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學習方法論?

學習哲學很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論,我很疑惑的是如何去學習方法論,如何掌握方法論。近來看過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學》,特別想想掌握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去分析文學作品,但不知道如何入手,求解。


第一次從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沒帶多少期待,它靜靜的躺在書架上,很顯土氣,鄒巴巴的封皮上印的是老舊泛黃的風景圖片,而且已經非常模糊了,和現代圖書漂亮的設計相比,它顯得很醜。我被吸引是因為它書名上面有著『方法』兩個字,我正對「方法論」非常的感興趣,聽說這個東西是某些頂尖諮詢公司保持領先的奧秘,我很想瞧一瞧。

漫不經心的抽下它,翻開泛黃的扉頁,看到目錄的一刻我忽然眼前一亮,心中嘀咕「這不是毛澤東的風格嗎?」,不禁翻回首頁,好奇而認真地看了作者的簡介:「范寅斌,軍人,軍銜大校」,長長的哦了一聲,暗暗想道:原來是軍人!說實話,因為這些人寫的書,我對中國共產黨的印象好了不少,也感覺到裡面真正有一些有思想深度有智慧的人,反而是無端攻擊共產黨的韓寒們寫的文章卻毫無章法邏輯可言,看了讓人厭惡,毫無營養可言。書中目錄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每個章節標題的格式是,7言的典故+哲學命題,例如:「深處種菱淺種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七次量衣一次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牽牛要牽牛鼻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標本兼治效果好-原則性和靈活性」「語不驚人死不休-內容和形式」,標題真是形象生動,特別適合初學者學習研究啊!

我從前也看過一下資本論、辯證法之類的書,無奈主觀上耐心不足,都是淺嘗輒止未能深入研究,客觀原因是因為耐心不好,基礎不牢靠對概念不熟悉,如果能進行形象的類比或者給出一些實例的話就很好理解了,我總是要從具體到抽象才能理解的。譬如,要理解辯證法的一個點,我可能需要針對不少自己的切身實例進行辨析和研究,然後才能說服自己說:哦~~原來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所以以後做事情的時候要多方考慮。不然直接從理論下來,就和背書式的教條主義沒多大區別了,我是不願意這麼乾的。這本書好的地方是,它一開篇就是論點,接著是類比事物的小典故,然後是實踐中的實例分析,幾篇文章讀下來,從前覺得很困難的問題都可以在頭腦中初步建立可視化的心智模型了,至少可以理解鳥~例如在「七次量衣一次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文中,它先講了某連隊建設的勵志故事,講連隊幹部通多渠道、多方面、多次實事求是的了解連隊的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歸納判斷,對連隊建設不斷調整,獲得了良好成績。然後搬出毛澤東的一段原話,最記得其中一句是「今後,無論情況怎麼變化,科學工具如何發達,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都不能丟掉。」在下一部分它又論證了調查的科學方法論,與其說是方法論,不如說是處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它指出了科學調查的基本規律和需要遵循的9個基本原則,如實地調查、反覆論證等,這些原則和方法看起來沒什麼,但是有多少人做的到呢?原則和方法在沒有結合到實際中去的的時候只是一紙空文,但當它作為手段(例如管理上用於管控的表格、績效考核,具體到職位的例子是:要求客戶經理實地了解客戶的需求,並填寫尋訪表,由上級考核)固化下來人們才能明白它的威力和實施的重重困難(我第一次參與諮詢項目的訪談調研中就深深的感覺到了),我認為只有真正聰明、勤于思考而且不畏困難的堅定的人才能把方法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真真正正貫徹到實踐的底部去。

