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行一出發,我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 德國札記.1
今起,我正式地、零散地說說德國之行前前後後的故事,包括路上的見聞和感受。今天這篇,當做是序言吧。
壹.
8月份的時候,我報名並被選中參加了德國魅力名城的旅行項目,要去德國體驗五座城市,提交一篇遊記和一定數量的照片,這大概就是一般旅行體驗師乾的事情。
說來也奇怪,我一直的職業都不是外人輕易就能理解的範疇。以前做汽車公關的時候,我多數的高中和大學同學都以為,我是個賣車的,something like that吧。今年辭職後慢慢做起了旅行體驗師,大家還是沒明白我做的是什麼,只是看到我有時候會在那,有時又在那,那,那,那……其實簡單點,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寫旅行報道的自媒體,客戶(行業內一般稱他們是「金主」)請我們去旅行,我們以報道來回報,協助其推銷旅行的路線、目的地、項目、酒店等等。這是對旅行體驗師最簡單的一種詮釋方式了吧。不少項目都是團隊形式出遊的,一次會有5-10個左右的旅行達人一起出發,對方也是用接團的形式來接待。
▼很多旅行項目,都是一群旅行達人一起受邀參與
但此次德國魅力名城游的項目不是團體形式,而是個人的單兵作戰。我負責五座城市,另一個簽約旅行家負責其他五座城市,我們各自完成自己的路線,從簽證、機票、火車、住宿、行程等,都是自己設計規劃,完全跟自己去自由行無異,全部自助安排,費用也是墊付——這倒是蠻適合我這種經常自由行份子的,雖然就會累一點。
抱著巨大期待,準備出發。
貳.
德國旅遊局要求每個城市至少要體驗兩天,不建議我花太多時間去遊覽周邊太遠的景點,攻克城市核心就是我主要的任務。於是從成本考量,我就卡著這個兩天的節奏來安排行程,否則待的時間太長成本會太高。當我這麼安排的時候,其實巨大的「坑」已經在成形……
8月底,我出發了,花了十一天左右的時間,從南部最大城市慕尼黑出發,一路搭乘火車北上,經過斯圖加特、紐倫堡、萊比錫,最後抵達德累斯頓。
這條線路還是蠻有代表性的,第一,這五座城市是魅力名城聯盟在東部閃亮亮的代表,常住人口都在50萬以上,城市規模和歷史的厚度都在德國排前列。也許沒有小城市的幽靜,也難見壯闊的自然風光,但卻不失為初次探訪和快速了解德國的好途徑,並且從南到北近900公里的跨度,足以感受不同區域的城市性格和人文特點;其次,我好歹也算是個車迷,這條路線上正好聚集了賓士、寶馬、保時捷、大眾等品牌的博物館和工廠,豈容錯過?
每座城市的行程,由我提前做好意向性的規劃,提交給旅遊局。然後旅遊局會讓五座城市當地負責旅遊推廣的同事來給我更進一步的行程建議,雙方確認後我則根據這個行程來完成。基本上每座城市的模式都是這樣:
? 晚上抵達入住酒店? 當地旅遊局提前將新聞資料夾、交通卡、博物館卡等放到酒店前台
? 第二天一早先由一個旅遊局安排的地陪帶我逛2小時的老城區核心景點,給我做必要的背景講解;然後旅遊局代表跟我吃個飯
? 接下去的1.5天時間,就是我自由行動的時間,我會走完對方推薦的一些重要的景點,如果時間富裕當然可以自行安排。
▼每天到店後需要花不少時間來瀏覽這一堆城市資料,誰叫我是那麼認真工作的人呢?
結果第一座城市慕尼黑走完,我已經意識到我設計的這個「兩天一城」的行程,就是此次之行「大坑」。喘息著從慕尼黑離開時,覺得臉被打得啪啪啪的響,自己抽自己:為了爭分奪秒看景點跑得巨累,同時意味著失去深度了解一座城市內涵的機會。
該怪的是自己,我覺得自己輕視了這五座城市的規模及內涵,畢竟每座城市不就是五六十萬的人口量級嗎?能有多大?我可是從魔都這樣千萬級的城市過去的啊!
