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偶然還是必然?
每個事件發生都有充足的理由。
根源上沒有什麼是偶然的。必然。不說什麼深刻的理論(我也說不出來),就說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 在一戰爆發之前的一百年時間裡,對於歐洲主要國家來說,戰爭一直是個本小利大的暴利買賣。殖民地戰爭,架起幾門大炮和機槍就能佔領大片的土地,人口,資源,市場,換你你不幹?普法戰爭,只死了不到三萬人就換來大片土地和50億法郎的賠款(超過七億兩白銀,比中國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賠款總和都多),換你你不幹?
一戰以前各國的軍備競賽是怎麼回事?那都是對戰爭這種暴利買賣的投資啊!投資是要回本的,老是不打仗怎麼回本?軍隊是白養的?不要花錢的?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戰,是以後來人的角度看,我們已經知道一戰對所有參戰國都是個賠本買賣。但是當時的人不知道啊!你怎麼能阻止人們去做長久以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暴利買賣呢?
所以一戰爆發當然是必然。不被事實證明無利可圖,戰爭這個買賣就會一直有人做下去的。無數偶然的誘因,引發了必然的結局。
再來一次照樣會打個人淺見是必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工業革命,生產力極大提升的情況下爆發的。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各國的生產力都是爆炸式增長,這是在人類文明出現的幾千年中從未有過的。另外在歐洲,戰爭是一直存在的,打一次戰爭是家常便飯。大家都對發動一次戰爭沒什麼壓力。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就是——大。
歐洲工業革命前,生產力很弱,而幾十年生產力的突然增加讓各國都覺得自己很厲害,很牛逼,以前從來沒這麼強過!這樣大家其實都想打一場掠奪戰爭,因為打架對歐洲來說是那麼的稀鬆平常,強國總是會發動戰爭,沒準就賺了。
這樣的歷史慣性加上國家突然強大造成的盲目自信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必然。實名反對 @溫酒 等人性論大法師,他們的謬誤在於預設了「人性」永恆不變,彷彿「人性」是從天上掉下來直接移入到人腦之中,或根本就無這一過程,「人性」壓根兒就不是發展而來的,用他們的神學生物學觀點就是:基因如此。把他們的『不變神秘』套上一個現代的法衣,生物學家們恐怕會哭笑不得吧。
下面進入正題。
發生在1914年,因「薩拉熱窩」事件而直接引發的,並且因二戰爆發才因此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大戰的確是偶然的。但世界大戰卻是資本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從競爭到壟斷
大約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對資本家來說,因長期的自由競爭和物價下跌而導致的利潤率過低問題逐漸凸顯出來。1873—1896年英國的物價下跌了40%,新市場的擴張也遠遠不能彌補長期通貨緊縮對利潤率的損害,這一方面是因為經自由貿易傳播的工業革命成果使得生產技術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競爭者的數目大大增加。
為了解決利潤率過低的問題,各國(資本意志的體現)主要從削減競爭者數目方面入手。最先被想到的方法就是保護性關稅,為了限制外國競爭對手進入本國市場,除英國之外,各國大體上依據生產力的不同(也就是競爭力的不同)和對外經濟的依賴程度制定了各自的保護性關稅。在這些工業國家中,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能力最強,因此在自由貿易中長期處於一種變相的壟斷地位,同時,為了造成農產品的普遍低廉以便造成工資的普遍低廉,當然會選擇高度的自由貿易,也只剩他才能搞自由貿易。在這時,斯密派的原教旨自由主義已經被追求各自最大化利潤的資本大膽拋棄了。當然,我們知道,英國工業後來相對衰落,甚至被美、德趕超,工業佔比從1870年的39%下降到1914年的14%,這時他仍然沒有搞保護性關稅,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在英國還是「世界工廠」的時代,國際貿易幾乎完全被英國所掌握,很自然的就會將英鎊作為國際結算業務的主要貨幣,在這一階段英國攫取了大量資本,世界工業中心的多元化卻被它對英國金融、貿易和運輸服務的依賴所掩蓋,1914年英國一個國家的海外投資佔比就有44%,它的利潤是建立在多元工業中心之上的,英國是自由貿易的勝利者,也是其他國家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
