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設計研習志(1):網易蝸牛讀書
Hi,我是沁園。最近打算在專欄新開一個版塊:App設計研習志,專門記錄我體驗一些App的思考和學習到的點。
為什麼要研究更多App?
由於工作需要,手機里安裝了N個應用,但是常用的都是那幾個。常常是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了,才會翻看好多App參考,覺得自己腦子裡的「存貨」太少了。希望自己在體驗App的時候不僅僅是在「看」的層面,而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
關於文章的結構,每篇我會先介紹這款App的大致情況,然後從我歸納的關鍵詞的角度來具體闡述App的特點,中間會穿插一些我得到的設計啟發。
進入正題,第一期體驗的App是——網易蝸牛讀書
關鍵詞:限制、情感、高效
產品目標
網易蝸牛讀書致力於為熱愛閱讀的用戶提供沉浸、簡潔的電子閱讀體驗,並希望與用戶一起構建起立體化、全方位的移動閱讀社區,滿足不同閱讀層次用戶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目標用戶
1、閱讀者:心智成熟,文化層次較高,對閱讀質量和自我提升有一定要求的人;每天讀書的時間有限,願意每天花一點時間來讀書而不習慣一次性長時間讀書;喜歡寫讀書筆記,發表書評。
2、領讀者:相關領域的大v,會寫文章、推薦書籍、發表書評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以及為自己的公眾號或者微博引流。有影響力的領讀人可以吸引閱讀者形成用戶粘性。
關鍵詞1:限制
1、限制閱讀時間
並不是指完全限制閱讀時間,而是每天免費的閱讀時長只有1小時。網上已經有很多人分析了這種以時間維度來購買的形式,我就不再細說了,僅分析對用戶的影響。我覺得1小時的免費限制給用戶營造了緊迫感和稀缺感。緊迫感讓用戶想更快地閱讀書籍,提升閱讀效率;稀缺感讓用戶更珍惜這段閱讀的時間。產品通過「限制」來引導用戶的方式和產品目標「為用戶提供沉浸的電子閱讀體驗」是相一致的。
2、兌換電子書限制
用戶每閱讀時長滿1小時就會獲得1個蝸牛殼,蝸牛殼可以兌換電子書,但是要求用戶要先閱讀這本書5分鐘,才可以兌換。為什麼要有這個門檻限制呢?我想是為了讓用戶在兌換前更加慎重,讓用戶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本書,再兌換。這樣對於用戶來說,兌換的書就是「來之不易」且「真正需要」的書,也就更有動力去閱讀自己兌換的書,併產生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不是擁有了就置之不理了。
【設計啟發】
前期通過給用戶製造「限制」的方式來引導用戶後期更好地使用產品。
關鍵詞2:情感
1、書桌
看到「書桌」這個比喻,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自己坐在書桌前認真閱讀的畫面。在這個忙碌且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種安靜讀書的感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嚮往和情懷。一些同類app會用「書架」,但是「書架」只是一個放書的傢具,想想你自己書架上的書已經多久沒有動過了?而「書桌」上的書往往是最近正在讀的,因此「書桌」相比「書架」,和讀書場景有更強的關聯性。
【設計啟發】
在要比喻的時候,可以想想不同喻體可以聯想到的場景都有什麼,選擇更貼近產品定位的那個。
2、用生命點贊
「用生命點贊」和單純的點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更帶有一些鄭重感和幽默感。點擊按鈕以後會有一個比較好玩的動效,給用戶帶來愉悅感,點贊後,還會出現「已送1分鐘時長給TA」的提示,給用戶成就感和反饋。
【設計啟發】
動效和文案都可以給動作增加情緒,吸引用戶操作。想到Mediun網站的鼓掌按鈕也有令人愉悅的動效。
3、懟書專欄
我們常見的App都在用各種方式給用戶推薦書籍,傳達「讀這些書你可以學到這些那些很有用你都讀了吧!」。網易蝸牛閱讀反其道而行之,推出「懟書專欄」,專門diss一些很火但是實際上很有問題的書,傳達「這些書很火很好看但是實際上差得要命你別浪費時間看了!」,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幫助用戶選書,而且符合目標用戶「節省時間」的需求。
4、擬物化設計
對於「書」的樣式設計,不同於其他閱讀App常見的【封面+陰影】樣式,蝸牛讀書的書是簡潔化設計的立體書樣式。同時,用一個書籤的樣式來展示閱讀進度,和現實非常貼切,給人帶來親切感。
關鍵詞3:高效
1、只看書
書放在文章的末尾,有的用戶可能文章還沒有讀完就想看推薦了什麼書,提供了一個快捷查看書的按鈕「只看書」。
2、下拉鬆手可快速添加書籤
相比於點擊,滑動是更流暢更方便的動作,且不受按鈕熱區的限制。看了看京東閱讀、豆瓣讀書也都在使用這種下滑添加書籤的交互設計。
3、Toast提示加入書桌
開始看一本新書約10分鐘左右,會出現Toast提示是否加入自己的書桌。出現的時宜剛剛好,幫用戶省去了手動加入書桌的麻煩。
以上就是我體驗網易蝸牛讀書這款App的思考,謝謝閱讀!
沁園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和比較冬青黑體、思源黑體、蘋方黑體的優缺點?
※【翻譯Medium之二】我被Apple Music 拒絕了,所以我重新設計了它
※入畫設計靠不靠譜?
※Design System 中的 Design 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