但這就是歐洲。歷史賦予它的廣袤深度,遠遠大於人口和城市地理大小所帶來的影響。我承認自己的「輕敵」,這是不應該的失誤。
▼德國一座城市的老城區,的確看起來不大,但「內容」的確不少
結果一路上只能安慰自己:那些未曾看到的,就當是此刻的遺憾,成為下次再來的動力;那些遇見的邂逅的,都是此時的幸運,都是不可多得的緣分。
我最後能做的所有彌補措施,就是每天都咬牙多走幾步,多看一點點。於是那十來天,我的微信步數突然躥升到朋友圈前三位,最多的時候,每天有3萬多步。如果平時散步走個三四萬步我覺得完全OK的,但當時我背負了兩台相機機身、3-4支鏡頭、一台無人機以及一個三腳架……從早上9點出發到晚上9點、10點左右回到酒店……
每天回酒店後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倒照片、格式化存儲卡、給所有設備充電、挑出當天發微博的圖處理好發微博。
而我往往在挑圖這個環節已經抱著電腦累得睡著了……半夜會醒來,揉著巨疼的肩膀然後去洗澡,再繼續挑完圖發完微博,倒頭再睡……
▼德國多數城市不允許放飛機,於是只能登高來拍攝一些全景,每天爬樓梯是我最害怕的事情,最多的一天估計爬了上千級台階
事實上在我的旅行計劃中,安排了每座城市都至少要拍一個日出。但最終可以想像,我怎麼可能爬得起來!!!
我還記得,給某個城市的旅遊局接待代表看我在上一個城市的部分精選照片時,她臉上露出的驚詫表情。她說:「這是你兩天內看完的景點內容嗎?」我點頭說是,而且我還有很多圖沒挑選出來。她連呼幾個「不可能」,因為她覺得那是得花兩倍時間才能全部看完的,更別說每個景點還得花時間拍下照片。
第一次覺得,我竟然能把「走馬觀花」這四個字,演繹得如此認真精準。誰叫這是自己挖的坑啊!跪著也要填完它啊,5555。
叄.
我承認在有限的條件下,人更需要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對我來說,這樣的慾望就是希望路上能看到更多的城市景觀,感受更多的特色人文。而德國,是一個可以非常劇烈地引發這種慾望的地方。
所以這一路上,需要永遠跟這個慾望做一直的抗衡。我覺得這是旅行體驗師的「苦悶」,卻可能是「旅行攝影師」些許的安慰吧。
請注意,我這裡使用了「旅行攝影師」一詞。
旅行攝影師,不僅僅是一個頭銜那麼簡單。頭銜很虛,在如今的世界裡。這是一個人手一台單反就可以說自己是攝影師的年代,我也沒有免俗。 就像一些人名片上寫著「總裁」,不見得他們真的就是總裁的能力和水準,當然,也許他們擅長「總是裁人」,who knows。但如今我們「攝影師」的頭銜更多是職業名稱,不代表是牛逼哄哄的專業大師。
我不是風光攝影師,雖然我很愛拍拍風光。那是因為我尚沒有達到風光攝影師的專業級水平,專業級的毅力和耐性。風光攝影師為了拍一個景點,是可以爬山涉水、蹲守等待不知道多久的。他們具有破釜沉舟的意志力。不是每一個極致風光大片都是去到現場唾手可得,不信你去試試,立馬可以感受專業和非專業的差距。同理,我也不是什麼人文、人像等攝影師。能拍,不代表能拍得好。
我將自己此刻定義為旅行攝影師,是比較準確的。它70%是能力,30%代表職業狀態,兩者相加等於100%的興趣。70%的能力,指的是具有快速抓拍的技術和意識,類似於活動攝影、街頭攝影,都是一次性不可回溯的拍攝狀態。在非常有限的旅行時間裡,我大概知道應該怎麼去拍到一些點睛的畫面,而這跟我自己長久的無意識的自我訓練有關。
當旅行攝影這種聽起來是享受的事情成為工作的時候,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能作為支撐的。以前和現在從事的工作,很多相同的地方就在於都需要客戶和同行的認可。但現在從事的工作最恐怖的地方,在於那種競爭是刺刀見紅的。你拚命奔跑,努力向上,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停下來,環顧四周,或者簡單刷一下朋友圈,你就會發現,tmd,人家比你做得更好更棒。拍照比你好的人,多了去了。寫稿比你好的人,多了去了。流量比你高的人,多了去了。tnnd,甚至比你能裝逼的人,也多了去了。
在任何一個看似機會不少的賽場,都不缺乏弱肉強食啊。
/ 未完待續 /
註:
德國遊記的攻略版全文因為有獨家協議,所以只能在以下鏈接查閱:
我的德國十二天五城暴走記
【歡迎關注我】
公眾號:荒梁
微博:荒梁大叔
推薦閱讀:
※哪些國家有打獵相關的旅遊項目?如何參加?
※到底該先定機票還是先辦簽證呢?
※嗨~這裡是最實用西班牙旅行攻略
※虛度光陰是怎樣的體驗?