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特徵值是習慣用 |λE-A|=0 還是用|A-λE|=0的形式?


國外教科書大部分應該是用後者。首先特徵值和特徵向量滿足 Ax=lambda x, 那麼這個等價於(A-lambda E)x=0, 所以矩陣A-lambda E是奇異的,因而det(A-lambda E)=0. 這樣是比較自然的推導。

國內教材偏向於前者的原因應該就如前面答案所述,是為了避免高階項前面的負號問題。


為什麼要干給一個多項式里的自變數加上負號這種坑爹的事...


用det(lambda-A)來定義特徵多項式的話就得到一個monic polynomial, 即最高次項係數為1的多項式。沒有實質用處,就是方便。


看投票貌似大家意見很一致,不過~~~

我倒更習慣用 |A-λE|,感覺化成( λ -a) ( λ -b) ( λ -c)=0 與 ( a - λ) (b- λ) (c - λ)=0 區別不大

倒是 λE-A行列式中負數項多很多,感覺麻煩

維基上用的是 |A-λE|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envalues_and_eigenvectors


因為求特徵值歸結到後面就是求一個多項式方程的解, |λE-A|=0 的展開形成的 λ 多項式中最高次項的係數是1,然後人們一般看最高次項為1的多項式比較順眼。如果是求微小的 λE擾動對矩陣行列式值的影響,那麼用 |A-λE|就更方便。


數學小白表示,好像沒啥大區別……


用前者,特徵多項式可以套用k階跡公式來求,這樣易於編程序,而且很多時候可以利用這樣的性質直接猜出特徵值。


那把特徵值求出來再帶回方程組裡解特徵向量,這兩個也沒有區別么


可以得到一個首一的特徵多項式。


我就喜歡用後者,怎麼了?怎麼了?沒啥問題


都一樣的,相差(-1)^n(n為矩陣階數),但是等式右邊是0,所以沒有實質差別


習慣用是受國內教科書的影響


推薦閱讀:

單擺問題の近似解
把機械系統抽象為程序或數學函數,它是否可以完成所有的初等函數?
預備篇:纖維叢上的聯絡(下)
微積分的歷史(三),起源之萊布尼茲
為什麼有些人整容了也沒很好看?

TAG:數學 | 線性代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