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冬至節帶著孩子們參觀紫禁城?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帶孩子去紫禁城呢?這是一個嚴肅而有趣的文化問題,請允許我先賣一個關子。

周期性變化

我們都渴望永恆,但是我們祖先很早就發現: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

而且我們的古聖先賢還發現:這些變化具有周期性,所以就有了周易之說,就是研究周期性變化,找出周期性變化中的模式。

一旦知道變化的周期性,那麼新問題就來了,周期性變化的起點是哪裡?因此,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各種說法:

  • 早在二千年前,我們的經典中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等等各種關於宇宙源頭、變化源頭的說法;
  • 西方有很多神話故事在講創世說,他們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 進入現代社會後,西方開始逐漸放棄鬼神說,有達爾文的《物質起源》在對世界的變化和起源做出重新的解釋,再有物理學家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Big Bang,這跟中國古聖先賢提出的模型是類似的。

關於宇宙的起源,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很難的問題,我們暫時放下。但是什麼是周期性變化?周期性是什麼?周期性變化的起點是什麼?這些問題卻具有現實意義,比如:

  • 朝代的周期。太祖建國,太宗守成,走向強盛,然后土地兼并,帝國沒落,進而帝國中興,再延續幾代,重不堪負,走向滅亡,改朝換代;
  • 晝夜的周期。先是黑暗,然後是黎明破曉,日漸東升,進而正午時刻,此後太陽一路向西,暮日黃昏,然後又進入黑暗、深夜、更深的夜,周而復始;

最經典的周期性變化就是——年,我們古人很早就知道了。

年作為周期單位的變化,表象出來的春夏秋冬是地球上最廣泛、最深刻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是因為太陽跟地球位置關係,即「天」,所謂地法天;

因為有四季的變化,我們農耕文明就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認識,就有了春播秋收、春捂秋凍、按照節氣來勞作的傳統,我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是適應四季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人法地。

我們祖先特別在乎變化的起始點。

對於一年開始的起始點,現在我們一般認為:要麼是西元紀年的1月1日,要麼是春節。

而我們古人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個是世俗的,另外一個是洞察的。

。。。

讓我們回到故事的開始

紫禁城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宮殿的規模大小與使用頻率高低成反比

比如,紫禁城內最大的宮殿是太和殿,但使用它的頻次是最低的,只有特別大的儀式才在這裡舉行,什麼的事件或儀式呢?!比如:

1】皇帝登基;

2】冊封皇后;

3】舉全國之力的將士出征;

這些要麼是關係統治合法性的政治大事,要麼就是國家安全的軍國大事,而且發生的頻率比較低。

還有一類就是最重要的節日,只有三個:

1】萬壽節;

2】冬至節;

3】元旦節;

似乎跟現在的節日有點不一樣,大家可能有如下疑問?

1】什麼是萬壽節?

2】為什麼有冬至節?

3】我們現在也重視元旦呀!

4】為什麼沒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

其實,萬壽節,就是皇帝的生日,相當於今天的國慶節,君主慶生,舉國歡慶!

元旦冬至都在說一個事情,那就是以年為單位的變化的起始點。

首先,此【元旦】非彼【元旦】,不是今天的西元紀年的1月1日,太和殿中慶賀的元旦指的是陰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

冬至,作為節氣的意思是冬的極致,跟夏至對應,夏天的極致。古人那是還沒有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的概念,但是根據對日晷、圭表的觀察,得到這樣的知識。

而且根據古代的辯證法,陰的極致,就是陽的開始,同樣,冬的極致就是夏的開始,也就是說這是一年真正的起始點!

這是反直覺的。

我們的直觀感受是冬至之後才開始真正的冷起來,才開始「數九」,沒錯,數九是從冬至這天開始數的,而一個月之後的「三九四九」被認為是最冷的時候!

而古代的元旦(即春節),則與農曆中的立春前後相隨,差不了幾天,而在立春這個節點,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1】嚴冬的結束;2】春天的開始,冰河的消融、萬物的復甦、天氣的漸暖。

我們的 【年】與【歲】又是不同的。

我們的農曆年,是從【春節】到【春節】,只有過春節才能稱之為過年,是對年的慶賀。

那麼,我們過了春節【正月初一】是否就長了一【歲】嗎?

未必!

