在一種可以期許的穩定製度之下,擁有一小部分的精英自治。他們可以合理的解決社會當中遇到的一些管制問題和民生問題。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言論自由,可是社會的主流意識和政府的主流意識是一樣的,都是擁護資本主義。當時高奏國際悲歌的議會少數派,成長為今日威風凜凜的建制派,真是乾坤倒轉,揚眉吐氣了。

那個時候,香港普通民眾普遍厭惡紅色信徒,信任由殖民地帶來的精英管治團隊,會支持他們所作出的政策,並努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相信奮鬥就能做好,也就是所謂獅子山下的精神。這種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態,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國內地的優秀人才,在大逃港期間逃到香港並且定居下來,成為日後香港文化,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活躍的中堅力量。

現在香港把英治時期的兩個大優勢都反過來了。首先人們擁護資本主義制度,按照規矩辦事的情景受到了威脅。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六十年代暴動當中展露崢嶸的鐵幕,全面覆蓋到香港人頭上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然後,現今香港人再怎麼唱獅子山下,也沒有辦法戰勝已經固化的階級形態。貧苦人家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複製當年白手起家的那些英雄們的傳奇。社會被那些壟斷的財團們所佔據。

你讓他們如何能不先求穩?香港住房的問題比大陸任何一個城市都要嚴重。我們不要忘記,很多北漂或者其他地方飄來飄去的青年,他們在自己的居住地都是有房子的。就算事情發展到已經退無可退的地步——北京設立特別行政區,強制遣返他們回原籍,在城市之內出入需要通行證——那些被驅趕的青年依然可以回到自己原來的家裡。但是在香港的那些人——包括已經獲得香港居留權的那些人,哪怕是雙非;哪怕是剛剛上完大學欠了一屁股助學貸款又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哪怕是因為經濟轉型到了四五十歲等退休的年齡卻被迫下崗的中年人;哪怕是政府扶持了多少遍卻還不能上車的低收入群體。他們的家,他們的根都在香港。他們退無可退。政府不讓他們上樓,也不讓他們住公屋或者居屋,他們就只能對著新聞鏡頭哭。香港底層人住過鴿子籠,住過豬圈,住過臨時板房,住過一場大火全樓燒死的那種舊樓(窮富翁大作戰III:建築師大作戰 - 香港人的「蝸居」夢)。大陸的住房難,可是能與之相比的?

好了,回到正題,如果此時香港依舊歸英國管制,香港人可能經濟上不一定能改觀,可能家族壟斷還差不多,階層固化也還那樣,大家還是住不起房子。但另一點,香港的制度這方面,就會繼續維持資本主義的穩定,可以預期的管治。

香港的經濟會停頓下來,但自由可能依舊保持原來的水平。這個時候的香港可能依舊大家會活得很艱難,但是不會有像現在這麼多的街頭鬥爭和抗議示威,不會搞的立法會三天兩頭拉布,不會讓梁國雄老先生跳著腳罵酒濃於水,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對香港的未來前途喪失信心。

總之,經濟和政治,兩樣都不如從前了,你可以扔了經濟保政治,不能兩樣都沒有啊。而且,明顯保政治更省事,因為經濟滑坡誰也預測不到,一旦經濟扔了,一找政治呢發現早就扔了,社會必然動蕩不安。

香港人不是吃飽了撐的想佔領中環的。他們要求不高,兩樣就拿到一樣就行了。希望中央政府在包括普選在內的政治議題上,給香港同胞充分的信任。


謝邀,真抱歉,我不是經濟學大咖,對於是否 「不回歸就能掙更多錢」 這類問題完全無感。

對於架空的問題,要分析一下它所假設的背景,而不是一上來就政治站隊,然後兩面開噴(這樣多沒勁啊,你還沒發出聲音,我就知道你的台詞了)。

香港99年的租期,源自《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份文件里規定得很清楚,我想穿越者是不會有興趣去修改這份條約的。99年意味著什麼呢?在當時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動中,99年是一個國際慣例。法國占廣州灣是99年,德國占膠州灣也是99年,英國有可能擅自提高到999年么?不會的。

有何種可能,導致99年過去之後,仍沒到期?說明中間續約了。

一般來說,條約執行到後期,才會考慮是否續約的問題。英方跟誰簽能續約呢?

