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你看過之後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

相似問題:

如何讀書、讀哪些書,能夠起到啟蒙思想的作用?

有哪些書使人讀之前和讀之後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

讀書時曾經能讓你頓時豁然開朗的好句子有哪些?


《 明朝那些事 》結尾處作者的感悟,關於徐霞客,關於對成功的定義。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為了爭取住好的,吃好的,用好的......我們放棄了什麼?物質上也許享受了,唯獨委屈了自己的心。每天哪怕有一次無所顧忌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件哪怕很小也看似很荒唐的事。爭取對得起自己吧。


《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評曹操的那首詩
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不要隨便去評價一個人,不管他在你眼裡是怎樣的,每個人都有別人不曾了解的地方,
輕易的下結論往往會傷害到別人,還會暴露自己的無知......


《新華字典》啊,原來這個字這麼讀啊!哎呦,還能這麼讀啊!卧槽,竟然這麼讀啊!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

生活原本就是不公的,社會永遠會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弱肉強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勿須終日抱怨,盡自己的力好好活著,先順應這個社會,然後再改變它,哪怕只是林中的一顆草


《請給我結果》:看完這本書後就再也不會抱怨老闆不理解你的辛苦工作了,摘錄一個對我衝擊很大的例子吧:

你要快遞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 10
元錢,無論颳風下雨,都是 10 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極其困難,也是 10 元錢。如果天氣不好,東西沒有送到你是不會付錢的,因為 10
元錢交換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結果,價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錢,信送不到,無論你的員工有多少苦勞,我們都不會付錢!

這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關係,商業關係的本質就是一種結果,或者叫利益交換關係,或者叫買賣

關係。員工與企業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買賣關係,企業付你工資或薪酬,你提

供相應的結果!請記住,企業購買的是結果,也就是勞動的結果,而不是勞動。勞動是值錢的,只有勞動的結果才值錢。也就是說,功勞是價值,苦勞卻不是價值。

------------------------------ 補充內容2014-4-23 --------------------------------------------

其實我的本意並非"唯結果論", 只是拿這本書中的觀念來平衡自己深深在乎的"過程論", 從而讓自己更少地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辛勞. 無論哪個方向走極端都存在問題.

說實話, 我本身並不覺得這是本好書, 但是這種書我也沒有期待它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而是期望它給我一個還算合適的理由讓自己更好地做事, 工作. 要說真的醍醐灌頂&<藝術的故事&>在我看來很不錯, 作為一個門外漢瞬間覺得以前對於藝術作品的不解終於明了了.


《論語》

高考失敗後讀論語,妄想可以從中尋成功之路,結果自然是南轅北轍。但苦讀之下,也記了不少句子。

後來日漸長大,人際關係愈發複雜,又少不更事,處理起來很被動,於是漸漸憶起夫子教誨。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

那時候的高中生很流行買這些古典書籍,但我所知道的人里,大概就我一個背《論語》的。高中和大學面對人際關係的緊張,夫子的教誨令我可以漸漸自信面對種種交際問題,我第一次明白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在這之後,很多人跟我說我笑起來很好看,很舒服,這大約就是改變後的效果吧。哈哈哈哈~

後來看了很多書,也常常因書中的內容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但論最重要的話,相信沒什麼比令當初的自卑小男孩變得自信滿滿更重要的事了。是的,我曾自卑到初中還會被欺負哭,高中喜歡一個同班女生兩年卻一句話沒敢和她說。

那時我曾努力向每一個我認識的人推薦這它,但從沒人認真聽過我的建議。大家都認為面對人生應該去讀《菜根譚》《厚黑學》之類,可即使這兩本書也很少有人讀了哪怕一半,最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從網路小說、QQ日誌和微博段子中獲得了人生指引。

子曰:「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以矣夫。」這是《論語》和時代的不幸。


《圓覺經》好美的語言!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西方哲學史》,每天只睡6個小時,拼了命看完,覺得自己思考問題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和沒學過哲學的人溝通了,邏輯思維是不是變周密了不知道,只是說話變得謹慎好多

然後步入思考人生意義的地步,最後選擇了 金融行業。。都是淚了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了有種說不出的感受。最大的收穫就是我拿起了更多本毛姆的書看


誒,忍不住要嘆一口氣:題主你問這樣的問題註定是無解的。

因為讓你醍醐灌頂的書永遠是---下一本書

一本書為什麼會讓你覺得醍醐灌頂?無它,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或觀點們部分超出了你現有的認知(完全超出你就看不懂了),或者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完如果這本書還是「醍醐灌頂」,請回去面壁反思自己到底是怎麼讀的書。

現有的答案中,大部分是給了書名和解釋,但似乎沒有人提自己在看那本書時候的背景,知識範圍etc.....舉個栗子,一個答案里提的書是答者5年前看的,那時他或她還是高中生(我沒有黑高中生:P) ,你認為這個「醍醐灌頂」有多少含金量?

此外,如果一本書就可以「醍醐灌頂」,殆矣。要真正不偏聽偏信,應該是讀一系列的書來「醍醐灌頂」。再舉個栗子,讀莊子至少需要和論語和孟子對照起來看來建立比較完整的世界觀,讀《紅太陽》需要至少和《兩個局外人》對照看。

---------------------------------

還是列幾本書吧,防止被說偏題(我真能自黑)

1.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高三時候讀的,本書在出版時候可以說是城市規劃里標新立異的書了,讀完你會對城市,特別是中國的城市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惋惜---因為很大程度上它們是在重複美國的老路,而中國好像還真沒那麼多資源學美國。此書中英文版皆可。最好能和the Power Broker 結合著看(喪心病狂的長書啊!),因為城市規劃不止有技巧的部分,很多時候還是各種力量的博弈的結果。

2. Snipers, Shills, and Sharks: 對auction theory感興趣的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而auction並不是只有在ebay和索斯比/Google/賣國債 才可以用的。大三學完Game Theory課的課外讀物。沒有互補讀物,趕緊去競拍吧騷年!

