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對比80後與90後,他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例如從價值觀、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


謝邀。被邀請回答,是第一次,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邀請。

先跑偏一下:

個人只是稍微關注過幾個年齡稍小一些的同事。並沒有任何仔細的觀察。在看過一些關於70後,80後,90後的問題後,發現按照出生日期來區分人群不是一個好方式。比如說對於接觸同一個新事物這件事情,發展落後地區明顯會比發展的好地區的孩子接受事物晚上幾年。相應的很多想法、看法、做法,也很可能會滯後幾年。所以80後,90後,00後的提法是不合適的。

下面是個人的一點點看法,關於我這批人和比我小几歲的人的同與不同。

-----------------------------------------------------------

膽量(自信/個性):

我們那批人:

膽大的有,但是一群人里也就那麼幾個。初中遊戲機,高中翻牆上網,中學談戀愛。只有少數的敢於吃螃蟹的人才會幹的事情,大部分都僅限於圍觀、聽他們講、暗戀的層次。自信更多的來自外界的鼓勵。個性被壓抑較多。很少有人做被明令禁止的事情。

比我小几歲的人:

膽大的是已成一定氣候,已經是一些群體性的表現了。很多學生都不再把老師當作家長更值得尊重的人了(至少我上學的時候,會更聽從老師有理有據的批評,而不是家長簡單的「好好學習」的嘮叨。)。戀愛的表面化,甚至出現過初中一批女生懷孕的荒唐事。更有個性,關心自己的喜好和特長。自信開始來自外界的鼓勵和內心的聲音。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這個應該感謝在推進的素質教育)。偶爾會衝動做錯事。

做決定(消費觀):

我們那批人:

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的學生,在高中之前幾乎不需要做任何決定。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家長告訴你的,大到學習/理想,小到穿衣打扮。我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朝那個指明的方向前進。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只能像小孩子一樣,在大學裡從頭開始學會做選擇。小心翼翼的嘗試。

比我小几歲的人:

從小就渴望自己選擇,雖然選擇更多來自於和同學的攀比。在選擇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技巧,並且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總結一下就是:注重個性化,做的選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自己內心喜歡的。

成熟/集體性:

我們那批人:

很多人是在大學才是真正的開始人生,開始有自己的心智。如果這個人比較自卑,則會進一步延緩心智的成熟。那些在高中自我意識就覺醒的人,會很快變成大學的成功者,兩極分化會慢慢的嚴重起來。這也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NB的人帶領普通人,集體感會比較好。

比我小几歲的人:

各方面都比我們都要成熟的早,對自己的選擇也更堅定。所以容易出現不合群的人。從工作的同事來看,不合群的人比例明顯比我們那批人要高。關注自我個性的同時,必然帶來集體感的削弱。但是也有少部分人很例外,異乎尋常地非常合群。

興趣愛好:

我們那批人:

興趣愛好都是小事,學習成績才是王道。而且一直是王道。很少有人會花大把時間用到自己的愛好上(或者是我們都沒什麼特別的愛好?)除了學習,大家普遍不看中興趣愛好。

比我小几歲的人:

部分人充滿活力和激情,一種敢愛敢恨、快意恩仇的豪爽。而且敢於表現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幾乎每個人都會選擇一個比較喜歡的,當然把興趣發展的比較好的永遠是少數。大家普遍有自己的愛好,而且珍惜這些興趣愛好。

以上分類是臨時的梳理,可能很不靠譜,不過要表達的觀點,基本都列出來了。

PS : 以前一直猶豫要不要回答,因為關於這個問題,主觀性很強,而我的圈子本身很小。而且也只是留意了一下,並沒有認真仔細的總結歸納過(樣本太小,也沒必要歸納)。

或許把這個問題拆分成幾個問題,分別讓兩批人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個更好的方法。只是希望不要出現以前火爆的罵戰。雖然罵戰也是一個過程,只要罵戰後大家都能認認真真的想想問題,足矣。