第二個方法是經濟集中和科學管理,也就是降低國內競爭者的數目(長遠來看也會降低外國競爭者)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德國法本公司(I.G. Farben)的創始人卡爾·杜伊斯堡曾說過:
任何資金和生產單位之所以合併,都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生產、行政和銷售成本。其著眼點在於借著淘汰毀滅性的競爭,而取得最大的利潤。
對資本來說,要造成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化的利潤,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同行業競爭者的兼并。例如在鋼鐵行業,如果採礦、運輸、加工等等都掌握在自己手裡,產業鏈的上下游運作才會使得成本最小。正是在這些托拉斯、辛迪加、卡特爾的壟斷經營之下,美、德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高速的增長,並且打造了一個依賴於政府訂單的軍工複合體,為後來的軍備競賽打下伏筆。壟斷企業也改變了自由主義者眼中政府的「守夜人」形象,為了對抗壟斷組織,美國不得不出台《反托拉斯法》,這種露骨的干涉是斯密派所不能想像的;德國的卡特爾則造就了一個龐大的、集中的工人階級,並結成了一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政黨,這迫使俾斯麥出台福利政策,幹革命者的事,讓革命者無路可走。
但緩解不滿的最好方法還是進行帝國擴張,喚起他們的民族主義熱潮,讓愛國的熱切掩蓋資本的剝削,帝國主義成為一種良好的意識形態粘合劑。
(二)從壟斷到競爭
十九世紀中葉的自由貿易是建立在英國工業的壟斷地位之上的,為了打破英國的壟斷地位,以實現各國各自資本的最大化增殖,這種經濟上的競爭便轉化為政治上的競爭,也就是帝國主義競爭。對殖民地的農產品和自然資源(主要是工業原料)以及對新消費市場的渴求,使得各國投身於瓜分的競賽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會對殖民地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較弱的資本主義國家則希望在殖民地保持壟斷地位,可以說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延伸。當然,某些殖民地較小的國家也會支持門戶開放政策(美國),但這是因為在美洲只有美國才有採取行動的自由(門羅主義),他的非正式殖民地和潛在市場完全足夠,而德國就沒這麼好的地理條件了,只有採取武力擴張一途。
英國之所以能在金融、貿易、航運取得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遍及全球且有價值的殖民地,後發工業國家從殖民地購買原料而積累的赤字由英國進口工業品而彌補,同時將他自己的工業品銷往殖民地,有些地方掌握了關鍵的海運路線,如:直布羅陀、好望角、蘇伊士、新加坡.......,由此才會有龐大的商業船隊,1914年英國的船隊比其他歐洲國家商業船隊的總和還多12%,因此其他國家的擴張行為對英國非常敏感,尤其是當這些殖民地成為其他國家的專屬市場時。失去工業中心地位的英國如果再失去其金融中心的話,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他將永遠的失去霸權地位。
所以,英國和德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國家成為資本競爭的代言人,資本的擴張沒有自然疆界,如果能實現自身增殖的話,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
在現實中,為了國家的安全,也為了增加勝利的砝碼,必然會形成兩大對立的聯盟體系。德法之間從1870年開始便根本不可能有聯合的可能,在俄國與奧匈帝國之間因東方問題德國只能選其一,剩下的必然與法國聯合,在1905年的悲慘失敗之後,俄國也沒有能力與英國繼續「大博弈」,使得英國加入法俄聯盟成為可能,義大利我們忽略不計。