3. How to read a book: 工具書,隨時放在身邊提醒自己。大二第一次讀到,從此讀書效率提高很多。買了中文版給老爸,反響很好。


其實看書時產生的醍醐灌頂之感,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緣分。它一定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並刷新著我某方面的體驗。所以這樣的書很多,哪怕是只刷新了很小的一部分。

具體的書目就算了。


《第二性》波伏娃,看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才知道身為女性是多麼不易…


《計算機程序的構造和解釋》吧。震驚了,原來在不用接觸計算機語言的情況下就能學編程。


《人類群星閃耀時》


《挪威的森林》,讓我走進村上的世界,書中對自我、孤獨、生死、宿命、愛情的思考影響我很深,之後讀完了村上所有的書,又讀了一大堆日本著名小說,還有菲茨傑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村上喜歡的作家的書,我想後面的影響更大,像枝葉散開。


update:2014/4/25

這篇回答寫在兩年前,當時初識知乎,眼界很窄。今天莫名多了不少贊讓我很詫異,回頭再看這篇回答,頗有些感慨。順手修改一下答案,權作我這兩年一些成長的見證罷。

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是入門書。

丹尼爾·J·布爾斯廷的美國人,其中美國人·殖民地歷程美國人·民主的歷程值得一看,前者關乎宗教,後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美國式民主。剩下的一部美國人·建國的歷程,內容比較瑣碎,史料太多,讀起來總想跳過去,但是撇開了這些,就像一部蠻荒西部的歷險記。

這兩年較之前多讀了一點書,雖然每讀一本書總會引起不少深思,但要說醍醐灌頂,卻很少有了。那種狀態,應該是讀得太少的緣故了。

所以,為避免離題,就此作罷。

---原文---

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叩開我了解美國政治、文化的大門,借之與中國制度的對比,讓我更深刻了解中國;

美國人系列,初看時沒太看明白,因為是很久之前的翻譯,風格不適應,看的中途看了林達的系列,越發覺得這一套書寫的很有味道;

以及網路、雜誌各種時事的或短或長的評論,深覺中國如今發展而引發的問題離不開歷史,由此覺得讀史是件很有必要的事,由此對時事的洞察力能夠更加深刻。

創業的國度,是講以色列的,對這個在科技行業與美國可比肩的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對猶太人也有所了解。


經濟學原理!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讀了這本書才開始理解什麼中國的哲學思想。也才明白原來我們理解的很多東西都不是對的。如果實在沒時間至少也該讀一讀《中國哲學簡史》,也是馮友蘭的o。


作者:張雨

鏈接:你的私人書單是什麼? - 張雨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如何評價《只有醫生知道》這本書? - 張雨的回答

強烈推薦

協和醫院 婦產科 張羽《只有醫生知道》,精彩先睹為快(此處應有廣告費,然而並沒有)

這套書對女性極為實用,男性也獲益匪淺,知道該怎麼和醫生打交道,。

胎兒就像樹上的蘋果,好果子根本不怕風吹草動或是鳥唱蟲鳴,反而會在大自然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在風吹雨淋的考驗下完成春華秋實的歷練,爛果子卻永遠那樣孱弱,即使日日晴朗亦無電閃雷鳴,也無小蟲子偶來作梗,說不定哪天也會幹枯在枝頭或者落入泥土碾作塵。

此外,在中國做醫生,一些少見的、無厘頭的因素也必須考慮在內,什麼試紙條過期了、試紙條變質了,或者試紙條是山寨的敏感性根本不行,叫個大肚子孕婦來化驗結果可能都是陰性的,或者試紙條幹脆就是假的。

刻意隱瞞病史會造成醫生誤診,尤其是向婦產科醫生隱瞞性生活史,最終誤了卿卿性命的悲劇古今中外都有發生,尤其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80年代的中國,未婚人士對性生活這件事是超級在乎的,絕對是「打死我也不說」。曾經的中國人可能會因為生活作風問題受到行政處分,生活方式和年輕人的個人名譽、社會身份、學籍、工作,甚至父女、母女關係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常常帶來一損俱損的悲劇,嚴打期間還有人因為和多人發生過性關係被判流氓罪鋃鐺入獄,甚至被判死刑槍決。然而,再保守的社會觀念也無法徹底杜絕婚前性行為,年輕人總是難以抵擋對愛情和性的嚮往和渴望,終因受不了異性身體與自身荷爾蒙的雙重誘惑而偷嘗禁果。

2、吳思 《潛規則》 《血酬定律》

有什麼事情讓你細思恐極? - 張雨的回答

3、《明朝那些事兒》 一套七部 超好看,經典語錄不勝枚舉。

而不是什麼歷史教授? - 張雨的回答

怎樣評價易中天品三國? - 張雨的回答


吳曉波的 激蕩三十年 跌蕩一百年 大敗局 和 吳軍的浪潮之巔 。這幾本書 讓我知道如何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商業活動以及背後的人性。


《GEB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這本書叫什麼?》

《思維導圖》。

《七田真》系列。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系列。

瓦爾特·莫爾斯的書。

西尾維新的書。


曼昆版經濟學原理

以前從沒想過經濟學竟然如此貼近生活,對大眾心理的分析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這是一門生活的學問。

幾個例子

1.寡頭的囚徒困境,合理引發的不合理

2.壟斷的價格歧視,平裝書精裝書團購電影票,早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3.比較優勢的應用,哪怕兩個生產力差別極大的人也可以在交易中獲得更多

4.消費者剩餘的現實意義,我再也不參加書商的湊單活動了…

剛做完宏觀經濟學上冊的筆記,已經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我生存20年的世界


《了凡四訓》


最近一次醍醐灌頂是讀《站在兩個世界邊緣》。只談它帶給我的改變。

1.每天讀書。認真的讀書,大量的讀書。從高中開始有7.8年沒有讀過一本好書了。來知乎快三個月,收藏了不少書單,一本也沒有看。直到因為對作者的好奇,打開他的遺作,然後一個字一個字讀完《站在兩個世界邊緣》。我重新燃起讀書的熱情。最近每周一本我感興趣的書加一本對我未來規劃有幫助的書。

2.生活態度的改變。我是個典型的漢族普通青年。大學四年雖不至於渾渾噩噩,但是的確沒什麼亮眼之處。提前進入到麻木不仁的生活態度里,只等畢業混那份死工資,平平淡淡的活下去。或許是過去的我被現實的壓力擊垮了?無背景,無相貌,以前有過不少特長和技能,大學期間也荒廢了。想到北京的房價,呵呵,想到被各種二代堵死了的我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呵呵。

讀完這本書,我只覺得,不戰鬥,毋寧死!

