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看見》裡面有句話,好像是:不用道德眼光,衡量任何問題。怎麼理解?

這句話我始終不明白應該怎麼理解,有一些想法:

對每個人而言,道德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你不可能用你的道德去衡量別人;

或者說是在利益面前,談道德是蒼白無力所以不談也罷;

還是說,道德只是用來修己身的,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道德只能用來自我要求,如果以此來要求別人很可能造成道德綁架。道德本身並不能解決很多事情,但數千年來,我們一直在用道德解決大多數事情。很多事情都會上綱上線到道德層面。而道德很多時候,都是模糊的,與公平正義無關,甚至會扭曲了它們。在中國,道德就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而當一樣東西意識形態化的時候,往往就是它變質的開始


曾看一個新聞,說的是妻子在酒店賣淫,丈夫抱著孩子開車在外等著,只為掙奶粉錢,拋開真假不說,當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總習慣用道德的態度去衡量一件事情,然後推理出丈夫(妻子)道德低下(醜惡),[不排除這個人真的是變態]倘若拋開道德束縛,我們為什麼不去向他們為什麼放棄自身的尊嚴,去干那事,是不是因為錢不夠?

好比開人大會要交一個提案,大家不會先看你提案內容,而是先看你曾經做過啥事,你的父親爺爺做過啥錯事,跟居委會大媽又有何異。

還有一個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那英曾封殺過刀郎,真事,我看過視頻,但我們能因為他道德低下就不去聽她的作品嗎?

一個人道德素質低下就一定要否定他的全部存在價值嗎,這個問題我至今仍在思考。


這好比說真理總是有條件的,條件變化了,真理就可能不成立了。同樣,你不了解別人的處境。別人的困難,就不能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衡量別人。因為,條件不同,環境不同。


當年看《看見》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問題

那時候沒懂,現在懂了。

柴靜做過一個演講叫作《穹頂之下》

令我沒想到的是

很多觀眾們談論的不是演講內容的準確性,合理性

而是柴靜的個人道德

去指責柴靜去美國產子的行為是「不道德的」

再從這一點去指責柴靜製作《穹頂之下》別有用心

《穹頂之下》當然可以指責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你可以從作品內容是否真實準確,數據是否合理等等來指責

可最不該指責的方面就是演講者的個人道德

這和作品本身毫不相關

作品一旦完成,就是脫離作者自身存在的。

這件事讓我理解了

「任何事都不要用道德的眼光來看待」

這話是陳虻說的

因為

道德是變化的,它不是真理,不是答案。

它既是意識形態的兇器,也是人類獸性的囚籠。

用道德的眼光看待問題

會繞過問題的本質

請注意

道德不能回答除自身外的任何問題

烏合之眾樂於談論道德

因為比起真理來

道德似乎人人都懂,人人都有資格談論

可事實上呢

你把「道德」換個詞

換成它的母題

——哲學

我想沒多少人敢去談論吧(笑)


問題是先天性疾病,道德是後來的醫療,你難道還期待醫療可以解決一切疾病?


每個人的心裡對道德的評判標準不一樣。也不可能有人制定一個道德的通用標準;這句話也可以是專門對一名記者而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愛違反校規,不怕老師,長大之後就會沒有底線蔑視法律,道德低下」?
室友A考試作弊被抓登記時名字卻寫了室友B的名字,B該怎麼辦?
關於「中國第一狗仔卓偉」的四點質疑
如何評價「驅逐復旦大學劉清平教授」事件?
如果道德帶不來實際好處,那麼為什麼要遵守道德?

TAG:道德 | 看見電視節目 | 看見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