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斯堪的納維亞
斯堪的納維亞共和國(瑞典語:Republiken Skandinaviska;丹麥語,挪威語:Republikken Skandinavisk;芬蘭語:Tasavalta Scandinavian)是北歐國家,陸地上與俄羅斯和德國接壤,東南面環繞波羅的海,東面為白海,西面為北海。
歷史:
斯堪的納維亞共和國的前身是斯堪的納維亞君主國(瑞典語:Skandinaviskt
Imperium;丹麥語:Skandinaviske Imperium;挪威語:SkandinaviskImperium;芬蘭語:Skandinavian Valtakunta),在1814年的《基爾條約》中,瑞典從丹麥的手中獲得了挪威。並正式組建了瑞典及挪威聯合王國(Svensk-NorskaUnionen),1844年,奧斯卡一世即位。瑞典和丹麥之間的關係並未如想像那樣得到緩解。加上英國自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就一直希望策動挪威的獨立,致使瑞典同英國及其盟友(包括丹麥)的關係一直處於低谷。1848年第一次普丹戰爭後,丹麥採取了新憲法,該憲法使得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地區,德意志地主獲得了絕大多數的權利。由於瑞典和俄羅斯在芬蘭地區也存在領土爭議,所以在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之後,瑞典在1854年4月20日和普魯士,奧地利簽署了防禦聯盟協議。
到了1864年,丹麥希望可以將石勒蘇益格併入丹麥王國,而此舉顯然違反了1460年以來的里伯條約。由於在19世紀60年代的初期,英國就已經擔心普魯士的軍事勝利將會不可避免的威脅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因此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地區問題上開始公開支持丹麥。1864年2月1日,在普奧聯軍渡過艾達河之後,到了3月11日帕爾姆斯子爵在俄法的支持下提出建議干預。但實際上談判的時間被拖得很久,而且英國的插手讓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局勢並不利於瑞典的穩定。因此到了4月3日,瑞典加入了普奧的軍事同盟之中,並在5日渡過了厄勒海峽(?resund)逼近哥本哈根。在要求英國撤回支持挪威獨立等條件被拒絕之後,瑞典人進入了哥本哈根。並單方面的在基斯坦堡宮的人民庭上策划了一場合併的投票。179名議員在92名贊同,87名棄權的情況下,通過了合併法案,對此英國嘩然。6月25日倫敦會議結束,各國未達成協議。停火令結束後,奧地利和普魯士達成協議,要求丹麥與公國分離,並使得奧古斯滕伯格家族成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的統治者,除此之外普奧還承認了瑞典對丹麥的吞併。瑞典也承認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加入普魯士領導的關稅同盟。到了8月初,丹麥和三國達成了協議,完全接受了三國提出的要求,丹麥國王退位並放棄了對丹麥王國和公國的全部權利。至此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結束。
在倫敦會議結束後到停戰協議達成前,英國在認識到丹麥被吞併已成定局之後,迅速地接管了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地,也就是後來的「不列顛屬北海領地」。
戰後,9月3日,在卡爾十五世正式接受丹麥人民院授予的丹麥國王頭銜之後,9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大教堂,卡爾十五世正式加冕為斯堪的納維亞君主國的皇帝。隨後的幾年內,卡爾十五世都在著力推動著君主國的關稅同盟和貨幣聯盟。並逐步減少挪威和丹麥與瑞典憲法上的差異,強化三國的法治,並在斯德哥爾摩組建了帝國議會,任命了路易斯·德·吉爾為第一任首相。
雖然英國迅速地接管了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地,但是斯堪的納維亞的君主始終宣稱那些地區的主權。與此同時卡爾十五世和他的繼承人們始終認定自己是丹麥,挪威,瑞典以及芬蘭的合法國王。這實際上與當初支持瑞典君主通過強迫丹麥國王退位的不少「斯堪的納維亞至上主義者」們的意願相悖。並且顯然,雖然實際上三國(芬蘭仍然在俄國的統治之下)都有自己的議會,但是在樞密院(Riksr?d)直到20世紀早些時候仍然是由農夫聯盟(Bondef?rbundet)這樣的中右保皇派以及祖國之友(Fosterlandsv?nner)這種軍方背景的政黨控制,更有右翼國家組織(H?gerns Riksorganisation)這樣的團體作為在野黨仍然在斯德哥爾摩和它的直轄領地上散布著把君主國全面瑞典化的論調。