3.過去不太會和女生交流。倒不是內向或者沒自信,只是搞不懂。。。

讀完此書,開竅了。

ps,本書榮獲了2013年度「中國好書」。希望大家購買正版。青年人看汲取力量,成年人看得到洗滌。老少還是不要看了。


《文法俱樂部》


除了上一篇提到的《別逗了,費曼先生》外,我還讀過另外一本關於費曼的書,叫做《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這本書解開了好幾個困擾我多年的疑惑,有些問題我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問,本以為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答案了,沒想到可以在偶然間讀到的這本書中得到這麼多啟發,實在是出乎意料。

雖然這本書叫做講演錄,其實是費曼於 1963 年在華盛頓大學連續三天演講的實錄,很薄的一本書。

費曼的演講分為三個主題:《科學的不確定性》、《價值的不確定性》和《這個不科學的時代》,第一講討論的是科學的本質,特別提到了可疑性和不確定性。第二講談的是科學和政治,科學和宗教的一些聯繫。第三講是一個從事科學的人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的,他談的是他的個人感受,所以也可以說費曼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的。

在這裡我只是挑幾個點說一下,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找這本書讀一下。

(有些太長了,我做了一點刪減,只提取了主要的內容)

1、我的第一個疑惑是如何看待科技的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清潔能源,但原子彈也會對我們的生存帶來威脅。

費曼參加過「曼哈頓計劃」,我也很好奇他怎麼看待自己所從事的這件事的。

在演講中費曼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科學最明顯的特徵是它的應用特性,但是,這種做事的能力卻並不附帶如何運用它,是用它來為善還是為惡的說明,因此結果是好是壞全在於如何運用它。我們都樂見改進生產工藝,但由此卻帶來了自動化的問題;我們都對醫學的發展感到滿意,但轉眼就為新生兒的數量之多感到擔憂,擔心疾病的滅絕會因此沒有人死亡。還有,同樣是掌握了細菌知識,有些人則躲在秘密實驗室中拚命工作,以期培養出沒人能對付的病菌。我們為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感到高興,那些大飛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們也意識到空戰的恐怖。我們對國家間的通信能力感到歡欣鼓舞,接著卻擔心容易被監聽。我們對人類進入太空感到興奮不已,但這一領域無疑也將遇到麻煩。所有這些不平衡中,最有名的當屬核能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明顯問題了。

科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我認為,做事能力總是有價值的,至於結果是好是壞則取決於它如何被運用。但能力本身是有價值的。

我曾在夏威夷被帶去參觀一座佛教寺廟。在廟裡有人對我說,「我要告訴你一個你永遠不會忘記的事實。」然後他說,「上帝給了每一個人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地獄之門。」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科學。在某種程度上,科學是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但它同樣可以打開地獄之門。我們沒有得到任何指點來知曉哪個門是通往天堂之門。但為此我們就該把鑰匙扔掉,從此放棄進入天堂之門的求索?抑或我們該就什麼是運用這把鑰匙的最佳方式繼續爭論?這當然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就此否認這把天堂之門的鑰匙本身的價值。

所有關於社會與科學之間關係的重大問題都在上述討論的範圍之內。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更多地負起社會責任時,指的往往就是科學的應用方面。如果你從事的是開發核能的工作,你就必須認識到它也可以為害。因此在由科學家進行的這類討論中,您會預料到這可能是最重要的議題。不過,我不想在此進一步談論這一點了。我認為將這些問題看做是科學問題顯然誇張了。它們更應當看成是人道主義問題。事實上,如何運用這種能力是明確的,但如何控制它則不那麼顯然,後者已不屬於科學範疇,不是科學家很懂的事情。

2、多年前我看到一則新聞,說科學上有了一項新的發現,有一個宗教人士站出來說,在他們的宗教的書中早就有了這個發現。他還展示了那段話,那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我知道那是有問題的,但是我說不出問題在哪裡,費曼讓我知道了問題出在了哪裡。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性要點是,法則越具體就越有趣。理論陳述得越明確,就越有興趣得到檢驗。如果有人提出說,行星之所以圍繞太陽轉,是因為所有的行星物質都有一種運動傾向,一種變動不居的特性,我們把它叫做「活力勁兒(oomph)」。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其他一些現象,因此是一個好的理論,是不是?不,與行星繞日運行是因為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這種向心力的大小反比於到中心距離的平方這樣的命題相比,前者可以說是一無是處。第二個理論之所以較好,是因為它很具體,很明顯這絕非偶然。它說的如此明確,以至於只要運動出現一丁點誤差就可以判明其對錯,除此之外這些行星可以隨意擺動。但根據第一種理論,對這種擺動則解釋成,「嗯,『活力勁兒』的行為是有點古怪。」

因此,法則越具體,其威力就越強大,同時也就越容易出現例外情形,因而也就越有趣,越值得檢驗。

語詞可以變得毫無內容。如果一堆語詞像「活力勁兒」例子那樣堆砌起來,我們從中得不到任何明確的結論,那麼,這些語詞構成的命題就幾乎毫無意義可言,因為你根據該事物具有好動的秉性這一斷言就可以解釋幾乎任何事情。

3、我的第三個疑惑是科學家如何看待宗教問題的。

我堅信,科學與宗教之間是存在衝突的,大多數科學家不信教,為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般來說,人們不會一開始就懷疑上帝的存在。但是學過科學之後,他就學會了質疑,他們懂得了質疑的可貴之處,他就會審視宗教和信仰的問題,通常他會從懷疑信仰的某些細節開始,譬如說是否有來世,耶穌生平的具體問題等。

當他學習了科學之後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這是受到兩種教育的人必然會遇到的困難。雖然我們可以在神學和高層次哲學層面上論證說這二者間沒有衝突,但事實上,來自宗教家庭的人在學習科學時還是會與自己、與他的朋友產生爭論。