從摩洛哥危機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德國是在俄國陷入革命危機,法國相對孤立時介入的,雖然最後因英國的加入而作罷,但這個國際態勢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也在不斷製造危機,戰爭的爆發只是早晚的問題。
最後,有人把戰爭歸結到資本家個人或軍工企業的陰謀,這是不對的。但這不意味著他們都是反戰的和平主義者,就算要戰爭,他們也只希望一場可控的有限戰爭,而不是可怕的總體戰。但資本的無限增長打破了他們的有限幻想,如果他們不能實現資本增殖的話,資本就會毫不留情將他們的形式主人毀滅。
上班水時間強答。
我認為是必然的,先不談一戰,我們來看二戰,二戰開始前,發動戰爭的德國出現經濟危機,這也算是資本主義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一個矛盾,在這個時候美國也是一樣,出現得很嚴重的經濟危機,然而兩個國家的處理方式不一樣,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後,羅斯福新政起到了很好的挽救作用,幫助美國過渡,但是德國不一樣,德國面積不大,資源也相對少,位置上,出於兩個國家中間,德國這時候希特勒上台採用了極端方式,為了提供就業機會,發展軍工,擴充軍事實力,對外開始侵略這些都是後話,但是相同的,兩個國家都是為了幫助國內度過危機。
一戰開始前題主說了,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人是很貪婪的,而這些國家的領導者也不例外,更有甚者,他們不會考慮以往的交情,別的國家的地位,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一戰開始前三大矛盾已經激化了,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一觸即發,尤其是俄奧矛盾,俄國是典型的大國沙文主義,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入侵,涉及這麼大的利益,坐下來好好談肯定不太可能,這個時候好死不死的來了個薩拉熱窩事件,戰爭也就一觸即發了。薩拉熱窩只是一個幌子,就算沒有薩拉熱窩事件,我想,兩個國家也會製造一個薩拉冷窩事件的,所以,我認為是必然開戰的,矛盾激化了,坐下來談不可能,那就只能打一仗了,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
在一戰前夕,歐洲大陸的玩家們:
-所有人都想打一架(錯綜複雜的軍事盟約)。
-所有人都知道怎樣打一架(誰先總動員誰就佔據優勢)。
-所有人都不知道怎樣控制這一架的規模(一旦總動員就停不下來)。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根本沒有人知道怎樣通過快速的戰鬥把對手打服(軍事理念跟不上,戰爭變成了機槍鐵絲網面前堆人頭)。
一戰爆發前的歐洲是個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不穩定平衡,和平的假象掩蓋了太多的能量,稍加擾動就是驚天巨響。即使不考慮經濟學,單純只從「國際形勢」這麼膚淺的層面入手,請問,人類要怎樣避免一場世界大戰?
恐怕只有外星人入侵讓人類團結起來才行了吧。
這個問題到現在都在爭論。
最騷的觀點是,比較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和奧地利的懲罰誰更有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們都是正當的。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是偶然。
因為在這個事情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舉幾個例子來說。1,皇儲就是要去做死,稍微正常點的人都被別人gank一次了,沒視野的情況下你還能繼續走?皇儲偏不,他就要去,結果被gank致死。2,英國首相舌戰群儒,說服內閣干涉大陸戰爭。內閣最開始只有4個部長支持,法國大使聽見之後都哭了。是的,大使回到辦公室之後,自言自語,他們拋棄了我們,他們拋棄了我們。首相用2個議題,法國北部和比利時,舌戰群儒,翻盤成功。
3,德國只有1個動員方案。
本來德國有一個單獨對俄的動員方案,但是在1907年廢止了。德國害怕自己兩線作戰,但又覺得必然要兩線作戰。古巴導彈危機,如果不是核武器的作用,那可能就真打了。或者哪個腦抽抽一下,就打了核戰爭。
當然,一戰有2個必然。