PRC大概是斷然不能答應的。

KMT可能也不會同意,實際上,老蔣扛把子時,是堅持收回列強特權的,儘管他沒老毛那麼生猛。

兩者皆非?太渺茫了。宋慶齡?沈鈞儒?李公朴?你覺得誰能拳打陝北紅太陽、腳踩金陵娘西匹?

如果抗日戰爭沒勝利……那香港早不是英國地盤,就與本題無關了。

北洋怎麼樣?我看懸,在抵禦外侮方面,北洋是比較不給力的。

還剩下,清廷沒倒台。想到這裡,我整個人都覺得不好了。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能有什麼歷史機緣,給他活下去的機會。莫非載灃有高達?


我覺得很大的可能性是遠遠不如現在

首先,香港發展的停滯不前不是香港的問題,而是類似國家或地區的通病,看看最相近的台灣,新加坡,日本,歐洲。基本都是一個保持的狀態,有的會有緩慢增長,有的甚至會小有下降,但肯定不會像大陸一樣高速發展的。

第二,如果香港沒有在97年回歸的話,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影響就會大的多。英國可不會像當時的大陸一樣力保香港的。

第三,中國肯定是要首先發展上海的,但現在還要顧及香港的感受,並且也是給台灣做示範,所以還是給香港留活路了的。如果香港沒有回歸的話,那就不單單是發展一個上海的問題了,珠三角的發展也是要提速的了。到時候就是展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問題了,那就是讓香港眼睜睜的看著隔壁超越自己的問題了。而且如果香港不能確定回歸,那就是一個赤裸裸的競爭關係,到時候就是你死我活的問題,到時候香港如何面對上廣深的夾擊還真是個香港人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如果在大西北這樣面積是比中國原子彈試驗區都小的地方,如果不是外來力量沒有人在乎的


香港島是永久割讓,沒有「到期」一說。

讓英國歸還香港、九龍、新界,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契約精神。

香港不回歸也不會怎樣,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當年就完蛋了;就算熬過了九七,也絕對不會比今天更好,宗主國都還沒走出陰影,作為殖民地,只會更加艱難。

不過內地遊客可以少挨罵倒是真的,香港本地窮人日子也會稍微好過一點。


其實可以看下大英帝國治理的殖民地經濟就知道了

能發達起來的要不是資源(加拿大、澳大利亞)

要不靠物流和工業(新加坡)

完全靠金融業和服務業能發展成發達國家的一個都木有

=========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香港慢慢衰退

經濟比現在還差


我認為香港會更加繁榮。這點看法和大多數人很不一樣。(這個話題很大,需要打很多字)

為什麼?很多人忽略了自由的力量,還是被洗頭的奴才思維。官僚那套投入多少就產出多少的思維模式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忽略了生產方式在其中產生的巨大質變。(忽略了經營者的巨大價值)

以香港為例,如果沒有回歸,也許98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的損失會大很多,同時香港恢復會慢一些。但是,這些並沒有改變香港的本質。香港原本有的自由競爭的活力目前在逐漸被官僚消滅。人才也在大量流失。因為土豪來了,規則變了。很多人因為國內的腦殘宣傳,對香港自己的能力有懷疑,看不懂。這不奇怪。因為國內很多奴才都認為自己是香港的恩主,他們相信香港就是靠著內地才怎麼怎麼樣的。

