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該如何進行刻意學習
1. 概述
原本打算給這篇文章起名為「我是如何做刻意練習的」,但是後來寫著寫著又感覺跟《刻意練習》中的「突破舒適圈去練習」不太像。遂改為「我是如何進行刻意學習的」。(2017.12.19,文章發出去後,感覺閱讀量很低,遂改了為「」
幾個月前,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很特別叫《朋友圈裡的尖子生》,書中提到了李叫獸是如何學習的,感覺受益匪淺,裡面是這麼寫的:
「我(李叫獸)在看書或接觸任何一種信息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是問自己: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一般要找到5個以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
看到這句話後,瞬間有一股同儕壓力迎面而來。李叫獸只是比我大一歲而已,就已經有如此高深的理解,慚愧慚愧。於是我就在想,他這種方法,我能不能用在提高產品設計能力上面呢?
2. 模型解釋
經過多輪迭代,最終搞了個這樣的一個刻意學習模型,後面我會一一解釋這個模型上的關鍵點。
2.1 洞察
不管是產品經理也好,產品設計師也好,其核心能力還是在「洞察」上。所以我們在做刻意學習的時候,首要提高的能力應該是能夠提高我們自身的洞察能力。當然這個還是有點難,但是一點點積累,相信還是會提高的。當然了,要想提高洞察力,首先得明白「洞察」什麼,我的答案是:「事物背後的原因」。「洞察力」就是「快速找到事物背後的原因的能力」。而鍛煉這個能力的方法就是,當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東西時,不妨問多幾個為什麼,嘗試找到一些理論或者知識去解釋這個東西。
2.2 聯想
正如李叫獸所說的,「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當你發現了事物背後的原因後,不妨嘗試去問自己,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理論解釋?
2.3 歸納
歸納就是整理與記錄自己的洞察與聯想。這個也很關鍵,因為前面的洞察與聯想只是你腦海里的東西,其實還不能算是完全吃透,根據我的經驗,將前兩個階段的東西寫下來是個不錯的方式。
2.4 實踐
整理歸納後,還要做到學以致用,將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即使沒法馬上使用,也要每天溫故下自己整理的內容。
3. 刻意練習模板
基於上述的幾個關鍵點,我整理出了一個模板,其實也沒啥特別的,就是左邊放截圖,右邊歸納自己洞察與聯想,同時記錄實踐點,防止自己忘記。
4. 案例
這裡拿我的一個刻意練習作為案例,解釋下這個模板。案例中的橫滑查看詳情功能,其實淘寶老早就有了,但是以前我都是看過就算了,並沒有認真思考,但是拿到模板裡面一放,單單歸納中間的那一句話就花了很久時間。(文字表述能力還是不行啊~憂傷~)歸納原因後,再去找各種應用看,找到哪裡還用這個設計,這個也花了很久時間,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很多地方也用到,不只是電商 App。其實這裡還可以再加多一個限制,可以限定一定要找到三處。最後,實踐的部分我打了碼,因為東西還沒開發出來,還是不宜公布。
當然這裡不只是產品截圖,生活中遇到的都可以,比如這個設計:
我解釋下上圖,上圖實際上是暴雪對戰平台更新遊戲時的界面,以前更新有些的時候,都需要將整個更新包下載完成後,才能進入遊戲,但是現在不需要了,只需要下載到「可運行」的部分,就可以直接進入遊戲,剩餘的部分可以邊玩邊下載。大家不妨思考下這個設計背後用到哪種知識?哪裡也用到這個設計?我又能在哪裡用到這種設計呢?
我說說我的想法,這個背後用到了什麼技術上的知識,我並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個設計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希望用戶能更快地進入遊戲,從而提高遊戲體驗。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只給用戶當前需要的的東西。(稍微解釋下為什麼,整個更新包很大,但是用戶其實只需要其中的三分之二,就能玩,那麼是不是意味著用戶在此刻只需要那三分之二的更新包?)哪裡還有到了?其實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比如feed 流產品里的非同步載入,還有某些註冊流程,為了能降低用戶的恐慌心理,將常常的註冊單據切割成幾塊,用戶填完一塊,點擊下一步,再填另一塊。
當然,還有你看到比較不錯的流程設計,也可以放到這個模板去分析,看多幾個,你就會對業務流程越來越熟悉了。
5. 最後
其實前面提到的模型還不是很完整,並不是一個閉環,它還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反饋。最好能夠將你的歸納與實踐拿出來分享,與其他人一起討論,並得到反饋。如果你能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不妨每天或每周拿出自己整理的東西,互相分享下。
推薦閱讀:
※我們讓智能音箱做了6篇「閱讀理解」後......
※感覺有些APP真的是在用盡全力自黑
※如何評價一加手機獲得了iF 2015產品設計大獎?
※產品學習之路:產品設計流程清單(翻譯)
※[掘金翻譯計劃]為什麼有些設計初衷很好,結果卻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