1,英國必然在德法中倒向法國。整個世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法國在衰落,但是作為great power,英國必然要支持它抑制德國。德國就是把海軍的錢全部丟給陸軍,英國也會支持法國。2,法俄必然打不過德奧。當時的人不這麼看,是因為沙俄超快的發展速度和,嚇得德國一愣一愣的。其實法國最清楚,不然大使也不用在倫敦灑淚了。戰爭結果也證明了要是沒有英國的支持,法俄差了還是一些。不是必然的,其實還有另外一條路,就是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爆發革命。
一戰研究的比較透了,主要的就像你說的,經濟矛盾與發展矛盾。殖民地爭奪、關稅戰、英德工業的同質化競爭。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在瓜分完全球市場後把窮人剝削幹了,發現貨賣不動,貌似地球上殖民地也就那麼多了,經濟危機來了。
一個軍事上觀點,就是各國對戰爭的殺傷力嚴重低估,導致輕易開戰。不過這是次要因素。
1.熱兵器興起初期,戰場殺傷力反而下降了,導致預估不足。
古斯塔夫陣型到腓特烈斜線的基礎就是火槍火炮密集使用,但是實際上也就第一波齊射是有用的,後面誰也控制不了節奏,而且敵人四散逃了,勝利方為了保證陣線,也不可能追擊(一隻火槍是幾乎沒用的;拎著槍你也追不上啊,看看李鴻章的淮軍打一隻長槍要兩個人合力)。俾斯麥時代用後膛槍,也就是一上午打死打傷上千,這還是普奧兩國裝備懸殊,奧軍沒戰壕「排隊槍斃」的情況下。2.機槍首次大規模使用,造成重大傷亡。有軍事專家認為,美國南北戰爭是一戰的預演。實際上,林肯當時也沒有預見到竟然死人死這麼多,打得這麼慘:美國北軍有個外號「石牆」的軍官(是不是謝爾曼?),他得到外號就是在南軍密集衝鋒時對準敵軍火炮轟炸,結果一波密集衝鋒造成2000多人死傷……後來打得林肯抑鬱了。但是歐洲沒太多軍官關注美洲的軍事,一戰初期還是密集衝鋒,索姆河馬恩河那個慘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也評價一戰說嘛,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一戰有著英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擺著早晚有會爆發。1904年費舍爾爵士就叫囂著先把德國海軍摁死在母港里然後再讓德國人聽到宣戰書,(哥本哈根計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家海軍對德國人的戰爭計劃自1904年已經開始確定。當時德國中二病皇帝威廉二世還在因為獲得皇家海軍元帥軍銜興奮得失眠。
至於為什麼一個刺殺案會成導火索,這個就跟歐洲頭號逗比作死王塞爾維亞(波蘭你還要學習一個)的表現有關了,這個後面我會談到。俾斯麥拉攏奧匈帝國的國策最後也在1戰爆發這個火藥桶里裝填了最後一把炸藥:拉攏奧匈必然得罪帝俄,帝俄跟奧匈2坨外強中乾的列強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衝突是不可調和。加上塞爾維亞這個攪屎棍的上竄下跳,奧匈帝國內部成天就只想如何給奧地利添堵的匈牙利。奧匈帝國很難不會跟帝俄發生戰爭,明天繼續補充(太困了其實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德國一直有著稱霸世界的野心,而一直有沒有合適的理由去爆發戰爭,但緊接著的薩拉熱窩事件,導致德國有充足的理由去爆發戰爭。所以說是必然的,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但德國還是會另找各種事件來引起,像巴爾幹戰爭。
偶然的事件,必然的結果。
任何事情的發生髮展都是必然。
任何事情發生的具體過程充滿了偶然。一戰發生時的一系列說不清的偶然性事件正是證明了大戰的必然性。雖然大家主觀有所警惕。國際社會協調掐死了所有明顯,大概率可能成為導火索的事件,然後它還是爆發了。失衡的秩序越維持就越脆弱。
一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國經驗社會,特別是軍事政治發展的不均衡。
一戰前,由於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影響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物質極大豐富的結果,是分配製度的不相適應。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日趨嚴重。原來的世界格局被迅速打破,一些新興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急於在世界利益分配中獲得更多(或者保持)的份額,(包括貿易分配、殖民地劃分,政治話語權等),而唯一限制這種野心和慾望的就是軍事實力的震懾。