如果單靠著內地的分發渠道,內地的資金投入,一個地方就可以快速崛起取代香港的地位?笑話。 資金投入是有一個產出效率問題的。很多人忽略了這點關鍵。 比如澳門,現在人均收入狂漲,因為內地官僚土豪去賭的人太多了。 而香港,現在很多老店在消失,因為房租狂漲,內地土豪去消費購買奢侈品的官僚太多了。這2點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消費方式(資金投入方式)對產業鏈的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就算有大量資金投入,因為官僚消費的不同,導致人們選擇的產業會有巨大的不同。比如,如果你做官僚的看門大爺(或者保姆,跟班)就可以有傲視全市的收入和權勢,那麼其他做商業的,做互聯網的自然只有被折騰得悲鳴。如果一個地方,你做互聯網你就可以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不需要向官僚彎腰跪舔,那麼自然做互聯網的人會很多。(就好比京滬廣對比內地三線城市的創業環境。當然京滬廣的互聯網一樣要向官僚彎腰,只是不像三線城市那樣嚴重)

同樣的錢,在不同的人手裡,投入產出比是絕對不同的。甚至可能一個人賺死,一個人賠死。

李嘉誠為什麼要拋售大量的香港資產? 大環境變了。商業趨勢和社會趨勢變了,才會讓其做出這樣的選擇。從側面印證, 香港部分富商是不看好香港回歸後的發展的。事實也驗證了這點。也就是說,香港回歸後,到現在,因為內地在教育,傳媒,人選上的干預,已經使得香港發展受阻了(對比回歸前),香港部分富商才會有這樣的選擇。

那麼有人又說了,香港不回歸,也許會更糟糕。告訴你,不會!內地會大力發展上海也好,發展哪裡也好,都無法改變香港活力的本質。 上海再好,珠三角再好,還是官僚那套,可以搶走原本香港的部分份額和社會作用,但是無法改變香港的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發展規律作用有多大? 自由的能量有多大?規則的作用有多大? 區別就是,你只有吃地溝油,吃三鹿奶。 而香港可以吃蒙牛特供的標準(而且香港人還不願意呢,寧肯選國外的)。 老百姓付出的購買牛奶的金額有很多差異嗎?可以說基本一樣。 那麼為什麼蒙牛對香港要特供?

為什麼同樣的廠家,對美國和歐洲供貨,可以做得很標準很規範。而對國內市場,就怎麼賺錢怎麼亂來? 這就是規則的巨大差異。『

也許我說了這麼多,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 那麼就是香港如果沒有回歸,大量的高端人才不會在97前流失,社會規則不會有大的變化(良序),在教育課本上不會有爭議,在發電視牌照上不會故意剋扣一家敢說話的電視台。這些東西積累起來,才是真正影響社會,影響經濟的。

如果大陸在香港沒有回歸的情況下,主推上海什麼的。可以說,(只要不採取對香港絕對的惡意抵制政策,就絕對無法搶走香港的地位。)就像當年深圳可以因為政策的不同而崛起,而其他三線城市不能一樣。 因為辦事的規則變了。 同樣,現在澳門收入暴富,也是因為規則變了。內地的官僚土豪去玩得多了。但是,能讓澳門取代香港嗎? (假設澳門回歸,香港沒有回歸, 大陸給澳門全力支持,一樣是香港勝過澳門的。)

對社會而言,對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規則!規則!規則! 規則變了,香港一樣要衰落,(和內地)規則不變,就算澳門暴富了也是因為去賭博的人多了,而不是經濟真正發展起來了。


香港島 和九龍是割讓 不是租借 新界才是租借99年 英國也沒有打算髮展新界這個租借地 只是想好好發展香港島九龍這倆 英國自己的領土

但是到了97年如果新界回歸了 而且按照社會主義理念治理 那麼九龍和新界由於離中國太近 估計也不會過上啥好日子

因此 英國考慮到為香港人著想 乾脆就連香港島九龍一起割讓回給中國了 但是要維持香港島九龍新界的現狀 也就是50年不變


推薦閱讀:

一戰和二戰之間發生了什麼?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法國對日俄戰爭俄國失利會持什麼心態,能不能從戰前、戰爭時到戰爭後詳細敘述?
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為什麼德國還是輸掉了一戰?

TAG:香港 | 歷史 | 英國 | 中國 | 知天下知乎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