所幸,在1902年的大選中,社會民主工人黨(Socildemokratiska Arbetareparti)擠進了議會,雖然僅僅只獲得了10%的得票率但是這意味著光光在瑞典的投票人口中就有接近2萬名同志,支持社會民主工人黨立志推動的大和解運動。到了05年,由於丹麥和挪威議會一直在推動的領事服務最終被國王否決而使得君主國內部關係到了一個非常緊張的地步。挪威人在邊境上開始修築堡壘,而丹麥人也開始做對厄勒海峽封鎖的準備。有證據表明當時君主國其他兩個組成部分內已經由民族主義者,共和主義者,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者,共產黨人組建起了小有規模的反抗力量,並且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組織是受到了當地議會支持的。
到了6月份,儘管奧斯卡二世在訪尼達洛斯主教座堂的時候表示過,如果丹麥和挪威的議會經過投票執意要離開帝國,那麼他作為皇帝自願退位,並放棄挪威和丹麥兩國的王位。但樞密院里的大部分議員都不接受這一說法,並且在祖國之友和右翼國家組織的推動下,農夫聯盟的默許下,瑞典人的軍隊開始開往了瑞挪邊境。
此時,社會民主工人黨在其他兩國境內四處打點,最終得以同挪威以及丹麥的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者,共和主義者,共產黨人(修正主義)達成一個妥協,得益於關稅同盟和貨幣同盟帶來的經濟利好,丹麥和挪威將會仍然留在斯堪的納維亞;但瑞典人的君主必須退位,因為他們認為這代表了瑞典人對挪威與丹麥兩個的壓迫;並且他們同意與祖國之友以及他們背後的軍方共享權力;但軍方必須協助取締右翼國家組織並打擊民族主義者,以保證這個基於經濟夥伴的聯盟得以維持下來。由於軍方本身也缺乏同農夫聯盟繼續分享權力的意願,並且保證斯堪的納維亞的統一對軍方而言並非一件壞事。
7月9日,卡爾·亞爾馬·布蘭廷帶著三方的協議,進入了斯德哥爾摩皇宮,奧斯卡二世在7月12日在發表了短暫的講話後,接受了協議,並在15日宣布了退位。同日新成立的共和國政府向皇室支付了巨額費用以贖買除了羅森達爾宮和圖爾加恩宮以外斯堪的納維亞皇室所有的土地所有權,但退位的皇帝仍然可以在他的有生之年住在斯德哥爾摩王宮內。儘管如此,到了那年的晚些時候,奧斯卡二世就一病不起了,來年春天,1906年的3月8日,奧斯卡二世在斯德哥爾摩皇宮去世,享年77歲。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這場運動「在我心中留下一道深刻而且無法癒合的傷痕,但是為了兄弟人民的福祉,為了瑞典(斯堪的納維亞)的福祉…願祖國與人民同在。」12月15日,皇帝著海軍軍服在王宮教堂供公眾瞻仰。共和國為皇帝舉行了國葬。安葬於斯德哥爾摩騎士島教堂。
在隨後開展的大選中,社會民主工人黨,祖國之友,保守人民黨(丹),左翼自由黨(丹-挪),保守黨(挪)瓜分了整個樞密院的席位。政治上,共和國採用了責任內閣制,卡爾·亞爾馬·布蘭廷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而地方上,瑞典,挪威,丹麥三個邦均有自己的邦議會,下轄還有更多的地方州議會。而共和國的最高立法機構是樞密院,樞密院的多數黨黨首將成為總統。斯堪的納維亞共和國在隨後起草憲法並在議會通過表決決定將奧斯卡二世的那句「祖國與人民同在(Med folket f?r fosterlandet)」定為國家格言。
新生的共和國繼承了帝國對於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等北海島嶼以及芬蘭大公國的主權宣稱,在此基礎上,共和國決定同南面的德國繼續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雖然德國忌憚斯堪的納維亞發生的政治變動在德國發生,但是相較於與英國的海上爭霸以及東邊俄國的威脅,德國還是選擇接納斯堪的納維亞這個盟友。
斯堪的納維亞也藉由這一盟約在大戰爆發後便加入同盟國一側,斯堪的納維亞的軍隊成功的攻佔維堡並協助德軍最終攻佔了彼得堡,最終在戰後,斯堪的納維亞收回了淪為俄國附屬國的芬蘭和英國強佔的北海諸島。
推薦閱讀:
※增刊002:大劇場知識向
※如果當年南北戰爭北方輸了,現在美國或者世界會怎樣?
※大萌王朝行政區劃(霧)
※假如德國贏得了一戰:印度人民公社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帝國的毀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