於是乎,大家在搶別人、怕別人搶的心態下,拚命擴充軍備,用更大的火炮、更強的坦克、更大噸位的戰艦去恫嚇對手,用以戰養戰,用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是最直接、有效的。
所以說一戰爆發不是偶然的,這其實是世界舊制度、舊秩序不適應新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需求後,所產生的必然後果。
而二戰則延續了這一結果。
當今,保持世界秩序穩定的,表面上是聯合國這一形式的存在,各種所謂人文主義的溫情,普世價值觀的博愛自由平等。可本質上依然是軍事實力在保證。特別是核捆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這個閥門的制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加劇,一旦世界範圍內出現經濟社會動蕩,人們的原始野性必然爆發,對資源和生存空間的搶奪,直接會演變成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的到來。
順便預測一下,三戰發生的4個條件。一是核捆綁失效(某種防導系統等新軍事技術的出現,重新設立了核國家的門檻)。二是世界範圍內經濟危機不可控制,規模大,影響大;三是世界一極獨大的模式被打破,形成多極力量的不平衡和激烈衝突;四是極端主義思潮抬頭並漫延。
歷史都是偶然事件組成的,沒有必然,重新來過,會是另外一番樣子
說必然的都是被教科書洗腦了,搞什麼階級發展論,別說歷史,就連人類產生都是偶然的
看看一戰打的是誰吧某清真還有和某清真合作過得某苦逼偶然?十字軍已經等了一千年了
必然寓於偶然之中,通過偶然表現出來。馬原背的不行啊朋友。
歷史的學習告訴我第一次世界大站絕非偶然是必然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產物,是同盟國協約國爭鬥的必然結果。但是我自己並不是這麼認為,歷史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試想一下,趟若薩拉熱窩事件沒有爆發或者事件後期處理比較好,那麼這一切會完全不一樣了。歷史也是事在那一代人所為。任何一個事件都沒有絕對的必然與偶然之分。
薩拉熱窩事件導致一戰是偶然,但是一戰是遲早會爆發的。
這要看核武器什麼時候發明
戰爭永遠不會結束,它和文明一起成長進化。
大家都很明白,題主問的是「那一次世界大戰」是不是必然發生的,那麼按照我一貫的觀點來看,不是。因為歐洲走在世界的前沿,成為地球的主導者不是必然的,歐洲沒有在十九世紀和更早以前成為一個整體,而是變成一個地緣複雜,各力角逐的舞台不是必然的,列強瓜分世界殖民地不是必然的,引爆戰爭的那些小事件更不是必然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身確是必然的,如果你把他與人類歷史上諸多「第一次」的戰爭乃至於社會發展的創舉相提並論,例如「第一次國家級戰爭」,「第一次騎兵戰爭」,「第一次跨大陸戰爭」,第一次海上戰爭或者是第一次人類大遷徙,第一次民族融合諸多事宜,則可以斷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必發生。正如以上所說的每一次的第一次,一戰與人類文明整體的進步息息相關。文明越高級,戰爭越野蠻。在二十世紀的歐洲之前,人類沒有可以一個人使用就屠殺整個村落的武器,沒有一天之內就可以把部隊投送到幾百公里之外的鐵路運輸網,沒有一個月就可以動員全國青年的動員體系。戰爭的規模當然也就局限於幾個國家而不是可以影響世界了一戰的爆發是偶然的,但具有必然性。14年不打之後也會打。技術發展停滯,又沒有新的市場可以開闢的時候,資本主義只有兩條路——大蕭條或者世界大戰。
Caution: 流量較大,建議在Wi-Fi連接下觀看
性急的話,可以從9:31秒開始看~
【NHK】新映像的世紀第一集:百年悲劇從這裡開始_紀錄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視頻這系列的紀錄片,共6集,個人覺得值得一看,正所謂兼聽則明,真相或謠言,我們可以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一定是必然,因為德國通過後工業革命迅速的強大起來,需要對外輸出的時候,一看。英國和法國居然把世界瓜分完了,就剩下中國青島這些殘羹冷炙了,這怎麼可以。談判你又不給,只能武力解決了。
威廉二世是傻逼,軍人政治是作死
推薦閱讀:
※1萬5千人的軍隊吃啥去戰鬥?——立陶宛單兵口糧首評
※在槍林彈雨的火線上,如何搶救傷員
※兵棋推演——歷史與未來之一:誕生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