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社交產品的好壞?


不太同意張亮的看法。不同的社交產品,用戶參與、使用門檻也不會相同。而且門檻也不完全說明產品本身的好壞。舉個例子,Instagram的門檻確實比Flickr低太多了,但我不認為就產品本身而言,前者一定好過後者。所以我認為:

1. 不同的社交產品之間不存在統一的評判尺度;

2. 即使看起來相似的社交產品,也可能面向不同用戶,瞄準不同目標,難以一概而論;

3. 惟一可以用來衡量社交產品好壞的,是用戶是否能從中獲得價值,比方說我從Flickr獲得的價值,遠遠超過Instagram(Flickr是我惟一願意持續付費的服務)。

另外,關於互動深度,受產品本身的定位、形態、用戶、目標和運營規律的制約。以系統的眼光看,Facebook是一個複雜系統,而Twitter是一個簡單系統,前者內涵大外延小,後者外延大內涵小,兩者都是好產品,但運營Facebook的一定是一個大公司,運營Twitter的則可以是一個小團隊。


除了一些基本的互聯網評判標準──是否解決一個基礎需求、速度、穩定性、用戶界面等等──還有一些專門屬於社交產品的好壞標準。

我個人的感覺如下:

- 用戶自我表達的成本是否足夠低?

舉個例子,如果豆瓣沒有自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讓用戶添加自己的豆單,而是大家要自己去填寫書名,那這件事兒的成功率就會低許多。

- 用戶互動的成本是否足夠低?

從用戶互動成本角度,社交遊戲 &< Twitter &< Facebook &< Blog &< 個人主頁

- 用戶的互動深度如何?

從使用深度看,Facebook &>&>&> Twitter,這是後者很難超越前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交網路的價值在於圈子,但圈子的邊界決定於人的虛擬和真實身份。全連通的社交圖可能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好的社交網路應該能夠在全連通和圈子劃分上達到適當的平衡。


社交產品,其實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比如知乎,窮游,github等,本身有主打功能,但又帶社交屬性的。第二類就是微信,微博,facebook等純社交平台。不同類的社交產品,我覺得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設計良好的第一類社交產品,應該具備:

a,主打功能的完善和易用。拿知乎來說,能夠提問和回答,有問題標籤,能夠關注問題,這些作為一個問答網站的核心功能,必須具備,並且足夠好用,這是用戶社交的基礎;

b,用戶有足夠的方式進行社交行為。還是知乎,用戶可以進行評論,私信,邀約,@提醒等互動行為。

c,防騷擾。這個就不用舉例了,社交平台必須為用戶營造一個善意的社交氛圍。

d,輕度的用戶關係維護。既然是社交平台,必然存在社交關係,好的社交產品必須為用戶提供便利的方式維護社交關係。但因為不是純社交平台,用戶不可能用這種產品維護全部的關係鏈,因此不需要提供非常複雜的功能來維護用戶關係。

第二類社交產品,我認為好的產品應該具備:

a,用戶的參與成本足夠低。用戶的關係鏈五花八門,比如你不可能要求你所有的朋友都能夠在知乎回答問題,因此純社交平台需要容納各種用戶,就必須能夠讓用戶的參與成本足夠低。微信的聊天,微博的140字,任何一個用戶都能夠簡單完成這些動作;

b,互動成本足夠低。互動是基本的社交行為,必須能夠讓你所有的關係鏈都能夠參與進來。

c,重度的用戶關係維護。舉例來說,所有的純社交平台,都有個一級功能叫「聯繫人」,點開聯繫人,還能看到聯繫人的各種屬性,朋友生日還有有提醒等等。

d,擴展社交圈的渠道和方法。用戶在社交平台的關係鏈,除了添加已經認識的朋友之外,社交平台還應該提供便利的渠道,方便用戶擴展社交圈,例如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

e,還沒想到。。。

鑒於鵝廠在國內純社交產品上的壟斷地位,我覺得題主想問的可能是第一類產品。


最近有個很火的觀點—我們玩的微信、QQ根本不算社交,他們只是工具。

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玩過社交嗎?