作為營銷從業人員,也非常想了解這些相關的研究,但是搜索了很多,遺憾的是,沒有找到中肯、客觀詳細的資料。於是自己根據理解總結了一下,結合了一些網上看到的資料,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80後: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25-35歲(還需要再分為生沒生孩子兩個人群) 上班族

1、主要需求:

工作、生活

工作已1-12年一般已婚已育,有房,很多有車

2、主要特點:

主要通過電腦上網(上班時間上網)、web端操作更熟練、有較強的購物能力、大量購物需求、需求務實(主要來自工作和生活需要)

80後是先接觸電腦,再接觸手機,而且智能手機也就不到10年的歷史,因此80後更習慣於電腦來接觸網路。

又分為兩個人群(大致在85前和85後),生孩子人群和沒生孩子人群。生完孩子後,基本事件都被孩子佔據,因此需求基本圍繞嬰兒用品。

二、90後:15-24歲 高中學生或剛畢業不久

1、主要需求:

學習、娛樂、發現新東西、社交

2、主要特點:

主要是手機移動端上網、娛樂化、愛曬、愛分享評論、追求新鮮事物、缺乏購物能力,但有較強的購物需求,需求不務實(主要來自學習、娛樂、追求個性以及大家都有的攀比心理)

90後,最先接觸手機,手機使用歷史長於電腦,而且因為基本都是學生,基本通過手機接觸網路,因此溝通購物基本通過手機方式。移動端明顯。

90後生長於物質供過於求的時代,物質極大豐富,基本沒有經歷過貧窮,是天然的互聯網和全球化的一代。

90後兩個關鍵詞:小鮮肉、二次元

追求個性與自由,樂意分享,具有包容心,行動力強,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判斷問題客觀、理性。(他們)天生就善於協作,創新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而自由、分享、協作、包容、創新等這些特質,或可以被看作是「互聯網精神」在這個群體的鮮明體現。

這個群體里的人陽光、自信、勇敢,拒絕虛偽,抵制權威,將會是推動社會走向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90後在互聯網上的行為特徵:

1、聊天、交友構成了這個群體主要的網路生活;在移動互聯網上,除了滿足基本的通訊需求,看電子書、玩遊戲、聽歌成為了其主要的使用特徵。

2、無論是在線下,還是在SNS社區,會細分自己的交際圈。

3、手機已經成為90後大學生主要的上網工具。

4、很少有90後大學生很少進行衝動消費。在大多數消費情境中,他們都表現得頗為理智。他們具有付費習慣、願意為新鮮感買單。

5、在媒體接觸行為上,網路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並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功能性替代。

三、8090後的3個共同點:

  1. 互聯網化:購買方式和渠道:主要通過網路購物,越來越少去實體店,希望最好所有商品都能在網上購買到。

購買決策過程:購買任何商品,不太相信廣告,更相信朋友推薦,並先在網上搜索評價,口碑最重要(包括朋友的口碑和網上的口碑評論),而不是知名度,購買之後樂意評價分享。

與外界溝通方式:主要通過網路方式(社交媒體、即時通信、郵件(主要是工作))與人溝通。

  1. 個性化:注重個性多於品牌知名度,希望時刻彰顯自己的個性,購買自己喜歡的品牌和商品,不希望和別人一樣,比如怕買了和別人一樣的衣服。
  2. 娛樂化:喜歡惡搞、吐槽、輕鬆搞笑


最詳細的報告,最新品牌偏好報告:80後最愛愛馬仕,90後最愛香奈兒


很不錯,謝謝啦


推薦閱讀:

如何把羅大佑的《童年》重新填詞,變成回憶80後的歌曲?
國內哪些個新生代演員(80-10後都行)的演技好到讓你拍掌?
80後很會做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知乎的主流是喜歡國民黨嗎?為什麼?

TAG:生活 | 價值觀 | 80後 | 9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