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去世跟你有關係嗎?你背過《鄉愁》嗎?

1

去年的某一天,在網易雲音樂上聽到一首歌,羅大佑唱的《鄉愁四韻》。開頭幾句是: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當時就被哀婉的旋律打動,點進去看評論。哦,原來詞作者是余光中,寫《鄉愁》的那個詩人。

再仔細看這首歌的歌詞,原來也是寫鄉愁,而且更濃,更傷感。

《鄉愁四韻》本是余光中的一首詩,被羅大佑作詞並演唱。

那時我還在大學校園,聽著這首歌,我讀懂了《鄉愁》的開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思鄉不可歸之愁。

沒有遠離過故鄉的人,無法體會什麼叫鄉愁。

2

今天上午得知余光中不幸因病逝世,那一瞬間感到惋惜——又一位文學大家走了。

然後朋友圈就被《鄉愁》和蠟燭刷屏了。

這兩年這種現象很普遍了——名人(尤其是作家)一去世,朋友圈就貼滿了訃告和名人名言。

很多人了解這些名人,就是通過朋友圈,也僅僅了解而已。楊絳去世了,我們記住了《我們仨》;陳忠實去世了,大家都知道他寫了《白鹿原》。過了幾天,沒看過其作品的人還是不會翻開這本書。

因此我有些反感這種跟風現象,彷彿不跟著發就代表自己沒文化。我甚至看到了從不聽語文課的初中同學也發了朋友圈,還正兒八經地說:「余光中走了,但是鄉愁還在。」

那一刻我很想嘲諷他:「余光中跟你有什麼關係?你背過《鄉愁》嗎?」

但是理智讓我忍住了,因為我知道,余光中和其他人沒太多差別,但是他的《鄉愁》不一樣。

3

爺爺很關心政治,報紙上一有海峽兩岸的動態,他就立馬買回家認真研究。爺爺常說:「當年香港回歸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當時就幾戶人家裡有電視,電視里放交接儀式時,幾乎全村人都擠在電視機前。一邊看一邊歡呼。

奶奶聽多了也總是感慨:「現在就台灣還沒有回來。」

是啊,就差台灣了。

4

央視紀錄片《老兵回家》里,抗戰老兵黃吉16歲參加抗日戰爭,在外漂泊78年。因為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年輕時他始終無法回家。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幾十年啊,有家歸不得。死了都不能歸。」

後來終於有機會了,但他已和大多抗戰老兵一樣,步入高齡。

回家的路他還記得嗎?

再厲害爬都要爬回去。」老人的話很堅定。

最後,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回到了湖南老家,與親人相擁而泣。

屏幕前的我也淚如雨下,那一刻我讀懂了《鄉愁》的最後一段。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5

昨天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知乎上有個提問:「南京大屠殺和我有關係嗎?」

其中一條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我想關係就是: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我們站的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大屠殺。迄今為止,只過去了短短的幾十年。

我們會把它刻進骨子裡,融入血液里,永遠嚴肅看待,永遠心懷悲痛,子子孫孫,千秋萬代,永遠不會忘記。

是啊,民族的恥辱勇士永世不可忘記。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人永遠沒資格替他們原諒兇手。唯有銘記歷史,砥礪前行,方不負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先輩。

6

余光中走了,鄉愁卻留了下來。

余光中去世和我們有關係嗎?

可能並沒有太多關係,也對我們的生活造不出影響。

很多人只會記得一個著名詩人走了。

《鄉愁》里的課文里的詩人介紹會變成:余光中(1928-2017)。

那《鄉愁》和我們有關係嗎?

當然有。

《鄉愁》寄託著無數飄零到孤島、難歸故土之人的思鄉情懷。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是我們的同胞。

海峽對岸的每一寸土地,都和我們有關。彼岸的千萬同胞,都和我們有關。

年輕的一代人,可能無法理解這種家國情懷。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還有很多漂泊在他鄉的老兵在等著一家團聚。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還有很多中國人在盼著:

祖國統一。

END

weixin.qq.com/r/DDqyqi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大魚咬你

寫有溫度的故事

推薦閱讀:

但丁的奇幻世界|兩篇史詩,兩種命運,要坑過多少妹子才能當上男神?
有沒有關於收音機的都市傳說?
難願
如何以「我這次來,主要是給你頒個獎」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TAG:余光中 | 故事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