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字體的不同,中文網頁設計應該摸索出一條與西方網頁設計截然不同的路,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不同意,因為沒有說到點上,而「截然不同」又太誇張了。
應該說:由於文字不同,中文網頁設計、中文平面設計等所有涉及文字的設計領域都必然摸索出與西文世界不同的路。「不同」不是目的,是命運。這種不同是天經地義的,沒什麼可討論的。
在西方 web font 急速發展的這兩年,看起來好像字體的問題特別明顯,但我感覺至今還少有設計師善於解決漢字和西文的根本差異帶來的問題——即使在不受字體限制的 Flash 站點中。或許大家真的被屈指可數且普遍平庸的操作系統自帶字體限制住了而無法發揮,但問題根源還是在中文和西文的區別上。
謝邀。
從「字體」角度出發看不到問題核心。問題核心在於:
1)人閱讀網頁資訊的習慣;和2)我們的電腦是從西方來。
若果人的閱讀習慣會突變,或者視力會突變。我們就沒有最佳內文字體大小,也不會有文字設計(typography),也就不會有字體設計。換句話說,若果我們汲取資訊的方法沒有變,字體也就未有能力去影響網頁設計-網頁設計亦即文字設計。字體作為文字設計的一部份,並未有能力去動搖整個full-picture。
此外,撇開「字體未有能力動搖整體」的論述,我們的電腦由最基本單位位元,以至我們書桌前以光與火推動的主機,也是西方文化,背後整個思路就是西方。若果硬要「不同」,舉個例,有其他先進研發了直排網頁,在技術開發這是絕對值得推薦,不過在用家角度,始終未習慣。橫向捲動的概念和近年iOS走紅後提倡的由上而下scrolling概念更加相違背,網頁橫向scrolling+直排字現在也就更加難去推動。網路世界的主要推動者一日是西方,平台也就一日不是為中文度身訂造,盡了120%力去做,可能也換不了70%都效果。
也從設計和各地文化差異去補充。若果要說網頁設計不同,本來就有了。很久之前看過西方有提起「日式風格」的網頁設計:例如多用圖片去做內文字、直排圖片文字、同西方截然不同的資訊層級(information hierarchy)劃分等。推介日本設計中心(NDC)旗下的網頁設計研究所: http://www.ndc.co.jp/wdi/ 他們的設計除了明顯「日式」外,在日本也得到很高評價,證明除了美觀外也符合當地人民喜好。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台灣和香港也有不同,差異早就在那裡了。首先,我很疑惑問題的表述。
由於字體不同,用 Helvetica 的西文網頁就該跟用 Georgia 的,設計得截然不同的嗎?繼而地,用 Helvetica 的網頁就該跟用華文黑體的,設計得(截然)不同嗎?上面這個觀點,一定程度上當然值得設計師去思量和咀嚼。誠然,每一次不同的設計,都值得去追求創新(求異)。但這類觀點,在「實用性」立場看去,就站不住腳跟;而在「功能設計」上更像是要走入誤區。
再繼續問下去:因為中文和西文在語言(文字、及文字形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就一定要使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文字設計(typography)嗎?
這要分兩方面來說。
假如「設計」、或「文字設計」從匠藝中剝離出來,形成了一門學術性科目,那麼正如梁海所說,中西文字上的根本性差異,會引導它們各自走出不同的道路。當中文和西文混合編排時,還有可能不得不去走「第三條路」出來。假如「設計」是在解決眼下一個具體的問題,那麼中文和西文的文字設計,不會顯得「截然不同」,反而互為「有跡可循」。內容本身的含義、視覺表現的尺度規模、信息流動的方向,上述三者若是相同或相近的,則文字設計的手法也可以套用近似者。因為信息流通的過程、信息傳達的目的、及信息傳播的媒介,在今日的人類世界中,有著諸多的相似和相通。因而,用相近的設計手法足以解決不同的個案;有時,你應該要放心地去用;甚至不得不去用——為了令信息更迅速、更便捷地流向人類世界更多的角落。我理解這裡的截然不同,如果是通過回歸本源的思考而達到的截然不同,會比較有意義。一如@梁海所說的「命運」,是讓木成為木,不讓木成為磚。
即使如此,中文網頁設計也只是「可以」試著去摸索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我相信路可以有很多條,讓中國設計順其自然走出自己的路就好。推薦閱讀:
※為什麼設計師需要了解歷史
※為何大多數英文網站看上去更美?
※二十年前的網頁是什麼樣子的?
※收藏貼 | 原來導航欄還能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