衝突的一個來源與他學習科學有關,或更謹慎地說,與他學習科學有部分關係。例如,他通過學習知道了宇宙的大小。宇宙之大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我們不過是生活在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微小顆粒上。而這個太陽又不過是我們所在的這個星系中數百億個太陽中的一個,而我們這個星系則又是宇宙中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又譬如,他懂得了人與動物之間親密的生物學關係,懂得了一種生命形式與另一種生命形式之間的親密關係,懂得了人不過是這一綿長宏大的進化過程中的後來者。難道其餘的都只是為他的誕生而搭起的平台?另外還有原子。我們現存的一切似乎都是由它按不可改變的規律構造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例外。恆星的構造是這樣,動物的構造也同樣——只是更為複雜,活得似乎很神秘。

思考人類活動之外的宇宙,想像沒有人的話它會是個什麼樣子,是一種偉大的探險。其實宇宙在其漫長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在絕大多數地方正是這種情形。當他終於有了這種客觀視角,物質的神秘性及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就得到了充分理解。然後他再用這種客觀的眼光回頭審視作為物質的人類就會看出,生命只是宇宙極為深奧的神秘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非常罕見、非常令人興奮的體驗。最後,當他想到,試圖理解宇宙中的人這個原子到底是什麼的努力顯得那麼徒勞,人這個東西——一群充滿好奇的原子——反觀自身並且驚奇為什麼會對事情充滿好奇時,他會感到啞然失笑。最後,這些科學觀點走向敬畏和神秘的終點,消失在不確定性的邊緣,但它們似乎是如此之深刻,如此令人難忘,以至於使得「所有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用來觀看人類為善惡爭鬥的看台」的論調顯得不夠充分。

那麼這個人的宗教體驗使他發現,他所信奉的信仰不足以描述或涵蓋這樣一種體驗。他信奉的上帝不夠強大。

據我所知,我們不可能否定上帝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時接受兩種不同的觀點是非常困難的。

4、第四個問題困擾我的時間就更長了,我原來一直好奇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這麼快,但是倫理道德和文化的變化卻很緩慢呢?比如說,現在我們讀 2000 多年前的《論語》,會發現孔子說的很多話,現在依然是適用的。

費曼講,道德價值是位於科學領域之外的。

在我看來,倫理道德觀點和宇宙運行的理論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科學確實對與宗教有關的許多觀念造成了衝擊,但我不相信它會非常強烈地影響到人們的道德行為和倫理觀念。

歷史上的一次大鬥爭發生在這樣一種時刻:人們發現,地球不僅繞自身軸旋轉,而且還繞太陽旋轉。按當時宗教的理解,這是不該如此的。經過激烈的鬥爭,結果宗教從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一立場上後撤。但這種後撤最終並沒有造成宗教的道德觀的改變。另一次大衝突是人們發現人可能是從動物進化來的。大多數宗教都已經從其不正確的形而上的立場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後撤。但結果卻是其道德觀並沒有明顯變化。

道德價值似乎是以某種方式獨立於科學領域之外的。所有這些衝突似乎並沒有影響到倫理價值方面。

至少我認為有這麼一些好人,他實踐著基督教倫理但卻並不信奉基督的神性。

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大問題,始終是「我該這麼做嗎?」這是一個有關如何行動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我該這麼做嗎?」我們怎麼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部分。我們可以問,「如果我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問題並沒有告訴我們我是否應該這麼做。我們還有另一部分,即「那麼,我希望這事發生嗎?」換句話說,第一個問題——「如果我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至少是屬於可進行科學調查來回答的問題,事實上,它就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問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知道會發生什麼,遠非如此。我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科學是非常初步的。但是,至少是在科學領域,我們有辦法來處理它。這個辦法就是「試一下,看看有什麼結果」——我們談到過這一點——並積累起有關的信息,等等。所以「如果我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這種問題是典型的科學問題。但「我希望這事發生嗎?」這樣的問題則並非如此。譬如你說,如果我這樣做,我會看到大家都被殺,當然我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但是,你怎麼知道你不希望有人被殺呢?你看,到最後你必須拿出一些最終的判斷。

因此,沿著這條「什麼是可寶貴的,人是否有價值,生命是否寶貴」等問題追問下去,你必然需要在某個地方形成最終的判斷。你可以隨著事情的進展將這種設問不斷深入下去,但最終你必須決定「是啊,我要的就是這個」或「不,我不要這個。」這種決斷具有不同的性質。我看不出你如何能夠僅通過知道會發生什麼就判斷出它是不是你最終想要的結果。因此我相信,用科學技術來決定道德問題是行不通的,這是兩個相互獨立的事情。

5、第五個疑惑是科學和政治的關係,政治是怎麼影響科學的,為什麼自由是重要的?

美國政府是在沒人懂得如何建立政府或如何治理國家的觀念下發展起來的。其結果是創造出一種制度,用來在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時治理國家。這種制度安排是這樣一種體制,就像我們現在的制度,它容許發展和嘗試新的設想,不好就扔掉。美國憲法的起草者們懂得懷疑的價值。

容許存在各種可能性是一種機會。懷疑和討論是進步不可或缺的條件。在這一點上,美國式的國家治理是全新的,是現代化的,是科學的,也是充滿變數的。

蘇俄是一個落後的國家。當然,它在技術上是先進的。不幸的是,人們並沒有明顯感覺到工程和技術的發展與不容許出現新觀點之間存在什麼不協調。我們看到,至少是在希特勒時代,儘管科學沒有得到發展,但卻製造出了火箭。蘇俄也可以製造火箭。技術的發展,即科學的應用,可以在沒有自由的條件下進行。