我們的歲,是從【立春】到【立春】,除非春節那天跟立春那天重疊了,否則到正月初一就長一歲,這個說法是不嚴謹的。

我們的【歲】是跟著節氣【立春】走,而【屬相】又跟著【歲】走。假設一個孩子出生在即將到來的2018年2月5日,如下圖所示,那麼他的屬相應該是什麼呢?2018.02.05是一個立春之後,春節之前的日子,我們看到百度上的萬年曆給出的是【雞年】,這個說法是不嚴謹的,事實上這個孩子應該是屬【狗】,而不是屬雞。

古人同時對這兩個節日都非常重視,反應了幾點:

  • 特別慶賀新周期的起點,這是一個深刻的認識,是建構民族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與其他的節日相比,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不在一個層次上;
  • 洞察世界的思維方式與習慣。冬至節表明了古人高超、深刻的認知能力,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僅知道變化,而且還知道變化背後的變化,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
  • 同時重視兩個節日,一個是洞察的,一個是世俗的,表明了皇家一方面既要高瞻遠矚、洞察本相,同時也非常接地氣,與民同樂,接受世俗;

為什麼冬至節消失了呢?

如今的冬至,已經退化為一個正常的節氣,一個甚至連清明都不如的正常節氣,為什麼呢?

有歷史的原因,包括孫中山在內的早期革命者在吸收新學的同時,因為對舊學的知曉不深,以及可能的矯枉過正的操作傾向,他們武斷的對傳統進行肆意的批判和否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可以理解。

還有更加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思維方式的傳承出現了問題。

同樣是一個年的開始,古人不是選擇了不倫不類的西元1月1日;也不僅選擇有「春回大地」直觀感受的春節,這是在所謂的「人法地」層面對自然的尊重;更選擇了一個更深刻的東西。通過探究年周期變化背後的動力——太陽地球之間的運動關係,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以鎖定了冬至節——一個表面上普通、未有周期性特徵的日子。背後的意思是,雖然我們現在覺得很冷,未來一個月還會更冷,但暖和的力量已經開始,新的變化恰恰就在今天——冬至。這是更深層次對自然的探索與尊重。

儘管,冬至之後天氣越來越冷,但由於相信這就是陽氣的歸來,春天不遠了,我們就不會被眼前的寒冷所打到。引申一下:我們就不會被直觀的、表象的東西所迷惑,而是洞察背後變化的道理,相信道的力量。馬雲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本身就是對於互聯網即將改變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今天,這種洞察力才能避免「今天看不見,明天看不上,後天跟不上」。

無論是襄助國事、開辦公司、日常工作、家庭瑣事,我們都面臨各種現象,有無盡的困難,也有各樣的虛榮,我們容易在這樣的假象中迷思了自己,忘記驅動世界變化的力量在悄悄的發生變化。而古人這樣的思維方式能讓我們看清眼前的苟且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知道眼前的繁榮是毀滅的開始,還是再上一層的停頓;因為我們不僅能看到眼前的跡象,還能看穿背後的真相。

我們跟古聖先賢相比,也許知識量遠遠超過他們,但這種全局的、系統的、洞察的思維方式跟他們相比,相差甚遠。我們真正丟失了的是——洞察世界真相的傳承、全局系統的思維方式。

相反,我們熱衷於眼前的喧囂,用爬行動物大腦的思維方式來應對世界——情緒驅動,我們熱衷於咪蒙、沉溺於今日頭條、快手,以線性的、直觀的、荷爾蒙的方式迎合著這個世界。

這便是我想周末帶著孩兒們參觀紫禁城的原因。

然而,經過一周的思考,我又取消了這個計劃,

因為

「欲將心事付瑤琴,絕知路遙獨缺你」。

後記:

感謝飛龍老師等一群有真知爍見的師友們對本文的支持。

很多朋友想要報名參加一起去紫禁城慶賀冬至節,由於時間倉促無法滿足,但來年我和飛龍老師將組織一場到紫禁城慶賀冬至的活動,有意者請後台報名。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類似文玩核桃這樣的東西火了段時間後突然崩盤的例子?
最新消息:知乎大威定義了,世俗的就是好的。
軟文化不行,消費者還是要背鍋
英雄616——英雄的回憶
為何近期屢次曝出東北地區的醜聞?

TAG:中国传统节日 | 文化 | 故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