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嗎?中國人為了釀出第一瓶葡萄酒,籌備2個朝代,死了1個釀酒師,還累死1個總經理…

1831年,一位名叫郭士立的年輕德國傳教士隨船登上山東半島。他驚訝的發現,儘管這片東方半島上廣種葡萄,中國人卻只當水果,對釀酒沒有絲毫興趣。作為文化差異的趣談,他把這事記在自己的遊記里。

後來這人短暫的一生波瀾壯闊又充滿矛盾。與之相比,這份遊記顯得無足輕重。直到60多年後,他的德國同胞才知道山東半島有這麼大的商機,興沖沖的趕來。不巧,此時已有人捷足先登了。

聽到競爭對手的名字,計劃開廠的德商們只好知難而退。因為搶他們一先的人名叫張弼士,大名鼎鼎的南洋第一富商。

張弼士

作為中華民族與現代葡萄酒的首次結緣,張弼士和張裕葡萄酒的故事背後充滿了非凡的傳奇色彩和那個時代獨有的烙印。李鴻章、孫中山、袁世凱、盛宣懷、馬一浮、康有為……那些我們熟悉的名字,都曾穿插在張裕酒廠的歷史裡。

可惜張弼士各房兒孫無人成器,他百年之後,酒廠迅速衰敗,許多資料無人整理又遭大火焚毀。再加上日本佔領山東半島時期,酒廠完全由日方竊占,諸多寶貴內容散逸。如今網上流傳的閑談逸史中,不少都是後人杜撰,反而失去了真實歷史本身的魅力。考慮到反正我也沒收張裕公司的任何好處,這次作為葡萄酒行業傳奇系列中的特別篇,我們來聊聊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百年傳奇——

張弼士和他的張裕。

從難民到南洋第一巨富

張弼士,號肇燮(xie),海外發跡後起別字振勛,1840年廣東大埔黃堂鄉生人,家中行三。幼年時張家赤貧,僅有幾畝薄田。父親張蘭軒是本地鄉塾工資微薄的教習,靠兼職看病看風水補貼家用。張弼士18歲那年,粵東大災,他不得已偷渡至南洋達巴達維亞逃難。(巴達維亞即今印尼雅加達,史料對具體出海時間說法不一,這裡18歲源自張弼士孫女婿胞弟,李松庵先生的說法)

綜合各類史料,張氏父子求知慾非常旺盛,你看他老爸的兼職範圍也能猜到。只讀了三年鄉塾的張弼士更是如此,他手不釋卷,甚至到老年出差時也一定帶著書一起走。涉獵範圍廣至史料、兵法、名商巨賈傳記、各國風物誌等等。而且知行合一,能靈活運用在經商中。

張弼士發達後重建的大埔豪宅,光祿第三個字由李鴻章書寫,圖片來源:全景網

此時東南亞都在歐洲殖民者統治之下,列強儘管坐收漁利,卻不願意在本地經商(太懶)。而南洋各島上的原始部落也無法給殖民者提供必須商品。勤勞肯乾的華商移民們於是成了當地社會運轉的潤滑劑,被殖民者給予多項優惠條件。人生地不熟的張弼士最早從紙行夥計做起,由於為人可靠深得老闆賞識。正好老闆膝下無子,就把產業和女兒一起許給張弼士,做了他的第一桶金。

南洋主要是零碎小島為主,當時的殖民者為了偷懶,將各個島嶼的大宗商品稅費分割招標。中標者只要按標書支付稅碼,就能獨佔本地相關商品貿易。張先生髮現,在這做生意頗有攻城略地的意味,適合效法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兵法,務求佔據地利。有了初始資金後,他從一些小島的酒水專營承包做起,逐步擴張。再以此為踏板,發展到典當、布匹等多個領域,大發其利。甚至包括很多資料避而不談,但讓他獲利豐厚的一樣商品,鴉片。