每個人都很清楚,蘇俄並不自由,這在科學上的後果是很明顯的。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李森科,他有一套遺傳學理論,認為獲得性特徵可以遺傳給後代。這可能是正確的。但絕大多數遺傳影響無疑不是這樣,它們是由種質傳遞的。確有一些實例,一些人們已知的例子表明,某種特性可以通過所謂細胞質遺傳直接傳遞給下一代。但問題主要是,大部分遺傳行為都不同於李森科認為的那樣。因此他敗壞了蘇俄。偉大的孟德爾,就是發現了遺傳規律、使遺傳學走上科學道路的那位,已經謝世。但遺傳學只在西方國家得到了繼承,因為在蘇俄不允許人們從事這類分析。他們不斷地和我們進行討論和爭辯。結果很有趣。這件事中止了生物科學的發展,而在西方,生物學則是當今最活躍、最令人興奮,也是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但在蘇俄,則一無建樹。與此同時,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你會認為這樣的事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怎麼說,事實是由於不正確的遺傳理論,蘇俄的農業生物學落後了。他們沒能正確發展出雜交玉米技術,也不知道如何培育品種更優良的馬鈴薯。過去他們是知道這些的。在李森科理論出籠之前,蘇俄的馬鈴薯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今天他們再也沒有這種優勢了。他們只知道與西方辯解。

幾千年過去了,未來前程遠大,我們有各種機會,當然也有各種危險。人類要不想止步不前就不能停止思想。人類已經被阻滯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能容忍這一點。我希望未來的世代都能夠享有充分的自由——懷疑的自由,發展的自由,繼續冒險去發現做事新方法的自由,解決問題的自由。

為什麼我們抓住這個問題不放?因為我們才剛剛開始。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來解決問題。我們唯一會犯的錯誤就是,在人類尚不成熟的早年,我們就認為我們知道答案。答案是現成的,沒人能想到還有什麼東西需要考慮。我們將變得封閉,將只局限於人類今天的想像。

沒有任何政府有權決定科學原理的真理性,政府也無權以任何方式對所調查問題的性質開出藥方。政府無權決定藝術創作的審美價值,也不能為文學或藝術的表現形式設限。它不應宣稱各種經濟、歷史、宗教或哲學學說的有效性。它的責任就是確保公民的自由,讓公民敢於進一步冒險並促進人類的發展。

6、第六個問題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有一套科學的理論嗎,如何看待一些不科學的事情?

其實,存在不科學的東西並不讓我感到傷心。這個詞沒用錯。我的意思是,我不擔心存在不科學的事情。有些事不科學並非是壞事,也沒啥了不起,不過是不科學而已。

因此,在生活中,在歡樂中,在情感世界裡,在人們嬉戲追逐活動中,以及在文學等領域,不需要講求科學,也沒理由講求科學。我們需要的是放鬆和享受生活。

如果你停下來想想,你會發現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談不上科學,也沒必要扯上科學。

7、第七個問題是個政治問題,為什麼大選的時候會有這麼多口號?而且很多還兌現不了?費曼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一個人是否清楚他在說什麼,他說的究竟有沒有根據。我的訣竅非常簡單:如果你問他一些需要動腦子想一想的問題——也就是那些尖銳、有趣、坦誠、直率、與問題直接相關且不帶陷阱的問題——然後看他是否很快會卡殼。這就像小孩子問那些天真的問題。如果你問一個幼稚但相關的問題,那麼這個人幾乎不可能立即做出回答,如果他是個誠實的人的話。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世界不科學的一面,如果我們做得科學一點的話,這方面原本可以做得很好。這個例子與政治有關。

假設兩位政治家競選總統,其中一位經過一個農場,被問道:「對於農業問題你有什麼打算?」他馬上給出答案——言辭卓卓,侃侃而談。現在輪到另一位比較誠實的候選人:「對於農業問題你有什麼打算?」「嗯,這我不知道。我當過將軍,但對農業可以說一無所知。在我看來,農業問題想必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人們已經為此奮鬥了十二年,不,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人們總認為他們知道如何解決農業問題。由此可見,這一定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我打算這樣來解決農業問題,就是組織起一批懂農業的人,分析此前我們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取得的所有經驗,花上一定時間,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但現在我不能事先告訴你結論是什麼,我只能給你一些我會嘗試使用的原則——決不讓每戶農民的生活變得困難,如果遇到具體問題,我們一定想出具體辦法來照顧他們……」

如今,在這個國家裡,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取得成功,我想。當然也從沒人這麼試過。在大眾的心目中,政治家必須有答案,而且能給出答案的一定比給不出答案的更值得期待,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實際情況往往恰恰相反。由此帶來的結果當然是政治家必須給出答案,其結果則是政治承諾從來不會兌現。這是一個無情的事實,不存在兌現的可能——結果是沒有人相信競選承諾,人們普遍鄙視政治,對嘗試解決問題的人普遍缺乏尊重,等等。這都是(也許——這裡只是簡單的分析)從一開始就註定的結果。也許一切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公眾的心態就是要尋找答案而不是尋找一個設法給出答案的人。

8、如何看待迷信問題。(費曼舉了幾個生動的例子,但是太長了,所以我只取了一個關於占星術的例子。)

現在我們來談檢驗真理的另一個方面。可以這麼說,這種情形不僅在科學上有效,而且某種程度上說在其他領域也有效。那就是,如果事情是真的,確實如此,那麼如果你繼續觀察並且改進觀察效果,事情就會暴露得更為明顯,而不是更不明顯。也就是說,如果那裡真有東西,而你因為隔著有霧的玻璃看不清,那你擦乾淨玻璃再看,就會看得更清晰而不是更模糊。

現在看看世界上所有這些不科學的、稀奇古怪的東西所帶來的麻煩,我認為其中有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是因為思考上有多麼困難,而只是由於缺乏信息。特別是占星術,信的人有很多,毫無疑問,在座的一定也有不少。星相師說,有些日子去看牙醫要比其他日子好。如果你生在某一天的某個時辰,那麼你在某某天坐飛機就更安全。這些都可以按星相位置採用一定法則計算出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非常有趣的。賣保險的對此最有興趣了:他們可以按照佔星術規則來改變投保人的保險費率,因為這些人在這些天里坐飛機安全性更高。但星相師從來沒有檢驗過那些不該在那天登機的人登機的結果是否挺糟糕。哪天是做生意的好日子哪天不是這種問題從沒有被真正搞清楚過。那占星術到底有沒有用呢?