今兒拎幾個觀點和大家分享下,眼光淺短,見笑了。

擅自把社交產品分為四類(社交產品共有的社交功能-發發圖文狀態,酸幾篇長短文這種就不單說了):

一、工具類社交

強產品類社交。換句話說,就是功能性為主。微信、QQ之於我們就像電話簡訊一樣,甚至更深。他們的功能都圍繞服務用戶,把產品和功能打磨得更好用。也許你會說他們也有自己的活動啊,微信發紅包啊。請注意,微信紅包是一個功能,他就在那裡你愛玩不玩。

熟人社交,以滿足熟人互動的需求為主。你給我點個贊,改天我給你留個言,一來一往,把社交成本從一個簡訊一個電話降到了一個點擊。

這類工具社交產品是看不到未來的,這麼說是因為騰訊已經把路走絕走盡,別人已經無路可走(看看易訊和來往),甚至已經內部鬥爭(微信和手Q)的相愛相殺。這也是微信死活不做pc端的原因吧,否則同質化太嚴重。工具類最好避開騰騰系,要做就做基於微信平台的。

二、興趣類社交。

網易雲音樂,美拍,花瓣,豆瓣東西,echo,唱吧,豆瓣電影等等。

可能你會說了,這明明是工具類產品啊。對√,從功能上說它們是主打某個功能的。這裡把他們歸為興趣類社交,是為了突出他們在社交類產品里,屬於弱社交,強功能的產品,而這個功能基於社交之外的一種興趣,比如音樂,錄視頻,購物等。

這類產品為什麼也會有社交?其實他們沒有社交也可以存在,功能也完全可以體現。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是加入了這麼麻煩的社交?

這類產品,是很容易註冊登陸的,我們可以直接用微博,QQ登陸他們,把這些平台上好的內容分享出去。對,這是興趣類社交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點,用戶賬號利於用戶收藏分享興趣。另外一個點,深度用戶,可以直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陌生人間興趣的交流。我們反正提供給你不跳出就可以和同興趣人群交流的功能,你願意分享我們的內容很好,你願意留下來發表評論更好!

這類產品的前景,放開再放開,輕一點再輕一點。一定要登陸才能評論才能回復嗎?在苦逼某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實習期間,聽到了很多「控制風險,實名制內容」,創意熱情瞬間被凍死。不是不審核,看國外facebook,國內bilibili,即時互動,彈幕文化,用戶以最低的成本去互動,產生的內容質量和數量都讓其他規規矩矩的產品望其項背。

三、目的導向社交。

更偏向陌生人社交。這一類也願意稱之為赤裸裸社交,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舉幾個例子,陌陌,脈脈。分別是性關係和金錢關係。也許你說我說的太極端,沒錯,你也可以上去小清新,但你很快發現根本沒什麼互動。赤裸裸的約,陰謀陽謀的勾搭才是這一類的主題。運營比重更勝於產品。可以說垂直類社交。我們可以看到陌陌經常提一些主題的問題(O_O)?「最讓你忘不了的人」瘙癢這類用戶,給他們內心發泄的借口。而脈脈的廣告「某南春,某CEO也在用脈脈哦」運營帶動用戶去挖掘這一類垂直需求,功能上自給自足,從而留住用戶。但如果有一天再沒有朋友邀請你幫他認證脈脈,你也不找工作,不招聘,你彩旗飄飄不再有「需求」,哪天清理手機你就順手把它們刪了。

百度指數。

赤裸裸類社交,如何擺脫「一時興起,日久被刪」的厄運?除了運營之外,這個產品必須夠強,功能可用性上無可挑剔,做垂直類的專家。深挖,專註。例如脈脈,大街網,linkedln,都是社交類求職。功能上我偏向大街網,它的產品功能性,交互都非常清晰,好用。然而運營上明顯是脈脈強。而行業美譽和知名度上我可能會裝逼的配合linkedln。現在他們都在我手機上。但某天某個版本以後,說不定我會一舉刪掉另外兩個,因為其中一個已經把功能做到極致,運營資源配置也超過對手。