張裕酒廠里保留的一些百年老桶,大多都來自昔日張弼士南洋橡木種植園

後來荷蘭政府招攬富商開墾南洋諸島,擁有初始資金的早期華商們在各個島嶼廣開種植園,一躍成為家財萬貫大地主。張弼士更是自1866年開始,在南洋先後開辦裕和、亞齊、笠旺、萬裕興墾殖公司,東興礦務公司,廣福、裕昌輪船公司等,資產高達白銀8000萬兩,比肩於此時清政府一整年的國庫收入。

吾華人,當為祖國效力

除了求知慾旺盛外,張先生另一個品質更為稀有,就是氣節。雖然他做生意也逐利,商戰也算計人,但觀其一生,唯民族氣節令人拜服。在風雨飄搖的清末,這種人更是難得。富甲一方的張先生曾多次被荷蘭人延請,希望他能在殖民政府里兼個一官半職,但張弼士屢次拒絕。別人問他原因,他說「吾華人,當為祖國效力。」

為國為民的機會也很快到來。十九世紀末,勉強開眼看世界的清政府依條約在各國設立領事,無力供養新官的清廷把這些位置白送給世界各地的華人富商。1890年,張弼士出任清政府檳榔嶼領事,隨即積極響應清政府各類賑災、捐餉乃至出面向其他華商募捐。因為多有表率,他後來升至新加坡總領事,賞頭品頂戴(正一品待遇),成了品級最高的紅頂商人。而在此期間,張弼士最突出的功勛就是「招徠華商,振興實業」。畢竟,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華商。

張弼士著清朝官服

洋務運動後期,清政府用官督商辦的形式建立一了批現代工廠企業。李鴻章的門生,鐵路大臣盛宣懷一度積極延請張弼士在國內興建鐵路。張先生本就有實業救國的心思,但久經商海的他希望先試試水。結合他酒行和種植業的經驗,他準備在國內建設一家西洋式樣的現代酒庄。

當時估計沒人想到,在張弼士百年之後,這個試水的小項目會是他日後轟轟烈烈的歸國投資中,碩果僅存的唯一實業。

山東往事

說起為什麼張裕會建在山東,張弼士自己的《奉旨創辦釀酒公司記》有記錄——

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雅加達接受法國總領事處的款待,席間對方奉上好酒,並告訴他,這酒即使在巴黎也價格不菲;如果用中國北方天津、煙台等處所產葡萄釀酒,還會更好。張先生問對方如何確定,法國領事回答說咸豐年間,他作為法國士兵去過天津,曾用當地葡萄和自帶的機器嘗試,釀出過美酒;當時就想留下在當地建廠。後來中國求和,撤軍的時候這個領事怕其他人知道商機,還故意損毀掩埋了機器。

故事雖然被津津樂道,一再翻寫(很多再版故事都故意把天津漏了),但我總覺得這則故事可議之處很多。一來山東當地的本土葡萄雖多,卻主要是不適合釀酒的食用種。張弼士撰文之時(1898年),張裕已經累計引進歐洲葡萄苗接近一百萬株。用當年天津和山東的食用葡萄自釀出超過法國頂級貨的酒來,這不太符合科學發展觀吧。

另一個根本原因是張先生對洋人的態度,和「見洋矮一級」的滿清官員不同,海外打拚多年的張先生早就對來中國混日子的老外見怪不怪了。要真有個不明來路的法國人告訴他某地適合釀酒,他恐怕只會勸對方玩去。他的記錄中隻字未提對方姓名,又刻意強調對方已把釀酒設備「毀屍滅跡」,連對證的機會都不給。

種種措辭讓人懷疑,張先生的這篇《奉旨創辦釀酒公司記》,會不會是他活學活用兵法,寫給各路官員看的「軟文」罷了。

這背後真正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什麼法國領事,而是盛宣懷的力薦。時兼任山東膠州半島地方行政及軍事主管(登萊青兵備道的道台)盛宣懷對山東氣候和物價頗有了解,在邀請張弼士詳談日後投資建設大計的同時,也殷勤的滿足了張弼士在山東投資建廠的各種需求,包括許可批文、免稅、購置土地的便利、甚至幫他確保酒瓶貨源……總之能開不能開的後門全開了。徹底打消了張弼士的後顧之憂。