也許它的確是真的,是的。但另一方面,有數不盡的信息表明它不正確。因為關於如何工作有效率,人是什麼,世界是什麼,恆星怎麼回事,你看到的行星又是怎麼回事,是什麼讓它們不停地轉呀轉,兩千年後它們會在什麼地方,等等,所有這些問題我們都完全清楚。我們沒有必要抬頭看看才知道它們在哪裡。而另一方面,如果你非常仔細地讀讀不同星相家編的書,你會發現它們彼此矛盾,這時你怎麼辦?最好就是不相信它。那一套東西根本就沒有證據,純粹是無稽之談。你之所以會相信這些事情的唯一原因就是普遍缺乏關於星星和世界以及其他看起來像那麼回事的東西的信息。

我發現在早年間,譬如發現氧氣等的那個年代,人們就曾提出這類實驗來試圖找出答案,例如傳教士是否——這聽起來很蠢,那是因為你害怕對它進行測試——像傳教士這樣經常祈禱的好人是否會比其他人更少遇到海難。因此傳教士要到遙遠的國家去傳教前,他們都會查閱資料看看傳教士是否會比其他人更少遇到海難,結果發現沒有任何區別。由此許多人不相信這有什麼差別。

比如說還有通過信仰治病這件事,如果它是有效的,它早就確立了,根本用不著通過個別人的趣聞軼事來宣講。

如果它是一個奇蹟,它就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奇蹟,科學方法就將摧毀它。

9、第九個問題是關於一些未解之謎,如何看待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另一個原則是,我們所描述的效應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恆常性或某種不變性,就是說,如果一種現象很難用實驗來觀察,但如果它可以從許多方面來看出,那麼它必定在某些方面是大致相同的。

我們以遇到飛碟為例。描述這一事件的困難在於,幾乎每個看到過飛碟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東西,除非他們在此之前被告知他們有可能看到的是什麼。因此,在飛碟觀測的歷史中,所謂飛碟從橙色光球、地板彈起的藍色球狀物、消失的灰霧、遊絲般流入空氣的熱蒸汽、罐頭盒、具有類似人形的古怪形狀的短粗物體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

對生命的多樣性只要想上幾分鐘,你就會明白,所謂飛碟不可能像人們形容的那樣。非常不可能的。飛碟根本不可能這麼巧正好在這個特定的時代無聲無息地到來。它為什麼不早點來呢?我們剛剛懂點科學,知道了可以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飛碟就來了。

許多人喜歡聽信道聽途說得來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往往只是個孤例而不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人們容易記下碰巧發生的各種事情並受其影響,而且還會舉證說,這個你怎麼解釋。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注意積累這樣的大量的事實,以應對那些很少出現的不測事件。怪事是會發生的,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簡而言之,你不能因為一件事情發生了一兩次就認為它的出現是必然的。一切都必須經過非常小心的檢核。否則你就會變成什麼瘋狂行徑都相信但卻不了解自己周圍世界的人。沒人能對所處的世界完全了解,只是有些人比其他人了解得更多一些。

10、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讓人很無語的新聞、電視劇和廣告等等,費曼談的是他那個時候談的是廣播。

正如我前面所說,我認識很多人,普通人。我認為他們的智商受到了侮辱。我的意思是在各方面都存在這種情形。你打開收音機,如果你有點個性,非瘋了不可。但人們有辦法——我還沒有學會——就是不聽它。

有一次我聽到廣播里開始叫賣某種類型的飲料,好像是百事可樂吧,說這是認為自己年輕的人喝的飲料。於是我說,得了,就到這兒吧。我想了一會兒,覺得這事兒整個一個瘋子。什麼叫認為自己年輕的人?我想是指那些喜歡做年輕人喜歡做的事情的人吧。有人喜歡這樣沒什麼不好。那麼這就是為這類人準備的飲料。我猜想,飲料公司研究部的人在決定該兌多少檸檬汁的時候一定會這樣說:「呣,我們過去生產的都只是普通飲料,我們必須重新設計配方,不針對普通老百姓,而是專為特想保持年輕的人提供的。多放些糖。」一種專供想保持年輕的人喝的飲料,整個兒設想簡直荒謬絕頂。

報紙記者和評論員——有一大批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公眾比他們笨,他們這些記者和評論員理解不了的事情公眾也一定搞不懂。這是何等的荒謬!我不想說他們比一般人笨,但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其他一些人要笨。如果我要向記者解釋一些科學上的東西,而他問「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那我就會用簡單的辭彙向他解釋,就像我解釋給鄰居聽那樣。他不明白,這是可能的,因為他的成長環境不同——他沒修過洗衣機,也不知道什麼是電機,等等。換句話說,他沒有技術經驗。而這世界上有大量的工程師,有許多在機械方面很有天賦的人,有很多人譬如說在科學方面要比記者聰明。因此,既然他的職責就是報道事情,那麼不論他理解與否,他都應該按照採訪對象告訴他的那樣準確地報道出來。對於經濟學和其他領域的報道也一樣。記者大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儘管他們不太熟悉國際貿易方面的複雜業務,但他們基本上能夠按照採訪對象所說的意思進行較為準確的報道。但一旦涉及科學問題,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會拍拍我的頭,向愚鈍的我解釋道,老百姓腦子慢,很難明白你說的這些,因為他自己,笨腦瓜一個,無法理解這些東西。但是我知道有些人是能夠理解這些東西的。不是每個看報的人都必須讀懂報紙上的每一篇文章。有些人對科學不感興趣,但有些人感興趣。至少他們能搞懂那是怎麼回事,而不是發現重達 7 噸的機器弄出了一種原子子彈。我讀不下去這樣的文章。我不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重達 7 噸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器。現在基本粒子多達 62 種,我想知道這種原子子彈是用哪種粒子製造的。

費曼很多次都說過這樣的話: 也許你們大多數人都了解這一點。但是對那些還不了解這一點的人來說,要讓我在一次演講中就讓他領悟到科學的這一重要方面,這種令人興奮的體驗,科學發展的真正動因,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明白這一點的人是沒法把握科學實質的。你只有了解並能夠鑒賞我們這個時代的這一偉大的激動人心的非凡經歷,你才會懂得科學的精髓,才能理解科學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你應當明白,科學活動就是一次巨大的探險,一種衝破約束、是一種令人激動的探索。

費曼最後講:非常感謝,我很開心。


《一百個人的十年》馮驥才

當時對文革的概念僅僅停留在高中課本中模糊的概念。看完這本書之後,人生觀都顛覆了,很多章節看的我心寒。真真是十年浩劫!