四、中心化社交

微博,貼吧,論壇,終於要上場了。

以知名博主,大號,帶動話題,炒作新聞。帶動全民產生巨大的UGC內容(這類產品也有小清新的玩法,基於所有社交產品都具備,不再贅述)。

強運營,功能較單一(其實也並不單一,只是其他的功能在我們眼裡幾乎透明),功能只為中心化引導服務,跟帖,轉發,評論,灌水。而且是運營的高段位,自運營為主。當然也有一些引導,比如微博頂部的活動入口,貼吧也是一樣。他們的形態已經不重要,能夠有偶像,大號,段子手,網紅,腦殘粉營生的二次元世界,你可以路過笑笑,也可以進入戰場廝殺。

這類產品有個特點,活躍用戶,常常會有多個賬號,俗稱小號,利於黑某某個「很努力的明星」,防被人肉,自娛自樂製造人氣。其實要規避這種「作弊」也可以說很容易,但這類產品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們正要這樣,無話題不炒作。還有交強的媒體屬性,自己產生的內容就可以引領新聞了。

這類產品有沒有過氣的一天?看看天涯論壇,當年小月月,日活超……,而今員工天涯各自飛。大號撤離,話題陣地也被帶走。廣告鋪天蓋地,普通用戶也漸漸撤離,進入微博,輕快的懷抱。看看人人,交互抄得四不像,創新了逆天的「人人小秘書」,逆天程度,看看app store人人客戶端的評論便知。

用戶運營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小米miui論壇,真正的用戶體驗,和用戶交朋友,並不是他們來了就不會走,這類中心化的社交產品,功能上要取代是不難的,而用戶才是核心競爭力。來了,就絕不放你走。不僅要你用起來熟悉親切,又有細緻的功能提升關懷用戶。還讓你喜歡的中心號召力能在這裡第一時間看到,時時活躍。

哎,一不小心,又吐槽了。還是那句話,見識粗淺,眼光瞎礙。歡迎切磋~

原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初星,記錄你存在的痕迹。


是否能夠滿足核心用戶的有價值需求,比如sex。


是否有用,是否有趣,是否簡單,是否順暢


總結下來基本滿足3點即可:

1.是否真正滿足手中用戶的真實訴求

- 對於該類產品的用戶群是否能夠直接滿足用戶下載使用的真是訴求。比如陌生人交友類,是否使用人數能夠滿足用戶的信任程度,是否可約的妹子比較多,可約的妹子中是否滿足對於男性用戶的心理預期。

- 在垂直類社交中,是否有足夠優質的內容,可以讓用戶在開始滿足認知需求的前提下與其他有此類需求的用戶產生交互聯繫

2.是否擁有足夠友好的受眾用戶產品體驗

- 如果像用戶受眾都是9158類型的用戶群你非得弄啥扁平化,卡片式那無非就是浪費審美,直接簡單粗暴的像友鄰那種,上來就可以聊的。如果是陌陌用戶,你上來就放個語音按鈕,那用戶就是秒退的節奏。垂直類產品也是一樣

- 不同的受眾用戶群需要不同的排版及設計風格,營造出不同的社群氣氛,從而達到起始的友好狀態而不斷轉變為對於社區的你依戀行為。

3.是否形成足夠強烈的社群文化及意見領袖

- 當一個社交產品達到一定量級用戶,如果能有足夠社群引領力的意見領袖出現,不斷營造基於此社交產品訴求的文化差異,從而產生僅此社交產品唯有的獨特文化,這個產品也就產生了獨有的強烈粘著用戶群,就像草榴的1024,D吧的屌絲。

- 每個人在社交行為中都希望找到自己興趣及知識範圍產生交集的人,然而更需要對於那些興趣涉獵更深層次的人產生引導交流,從而對於此社群的依賴程度產生漸變趨勢。


這個概念好大。

一個產品的好壞,可以有很多個層面。比如視覺、交互,比如內容運營,比如市場前景等等。這樣可能就需要一個評價體系來評價,而不是說哪一點就能說明產品好不好。


推薦閱讀:

你如何看待中國女博士剩女現象?
如何評價一站到底里麻省理工學子胡茵夢的表現?
如何評價《三國志13》的烏龍事件?
怎麼看待這次三國志13首發steam極度差評事件?
三國志系列遊戲到底好玩在哪裡?

TAG:社交網路 | 評價標準 | 互聯網產品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