1892年,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台創辦張裕釀酒公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清廷要員王文韶親自簽批了該公司營業准照,光緒皇帝的老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親筆為公司題寫廠名。

一波三折的酒廠

建設酒廠自然沒有法國領事說的那麼容易,這一點張弼士比誰都清楚。投資買地之初,他就開始積極物色能夠管理現代酒廠的釀酒師了。

1893年,張弼士經過朋友的推薦,認識了一位英籍釀酒師。據說此人水平很好,在業內還頗有名氣。張先生非常開心,立刻安排對方帶著設備前往煙台實地考察。可惜,這位釀酒師雖然水平好,但命太苦。他在路上牙疼發作,在上海拔牙時又遇到庸醫,引發了嚴重的後續感染。尚未踏足山東,就不治身亡了。

出師不利的張弼士先生沒有氣餒,第二年,經他的德國醫生推薦,張先生認識了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荷蘭籍釀酒師。簡單打聽查問後,這位釀酒師也的確是科班出生。張弼士先生趕緊安排他前往煙台開始考察工作。1895年,第一批釀好的樣品被寄往新加坡,由張弼士請專業人士鑒定。結果喜憂參半,喜的是,氣候條件應該是可以釀酒的,生疑的是,這些樣品不僅葡萄摘的太早了,發酵也不徹底…

心裡存疑的張先生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了這個釀酒師在亞洲經商的舅舅。這位舅舅一見面就把侄子賣了——那位老兄在荷蘭不過做過幾年酒商,釀酒方面連皮毛都談不上。

當然,要是兩次失利就讓張弼士收手,他就不是南洋第一富商了。轟走了上一位騙子後,他更加小心的尋覓繼任者,這次他用上了中國人的老辦法——看家世。甭管你拿沒拿過證書了,家裡必須祖上都是釀酒師才行。老祖宗的法子確實是有用的,這次,一位出身釀酒世家的奧地利籍釀酒師哇務找到了張弼士。(哇務本名拼法不詳,張裕資料中多寫作拔保…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紀念拔牙喪命的第一任)

1896年,為了防止意外再發生,張弼士親自陪同這位釀酒師來到山東。事實證明,這次他選人選對了。熟悉釀酒的哇務很快給了張弼士三條建議:買地、種葡萄、修酒窖。

張裕第一批骨幹成員,最後兩人為張裕第一任總經理張成卿(張弼士侄子,清朝四品咨政大夫,後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和第一任釀酒師拔保。其餘幾位老外則是由拔保引薦的各國釀酒師。

買地容易,盛宣懷包票都打了,很快幾百畝土地到手。修酒窖稍微麻煩了點,因為靠近海邊,為了防止滲水問題做了不少工作(前後修造共用14年完成)。但最麻煩的,還是種葡萄。哇務告訴張弼士,煙台本地葡萄雖多,只有個別一兩種可以釀酒,還風味一般。要想釀出高品質葡萄酒,必須進口歐洲的品種。

這是比摸著石頭過河更艱苦的嘗試,作為開天闢地頭一批在山東種植歐洲釀酒葡萄的人,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此前有美國人少量試種美國葡萄作為水果)。當然,張先生的辦法很簡單,沒經驗?那就用錢砸出經驗來——

1896年冬,張弼士發函給維也納的朋友,委託代購40萬株葡萄苗木。1897年到港,當年栽種,存活率僅30%。同年冬,再購50萬株葡萄苗木,栽種後出現生長緩慢等不良現象。1901年,再購3萬株,第二年成活率最終高達9成…1903年,經過反覆對比嘗試,酒廠人員在嫁接葡萄藤上取得顯著成果,最終存活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短短几句話,背後的關係疏通、採購、人工、損耗,即使在今天都令人咂舌。當年耗費之巨,可想而知。