我曾經在微博上說過這樣的觀點:「諮詢的方法論應該是體系的、有層次的,它在邏輯層次上應該包括:世界觀與方法論、基本方法/原則、關鍵邏輯、技能與工具、操作方法。」大家喜歡把關鍵邏輯叫做模型?那些東西不見得很系統,對頭腦中已經有自己成熟的心智模型的熟練者來說反而顯得教條主義,成了一種束縛,他們更多地遵從從自己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基本方法與基本原則去處事,並針對不同的問題分析出不同的關鍵邏輯,建立貼切的模型,然後再調動自己手頭上已有的工具資源,再去確定行動方法。但是對於我們新人來說,我們沒有經驗,手頭上也沒有可用的資源,我們唯有「先僵化,再固化,然後是優化了」(摘錄俺上司精闢的觀點嘿,對人才培養的認識深度是非常夠的)。

那麼,既然我們的研究人員通過經驗實踐的總結已經有了自己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效果也不錯,但是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世界觀與方法論」啊?花大把時間搞這麼虛的東西,又不能創造價值,這不扯淡嗎?可是,靜下心來想一想,你的「基本方法與基本原則」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的像你這麼好?你的「基本方法與基本原則」既然是通過過去的實踐總結出來的,你能保證自己遇到該領域內完完全全新的問題的時候也適用嗎?你的「基本方法與基本原則」是在特定的環境集合下總結出來的,在不同環境集合下都適用嗎?

OK!經過上一輪的問題,我想我的意圖很明確了,我們能不能創造一套指導性的理論方法,讓那些有實戰經驗的人也能從自己的狹窄經驗中抽身出來,實現其能力從個別到一般、從過去到未來的升華?這套理論方法能不能以時間地點環境等外部要素為轉移,保證它的指導性意義?這不就是「理論」的威力嗎?這不就是毛澤東說的「無論情況怎麼變化,科學工具如何發達,都不能丟掉」的科學方法嗎?


不錯,我現在也在讀毛澤東的書,我發現接觸毛澤東的方法論之後,我很難找到一本對自己胃口的書了,是因為我的胃口被毛澤東吊高了。現在很多書雖然舉得例子是各大企業的小事和一些哲學小故事,雖然故事本身很接地氣,但是故事比較老套,沒有新鮮感,另外故事論述觀點的時候總有一種牽強的感覺。我感覺現在編書的人肯定沒有成就感在裡面,編完一本書肯定會鬆一口氣,說一句,MD,勞資終於湊夠字了。


我談談科學領域的方法論。

從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爾、波普爾到黑格爾、馬克思,都是圍繞邏輯展開的。前四者談形式邏輯,後兩者談到了辯證邏輯。形式邏輯以歸納法和演繹法為主,其中演繹法是使用頻度要高得多。波普爾否定歸納法,但是沒有歸納出來的結論,演繹法就沒了推論的前提。只是歸納要謹慎,結合數學、計算概率,結論要儘可能明確範圍。形式邏輯只討論黑和白,辯證邏輯主要是解決灰色地帶,比如「黎明的白和傍晚的黑」。

「充足理由律」是技術理性的重要內容,它在現代科學技術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沒有「充足理由律」,就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充足理由律」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第一原理。充足理由律表述為﹕任何判斷必須有(充足)理由。叔本華認為,充足理由律可以分解為四種形式:生成的充足理由律(因果律)、認識的充足理由律(邏輯推論)、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數學證明)和行動的充足理由律(動機律)。(這段內容來自於百科)

現代的方法論用於一些特定的領域,比如控制論、系統論、資訊理論,本人只是略知一二,不再詳述。


毛主席的方法論高屋建瓴,是對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吸收轉化,是我們學習實踐的好老師。


推薦閱讀:

逆著自己的本性做事(反本性的意思是:違背自己的感性和初級的慾望,而不是「不講道德」),究竟是對是錯?
這條冷知識,刷新你的世界觀
如果專制和民主對經濟沒有決定影響,而民主又是隨機的,那麼對人類進步而言,專制是好的選擇嗎?
為什麼現在一提封殺都這麼高興?
莊子的鯤【三】

TAG:哲學 | 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