《文學回憶錄》

幾乎重新構建了我對文學的一切觀點和想法,並對「書」有了另一層面的理解。

關於書的理解,截取木心先生在裡面的一段話:

中國吃了地利上的大虧——天時全世界都差不多。地利,中國人吃虧太大了。中國與西方完全隔離。蘇俄國土有一半在歐洲。人和,則儒家這一套弄得中國人面和人不和。可是中國又是全世界獨一無二開口就叫「天下」的國家,什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呀,常常是從海南島到長白山,從台灣到西藏。所以中國人的視野的廣度,很有限。

說來說去,給大家一個制高點。有了這個制高點,看起來就很清楚。一覽眾山小,不斷不斷地一覽眾山小。找好書看,就是找個制高點。


邏輯思維類:《思考的技術》大前研一(工科女瞬間有了開竅的感覺)

心靈勵志類:《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偶爾也要打打雞血嘛

歷史類:《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對歷史和政治有了興趣,想要接著看下去,有點兒趣味的書還是很不錯的。(求推薦有趣味,但不胡扯的歷史類書籍)

小說:《追風箏的人》《平凡的世界》,我覺得它們的思想還是很接近的,作為普通人,我尚且年輕,不屬於上流社會,但它們告訴我,很多事情,不用攀比,甚至不用去懷疑,就是存在的一種意義。

胡扯類:馮唐的書,其實還看起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想要醍醐灌頂,應該讀《楞嚴經》或者《金剛經》。

如果是安利一些暢銷書的話,我覺得我看過的成功學的書裡面,只有兩本值得推:

《習慣的力量》

《別急著吃你的棉花糖》

小說類不推了,一是因為我喜歡的書太多,無法一一回憶,又不想厚此薄彼,二是因為,眾口難調。

再安利一本我想看的書(還沒有去看,但是我相信它值得看):

《奇特的一生》。


《他們最幸福》書中人的故事讓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如此多彩美好 雖然辛苦但還有純粹 幸福的出口也從不單一 《愛你就像愛生命》感受到愛的純粹與美妙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中國的學生都是自己的弱點專家,你要問他們你擅長什麼,大多數人都說不清楚。


此刻,少平的心情甚至處於一種昂揚的狀態中。以前,每當生活的暴風雨襲來的時候,他一顆年幼的心總要為之顫慄,然後便迫使自己硬著頭皮經受捶打。一次又一次,使他的心臟漸漸地強有力起來,並且在一次次的磨難中也嘗到了生活的另一種滋味。他覺得自己正一步步邁向了成年人的行列。他慢慢懂得,人活著,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不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受許多的磨難……

青春激流打起的第一個浪頭在內心漸漸平伏了。孫少安甚至感到了一種解脫的喜悅。他似乎覺得自己的精神比原來還要充實一些。他現在認識到,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應該按照普通人的條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是做太多的非分之想。當然,普通不等於庸俗。他也許一輩子就是個普通人,但他要做一個不平庸的人。在許許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應該表現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來。比如,像顧養民這傢伙,挨了別人的打,但卻不報復打他的人——儘管按照常情來說,誰挨了打也不會平平靜靜,但人家的做法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這件事就值得他好好思量思量。這期間,少平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來!

——《平凡的世界》

人生在世,為什麼?就是吃吃喝喝過一生?

我是說,像隔壁那兩位老太爺,大概是靠收租過日子的鄉紳。這樣的人家,我們杭州也很多,祖上做過官,掙下一批田地,如果不是出了個敗家精,安分度日,總有一兩代好吃。本身也總有個把功名,好一點是進過學的秀才,不然就是二三十兩銀子捐來的監生,也算場面上的人物。一年到頭無事忙,白天孵茶館,晚上「擺一碗」,逍遙自在到六七十歲,一口氣不來,回老家見閻王,說是我陽世里走過一遭了。問他陽世里做過點啥?啥也沒做!像這樣的人,做鬼都沒有意思。

——《胡雪岩》第23章

我們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對生活產生了一種幻想破滅的失落感。無論我生活在哪裡,我都會遇到一些對新的東西充滿了佔有慾的人,想擁有新的汽車,想擁有新的財產,想擁有新的玩具。然後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麼?猜我得到了什麼?你知道我對此是怎麼解釋的?這些人都渴望得到愛,但又得不到,於是就接受了這些替代品。他們樂於接受物質的東西,期望能得到類似於擁抱的感情回報,但這是行不通的。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 有多少財富或權勢。"

——《相約星期二》


參考答案


首推 《1984》
毀三觀 開始思考身邊


了不起的蓋茲比,關於人生,價值,愛情,每個人看都會有不同的角度,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想。


黑暗森林。

當時的感覺和反應跟大史一樣:「操!」


C S 路易斯的《返璞歸真》


《血酬定律》

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大多注意的是故事,對支配社會運轉的背後的規則往往把握不了。這本書就是向我們揭示這其中的規則。讀後聯繫歷史和時事,會覺得豁然開朗,看待事物的方式則完全不同了。雖然後來讀了別的一些書之後,發現《血酬定律》也不盡正確,但是在當時的我來看,堪當醍醐灌頂。


蘇菲的世界


《窮爸爸富爸爸》對財務的認知有了新的概念。


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對我而言,猛獸就是這自大的羞恥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損自己,施苦妻兒,傷害朋友。末了,我就變成了這副與內心一致的模樣。

如今想起來,我真是空費了自己那一點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頭上賣弄著什麼「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的警句,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的畏懼,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但遠比我缺乏才華,可由於專念磨礪而成就堂堂詩家的,也頗不乏其人。成為老虎後的今天,我才總算看到了這一點。

中島敦—-《山月記》


《金剛經》


《平凡的世界》

以我低學歷、二十歲的年齡來讀,最大的感受就是:

不能被周圍的環境所同化,對生活、對未來有自己的態度和思考。


推薦一本吧:《設計中的設計》

其實一直想說,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每個人的經歷、興趣、感悟都不一樣。這本書能夠啟發到我,但可能你讀起來不一定會有同樣的感受和啟發。至於醍醐灌頂也真的是很看個人和時機的。

因此,與其在這裡提問,倒不如去豆瓣讀書看看,個人還是覺得豆瓣的書評做得很不錯的,至於是不是你的菜,還是要翻過才知道。


《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


《追風箏的人》,最震撼了。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致敬作者20年的時間完成的巨作。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我見過最好的書,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讓我深有啟發。可惜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讀完。如果你完全吸收了書中的觀點,那你的人生也就不寂寞了。


好像沒有人提《code》(《編碼的奧秘》)這本書。從零開始直到完全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是讀過的最醍醐灌頂的書之一。


沒有那一本是醍醐灌頂的,只是書看多了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先提名 紅樓夢 邯鄲記 南柯記 蘇軾文集(黃州後作品) 陶庵夢憶

最近一直在讀古代文學,覺得人變得消極出世,越來越不想爭奪名利,後來想想其實也沒資格,因為他們都是大悲大喜後的大徹大悟,如果沒有濃墨重彩的人生經歷似乎很難做到

紅樓夢,不必說,曹公閱盡世間繁華,而後抄家,用他無與倫比的人生閱歷和字字如血的泣訴感動著讀者,讀到第一回就有大徹大悟之感,到頭來都為他人做衣裳,第五回更甚,落了片茫茫大雪真乾淨

一切都幻滅了,都歸塵土了,你頓悟了嗎?

邯鄲記,南柯記,彼時湯公厭倦官場黑暗,回家著書,此時年已知天命的湯公無心在寫情愛自由,他看透了一切。所以他筆下盧生和淳于棼歷盡一切繁華,封侯將相,名利財色,千秋萬代,溢美流芳。最終發現,都是夢!!!哈哈哈,,,再繁華都是夢啊!人生如夢啊!

陶庵夢憶,開頭就是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悲!!!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與平生,繁華糜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還有那冠絕古今的白描。彼時張岱是紈絝子弟,俊馬美人美食,今年歡笑復明年。國破家亡之後,大徹大悟了,因想余平生,總成一夢,這是一種怎麼樣的凄涼?

蘇軾還用說嗎?什麼是境界,忽然浪起,纖舞一葉白頭翁。再苦都能找到生活樂趣。最後,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何等洒脫釋懷?

消極說一句,我們不可能做到那種大徹大悟的。因為沒有歷盡大苦大悲。希望諸位也別歷經大苦大悲,永遠略帶歡樂的活著!!!


王陽明《傳習錄》
摘一段:今人於己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慾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巨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


朱光潛《人生感悟》,看名字挺中二,實際上內容卻紮實(有乾貨、知識背景廣、儲備量深厚)平和(不偏激、不定勢)。套用封面那句話「深人所見於物者深,淺人見於物者淺」,研究生期間買時匆匆翻閱,囫圇吞棗,博士期間越看越見洞天,無數苦思不得其解、無從選擇的困苦被朱老懇切的文章正中要害,於朱老筆尖之下紛紛消融。

有時會想,當代的人終究是面對著相同的問題,處在相似的處境。我們所疑惑徹夜苦思的事物早已有先驅者徹夜苦思,為何卻缺乏「我們」和先驅的交流途徑,彷彿自己獨在人生荒野。

—------------------------------------------------

再推薦一本《淮南子》

醍醐灌頂需要已在某領域困住許久,大量研究反覆推敲而不得其門時才會發生,這是必不可少的前置條件。

讀一本書而輕鬆改變人生的言論,皆是耍流氓。


叔本華著、韋啟昌選譯的《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著、石沖白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從我的閱讀經驗來講,好書分兩種。一種是看完後感覺某個問題被解決了,某條線索被梳理了,或者是自己的知識版圖藉此向外拓展了疆域,掘深了理解——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發展或深加工。另一種是看完後,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被自下而上地震坍和重構了,許多疑問一瞬間引刃而解,撥雲見日的喜悅,彷彿戴上了一副度數合適的眼鏡,世界變得空前清晰。以上推薦的四本書無疑屬於後者,相信讀過的人會認同我的看法。p.s.前三本入門,最後一本進階。


醍醐灌頂,很大程度上與一個人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有關。一本書如果解決了長期困擾你的問題,你就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在最近5年中,給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周士淵的《知道更要做到》,書中的道理很簡單,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人的行為、性格、氣質、能力都是習慣,習慣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提供的方法真的很實用。

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正是我人生的低谷,我一直希望可以做出一些成績來,也嘗試了許多辦法,可就是不行。而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問題的哪裡,我應該怎麼做,也明白了那句:習慣決定命運。

正是從這本書開始,我開始看了一批自我管理方面的書,培養了一些良好的習慣,自己也越來越喜歡現在的狀態。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讓我養成了丟東西的習慣,也明白了不一定是東西越多越快樂。扔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怯懦的情感,輕裝出發的感覺很好。


瓦爾澄湖~爭內些個沒用的幹啥


古蘭經

讓我徹徹底底的明白了 伊斯蘭教教義本身就是邪惡的,就是要殺光所有的卡菲爾(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將伊斯蘭全球化。與其說是一種宗教,不如說是邪惡的政治意識形態。


東野圭吾《單戀》

對性別的思考。正好最近沒衣服穿所以穿男裝,心態也改變很多。目前最重大的改變就是購物慾瞬間減少!


浪潮之巔,吳軍博士著

不知道打碎了多少曾經YY過的偉大場景偉大公司,勾勒出一個可以無限YY的未來。

只能說在讀書之前我的認知太淺薄,很多想當然的東西都在這本書裡面被打散重組,讓自己對整個行業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說是醍醐灌頂一點不過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如果你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虛或者有時由於對人生 愛情的不真實感而導致恍惚 一定要看這本書


《悉達多》 黑塞

有哲義,經得起細看和反覆看,會安靜許多。


推薦閱讀:

有什麼書適合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閱讀?
有沒有通俗易懂的法理學入門書籍?
如何讀書、讀哪些書,能夠起到啟蒙思想的作用?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調查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