碩果僅存的張裕

1912年,宣統退位,統治中國曆時268年的清王朝正式成為歷史。至此,張弼士手中的商業帝國前後累計在中國投資興辦和籌備的實業達17家,涉及礦業、鐵路、銀行、保險、種植、輕工業等等諸多領域,耗費白銀數千萬兩。除張裕外,其餘幾乎全數覆滅。這位商人的報國之舉,最終也沒能挽救這個腐朽透頂的王朝。

1914年,經民國政府工商部註冊,張裕葡萄酒正式發售,首批產品為「雙騏麟」紅白葡萄酒和張裕白蘭地。年逾古稀的張弼士開心的不得了,一有機會就帶著親信跑到北京各大酒樓,張口就要點張裕白蘭地和葡萄酒。當侍者把酒送來倒好後,他還不讓侍者走開。纏著侍者問「你喝過這酒嗎?我走遍天下都沒喝過這樣的好酒——舉世無雙的好酒!來,嘗嘗看!」直到對方滿滿的喝完一杯才放人離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北洋時期,著西式服裝的張弼士

1915年,袁世凱委派張弼士為中國事業考察團團長,赴美考察。當時張弼士已身體多有不便,家人擔心他遠渡重洋,特地請人幫他算了一卦。結果大不祥,「兩年之內,張家必見孝服」。即使如此,張弼士也毅然前往。在美國期間,他聽說舊金山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要舉辦萬國博覽會,遴選各國商品,特地抽空攜張裕酒樣參加…後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頒獎典禮上,這個已經75歲的老人含著熱淚頻頻親吻獲獎的酒瓶。他還在舊金山僑團的慶功會上說過:「承蒙諸位好意,這算不得什麼。在這盛大的酒宴當中,一眼望去,錦繡華堂,全是令人自豪的東西:一件是早就世界馳名的中國大菜,一件是享譽環球的瓷器,擺滿整個大廳;還有一件是這新近獲得金牌的中國名酒,都是舉世無雙的東西。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發奮圖強,後來居上,祖家的產品都要成為世界名牌。

(後兩段為李松庵先生採訪張氏後人記錄的口述,在此特別感謝。巴拿馬大獎賽頒獎牌數量非常之多,但送選產品更是數量驚人。能在1915年獲獎,對當時的國人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

1916年,旅途歸來的張弼士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他崛起的巴達維亞。

張裕公司的廣告,此時的署名為主任張劍豪,張弼士的四子。早年因為和軍閥曹錕之子燒錢爭搶妓女轟動一時,由於揮霍無度,沒多久就將自己繼承的偌大家業敗個精光。

可嘆一代奇商的直系兒女卻多不成器,張氏的商業帝國在他走後30年便冰消瓦解。他國內長房兒子張秩捃能力有限、剛愎自用,企業虧損連連、債台高築,後來更是錯將酒廠全盤出租。1931年,當時管理者縱容大火將張裕主體幾乎燒為平地,隨即以修繕為名騙取貸款揮霍。1934年,因無法償還貸款,中國銀行接管酒廠……張弼士的心血,一度不過曇花一現。

而對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百年耕耘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彩蛋

不太會說話的張弼士

好了,一如既往的再提點收集資料時看到的花邊故事。很有趣的,從史料上來看張弼士先生是個直人。

這裡「直」不是說取向,而是他的性格。從手頭的史料來看,儘管辦事上手腕頗高,張弼士先生說話時卻不會拐彎的,想到哪說到哪,從來不打草稿。

清代掌故彙編《清稗類鈔》就有一則記載,李鴻章出任粵督的時候,聽聞張弼士也在廣東籌備粵漢鐵路,特別抽時間請他一敘。見面時,李鴻章非常客氣的向張弼士請教振興廣東經濟的辦法。當時李雖然暫從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上退下來,但仍稱得上當朝第一重臣,張弼士之前興辦酒廠也多有關照。然而,對他的提問,張先生的回答卻讓人震驚——

「辦法很多,光空談沒用」(興利事甚多,第空談無益耳)。

從各種史料中看,李鴻章的脾氣是非常好的。面對這種非常冒犯的回答,他仍然非常客氣的再三請教,張先生這才侃侃而談。他提到一樣不起眼的東西其實大有商機——鐵釘。當時,廣東全省的土木建設,乃至大小木器、木箱,使用的都是進口的洋釘。依靠廣東市場,隨便一家香港的小制釘廠就能大發其利。國內鐵礦豐富,人工便宜,如果自建制釘廠,利潤將輕輕鬆鬆達到他人的幾倍…總之,張先生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一番話說的頭頭是道,很讓李動心(言之滔滔,文忠喜之)。當即就表示要撥款,襄請張弼士主持建設制釘廠。好,更牛的來了:

不行、不幹、不掙錢。(張乃力辭,詢其故,則以不能獲利對)

拒絕的三連擊!前一刻擲地有聲,大講空談不如實幹;結果給你實幹立刻吃了吐,這就真是拿當朝第一重臣開涮了。萬幸對方是李鴻章,這位以脾氣好著稱的名臣沒動怒,只是問張先生為何回答自相矛盾。好了,如果此時張先生回一句我能力不足請另請高明,或者目前商務繁忙分身乏術照顧不周,都能對付一下,但他的回答再次讓我震驚了:

加以折扣浮冒,種種積弊虧耗,尤不可以數計,如何能獲利耶?(原文擲地有聲,我就不廢話了)

話雖然是給自己前後矛盾找理由,但就算大實話,也要分場合說。「折扣浮冒,積弊虧耗不可以數計」一字字落在洋務運動領袖人物的臉上,如同炸雷。更何況此刻李負責各類商務督辦,本就是為了解決「積弊虧耗」。張先生此刻的發言早已經超過不留面子的程度了。當然,我說過,李鴻章脾氣是非常好的,這位年事已高的老臣此刻只是苦笑著,稱讚張弼士有啥說啥。(文忠以其言之切直也,笑頷之)

李鴻章

不知道張先生當時是對李鴻章有什麼意見,但他這種有啥說啥的事還真不少。

幼年被姑丈譏諷家貧,有「你若發達,我家燈籠倒掛」一說;他歸鄉第一件事就是派大隊人馬敲鑼打鼓的送燈籠去。

得知德國客船不肯賣頭等艙給中國人,盛怒下當眾砸了慈禧御賜的花瓶。

偶遇不知名的英國人抨擊國人不通學術,立刻要求打賭比賽經商,敗者卧軌自殺。

見光緒不跪,不摘眼鏡(以身體不適為由)。祭祖時還很得意的說,「我見皇上都不跪,想必列祖列宗也不會計較。」

被袁世凱特聘入約法議會和參議院時,用客家話對同席的廣東官說「…我又不是閹豬的師傅,蹲在這守著這麼一大窩豬幹什麼」。

但好玩的是,這種話術水準的張先生,只是個直人,並非粗人。他那種過人的睿智和氣度才真讓他口無遮攔的情況下,依然在脾氣遠不如李鴻章的張之洞、慈禧、袁世凱,乃至後來的其他北洋軍閥面前全身而退。

很有謀略卻有啥說啥,這種人不多,但也確實存在。秦末的范增、漢代的韓信、三國的禰衡、楊修,唐代的魏徵、宋代的趙普、韓琦、明代的劉基、高拱……不過也能看出來,雖然很有手腕,但善終的比例也確實很低。

可能還是經商最適合這類人吧。

文 | 王鑫

編輯 | Dolcetta

? 知味葡萄酒雜誌

參加12月10日周日的風土大會巔峰酒展

80家全球頂級風土名庄 近250款佳釀

等你來品嘗

報名搶票和了解參展酒庄詳情

請點擊此處>>

推薦閱讀:

超高性價比6款酒推薦 最適合初夏囤積
開了瓶紅酒,這樣醒就對了
價值數千萬的葡萄酒失竊案!數額史上最大!
釀酒用的葡萄,吃起來什麼味?
看過這些古老酒庄才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澳洲

TAG:葡萄酒 | 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